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角度提升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2022-09-12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呈现上发趋势, 公共危机由于有不可预测性、危害性、突发性等特征, 可能会给学校造成强大的冲击,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个人力量无法将其消除。

1突发公共危机概念及现状

突发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以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储备, 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 真正把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能力。

2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分类及特点

2.1突发性公共危机分类

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人们回首20世纪, 列出了十大自然灾害, 包括北美黑风暴、孟加拉特大水灾、印度鼠疫大流行、喀麦隆湖底毒气、伦敦大烟雾、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通古斯大爆炸、智利大海啸、唐山大地震。

二是事故灾难。国务院2006年发布了9类我们国家经常发生的或特别需要重视的事故灾难, 包括安全生产事故、铁路行车事故、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海上事故、城市地铁事故、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核事故、突发环境事件、通讯事故等。煤矿瓦斯爆炸、透水经常发生。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动物疫情,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苏丹红、非典、禽流感、疯牛病、三聚氰胺、猪流感 (H1N1流感) 。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军事冲突、恐怖袭击、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9·11、马加爵杀人案、西藏3·12打砸抢烧事件、国际性金融危机事件。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1993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还只有0.87万起, 而2005年上升至8.7万起, 2006年超过9万起。可见突发性公共危机呈现出规模扩大、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表现方式激烈、组织程度高、处置难度加大等特点。

2.2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

一是事发突然性。突发性公共危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发生的突然性, 或者说不确定性。如911恐怖事件、印度洋海啸、512地震。

二是后果危害性。死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 (世贸大厦被炸的损失是2000亿美元) 、危害时间长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燃料泄露事故, 专家认为影响会超过100年) 、心理负面效应无法衡量 (四川地震灾区多人自杀) 。

三是广泛关注性。512地震后, 全国老百姓都在看直播。杭州飙车, 70码成新网络语言, 与“躲猫猫”“洗澡澡”一样, 网民广泛关注。欢迎70码来杭州体验天堂生活, 今天你“躲猫猫”了吗?

四是连锁反应性。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非典引发全国性的众志成城。

五是及时化解性。发生突发性公共危机, 必须及时化解, 否则会造成更大的危机和损害。从实践上说, 先发制人都是成功的, 后发制人都是失败的。例如:2002年汤山投毒事件, 新华社本来写了一个稿子:已证实死亡41人。领导说不行, 不能发。最后发了一个“200人中毒, 多人不治”的短稿, 结果各方猜疑。世界网站进来了, 发布死亡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真话前面不说, 后来再说, 真话就变成了假话。

六是规避防范性。突发性公共危机既是危险, 也是机遇。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说过:“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 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 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 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 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突发性公共危机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次进行变革、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3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

3.1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 小学就会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日本2005年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 由于其国民具有极强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仅有61人受伤, 无一人死亡。在震惊中外的“9·11”事件中, 人群虽然惊惶, 却没有失措, 撤退一直有序进行, 下楼的都靠右走, 没有相互践踏。正是这种有序, 让被撞击楼层以下的几乎所有人生还。除民众的自救能力不足以外, 整个社会的互助能力也不强。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化资源, 几乎看不到民众有组织地向困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列车上的同胞提供救助。从我国的情况看, 由于在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公务人员的培训系统中, 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 特别是危机状态下的心理防范、法律救助和心理援助, 更存在脆弱性和能力缺陷的一面。一旦危机发生, 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应急网络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组织和个体的危机应对大都依赖于本能的自我反应, 连自身的生命保护都很难实现, 还谈什么帮助别人。

3.2整改意见

一是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建立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平台, 在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披露制度进行统一规划, 资源亟待整合。

二是建立专家咨询队伍。目前, 我国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仍不健全, 专家参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制度规范。

三是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 面对危机, 最主要的战略选择, 除了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还要在行动中不断增强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四是建立一套一般性的处置程序:准确界定危机的性质、类型和程度, 从全局的角度, 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危机处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舆论监督以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危机结束后, 学校首先要做的是, 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此次危机管理的得失, 梳理此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矛盾, 举一反三。

五是做好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在意识层面上居安思危。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美国康乃尔大学曾经作过一个有名的“青蛙试验”就是如此。

总之, 学校对广大师生进行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教育非常重要, 学校承担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引导、教育的作用。因为重大危机的发生与发展考验着民族的勇气、智慧和信念;重大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孕育着历史的转折、转机和契机。因此, 民族整体的进步、尊严和声望是在一场场危机及其战而胜之的过程中实现的。重大危机是国家和民族惨遭挫折、磨难和痛苦的特殊时期;重大危机是政府和人民经历成长、成熟和觉醒的特殊阶段。因此, 国族史就是各种危机发生、发展直至最终得到战胜的历史;个人的生命史亦是经历、认知和觉悟危机的历史。重大危机以决断和行动体现着情感、怜悯和悲怀;重大危机以鲜血和生命提示着经验、知识和技能。因此, 人类情感的丰富以及共同知识的积累与危机密不可分。

摘要:学校教育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需要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进行课程体制改革, 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之中,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方式, 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不断引入新的教育方法, 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的安全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角度,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析新零售背景下品类管理如何驱动零售企业发展下一篇:在高职物理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培养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