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言语交际研究论文

2022-04-2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唠叨言语交际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语用学角度,根据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唠叨言语具有命令语多、贬义词多、高量值情态词多、重复、没完没了等特点,这些违背了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使言语交际难以顺利进行。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人们减少日常唠叨言语,克服唠叨的毛病。

唠叨言语交际研究论文 篇1:

网络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摘 要: 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们关注的话题,网络语言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集中讨论了男女语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差异问题,旨在对虚拟环境中男女不同的会话风格得到新的认知。作者通过观察所收集到到的网络中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语料,以及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的分析指出,语言的性别差异并不会因为网络媒介的虚拟性而消失。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性别差异 原因

一、引言

语言和性别的差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已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多层次、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平台,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多个领域。言语交际上的性别差异研究是国内语言学界兴起的新浪潮。许多学者从日常交往话语状况出发,在话题的选择、话语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交际策略方面分析男性与女性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前关于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旨在揭示男女在面对面交际中所采用的不同的会话风格,而相关研究很少涉足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语言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为这一研究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交际与以往面对面的交流、以文字为主的书信交流或声音为主的电话交流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网络交流所涉及的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以会话分析和礼貌原则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理论视角,本文尝试将性别语言研究扩展到网络这一新的交流渠道,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对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主要讨论网络交流中男女言谈的性别差异,同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我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这里指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指把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类统计。研究问题大致可分三部分:(1)网络交际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男女在网络交际中各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在网络交际中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现状

近年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网络交际领域的研究日趋增多,其中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也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倾向于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空间中的性别差异已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而不复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的普及不可能淡化性别差异,因为性别差异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Susan C.Herring,Laurel Sutton,Leslie Regan Shade,Nathan Cobb,Cheris Krammarae etc.)。研究者们认为,两性在网络交际的会话风格差异仍然会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尹弢的调查研究发现,男性的网络交际语言常常带有攻击性,强有力,更为自信;女性交际语言则带有支持性和建议性,较男性更为温和。

三、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环境中的性别差异。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怎样理解他的意思并作出反应的。研究者们将会话分析的重点引向了会话风格,他们认为,要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必须注意到这些话是怎么说的,也就是在说话方式上有哪些特点(祝畹瑾)。本文以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指导的目的,从话轮及话轮转换,插入或打断,简短回复语等方面,着重考察并分析男女性在网络交际中各自选择何种话语风格进行交流。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20段网站聊天室的两性会话作为原始语料。问卷调查是为了检测人们对网络语言性别差异的意识问题,而网络聊天话语转录则是用以检测网络语言是否存在差异的真实性。问卷共包括10个问题,发放给了100位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0份,其中男性46份,女性44份。其次,我们还转录了20段网站聊天室的男女会话。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400字以上的会话语料,从话语量、情感策略、打断和简短回复等方面来分析网络语言是否存在男女差异。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人们对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意识

问卷调查的1—3题是用来检测人们对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意识。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在网络交际中,男女的语言形式和风格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有66.7%的人认为差异是非常明显的,24.4%的人认为男女所用的网络语言差异不明显,而只有8.9%的人认为不存在差异。

2.在话题选择和话题控制上的性别差异

问卷调查的第4题是用来检测在话题选择和话题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女在网络交际中有着不同的话题选择。在本次问卷所涉及的11个谈论话题中,政治被认为是所有男性都会选择的,而没有一个话题被认为是所有女性都会感兴趣的。88.9%的被调查者认为女性更喜爱谈论家庭,66.7%受调查者认为女性更爱谈论情感,77.8%认为女性偏爱娱乐,而50.0%的人认为女性喜欢谈论健康。所有的这些话题都是相对私人化的闲谈。然而,我们所得到的男性在网聊中对话题选择却是大不相同:94.4%的受调查者认为男性更爱谈论体育运动,86.7%认为是经济,58.9%认为是工作,55.6%认为是旅游。相比而言,这些话题都是比较抽象非个人的。因此,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在网络交际中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关于网聊中的话题控制权(问题5),结果显示41位(89.1%)的男士选择了选项A(经常控制谈话),而只有20位(45.4%)女士选择了该选项。因此,男性在网络聊天和交际过程中更倾向于控制谈话的内容。

3.在会话数量上的性别差异

话语量可以视作对话研究的重要衡量标准。以往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关于女性谈话的理论定式,这些理论认为女性在有两性参与的对话中谈话量和谈话时间占优势,认为女性的谈话量就该像她们的性格一样,一旦说起来就啰里啰唆、滔滔不绝。然而本研究(问卷第6题“在与异性网聊中,你与对方的话语量谁多?”)却显示,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男性的话语量大于女性。大多数的男性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话语量要大于对方,而绝大多数的女性却肯定自己的话语量要少于男性。这也正是支持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支配论”,认为男女话语交际中的差异是男性对女性支配的结果,是男性社会地位的反映,说明男女在会话中的权势差异,其原因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施栋琴)。

4.在运用表达情感技巧上的性别差异

在网络交际中,通过特定的符号(例如笑脸)来表达谈话者的情感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这种符号也被称为网络交际中的形象化语言(沙日娜)。本调查问卷第7题结果显示,90.9%的女性认为自己在网聊中会使用符号等形象话语言,而只有54.3%的男性会选择形象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是一致的。

5.在遵循礼貌原则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男女在遵循礼貌原则上的差异,问卷8—10显示,男性更喜好辩论,而女性则更加倾向于提出问题;女性更遵循礼貌原则,诸如使用积极地回应,采取回避措施,等待自己的话轮,打断他人对话时先道歉,等等。

(二)网络聊天话语转录分析

1.话语量性别差异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女性爱唠叨、爱说话。然而最近的研究却发现在各式各样的两性谈话中,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各自在网络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20段有效的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平均725个,女性的用词量为平均518个。由此可见,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远大于女性。

2.谈话中简短回复语的性别差异

简短回复语(诸如uhm,yes,yeah,awful等)作为对话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其功能主要有两点:第一, 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 第二, 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 女性在实际面对面交际过程中比男性多运用简短回复使得谈话能够继续进行(尹弢)。而本文所收集的语料也证实了他们的观点。在所搜集的20段网络对话中, 男性平均共使用了2.8个简短回复, 而女性则平均使用了3.6个简短回复语。可以看出, 男性在本研究中运用了更多的简短回复。

3.谈话中插入和打断的性别差异

插入和打断指说话者违反了话轮转换原则介入谈话过程而获得发话机会常见形式。以往的理论认为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打断女性的次数要比女性打断男性多得多。人们认为男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以打断或插入作为在谈话过程中支配并控制女性的手段。(West & Zimmerman, 521—529)在所搜集的20段对话中共有42处打断的情况, 其中男性共打断28次,女性打断14次。 这个数据也表明, 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 我们能清楚看到网络空间交际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网络语言既没有表现出像Susan C. Herring, Laurel Sutton所坚持的等同于传统理论,又没有表现出像DanielDern和Shea等人所说的性别差异消失殆尽;网络语言表现出了一种与传统理论相反的性别差异,那就是女性在网络中并没有处于一个被支配的地位,而男性却扮演了传统对话中女性的角色。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近十几年中,女性的地位有了本质的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有了明显改善, 这就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语言上,就使男女语言性别差异不再那样尖锐。

其次,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性别之间的语言差异也不是绝的,而是在于所表达的内容和双方所处的地位。网络中谈论的话题大多与生活相关, 谈话方式和内容并无严肃性要求,这就使得两性之间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地位差异。

参考文献:

[1]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 外语研究,2007,(5):38-42.

[2]沙日娜. 网络交际语言中体现出的男女会话风格差异.语文学刊,2009,(7):102-104.

[3]West, C. and Zimmerman, D. H.Women’s Place in Everyday Talk: Reflections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ocial Problems,1977.24:521-529.

[4]尹弢. 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科技信息,2007,(33):45-49.

[5]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络交际中的性别差异”(SKQN200826)。

作者:骆巧丽

唠叨言语交际研究论文 篇2:

从语用学视角看唠叨言语交际失败案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根据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唠叨言语具有命令语多、贬义词多、高量值情态词多、重复、没完没了等特点,这些违背了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使言语交际难以顺利进行。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人们减少日常唠叨言语,克服唠叨的毛病。

[关键词]唠叨言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唠叨言语及其分类

唠叨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说。唠叨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它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与人之间,如母亲和孩子,妻子和丈夫,老师和学生之间。根据心理动机唠叨可分为三种类型:关爱式唠叨、祥林嫂式唠叨和控制型唠叨。关爱式唠叨主要是出于爱和关心,生怕哪一点没有说到,对方会忽略什么事情。比如,“多穿点衣服,天气预报说要变天,小心着凉。”“你一定要按时吃药!医生说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祥林嫂式唠叨是宣泄情感式的唠叨,这种唠叨的内容大都涉及自己的故事,唠叨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认可、支持或关注。如,有人回家便向家人诉说老板多么可恶,自己工作多么不如意。逢人便诉说自己孩子多么可爱,婆婆是多么不近情理等。控制型唠叨最多见,它首先传递出唠叨者的不满情绪,然后表现出对他人行为的控制和命令,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像“把电视关上,作业没写完不许看电视!”“怎么又把烟灰弹得到处都是,赶快擦干净!”等等。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语用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条原则——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有四个准则,各准则之下又有次准则:(1)质量准则:保证发出信息是真实的(a.不发出虚假信息.b.不发出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2)适量准则:发出信息量应当适度(a.话语应包含交流所需的必要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3)关联准则:信息与交流内容有关联性;(4)方式准则:选择受话者最易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a.避免含糊其辞.b.避免歧义;c.简短精炼;d.条理有序)。交谈时,人们都希望对方不说假话(遵守质量准则);希望对方提供你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遵守数量准则);希望对方说和话题有关的话(遵守关联准则);希望对方说话简明扼要(遵守方式准则)等等。

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后,利奇、列文和森布朗等人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提出另一交际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利奇把礼貌原则分为六类: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让别人多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自己少得益;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指责自己;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与别人分歧,尽量多赞同别人;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对立情绪,尽量增加双方的谅解。礼貌原则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尽量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低;尽量减少与他人观点上的不一致和感情的对立。遵循礼貌原则不仅表现出说话人的涵养和品德,也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解析唠叨言语交际失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唠叨言语是不受欢迎的。过分唠叨实质上是在干涉和剥夺对方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权,同时长期的指责批评也会使人丧失自信。因此唠叨不仅会引起被唠叨对象心理上的不耐烦,甚至导致对方出现逆反心理,恶化双方的情感关系,造成紧张和敌意,引发冲突和悲剧。2005年,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著名的心理学家江老师曾对1500多对夫妇作过详细的研究,结果是:在丈夫眼里,唠叨是妻子最大的缺点,唠叨是他们在情感上离开的重要因素。唠叨之所以令人反感主要是由于它违反了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导致交际难以顺利进行。下面从唠叨言语的特点来分析它是如何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

1.贬义词多。唠叨者经常表达对配偶不满,对孩子不满,或对社会不满,因此唠叨言语多抱怨、责备、批评、轻蔑、嘲笑等。如,“你真是笨死了,一道题讲了几遍了还不会。”“你怎么那么懒,叫你洗衣服,半天还没动一下。”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尽量多赞誉别人。可是唠叨者却常常使用负面言语,批评、指责别人,这与赞誉准则显然不符。

2.命令语多。母亲的任务是养育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孩子的学习等,她们的成就主要在于孩子的表现。妻子的角色是使整个家庭正常运转,当然这也需要丈夫的配合。教师的工作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其成就是学生的表现。因此,母亲、妻子和老师的工作都取决于对方的配合。然而,他们并不总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因此她们常常会直接吩咐、命令或指挥对方,以期迅速达到目的。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希望自己的行动受到别人干涉。因此,命令语的“可接受性”很差,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并且,大量使用命令语不仅显得自己粗鲁无礼,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3.高量值的情态词多。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唠叨者常常会用高量值的情态词,如总是、天天、整天、从不、每次、绝对、必须等,加强表达。如孩子丢了钥匙,母亲会数落“你总是丢三落四!”;学生迟到,老师会批评“你怎么天天迟到?”;考试成绩差时,老师说:“你看看你的成绩,怎么老是倒数?”这几句话中总是、天天、老是,都是高量值的情态词,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违背了看质量准则,会使听者听后心里不悦,甚至反感。

4.重复。唠叨者常常会重复以前说过的话,或者对同一件事情翻来覆去地说。如女儿每天上学前,老妈都会说“书和作业本都带齐!上课认真听讲……”妻子每天早上会提醒生病的丈夫“别忘了喝药!”等。重复使用同一言语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因为其中方式原则告诉我们:为了达到言语交际目的,说者必须采取恰当的语用策略,尽量避免重复同样的话语(除非是强调)。

5.没完没了。唠叨者常常不考虑时间、场合和对象等,把自己想要提醒对方,想要指责对方,想要求对方的,一股脑都说出来。如考试前母亲常常会叮嘱孩子:“有没有带好足够的笔和草稿纸呢?记得考试时不用紧张,要仔细做题,把字写清楚一点,写

完了要检查……”一句话讲了这么多琐碎的事情,没有重点,不分主次。又如,“回家就看电视,也不学习!学习不好,看你以后怎么考大学。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怎么行,你总不能让我们养你一辈子啊!再说,看电视不仅影响你学习,还影响你的视力……”适量准则要求交际双方所提供的信息量满足,且不多于会话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可是唠叨者通常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让人觉得浪费时间,这违反了数量准则。

四、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得体使用语言,减少唠叨言语

母亲、妻子和教师不是单纯的控制者,孩子、丈夫和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服从者。孩子、丈夫和学生对唠叨者不公正的评价,不恰当的批评,不客气的语气,都会产生反感和对抗。这就要求母亲、妻子和教师在言语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对方“不可接受”的言语,而使用得体的,对方“可接受”的言语,达到最佳效果,使交际顺利进行,以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和谐关系。

(一)多用赞美之辞,不用贬义词

肯定和赞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能鼓励和激发人不断进取,因此母亲、妻子和老师在言语交际中应该多用赞美之辞,肯定和鼓励说话对象。而且,赞美对方,一方面能起到尊重对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显得自己有教养。即便是对说话对象的表现具有迟疑或否定态度,最好还是先予以肯定,然后进行事实上的否定,在“可是”、“不过”后面做文章。如:“×××同学最近一段时间表现非常突出,课堂表现很积极,可是今天一直没发言……”这种先扬后抑,虚扬实抑的说话策略,既能使说话对象有成就感,保持热情的学习态度,又为其失误留足了面子,对方当然会乐意接受。

(二)多用请求语,少用命令语

与命令句相比,请求语要中听得多,它能使人感受到起码的尊重,能使人心情愉悦地理解和接受。因此母亲、妻子或老师进行言语交际时也要适当使用请求语。比如,“帮我洗洗衣服,行吗?”;“替我拿个盘子来,好吗?”;“请大家保持安静!”显然比“你去把那几件衣服洗洗!”;“替我拿个盘子来!”;“不许说话!”更容易让人接受些。

(三)少用高量值的情态词,以免夸大其词

使用“总是”、“整天”、“每次”等高量值的情态词虽然可以加强表达,但这样的说法一般都缺乏事实依据,是夸大其词的,它会拉大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听者心里不悦,甚至很反感,因此还是少用为好。

(四)避免重复相同的话语和相同的事情

说明道理是为了博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提出要求是为了让对方理解和服从。如果对方能够理解你的观点,接受你的要求,那么只说一次就够了。如果不能,重复相同的言语也无济于事。例如,妻子让丈夫陪她逛街,丈夫却无动于衷。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耐烦地提醒六、七次,还不如不说,因为唠叨只会使他更想拒绝,坚定他绝不屈服的决心。因此,要克服唠叨的毛病,一定要坚持:同样的话语和同样的事情不要重复说。

(五)控制说话的总量

尽管母亲、妻子和老师的工作常常涉及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琐事,尽管对方有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我们还是需要一件一件去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家长会后,母亲对孩子说“老师说你目无尊长,对人没礼貌;上课说小话;不按时交作业……”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指责、批评的话,涉及这么多事情。难道说一次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吗?当然不能。这只会让对方无所适从,无从做起。因此,控制每次说话的总量,尽量做到一次只说一件事情对于减少唠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冷玉龙.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287.

[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40.

[3]曹舒雅.论跨文化交际语境与礼貌现象[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3):53.

[4]请妈妈们少些唠叨好吗[EB/OL].

[5]林雪.如何做个好太太[EB/OL].

作者:党小苗

唠叨言语交际研究论文 篇3:

浅议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从语境与词义、语体、原作意图等方面阐述了语境的重要性,对语境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语境    原作意图    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言语交际活动。它传递着源语作者的意图,包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语境等语用因素不仅在推理、识别、传递源语意图方面起着线索作用,而且决定了译语使用的语言手段及表达风格。因此,研究语境是正确翻译的基础。

一、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最先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于1923年创立,他认为:“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伦敦功能学派的费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指出言语只有依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义。1964年“系統—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实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我国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则按内容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语境和广义的语言语境。本文将从语言语境(上下文)、具体语境(交际场合)、认知语境(记忆和知识结构)三方面阐述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二、语境与词义的选择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中,即上下文。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同时受到特定的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语境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在词义的理解和确立过程中,语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词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确立。英语中有些意义很泛的形容词,如good,sound,great等,在语言使用中人们很难把握其确切意义。如A:“This is a good strawberry.”和B:“This is a good lemon.”在A句中,草莓取其甜,而B句中good lemon应该是酸柠檬。这里的意义取决于它所修饰的词,因而在相同结构的句子中获得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再如:“When they took the baby from me to clean her up, she let out a couple of good screams.”在这个句中,good的含义我们要靠“screams”的主体“baby”这个词汇语境线索帮助确立。同时在我们的语境知识中,放声大叫这样的哭声才是孩子应有的,因而有“响亮”并延伸出“健康”之意,这是“baby”这个词汇语境赋予“good”的情景意义。有时确定一个词的意义,需要从整个段落或其相邻段落、章节甚至整篇文章去获取,选定符合原义的对等词语。如在《名利场》中,到游乐场去的那一天,奥斯本中尉到了勒塞尔广场就对太太小姐说了一句话:“...I have asked Dobbin of ours to come and dine here, and go with us to Vaux hall, he is almost as modest as Joe...”(……我请了我们的都宾来吃饭,然后一块儿上游乐场,他跟乔伊差不多一样怕羞。)从这句话很难确定“modest”的确切意义,因为“modest”有多种意义:“客气”、“羞怯”、“谦虚”、谨慎”、“端庄”等。但在本书第三章末尾有一句说明了乔伊的性格“poor Joe,why will he be so shy?”(可怜的乔伊,他干嘛那样“怕羞”呢?),通过这个语言语境,我们就可以确定“modest”的确切含义为“怕羞”。

三、语境与原作意图

翻译就是译意,这个“意”就是意图,即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要从源语的语音、句法、词义和语用层等各种语境线索中找出源语作者隐于明说之后的交际意图和语用意图。

例1:今天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望各位笑纳。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话语的字面意义与意图之间几乎毫无联系。既然是礼薄不敬,何必拿来送人?然而,根据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中的百科信息﹙旧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十分注意礼貌原则,说话时常常“贬己尊人”,以示谦虚。这样的句子是中国人表达馈赠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由于文化差异,汉语的这种贬己表达方式不存在于西方人的认知语境中。为了使源语意图正确而顺利地传达,译者只好改变语言形式,直接译出交际意图“Now we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and hope you will like them.”。由此可见,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不同,将直接影响着源语作者意图的传达和接受。

因此,翻译的内容不仅是语言文化的转码,而且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外文化知识,如果缺乏或忽略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的文化背景信息,不但不能顺利传达原文意图,反而会造成外交失误。

四、语境与语体色彩

在翻译中,语境制约着译语对语体、语气和文体风格的选择,译文的语体应尽量与原文语体保持一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源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语言规范,顺应语境,使译语得体地反映源语语用意义。

例2:(大家快走啊,前面是杭州圣景之一),先睹为快啊!

这是导游口语,下面有两种翻译“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among the first to see.”,虽然再现原文信息,但语气较呆板,没有体现其鼓动性与听者感受的语用效果。但换成“The sooner you see,the happier you will be.”,译语简洁明了,轻松愉快,较全面地再现了源语的语用意义,符合语境现场。

例3:“ Oh no,Wouldn’t have it for the world!”declared Tess,“Add letting everybody know the reason—such a thing to be ashame do”.

译文:“不能,俺豁着死了,也不能那么办!”苔丝骄傲地大声,“这样的事情要是让别人知道了,还不得把人臊死了吗?”

源的具体语境是母亲叫苔丝找一个跟她跳舞的男伴陪她去集市上去卖蜂窝,苔丝觉得这样不成体统,坚决不答应。原文中“for the world”表强调,“to be ashame do”是不规范的语言。根据整个语篇的语言语境及具体语境,译文中使用“豁着死了”和“把人臊死”等俚语,不仅同源文语体相贴合,而且符合农村姑娘的语体口吻,同时把苔丝淳朴、善良、羞涩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语境与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既要保证交际者一方——源语作者的意图被正确理解和传授,又要使交际的另一方——译文读者准确地接收源语作者的意圖。语境是翻译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着交际意图的传达与接受,并且制约着译文文体的选择,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与采取。

1.认知语境与翻译策略。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处理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的翻译上,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源语读者所拥有的文化图式、社会经验、先有知识在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并不存在,这一现象称为文化图式缺省。对于这种由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的文化图式缺省所引起的理解障碍,译者可采取文内增词或译文外加注等策略填补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的文化图式缺省。

例4:“Your invention is fantastic; you should send it to Munich.”

译文:你的发明真奇妙,你应该把经送到慕尼黑的﹙德国专利局﹚去。

例5:“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but has killed fewer than Mars.”

译文:酒醉而亡的人要比大海淹死的人多,可是远不如在战争中丧命的人多。﹙“Bacchus”指希腊神话中的酒神,“Neptune”指海神,“Mars”指战神。﹚

译者在例4中通过在译文中增加几个字,就填补了对德国国家机构不太了解的中国人即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上的文化缺省。而在例5中在译文后加注,让译文读者拥有了西方人那样的历史文化图式,从而让译文具有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语用预设的可能,为译文读者创设一个具有关联性的认知语境。

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所拥有的文化图式、社会经验等迥然不同,这一现象就是文化冲突。译文读者按自己的认知语境和认知习惯来解读,因而导致误读,这就要求译者要调整或修正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采用以改变译文读者语境为目的的翻译策略。

例6:我国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在其《谒金门》一词中有两句:终日望着君不至﹙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举头闻鹊喜﹙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

在汉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喜鹊”是吉祥之鸟,预示着吉庆和鸿运来临。对词中所描绘的深闺少女来说,枝头喜鹊的喳喳声传递的是亲人归来报喜乐曲。而在英语语境中,与喜鹊有关的文化图式传达的是唠叨饶舌的喻体。这样英文读者就有可能按自己的认知语境推断原作的语用意图,从而理解为:对于百无聊赖、寂寞烦闷的少妇来说,听到喜鹊叫声的惊喜也许是因为饶舌的鸟儿打破了寂寞,带来了一丝生机。这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中对喜鹊的不同认知文化图式导致的理解偏差。因此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首词时,在文外作了加注,从而修正了英语读者认知语境中关于“喜鹊”的文化图式,获得了与汉语读者相同的理解。

2.语言语境与翻译策略。将“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但由于译文表现的是西方民族的历史人物,故改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

3.具体语境与翻译策略。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通常要由领导人讲话,讲话的结尾经常是“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家庭幸福”通常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在中文中经常作为会议致词的套话使用。但这几个字在英译文中不具备语用意义,因为在严肃的学术会议这个具体的语境中,祝愿家庭幸福未免可笑。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适当调整,删掉这几个字,换上英语中具有相同语用意义的表达“I wish the conference a great success and wish you good health and a happy stay in this city.”。

综上所述,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码为另一种语言,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因此,语境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必须紧扣语境,正确理解源语意图,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让这一语言交际行为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锦.浅析语境在口语中的适应性[J].语言与翻译,2004,(4).

[2]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

[3]李淑琴.语境-正确翻译的基础[J].中国翻译,2001,(1).

作者:王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贫富差距现状探究论文下一篇:钻井工程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