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人员绩效考核论文

2022-05-0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采编人员绩效考核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推行绩效工资,是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头戏。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紧密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结果的体现。在传统意义上,党报属于事业单位,然而多年前,绝大多数就已实行企业化管理,人事管理在绩效工资方面走得比较超前,在观念上党报工作人员已经普遍接受这项制度。

采编人员绩效考核论文 篇1:

报业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四大趋势

提要: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采编绩效考核体系已不适应报业全媒体转型,建立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采编绩效考核的四个转变趋势,对建立报业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绩效 绩效考核 采编绩效 全媒体

趋势一:对新旧媒体内容产品统一考核

报业采编绩效考核侧重对稿件、版面、图片的考核,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质量考核体系。与纸媒内容相比,新媒体内容属于报业全媒体传播中的增量部分,如视频、音频产品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可视化数据新闻等。随着报业全媒体转型步伐加快,这类数字产品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尽快建立并完善对新媒体内容产品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员工行为,鼓励从业者从传统采编投入新媒体事业,促进报业产品形态由纸质产品向数字产品转型,满足新时代受众对新媒体产品形态的需求。

2013年纸媒转型试验的代表之一《壹读》杂志在对新媒体内容的考核上更具有前瞻_生。它采取编辑部、视觉部、视频动画部和移动媒体部每月统一考核的方式,对各部门生产的内容一视同仁,避免了以往传统媒体考核中重视纸媒产品,忽视新媒体产品的现象。《壹读》鼓励文字编辑既可以为杂志写稿,也可以给视频写脚本,还可以写微信。视频媒体部写的内容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每天60秒的语音微信产品是由新闻版的文字编辑制作。《壹读》还对视频产品建立了标准化的考核标准,比如,要求一个视频在3分钟内要有20个笑点。《壹读》对纸媒产品、数字产品实行统一考核并且鼓励文字、视频、视觉部门的记者编辑跨界工作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创意和灵感,形成了立体的内容产品构架,还促进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清晰的考核指标有助于引导员工行为,制作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更高质量的产品。而最终得益的是能享受到多元化精品内容的读者。这一做法值得报业借鉴。对新旧媒体内容一视同仁、统一考核,有利于鼓励记者从事新媒体内容生产,培养传统采编人员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身的全媒体生产意识,加快提升员工技能,促进报业全媒体转型。

趋势二:完善并细化新媒体岗位的考核激励机制

在纸媒网站发展的十多年间,报纸网站始终处于纸媒的附属地位。网站采编人员在收入和地位上普遍低于纸媒采编人员。在身份编制上也是五花八门,不同身份待遇相去甚远。一些报社网站采编人员甚至划入行政人员序列,考核不以业务绩效为导向,收入上也难以体现专业人员的价值。

随着“报网融合”“数字优先”等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报业的新媒体岗位从网站编辑扩大到视频制作师、社交媒体编辑、客户端编辑、数据分析师、视觉设计师等。全媒体生产使新媒体岗位员工工作量大增,不仅要制作完成日常采编任务,还要制作多媒体产品、维护用户关系、开拓市场运营,身兼内容和运营数职。如果仍将新媒体岗位简单地等同于行政人员,缺乏业务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则难以激励现有员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因此,报社应该尽快完善针对新媒体岗位从业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待遇,才有可能鼓励传统采编人员转型到急需人手的新媒体岗位上。

当前报业对网站编辑等新媒体岗位的考核与门户网站相比,评价指标相对粗放,经营导向也不明显,这与报业网站更多是维护报业自身品牌与追求社会效益有关。解放网对编辑每月的考核以网站某天的独立访客数(UV)进行排名,公布每月UV最高的3天,对当班人员以一定金额奖励,对排名倒数3名的只公示不惩罚,并没有经营考核的指标。而门户网站对编辑的考核则细致得多,通常以完成公司阶段性任务为目标,通过页面访问地址(IP)、页面浏览数(PVI、独立访客数(UV)、用户在线数量、新闻专题制作数量、用户关系维护、网站经营收入等诸多指标进行考核。对报业网站编辑的考核可以参考商业网站的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形成适应报业网站的考核方式,提升报业网站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对于微博、微信编辑,最直观的考核就是来自微博、微信的阅读量、转发量和评论数量,但完全依据数据考核会带来求数不求质的后果。有的微博编辑为了提高点击率、转发率,不惜放上赚取眼球的低俗新闻,虽然赢得了转发量,却损害到了报社的品牌和形象。因此,对社交媒体岗位考核不能以数据为唯一标准,最终要看能否提升报社的品牌和公信力。另外,微博、微信这类新兴岗位目前没有对从业人员的资历进行分级,导致员工职业成就感下降。尤其在传统媒体职称评聘体系中,缺乏对新媒体岗位的评价指标,微博、微信编辑拿不出像传统记者编辑那样的作品、版面等代表作,失去评职称的机会,这也直接导致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不愿意转型做新媒体。未来可以根据个人绩效和工龄对新媒体岗位设立见习、中级、高级、资深编辑等级别,将网站、微博、微信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指标纳入职称评价体系,评价新媒体岗位从业者把关、策划、编辑的能力,使新媒体岗位的员工也能获得专业职称晋升的机会。

趋势三: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往往单枪匹马作战,绩效考核偏重对个人的考核。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够激发记者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带来追求个人利益的短视行为,甚至在新闻资源紧张时,部门内部出现“你争我夺、相互倾轧”的局面。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更多依靠团队合作,跨部门、多工种的组合协作,将是新闻报道的常态。《东方早报》根据中国新闻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成立了环保、法制、外交、动拆迁等20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通过团队作战进行深度报道。深度报道项目可以向报社申请2到3万元不等的研究资金,报道引发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团队还将获得报社嘉奖。《解放日报》在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报道中,派出了机动部、科教部、群工部、党政部、文艺部、摄美部、数字媒体中心等多部门十多位记者组成团队,历时半年跟踪案件,以前方记者与后方新媒体团队融合传播的方式,在庭审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投毒案特稿以“先网后报”“报网融合”的传播方式发布到网站、微博、微信,迅速及时地以大量事实回应庭审焦点和热点,一小时内微博转发2000多次,参与该项目的十多位员工也因团队合作共同获得当年《解放日报》总编辑奖。

全媒体时代新闻竞争的即时_生、新闻事实的多变眭,更强调新闻报道的整体策划和团队执行,类似这样团队作战的项目将越来越多,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成为趋势。对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可以采取个人绩效与部门、报社等团队绩效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让团队绩效占个人绩效一定的权重比例,一方面肯定记者参加团队项目付出的劳动,另一方面鼓励记者积极参与部门和报社的项目,在团队合作中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客户,提升报社的整体绩效,实现个人利益与报社利益的统一。

趋势四:内部专业评价与外部数据评价相结合

传统媒体时代,对报纸采编水平的评价更多来自评报小组、部门主管、总编辑等报业内部评价。媒介融合时代,报业新媒体后台记录下来的各类数据,成为衡量采编绩效的另一个尺度。报社通过网站、APP应用客户端、社交媒体后台的数据,监测到新闻的点击率、浏览量、转载率、评论情况,从而了解哪条新闻被点击、转载得最多,哪个专题策划报道最受读者关注,了解读者阅读偏好,把握社会情绪,适时调整报道的内容和节奏,提供更多适合读者需求的内容产品。比如《三湘都市报》对纸媒好稿的评价标准之一是稿件被重要网站转载,转载在网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对全媒体采编人员既考核纸媒发稿量,又考核网站发稿量,不仅考核纸媒版面质量,还考核对应网站频道的点击量以及独立IP地址的流量。

数据评价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绩效考核的模糊性,倒逼采编人员关注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但作为文化产品的新闻报道本身具有复杂性、非标准性,如果唯“数据”论,则会出现不公允的现象。比如,政经新闻价值大、采写难度高,但在数据表现上未必比教育、健康、生活、社会类的新闻抢眼。甚至一些掌握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商业网站对原创内容的评价也不完全依赖数据,还要结合专业人士的评价。《解放日报》的APP客户端《上海观察》将数据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通过“360度评价法”,从自我评价、上级评价、下属评价、读者评价、数据评价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估采编人员业绩,让绩效考核更加准确、科学、公平。

(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解放日报》记者)

作者:林颖

采编人员绩效考核论文 篇2:

对党报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的思考

推行绩效工资,是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头戏。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紧密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结果的体现。

在传统意义上,党报属于事业单位,然而多年前,绝大多数就已实行企业化管理,人事管理在绩效工资方面走得比较超前,在观念上党报工作人员已经普遍接受这项制度。有这样好的基础,党报在实行绩效工资时,有条件走得更超前一些,不再囿于绩效工资标准、考核方案的制订,而是可以借推行绩效工资之际,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以便更有效地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使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人力资源的制高点。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能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否则就可能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如何使考核方案更有益于党报的事业发展?如何使绩效工资推动党报的人事制度改革,发挥杠杆效应,更大限度地释放采编人员的正能量?

考核量化标准应遵循新闻采编规律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报纸越来越厚,用稿量日益增多。可是,总编辑仍时常为版面缺乏好稿而挠头,也为没有好的版面策划而犯愁。这种焦虑心态体现在绩效考核方案中,就是给采编人员定下高额稿件和版面任务。记者和编辑为了完成考核分值,疲于奔命,以至于一提起考核,大家就有莫名的恐惧感。

真正让大家接受的绩效考核应该充满人性的关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给员工的感觉是温暖如春,成就自我价值的。不好的绩效考核会让员工莫名地恐惧;好的绩效考核不仅不会令员工恐惧,而且会使员工不由自主地激情迸发,昂扬奋进。最关键之处在于绩效考核量化标准要遵循新闻采编规律,一切以有利于新闻实践为出发点。

以新闻采访为例。记者采访的流程包括多个环节:获取新闻线索、联系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提纲、实地采访、整理采访笔记,然后开始写稿。比较单一的会议采访、动态信息采访,记者可以当天完稿。稍微复杂些的事件、人物采访,就可能需要好几天,这还得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要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如联系不上合适的采访对象或受访人不配合,整个采访活动就可能耽搁下来,记者需要再寻他径。几个来回后,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就过去了。在采访工作中,这样的遭遇经常发生。但很多党报的考核方案中,一味地要求记者完成高额写稿任务量,而不顾及采访过程的具体情况。记者虽然能够按期提交稿件,但交上的稿件比较粗糙。

因此,在考评制度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采访部门的自身特色、不同记者的采写能力和特长,制订多种考核套餐,供大家选择。这种分类、开放的套餐式考核方案比“一刀切式”的管理考评体系更科学、更人性化,可以更好地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记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采访风格以及近期的选题方向,选定相应的套餐,不再为追求发稿量而东奔西跑,而留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精细化的专题采访,从而把最好的稿件奉献给读者。

以绩效考核为支点,推动职称回归本义

职称的本义是岗位管理工具,但在一些地方党报,职称异化为涨工资、增奖金的福利待遇,以致出现一个背离现象:评聘职称时大家为争职称争先恐后,评上以后,绩效工资随之兑現;但同时“车到站船靠岸”的想法也会在评聘成功者的内心萌生,从此不再积极采访、写稿、编稿。这样的现象在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比较普遍。

职称评聘本应起到激励作用,但结果适得其反。导致职称评聘产生效应背离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实现对员工的岗位动态管理,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脱节,日常绩效考核对职称的岗位管理缺乏约束力。

如何使采编人员在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继续保持活力?笔者认为,应变静态的身份管理为动态的岗位管理,实行以聘任期绩效目标考核为核心的职称评聘动态化管理机制,把对采编人员的日常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续聘紧密衔接,最终形成以聘任制为基础的岗位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这样的机制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采编人员的积极性,给钻研业务的年轻人提供展现技能的机会,也给成绩平平但已进“高级职称保险箱”的采编人员敲响警钟,既可防止采编人员获得较高职称后失去进取动力,也能让采编人员对照考核找到差距。

动态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采编人员在一个聘期内,应该完成什么质量的稿件、版面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第二部分是考核日常采编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兑现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达到聘期既定目标的,再兑现其余部分的绩效工资。对动态考核不合格者,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罚直至降低聘用等级。

动态考核管理使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得到深化和细化,打破采编人员取得高级职称以后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会进一步加大采编队伍的良性竞争,激活采编人员内在的潜力,促进采编队伍素质的提高。让大家认识到如果没有真正扎实的工作业绩,即使取得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也极有可能在动态考核中遭到淘汰,进而激励更多的采编人员把精力放到认真工作干出实绩上来。

依托绩效考核,打破养老金“大锅饭”

按道理,养老金是一个人在几十年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工作业绩好,收入高,退休金相应水涨船高。但是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留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退休前一年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十年取得高级职称的相差无几。这对后者明显不公平。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在于实施绩效工资之前,我们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评估一个人的日常工作效益,以致在这个人退休时,他的工作效益积累情况是本糊涂账。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我们可以借鉴基本养老金的计算方法,测算出绩效工资的累加结果,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基本养老金所对应人群的收入受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影响,参保人员的缴费水平也忽高忽低,所以职工每一年的缴纳额经常浮动。社会保障部门将一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进行一年一年的累加,然后对总数做加权处理,乘上一个系数,就得出这个人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

绩效工资也会因为绩效考核而经常发生变动。借鉴基本养老金的计算方法,把每个人的绩效工资年年累加,再乘上加权系数,就能测算出一个员工的养老金数额。其中,在高级职称岗位上工作时间越久,绩效工资的累加额就越大,养老金数额也越大。

前文说过,党报在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方面行动比较早,在打破养老金“大锅饭”方面,完全有条件先行先试,在操作中,依托日常稿件和版面考核,对职称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动态管理使绩效工资发生浮动,将不同时间点上的绩效工资累加,这时,我们会看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通过这种方法,每个人的养老金水平会因为工作业绩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作者为吉林日报考评办公室新闻阅评员)

作者:王大壮

采编人员绩效考核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途径探索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传统媒体形式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新闻传播速度的飞快提升,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传统的新闻采编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新媒体时代下培养新闻采编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能够有效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新闻采编;融媒体;时效性;信息传播;能力提升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下,媒体数量和主体发生变化,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加强新闻采编能力是推动新闻采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媒体背景下,受众群体发生明显的变化,新闻媒体行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快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新闻采编人员,更好地发挥其专业优势。

二、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特点及现状

(一)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受众接收新闻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形式,还可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端接收信息资讯,提高新闻信息接收的时效性,受众从海量的信息中,可快速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时代下,逐渐打破了传统新闻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特点。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模式,为新闻行业提供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渠道,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快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时效,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资讯。

(二)新闻信息传播的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发展下,新闻传播形式更加新颖和多样,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可以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向受众传输事件现场的最新消息,受众可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并通过多元化渠道跟踪新闻事件,确保动态跟进新闻事件进展情况,同时,在多元化渠道的支持下,热点新闻消息会第一时间登上今日头条、热搜头条、网易新闻等,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采编效率,有效提升受众参与程度,并提高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确保热点新闻事件以最快的速度发酵。

(三)新闻信息的碎片化特点

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海量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人通过手机浏览信息的速度平均为3秒,也就是在一条信息上阅读停留时间为3秒左右,因此,新闻编辑在新闻信息内容编辑上,需要明确主题、抓住重点,确保新闻消息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媒体时代发展下,人们阅读消息、浏览消息更加灵活、快速,可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新闻信息,包括乘地铁的时间、坐公交的时间等,因此,受众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确保打开一条新闻信息,可满足自身对新闻事件的了解需求。

(四)生活化、日常化特点

新媒体时代发展下,新闻行业编辑的新闻消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包括民生问题、时政热点问题等,便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人们拿起手机时,可随时发现身边有趣的人和事,增强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的新闻信息,支持受众参与讨论和互动,新闻编辑可实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回复,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反思,进而更好地调整新闻采编的内容和发布形式。

三、新媒体时代下培养新闻采编能力的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更加多元。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新闻采编能力,可提升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吸引力,优化新闻传播效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新闻信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新闻采编形式发生了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了崭新的采编思路,应强化新闻采编人员对提升新闻采编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新闻信息的可读性、真实性,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1]。基于此,新闻行业加快培养复合型专业采编人员迫在眉睫,确保通过培养新闻采编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新闻信息采编、编辑、发布质量。

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各界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保证新闻信息编辑完整性的能力,学会精准提炼信息,基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确保新闻信息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度,全面提升新闻信息整合质量。基于新媒體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为受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形式。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快转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思维,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新闻行业向新常态方向发展。

四、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新闻采编人员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性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能力,必须加强新闻采编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发挥“脚力”作用,深入新闻事件现场进行报道,第一时间采集事件现场相关数据资料,通过信息整合,高质量地将新闻信息编发出来,确保及时掌握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避免不良媒体趁机炒作、干扰受众视听。例如,相关新闻工作者在交通事故现场进行报道时,需要第一时间获取事故现场重要的信息点,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现场照片通过微信等渠道传递到编辑部门,并通过现场网络连线的方式,解说交通事故现场的详细情况[2]。同时,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利用网络、小程序、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新闻报道,便于受众全面了解交通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从而有效发挥新媒体渠道传播优势,增加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

新闻行业在培养新闻采编人才的具体过程中,要不断增加采编人员对新媒体的认识,利用新媒体提升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扩大新闻信息覆盖范围。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对采编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通过结合新媒体形式,更好地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二)提升和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敏锐度和责任感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发展的形势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突破传统媒体局限,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充分运用多途径获取有价值的采编信息。因此,新闻行业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洞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而丰富新闻采编内容,同时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将新闻焦点放在当下热点事件中,兼顾社会各个层次,确保在新闻采编内容上,体现对时下民生经济、民生热点的关注度[3],增强新闻采编内容的感染力。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极高的觉悟,充分发挥自身“四力”的作用,深入实地,全面洞悉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并挖掘事件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确保在独特的视角下,对事件进行剖析,确保后期的新闻报道满足广泛媒体受众的需求。

新闻行业要加快培养新闻采编人员的责任感,确保新闻报道鲜活生动。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忽视了新闻采编工作赋予其的责任感,在采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核实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致使最终报道出来的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效果。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职业精神,增强自身对新闻采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客观地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要独具慧眼,基于不同视角对新闻信息进行解读,引导正确的舆论,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信息,确保在新闻信息中捕捉细节,直击新闻事件本质,积极拓展自身的思维,切实提高新闻价值[4]。

(三)培养新闻采编人员探索新闻真相的能力

当重大事件、社会保障事件、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发生时,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结合社会问题进行介绍,确保通过事件表面,探索事件的本质,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真相,提高新闻价值。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采编人员在发布疫情数据信息、介绍疫情进展的同时,深入剖析社会情感,挖掘重大事件背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迹,如医护人员奋战前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抗疫的“战斗精神”,通过将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生动地呈现医护人员离别亲人、剪短长发投身抗疫等无数感人画面,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挖掘疫情背后的新闻事件,赋予新闻报道较强的感染力。

(四)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热情

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保证,由于当前采编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要想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相关采编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新闻行业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的考核,具体考察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专业技能的考核,点燃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采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5]。同时,新闻相关行业要在定期安排的人才培训中,鼓励和引导采编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便于采编人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新闻行业要加快培养新闻采编专业人才,提升采编人员的洞察力、观察力、信息内容整合能力等;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快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尽可能从受众的角度剖析问题,充分考虑受众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需求,确保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报道出有深度、有质量的新闻。

参考文献:

[1] 何中亮.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139-140.

[2] 李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与提高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0(12):146-147.

[3] 季雪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的自我培养及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45+147.

[4] 周萍.新形势下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能力的途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12):167+169.

[5] 曾汝忠.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之途径[J].传播力研究,2019,3(12):118.

作者简介:周博(1983—),男,湖南益阳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新媒体传播和发展。

饶磊(1988—),男,江西南昌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媒介传播。

作者:周博 饶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安全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