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3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基层智慧社区治理模式是江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实践抓手,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社区智慧化治理经验。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江苏在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问题需要从技术应用、治理主体、社区需求、治理结构、数据信息、资源投入六个方面提升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智慧社区”建设的现实问题及困境突破

摘要:智慧社区是当前社区治理的创新产物,也是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的折射与缩影。当前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已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但在基础设施、营运理念、规划协调、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现实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展开理性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方案,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

关键词:智慧社区;大数据技术;现实问题

智慧社区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1992年。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地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尝试突破传统社区的围墙,建立无所不入的网络世界,把对社区居民的服务纳入系统化、网络化互联网的服务体系之中。我国智慧社区的概念尽管起步较晚,但后劲十足。2010年9月,浙江省宁波市出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中国政府以地方政府力推的形式打造新时期。互联网文化的智慧社区建设在中国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单位,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最终要落实到每个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上。

随着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界对智慧社区展开了深度的认知和研究,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信息工程和运营模式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也发现了内部存在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唯有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持以理性清醒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摆脱现实困境,为推进智慧社区成员文化认同与价值重建提供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

1智慧社区的定义

全球第一个智慧社区是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与圣地亚哥大学共同援建。第一代智慧社区的定义为通过信息技术拓展传统社区管理的空间领域,为政府、企业、社会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的高度融合与文化认同提供现实的技术支持,此时智慧社区的建设依然坚守于信息革命的浪潮,并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智慧社区的营建基石。第一代智慧社区的建设,意味着人类从信息革命的潮流出发,觉悟到信息技术理应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开始全面介入社区管理的全过程,但这种介入仅能对社区的管理起到相对的辅助作用。

此后不久,学界在关注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改革的同时,开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基础,统摄社区的公共管理服务。具体涵盖包括行政管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服务、交通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支持创新,传统单一的互联网技术已不能满足智慧社区发展与建设的要求,这种对智慧社区反思的呈现可以被视为智慧社区的第二代理念。较之于第一代智慧社区管理的方案,第二代显然更为先进,也已把管理的理念与技术方案相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管理。

2012年、2013年中美兩个大国先后宣布进入大数据建设时代,由此智慧社区的第三代建设理念浮出水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数据时代智慧社区的建设是社区管理的高级阶段,它在强调线上虚拟社区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线下社区空间的营建,以虚拟社区的建设践行了民主共治的理念,以线下社区空间的建设给社区居民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智慧化社区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前智慧社区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借助大数据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实现的方式整合传统社区治理的各类资源,以智慧平台的技术实现统摄传统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全部流程,既继承了传统社区管理的优点、也开拓了未来社区治理的趋势。第三代智慧社区的建设方案在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实现了AI技术和社区管理理念的充分融合,“人机协同”式的管理方案浮现于社区管理之上。

2智慧社区建设的现实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稳步推进和智慧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界对智慧社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肯定智慧社区是大势所趋的同时也探索到目前社区建设的实际问题。智慧社区的建设,尽管已经是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主流和未来社区管理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当前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智慧社区要搭建的是一个以信息流为主题的管理治理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创新的力量,打破传统社区居民交流屏障的格局,推动社区主体的多向交流与互动,重建了社区公民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所以技术问题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工具和手段的问题,而要被提升到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的地位。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少老旧小区智能网络营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这个现实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西部等落后地区,即使在北上广深等互联网文化先进的城市依然存在不少老旧社区智能化水平低下、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这也成为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2.2智慧社区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智慧社区建设说到底是社区建设,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它既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宏观治理理念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社区的居民构成、利益取向皆不同,不可能在政府宏观治理的层面出台统一的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由此而导致各个建设主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尽管维护了本社区的基本利益,但也割裂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统一态势,导致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智慧社区的潮流,也意味着从学术考察的角度出发很难寻找到代表性的、推广性的智慧社区样本。

2.3“智慧鸿沟”和“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所谓“智慧鸿沟”,即是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社区因基础信息设备的差异,而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程度不同,如基础设施较好、经济条件发达、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区,其智慧社区建设的水准也领先于其他社区;反之,信息技术落后的社区,则可能无法迎赶社会发展的趋势,最终与智慧社区建设的历史趋势脱节。“信息孤岛”现象,是指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历程中,由于城市管理部门的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等现实问题,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无法真正实现横向的沟通与协作,更不能在大数据信息管控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真正意义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些现实问题如无法处理,则不可能建成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更使智慧社区的建设成为海市蜃楼。

2.4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失

社区管理的概念往往与社区养老物业服务等观念相关,社会普遍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年轻的人才、专业的人才、管理型人才很难真正融入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当前我国大数据技术业已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网购、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尽管也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事实上关乎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依然相对匮乏。伴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持续深入,技术短板、管理短板等现实问题都会暴露。以上海晋安区石门二路社区为例,老龄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陈旧、社会成分复杂,仅靠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方案很难真正解决社区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意味着老旧社区试图通过智慧社区的方案一劳永逸地解决社区发展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以“智慧”为基本理念,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案,最终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3智慧社区建设的困境突破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社区创新自我治理方式、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具体表现。以大数据技术打造线上虚拟社区既突破了传统社区治理的空间局限,也拓展了当下社区治理的历史空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可视化为特征的智慧社区建设业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方向。在积极肯定智慧社区作为新事物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更要理性面对传统社区治理和智慧社区建设的矛盾,突破解决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方案如下方面。

3.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社区提供技术平台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线上生存业已成为当代社区居民的基本技能,唯有正视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才能真正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数据化的智慧生活服务。当前不少社区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更以信息流为技术支持统合了政府服务、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支援服务、文教服务等传统社区的治理板块,并在技术创新的格局下开拓了针对社区居民的智慧生活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绿色出行服务、老年家政服务等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把技术创新与民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融合。

3.2强化顶层建设,明确统一思想

尽管社区建设存在具体的利益、阶层的差异,但依然要发挥各级城市政府的主体作用,明确分工清晰、全责相当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如可以以时间线索明确智慧社区建设的运营模式,在前期要打破管理分治风格的局面,统一协调搭建城市建设各个部门的横向建设机制,在智慧社区建设的中期要充分考虑信息平台与线下社区的符合度,真正做到信息服务于价值、资源服务于管理的治理理念,最终要实现政府、社区和居民三位一体融合的智慧方案,明确服务民生、转变职能的多元运营模式。

3.3打造人文智慧环境,营建社会共同体价值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智慧社区的整体技术水平,也要关注由于大数据技术所可能造成的数据鴻沟、信息孤岛等弊端,强化智慧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及智慧产品推广的大众化,尽可能地克服因技术差异而导致的新的社会不公现象。智慧社区不应当仅是数据化的智慧社区,而更应该是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智慧社区,通过智慧虚拟社区的线上交流,拓展社区居民的交流空间,增强社区居民的互动联络,以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方式提升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打造智慧社区的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3.4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养

全面提升社会对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普遍认知,也是社会舆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改变传统观念中把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等同于物业管理、物业服务的错误倾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区建设的专业领域均应积极整合国内研发力量,强化智慧产业的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去,同时传统社区的建设也应该打开大门欢迎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志愿者到智慧社区的升级建设、整体提升社区建设者的职能素质。

4结论

由此可见,智慧社区的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管理的技术化数据化,而应该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理念,充分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方便技术为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做贡献。智慧社区的建设与人文社区的建设并不矛盾,技术唯有服务于人、以人的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宗旨,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工具理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管理团队的建设理应成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只有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在智慧社区建设的产业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行业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实现社区建设的全面升级。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能否认智慧社区这一新生事物的先进性。相反,警醒当代社区管理人员能够实事求是、务本开新,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申悦,柴彦威,马修军,等.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17+24.

[2]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02):72-76.

[3]吴胜武.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03):7-9+6.

[4]申悦,柴彦威,马修军,等.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17+24.

[5]王宏禹,王啸宇.养护医三位一体:智慧社区居家精细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4):156-168.

作者简介:谌宗武(199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

作者:谌宗武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2:

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基层智慧社区治理模式是江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实践抓手,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社区智慧化治理经验。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江苏在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问题需要从技术应用、治理主体、社区需求、治理结构、数据信息、资源投入六个方面提升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基层智慧社区治理;问题;对策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江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排头兵,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围绕基层社区,强化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大力推行基层治理智慧化,打造“智慧社区”,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及时考察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实践,发现存在问题,前瞻智慧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提供依据。

2 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

为保证调研的科学性与可信性,对全省智慧社区进行随机抽样得到86个样本,从建设主体、技术手段、治理内容、智慧水平4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2.1 智慧社区治理技术手段丰富

针对社区猛增的诉求,江苏省有91.8%的智慧社区都运用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数字互动电视等新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如南京锁金村通过开发智慧锁金APP,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包括社区O2O、物业服务、生活缴费等。常州薛家镇智慧社区则利用数字电视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此外,微信公众平台以易操作、低技术门槛的优势成为55%以上社区智慧化治理的首选工具,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社区资讯、预约服务等。

2.2 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多元

江苏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多为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共55个占63.9%),包括地市级13个、县(区)级25个、乡(街道)级17个。而以村或社区为主建设的有19个、事业单位牵头的有3个,企业为主的有9个。就建设方式而言,一般以政府为主导的都是自上而下路径,而其他多从基层社区自下而上展开。这表明江苏省基层智慧社区建设既有政府把握方向并提供支持,也有基层自主探索经验,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2.3 智慧社区治理内容多样

江苏智慧社区治理主要围绕智慧技术、智慧政务、智慧服务等方面开展。目前约有36个样本(占41.9%)仅是以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如利用物联网技术、GPS技术、信息显示屏、语音汇报系统等技术建设智慧社区平台。约有21个社区(占24.4%)把技术集中落实于政务服务与综合管理,包括网格化管理平台、智能化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等。有23个社区(占26.7%)主要用智慧化民生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如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而仅有6个智慧社区(占7%)涉及到居民自治的范畴。

2.4 智慧社区治理情况评估

总体来看,江苏智慧社区建设提高了政府管理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水平,提升了社区居民满意度,也推动了智慧产业发展。在86个样本中,大部分社区(77个)已实现“社区信息公示”功能,一半以上(58个)社区可以实现“部分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少数(9个)社区可以实现“整体服务全部信息化”,而仅有4个社区能够“通过参与式互动提供服务”。可见省内智慧社区建设仍处于“部分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中等水平,而与实现“服务基于参与式的信息互动完成”的治理仍有一定距離。

3 当前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自开展智慧社区试点以来,江苏已建成了多个国家级示范智慧社区,初步形成社区智慧化治理格局,但是在以下六个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

3.1 智慧技术向社区应用的创新性有待提升

社区智慧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治理效能。而目前江苏智慧社区建设着重于技术性的基础设施投入,在智慧技术如何创新性的提升每个微观社区的治理水平上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一方面调研发现社区智能化产品应用不稳定,经常出现应用故障。如社区用户反映家庭报警装置不能触发报警,误报、报警范围非智能化;社区视频识别设备的智能检测不足,不能达到预想效果,导致设备闲置或低效使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智慧社区中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等技术还停留在方案设计或试运阶段,大多数基层问题还是靠人力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而不是靠传感器报信,智能识别并调配管理力量到现场,处置效率有待提高。这是为何“智慧社区不智慧”的技术原因。

3.2 智慧社区治理主体的整体能力有所欠缺

当前江苏智慧社区治理存在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力量较弱的情况,政府主导建成的智慧社区有84%,由社区自治或与企业合作推行只有16%。同时被纳入智慧化治理网络中的社会组织往往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社区文娱团体,而具有教育、养老、公益功能的社会组织较稀缺,尤其在乡村更甚。社会力量的缺乏将难以弥合虚拟平台与实体社区对接的空隙,造成落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各治理主体间技术水平存有差异,影响智慧化治理效能发挥。如智慧社区技术平台开发者(多为被委托的IT企业)与基层社区使用者之间存在较大技术能力差距,企业设计的功能基层使用者不一定有技术能力实现。再次,社区智慧化治理要求“前台+后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而后台的基层治理者一时难以转变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思维模式,线下的社区居民对治理新理念、新方法还停留在被动反应阶段,智慧治理接纳度仍需提高。最后,智慧社区中的利益相关方各有诉求,地产商把其看做营销噱头、物业管理先天不足并且还要收取“接口费”、硬件供应商只关心设备买卖收益,第三方平台急功近利缺乏沉淀,服务供应商缺少落地整合而一盘散沙等。因此若无有效引导,逐利性与合作意识的缺乏就暴露出来,都变成“捞钱客”而不是参与者,更非治理者。

3.3 智慧社区治理中人本化聚焦不够

智慧社区治理目的在于实现对社区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并提供精准化服务。但在江苏的实践中,搭建起来的智慧化技术平台在有些社区能运转通畅,但在有些社区却成为“IT花瓶”。究其原因,就是对信息技术过度强调而较少关心社区的真正价值与目的,智慧化技术平台与基层使用者诉求不匹配,对社区居民需求表达和参与协商的关注较少。对南京市7个智慧社区118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有72人根本不了解智慧社区,有24人有一点了解,仅有22人比较了解。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缺乏认知,甚至漠不关心,更毋庸谈如何进行利益表达,社区管理者也就更无法有的放矢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多数社区居民“边缘化”,缺失了服务“民本性”导致智慧社区治理失灵。

3.4 社区智慧化治理存在结构性障碍

通观江苏的实践,条块分割、科层分化是社区智慧化治理面临的共性难题。一方面与社区相关的民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或条块,相互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基层治理主体在整合高层级政府部门资源时倍感吃力。这样的组织逻辑的直接后果常常是“各自为政、条口壁垒、信息孤岛”,“多头开发、信息低水平重复采集”,“网络硬件的异质、异构、不兼容”,“行政一刀切”等1。如张家港市就存在“社区信息化推进缓慢,各个条线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难以打通,导致信息平台难以落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过度关注以技术手段加强“社区管理”,而不是推动向“社区治理”转型。这样不仅不能用技术打破社区的科层化,反而进一步强化社区的“准行政组织”角色,如社区居委会成为基层政府下延的情况多未改变。因此科层结构使得智慧社区治理陷入“形变而质不变”的内卷化状态,行政向治理跨越尚有难度。

3.5 智慧社区治理中的数据信息有待挖掘

首要因素是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阻碍有效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目前江苏各地智慧社区建设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收集信息标准不一且较为零散,基层数据信息杂乱且质量不高,可统合的难度较大。尽管一些地方基本实现“让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承诺,但如何用沉淀数据进行预判性、前瞻性、精准性的决策还有欠缺,更多情况是信息鸿沟、数据沉睡、决策小样本。具体表现为:一是社区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社区周边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尚未形成实时数据库。二是缺少汇集智慧社区的舆情与百姓意见的民意数据库,难以快速回应社区治理的薄弱环节和不稳定性因素。三是缺乏智慧社区功能数据库,如没有社区健康数据库,也就无法利用应急呼叫平台为社区空巢、孤寡老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欠缺社区消费数据库,也就抑制利用社区商业价值吸引企业参与治理。

3.6 智慧社区资源投入的规划性不强

智慧社区无论平台初建,还是后期运维都需要阶段性资源投入。有些智慧社区经常是计划了前期建设投入,而未充分估量管理维护的资源消耗,导致后期运行不畅。如调研的86个智慧社区基本都宣称搭建了智慧社区平台,实际却只有24个有定期更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划后续资源投入。其次,智慧社区良好运行还需要掌握现代化治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基层社区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连普通年轻人都不愿意扎根基层,更毋庸说高级人才。可以说,没有规划匹配智慧社区治理的人力资源,则很难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平台长远发挥作用。

4 完善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对策性思考

4.1 加速技术应用创新,提升智慧治理效能

技术应用是智慧社区运转的前提,因此提升江苏智慧社区治理水平首先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一方面强调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服务平台和产品,如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服务柔性拓展云平、基于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和信息自动采集与共享系统、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社区安全监控、车位管理、远程医疗、虚拟居家养老平台等2。另一方面加速智慧社区技术与社区生活全面融合,重视社区居民的用户体验,形成基于物联网的完整智慧社区生态链。并树立品牌意识,整合智慧社区产品与服务行业,在统一技术标准下竞争,使不同商家产品可以用同一APP控制,给社区居民创造全掌控式智能体验,进而推动智慧社区相关产业发展。

4.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智慧治理主体素养

针对江苏智慧社区治理主体整合力量偏弱的情况,首先要发挥政府引导功能,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有章可循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监督其落实与运行,进行专业性评估并反馈意见。其次要培育社会力量,增添社区治理动能。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运作模式、以企业公益创投为支持形式、以孵化器为载体的行政、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培育机制,打造真正有能力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再次要拓宽社区共治空间,通过智能社区平台把地产商、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服务商、公益社会组织等主体纳入治理网络,寻求利益交汇点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以共赢激活社区治理活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良性社区治理生态。

4.3 以需求为导向, 提高智慧治理精细化水平

江苏智慧社区要成为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社区居民是核心要素,利用智慧平台精准化识别其需求,并营造宽容开放的社区环境,畅通民情民意表達渠道,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其次,通过搭建需求与供给的交互式技术平台,使专业化服务主体能够针对社区居民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有效供给个性化服务,让社区各类群体真正受益。再次,通过建立稳定的反馈机制和回访机制,跟踪社区难点事务的处理进程,保证治理环节无缝衔接,并评价智慧社区的服务水平以待持续改进。

4.4 变革治理结构,建立适配智慧治理机制

治理结构影响治理效能发挥,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结构是提升智慧社区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一,要建立政府内部协作运转机制。打破不同部门间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以实现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达成合力共治。3要围绕满足社区需求的工作流程为主线,统筹规划管理机构,强调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打破过度分工的界限,建立各部门的无缝衔接机制。其二,运用智慧化治理手法,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机制。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信息型治理工具,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激发居民自治热情。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社区拦截访问、上门走访、电话访问等主动型治理工具,分析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云端与网格结合,前台与后台相结合的功能型治理工具,对症下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与社区治理效能。

4.5 挖掘数据信息,以大数据推动智慧治理创新

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决策”支撑,因此江苏必须用大数据加快智慧社区治理创新。一是按照“数源对应、网格管理、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数据集中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社区信息资源的共融机制;二是健全基层大数据综合治理平台。以民生为导向,完善基层数据库(地图库、人口库、法人库、城市环境库等),建立基于问题需求、语义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方法支持的基层决策分析系统,并创建嵌入移动终端的事务办理系统,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设计社区工作的数据循环体系,依托基层网格运作,对群众多元诉求及复杂问题从搜集、研判、解决、反馈,形成动态循环,使数据越用越活;四是建立大数据信息督查系统。个人工作任务与量化的民生指标相对应,基层干部职责、考评监督与群众诉求有机结合,凡事有章可循、有迹可查,形成用数据敦促责任落实的督查机制。

4.6 加强智慧社区规划,提升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一要广泛开源,通过政策诱导社会各界对智慧社区进行投入,二要统筹智慧社区投入,规划资源投入阶段性,产出可持续效能,三是智慧社区治理真正运行后,基层工作必然由重复性转化为创造性,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基层治理人才,推进基层工作者由“业务型”向“全能型”转变,提高其技术运用和科学治理能力。

随着智慧社区的普及,基层治理将面临着技术风险挑战,因此还需要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增强对关键信息的安全防护,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权利,为基层智慧社区治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史云桐.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2张燕,余庆泽.我国智慧云社区公共信息平台构架与应用功能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

3张鹏.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发展阻碍及整体性治理策略[J].江淮论坛,2017(4).

作者简介:沈广和(1981- ),男 ,汉族,山东费县人,管理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作者:沈广和 王梦珂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摘要】智慧社区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新时代,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统筹规划,打造智慧社区建设新体系;要加强前沿技术应用,打造便民服务新平台;要强化运营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智慧居民。

【关键词】智慧社区 社区治理 公共管理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智慧社区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的升级,能够有效破解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中的难题,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智慧社区建设是提高社区治理效率、推动社区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社區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传统的社区治理主要依赖于基层党组织与政府,管理方式较为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方式由此而产生。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方式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但其距离真正的智慧社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慧社区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基础,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智慧的“大脑”。

智慧社区通过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治理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方面,智慧社区实现了社区的全面自动化管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社区生活中,安全、物业、健康等问题,不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区治理的重点。智慧社区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非法入侵、消防等安全问题的全面监控,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安全管理能力。同时,智慧社区构建了大量的便民服务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相关事务的办理,大大增强了便利性。另一方面,智慧社区具有多部门联动的配套管理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公共管理资源,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智慧社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搭建了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工作的平台,避免了传统社区治理中的“踢皮球”现象。

智慧社区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交流,满足居民对优质社区治理的需求。以管理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缺乏人性化思维,服务意识不足,无法实现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发展。而智慧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打造便民服务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结合调研、走访等传统方式,深入分析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有效转变。
统筹规划,打造智慧社区新体系

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系统规划。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智慧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深入研究智慧社区的发展需求,明确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居民对社区治理的需求不断变化,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奋斗方向,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其次,要制定智慧社区建设宏观规划。地方政府要把智慧社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围绕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发展方向、保障措施等制定宏观发展规划。最后,要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规范。为了满足资源共享、协同共治的要求,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统筹协调各主体的需求,制定标准规范。

要完善智慧社区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要媒介。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技术支持。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营造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率。最后,要创新智慧社区行政管理模式,保障智慧社区的稳定运行。智慧社区建设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较多,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存在管理重叠与管理漏洞问题,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结合智慧社区的管理需求,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构建包含多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平台。
加强前沿技术应用,打造便民服务新平台

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治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我们必,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首先,要加大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巩固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政府要充分认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在财政资金补贴方面向智慧社区倾斜,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可以通过探索市场化运行等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拓宽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其次,要立足智慧社区建设需求,加强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前沿信息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未来,我们要破解技术难题,提升智慧社区的整体性能。最后,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坚持惠民原则,使居民享受到先进技术红利。要随时关注居民的生活诉求,了解居民的生活困难,提升智慧社区的服务水准。同时,要以先进科技为基础,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复杂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强化运营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智慧居民

要加强社区治理团队建设,提高智慧社区的治理能力。智慧社区建设并不是单纯的系统建设,其需要具有较高技术与管理能力的运营团队。因此,我们应以社区治理团队建设为抓手,增强智慧社区的稳定性。首先,要引导智慧社区治理团队转变工作理念、端正服务态度。服务居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初衷,也是增强智慧社区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社区治理团队能力的加强,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民众的能力,全面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工作理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其次,要加强智慧社区基础技术培训,构建社区治理培训长效机制。智慧社区运营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社区治理团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因此,要针对智慧社区的运营情况,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同时,要构建社区治理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实现团队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要学习借鉴居民的智慧,巩固智慧社区的群众基础。社区居民是智慧社区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是判定智慧社区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部分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不足,智慧社区平台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阻碍了智慧社区治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从居民角度出发,提升居民对智慧社区平台的应用能力。应加大智慧社区平台的推广力度,培养居民的智慧生活思维。社区工作人员应以实际工作开展为切入点,引导居民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处理社区生活问题,拓宽智慧社区平台的使用范围,发挥智慧社区平台优势。

(作者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涯丽:《以发展的眼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人民论坛》,2017年第34期。

②陈立文、赵士雯:《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体系及平台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当代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作者:陈跃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综合楼工程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