高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历史回顾——以南京理工大学1952~2014年发展时期为例

2022-09-14

1 校史简介

时光荏苒, 南京理工大学走过了61年的办学历程, 学校的工程训练教育 (教学实习) 工作也开展了61年。要想了解学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发展历程, 首先需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南京理工大学是在1960年4月由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和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组建的炮兵工程学院演变、发展而来的。

1.1 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时期 (1952~1960年)

时间回到建国之初, 朝鲜战场硝烟还未散尽, 为了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迅速培养大批军事技术专业人才。

1952年6月23日, 中央军委下达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关于全国军队院校调整的命令》。其中指出, 决定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拟设哈尔滨, 培养陆海空军高级技术人员。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 (原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 、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建院的组织基础, 调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同志负责筹建工作。中央军委任命陈赓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学院本着陈赓院长提出的边建校舍、边请教授、边招生开课同步进行的“三边并举”的办学方案, 各项工作全面展开。1953年4月25日, 学院开工仪式在“八一楼”工地举行奠基仪式, 全院69万平方米建筑工程从此全面动工。

1953年9月1日, 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简称哈军工) 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 学院在成立之初设有五个系: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 我校的前身之一炮兵工程系是其中的二系。

1954年6月1日, 学院实习工厂举行建成和试车典礼。实习工厂有156名职工、168台 (套) 机械加工设备、8000平方米新厂房, 它是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10余名老工人和十几台旧机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任厂长刘长禄。

1954年12月, 学院五个系的教学大楼等大部分主体建筑基本竣工, 其中就有炮兵工程系的21号楼 (含工艺室) 。

1.2 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时期 (1948~1960年)

1948年11月2日, 沈阳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为了做好大兵团、多兵种、长距离、高速度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 特别是为解决部队迅速壮大和后勤保障工作对干部的需要, 东北野战军后勤部于1948年11月22日在沈阳创办了东北野战军后勤青年干部学校, 招收已解放城市的知识青年, 经过短期的政治思想教育后, 充实到后勤初级干部队伍。

学校随军入关南下, 先后经历了沈阳、天津、郑州、武汉等地办学, 六易校址, 于1949年9月10日, 迁至武昌张之洞路22号校址 (原国民党30兵工厂旧址, 今紫阳路268号701研究所所址) 。此校址也是炮兵工程学院的诞生地。

学校校名先后有东北野战军后勤青年干部学校、第四野战军后勤青年干部学校、第四野战军后勤干部学校、中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中南军区后勤军械学校、第四军械学校、高级炮兵技术学校 (我军第一所训练军械领导干部的学校) 。

1956年2月4日, 国防部命令, 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改称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简称武高) , 编制为军级, 番号为5201部队, 隶属中央军委总军械部, 主要培养部队军、师、团军械业务领导干部。

学校教学实习工厂 (红旗工厂) 隶属于学校训练部。建有主厂房两栋 (3800m2) 和其他附属建筑;设备有机床58台, 其它机器170部 (件) 以及一套法兰钝化设备等;有熟练技工51名, 徒工177名;可以同时容纳120名学生实习, 学生实习的产品主要为方夹头、刻针盘、丝攻扳手、部分车床配件等。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 实习工厂可以生产皮带车床、电影放映机镜头等产品。年产值约60余万元。

工厂的规模为1960年合并组建炮兵工程学院实习工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3 炮兵工程学院时期 (1960~1966年)

1959年11月19日, 陈赓院长给中央军委写报告, 建议将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3个系单独成立工程学院。

1959年12月31日, 中央军委第十五次办公会议决定, 以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为基础, 与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合并,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1960年4月16日,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发文, 转达军委办公会议第二次会议精神, 决定以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为基础,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简称炮工) , 隶属军委炮兵领导, 编制为兵团级, 番号为5375部队 (后改为总字150部队) 。炮兵工程学院为工程技术性质院校, 培养担负研究设计、维护使用任务的炮兵工程师, 同时开展短期军械人员培训。

2 独立建院后的实习工厂

2.1 武昌建厂 (1960年6月~1962年9月)

1960年6月, 由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工艺室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红旗工厂合并组建成立了炮兵工程学院实习工厂, 隶属于学院技术部 (1963年改隶训练部) , 厂址位于炮兵工程学院内, 机构设置为三科、二室、四个车间 (包括铸工、机加、机修、光学 (含无线电组) ) , 规模、接待实习能力、产品及产值与原红旗工厂相当, 此间随部队番号更改而先后更名为5375部队工厂、150部队工厂。首任厂长郭若琳。

2.2 东迁南京

2.2.1 1962年9月~1966年4月

1962年9月全厂人员随学院迁至南京孝陵卫炮兵工程学院内 (东山五号门外) , 机构设置较武昌时略有变动, 二科、四室、三个车间。工作任务与武昌时一样:1) 教学实习;2) 科研加工;3) 教具、仪器维修制造;4) 在有余力的条件下搞一些生产。

此期间平均每年接受实习学生600余人, 主要产品:四开机、鼓风机、防雾灯垫片。实习产品为:方夹头、刻针盘、丝攻扳手等, 年产值约50~60万元。实习工厂有技术工人125人, 166台机床。

2.2.2 1966年4月~1979年9月

1966年4月随学院集体转业, 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工厂, 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 原有机构已不再行使职权。1967年9月成立厂革命委员会, 由临时性的生产指挥组负责全厂生产。

1970年2月, 原二系及基础课部部分教师归并工厂建制, 改名为二大队, 成立党的核心小组, 下设一个直属队、三个连队。

1970年3月4日, 经第五机械工业部批准, 同意华东工程学院成立机械工厂和电子、光学两个分厂。

1979年四季度, 印刷厂、无线电分厂、光学分厂并入工厂建制。当时机构设置为五科、一室、七个车间 (包括教学车间、无线电车间、光学车间) , 同年并入院生产物资处。此期间教员陆续调离工厂。

主要产品:科八二炮研制, 轻八二炮生产, 同时接受部分学生来厂学工 (1970年开始) , 每年平均10个班350人左右, 全厂职工约300人, 设备厂房均无大变动。

2.2.3 1979年冬~1993年春

粉碎“四人帮”以后, 1980年恢复工厂建制, 学院认真总结了教学实习的经验教训, 端正了生产指导思想。认为既不能单纯搞教学实习又不能不顾教学需要, 单纯搞生产, 而是要在保证教学实习、科研加工的前提下, 利用生产设备, 进行一些生产, 为国家创造一定财富。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1978年以来, 采取了下列措施, 保证教学实习、科研加工任务的完成, 并且为国家创造财富。

1)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1983年专门建立了教学车间, 扩大了1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场地。1990年统计, 实习工厂建筑面积14715平方米, 生均1.58平方米。更新设备, 对技工队伍进行了培训, 选择了既适合教学要求, 又能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不断更新;

2) 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工时安排上, 把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自1978年以来, 用于教学实习和科研加工的总时数逐年上升, 由1978年62301工时, 到1982年上升到122549工时;

3) 合理安排生产。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人、财、物的潜力。大抓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和生产, 并加强经营管理, 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成生产力。1979年到1984年的平均工业产值总产值为219万元, 比建院初期平均年均产值增长3.1倍。

改革开放以后, 实习工厂集学校的产、学、研任务于一身, 先后参与多项军品的研发工作, 为我国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武器效能和操控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 实习工厂建立了专门从事实习教学的教学车间, 开设机械加工、热加工、无线电技术等实习项目。率先成立了专门从事《金工实习》课程教学指导的教研室, 直接指导和规范实习教学。

1986年5月31日, 根据学院与美国伊利诺大学签订的校际友好合作协议, 首批伊利诺大学的十名学生来院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含到实习工厂参与实习。

1987年四季度光学车间由工厂分出划归九系, 1988年四季度印刷厂由工厂分出划归教学服务中心, 1988年后机构设置为五科、一室、一组四个车间 (包括教学车间和无线电车间) 。此期间厂房增至18938–, 主要设备220余台;主要产品:130教练弹、122榴训练弹、122火通用弹、122母弹、测风仪、落锤仪、系列烘箱、密闭爆发器、75A测时仪、数据处理机、天幕靶等。

接待学生实习的数量由1978年7个班次284人次, 发展到1990年81个班次3146人次。

综上所述, 从建院之初至1990年, 学院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形成了实力较强的教学实习、教学和科研加工、新产品开发、生产创收的重要基地。

1993年, 学校改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在原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机电总厂, 将教学车间和教研室统编为实习教学培训中心, 学校的教学实习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实习工厂历届厂长 (1960~2006) 有:郭若琳、彭非、刘东友、孙宣三、华腊夫、韩德才、夏德荣。

3 南京理工大学时期的工程训练中心 (1993~2014年)

为适应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需要, 学校将原机电总厂下属的教学培训中心与挂靠教务处的电子实习培训中心合并, 于2007年1月组建成为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简称“中心”) , 目前是我校大学生开展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及创新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基地, 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直属的正处级教学单位, 是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高校金属工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主任徐建成教授, 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居里锴助理研究员。

学校近7年来投资6476万元用于“中心”综合建设。“中心”大楼2.1万余平方米, 现有各种教学设备和仪器总量达1476台套。“中心”逐步实现了训练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训练科学由工科向多科转变、训练方向由单一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 工程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和管理科学, 实现了由工科学生的实习工厂向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的转型。“中心”可以承担全校57个本科专业以及一定数量的外校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任务, 每年可接待训练学生6500余名。

“中心”先后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省级精品课程2门,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在各类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1项, 省级奖42项, 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9个, 申报专利7项。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实习工作的发展, 以及取得的成绩。本文主要以南京理工大学发展时期为例, 针对高校教学实习的规模和教学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校历史,教学实习工厂,工程训练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仲麟.华东工学院院史[M].内部.1986:5.8.63.

[2] 邱凤昌.华东工学院年鉴[M].内部.1990:96–99.

[3] 高学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编年史[M].内部2003:59.

[4] 南京理工大学年鉴[M].内部1991—20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探析及对策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