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一种以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和文化引领为表征,以追求质量、关注未来为战略路向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要素产生互动关系。要转变职业教育区域失衡的发展现状,就必须立足二者的互动机理,建立健全能够激活互动、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应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社会结构优化、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政治民主法治化为基点,构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招生与就业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与管理体制等,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程。

【关键词】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区域互动;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北碚400715)。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封),2012.5.138~14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之子课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10lZD0041)阶段性成果。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内学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不少研究者都逐渐将目光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的静态分析,转向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调关系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在宏观政策或对策分析研究上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远不止“经济”这一条线索,还应该拓展研究视域,更系统化地看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系,从均衡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要素等微观角度中进行深度剖析,从羁绊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桎梏着手进行改革。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诉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r中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期的必然阶段。然而,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一体化进程缓慢。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

居民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居民教育也逐步向协调的态势转变,但这种转变仅仅是微观的、局部的量变,就整体而言,居民教育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

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它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公平,从而造成发展失衡的现状,以致在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经费、条件、水平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最大。以2010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的在校学生和专任教师数量为例,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的生、师比平均水平是26.7:1,最低是天津14.7:1,最高是宁夏41.7:1;生、师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包括安徽(35.79:1)、湖北(31.74:1)、广东(35.55:1)、广西(39.55:1)、四川(34.16:1)、贵州(33.28:1)、西藏(38.26:1)、青海(32.37:1)等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各区域现有的学生规模和师资力量差距比较大。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基础能力薄弱、资源配置欠缺、教育质量较差。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水平为例,排名第一位的是上海,排名最末一位的是西藏,上海农民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指数是西藏的5.54倍;全国平均水平为0.2992,其中有18个省份低于平均水平。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综合指数在各省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并且教育效果差异最大,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次之,教育条件差异最小。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力及目标分析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区域间不协调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区域的基本特征、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文化生活和制度保障等。但是,追本溯源,这些因素背后真正制约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是现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使得职业教育不能遵循客观规律和原理去发展,不能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效用。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才使得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缺位,最终走向了不协调的一极。

职业教育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与区域社会的自身和谐是息息相关的,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正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紧密的联动关系,通过这条牵系着职业教育发展和区域社会发展的纽带,促进二者的交互共生,事半功倍地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

(一)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

1.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表征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实行的是非均衡策略,主要矛盾是量的扩张,让有条件的区域优先发展,允许地区间存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上的差别,以有效地探索和积累发展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持续地发展,强调均衡是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应然选择,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并非绝对求同,而是因地制宜,借助各自的不同区位、资源和优势,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差异性定位,对资源、投入、布局和结构等在区域内外进行协调,遏制不断拉大的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在追求整体效益的同时保障职业教育公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区域内均衡,也包括区域间均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传统等差异很大。当前,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必定是一个均衡化的动态过程,应不断地将不均衡的发展转化为均衡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均衡、发展均衡和布局均衡三大表征。@资源均衡是指职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指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和教学实验设备等的均衡配置;“软件”是指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均衡配置。发展均衡表现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均衡,职业教育本身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布局均衡是指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在布局规划上体现和谐的理念和思想,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措施对职业教育要予以保障。

2.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内涵与表征

区域通常是地理学上的一种空间概念,然而不同的学科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合理延伸,进而形成了经济区域、文化区域、行政区域等区域范畴。笔者以地理和经济学科特征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和研究需要,将“区域”界定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东西差异,分为中国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区域;二是考虑城乡差异,分为城镇和乡村两类区域,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乡村是指划定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和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是以区域非均衡发展为前提,从“不和谐”到“和谐化”的一种发展进程,其本质是一种动态发展。它要求区域内环境合理、经济高效、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态平衡地发展,也要求区域与区域之间积极协调、共同发展。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强调各区域内部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度综合和高效运用,同时,兼顾各区域系统之间的合理竞争和资源配置均衡,要求自生与共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实现社会各方关系的协调,达到区域社会和谐共荣的目的。

3.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互动的内涵和要素

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作为两个独立主体,它们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必然要参与区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实现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其本质就是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和要求之一,只有教育事业发展均衡了,区域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同时,区域社会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保障,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需要和谐的区域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空间,因此,只有区域社会发展和谐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有所依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互为条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者的互动本质是通过关联性要素来具体实现的,二者的关联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和政策等。互动要素是联系职业教育和区域社会发展的纽带,也是参与二者发展的最核心资源,它们既是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投入,也是二者实现发展后的必然产出。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互动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合理配置,进而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能够促进互动要素持续发展和优化组合,为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更优厚的条件。

(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机理阐释

在资本、技术、劳动力和政策等多个要素的双向驱动下,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有了着力点,二者互动也真正落到了实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是遵循了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其互动机理也是职业教育和区域社会两大发展系统诸方面的内容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基本原理的客观反映。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招生与就业、人才培养、办学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提升;而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在内的多元的、多层次的进步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两个系统以互动要素为交点,通过多种途径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互动发展也正是凭借这些联系得以持续的。

1.资本和技术要素联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互动,体现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职业教育耗资巨大,无论是其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升,还是其结构的优化,都需要稳定增长的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职业教育要实现经费充足、资源均衡就必须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作后盾。反之,职业教育只有得到可持续投入与资源合理配置,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产学研等途径为区域经济提供技术服务和革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功能。

2.劳动力要素联系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

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域社会就必然要求区域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分层与流动趋于合理,国民素质全面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与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现状,预测未来需求,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造闲置人力资本,构建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鼓励人才的均衡流动,促进职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阶级、阶层结构的合理变迁,使区域社会结构发展趋于和谐。值得一提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是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对此,我们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来逐步解决,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进而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同时,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必然要求有相对和谐的社会结构作为支撑与导向。和谐的区域社会结构既是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背景,也是设定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层次,设置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等的基本依据。

3.政策要素联结区域政治与职业教育发展

在同一国家政治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区域分化问题以及不均衡状态,说明政治在不同区域的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真正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直接相关的其实是区域政治。和谐发展的区域社会,一方面,区域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职业教育因受国家政治的影响得到强化,其发展备受重视,其办学目的、办学规模以及管理力度都能体现出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获得更多的价值引导、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其均衡发展得到了更好的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区域政治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不断优化,同时,职业教育也促进区域政治的和谐发展。不断趋于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对区域政策、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的最有效的检验方法和反馈手段;同时,职业教育能够立足国家和区域政治的需要,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等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为区域政治服务,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启迪人的民主理念,推进区域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推动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4.物质和精神等要素联合区域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

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区域文化使得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和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其物质和精神环境也不尽相同,这样滋生出的教育理念也就各有差异,进而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职业教育观也各有生发。受到区域文化作用的职业教育活动,其传授的知识与技术也明显地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差异化的职业教育内容。反之,职业教育也通过物质创造和精神引导等途径,对区域文化加以积淀、保存、传承和创造。从功能上讲,职业教育也是推动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区域文化与职业教育理念、内容等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体制机制建设

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区域失衡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体制、机制发展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应解决其体制、机制问题。基于区域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机理,构建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是事半功倍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因此,依据二者发展的规律和关系,以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有效激活互动链条,以此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最终实现。符合这一意图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

良性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是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该在保证扩大国家和地方财政性教育供给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避免两极分化,确保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其次,拓宽筹资渠道,增强职业学校(机构)本身的“造血”功能,同时,激发区域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的活力,鼓励私人、民间团体和公益机构帮扶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平衡、兼顾办学效益和教育公益。再次,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率,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收支透明度,使投入的有限经费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

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要求,首先,更新职业教育资源分配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公平内涵。吸纳各类教育利益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开源节流,既充分挖掘、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市场竞争,又着力改变各类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教育状况。再次,形成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补偿和扶持,完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等,为使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流入农村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还要完善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的相关制度,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相对公平、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基于区域社会结构优化的招生与就业体制

良性的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体制,是把关职业教育的进口和出口,促进区域社会结构优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互动制度。现行的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体制必须结合区域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招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实行更加灵活和开放的体制。首先,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在扩大中职招生规模时,应该结合市场和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合理增加招生比例。其次,转变生源结构,促进教育对象多样化。改变以“学龄学生”为主的招生现状,拓宽招生口径和层次,使更多有意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再次,打破招生方式与时间的限制,立足区域实际,改革招生考试方式,削弱统考的消极影响,满足不同类别教育对象的需要,也减少大进大出和同进同出的招生就业局面出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其就业体制应该兼顾市场需求和人的终身教育需要,积极改善就业环境,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首先,完善就业渠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突破传统方式,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其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围绕就业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做好相关宣传和服务事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组建相应的责任机构,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就业的后续跟踪工作。再次,加强就业指导。更新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转变就业指导方式,对职业教育进行全程指导,规划学生的职业人生。职业教育招生和就业体制,要求区域政府积极干预,建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制定公平的招生就业政策,为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支持,加强招生与就业的统筹。

值得关注的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就业体制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是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就业体制应该有利于招收和培养大批的新型农民,对他们采取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前职后教育,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三)基于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

良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是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均衡发展,并与区域社会相适应,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长远性规划的一种互动制度。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各不相同,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就不同。因此,职业教育要均衡发展就必须基于区域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区域发展对职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兼备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重点扶持一些优先发展领域的未来“增长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劳动力要素,培养强大的智能型、创新型人才资源。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市场需求和个体不同的职业选择等情况设置合理的专业和课程,课程内容要结合职业要求进行创新、整合,课程结构要向主题式、模块化发展,动态吸收新知识和技术,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应更具有开放性。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联合企业、社区等加强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供学生“做中学”,建立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人制度。另外,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由教育领域内部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种评价形式与方法并用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基于区域政治民主法治化的办学与管理体制

良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既是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保障,也是推动区域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力推手。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办学应立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和确定独具特色的办学定位,实现办学方向与办学行为的统一。职业教育办学要立足区域发展,突出办学特色,避免低效、重复和资源浪费。其二是明确权责,联合多元主体办学,鼓励多形式办学。充分利用区域政策优势,积极引导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人办学、集团化办学或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等。此外,必须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实现职业教育多层次办学的目标。建立职业院校准入和退出机制,设置合理标准,严格审批,完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职前与职后、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推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纽带。尤其应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力度,积极推动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创建“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应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构建有层次、有效率的管理体制。首先,调整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系统,明确管理主体和职权,划清管理对象和内容,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统筹,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关键作用,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协调社会、市场、行业和企业等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关系。其次,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决策参谋系统和督导评估系统,充分调动企业等各行业力量的积极性,为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预测、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检测等具体事务和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再次,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职业教育管理创造有法可依的理性环境,使职业教育管理走向法制化。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不是一个孤立静态的系统,要打破区域失衡现状,实现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就必须科学审视职业教育均衡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找准互动基点,激活互动链条,建立基于互动原理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和机制,从问题的根源着手进行改革,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促进职业教育和谐、长效的发展。

(在撰写本文过程中,张媛媛硕士做了大量工作,谨在此致谢。)

作者:朱德全

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要素、运行机理和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一种以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和文化引领为表征,以追求质量、关注未来为战略路向的发展。它是一个以环境、控制等要素为建构基础,以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等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建构根基,以串并共存、纵横交错等为架构表征,以螺旋式上升、循环式递进等为运行路向的组织系统,需要在统筹、制度、投入等保障机制的观照下,科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三化同步 职业教育有效发展 架构要素 运行机理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梁成艾(1970- ),男,侗族,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XMZ077,项目主持人:粱成艾)和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贵州实施‘三化同步’战略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ZD007,项目主持人:梁成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问题,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三化同步”发展战略,即“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让广大农民真正平等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①。对此,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结合自身的自然物质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以及现有产业结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蓝图,这无疑给贵州省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分析“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要素、运行机理和保障机制,对贵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等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要素

“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一种以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和文化引领为表征,以追求质量、关注未来为战略路向的发展,它既不是重技术轻人文的发展,也不是重成器轻成人的发展,而是以人性解放为本质、以持续有序为目标、以全面协调为核心、以统筹兼顾为关键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格调是以一系列界限清晰、功能迥异的要素为建构基础,以各要素间的串并交错和纵横联动为支撑所建构的结果。

1.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建构要素。前文已经提到,“三步同化”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一种以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和文化引领为表征,以追求质量、关注未来为战略路向的发展,其发展格局是以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五类要素的复杂运动为建构基础的。

第一,就环境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指能支撑职业教育基本发展需求所必需的诸如校址、校舍、实习基地等硬性条件,它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生存根基;社会环境要素指那些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如经济发展规模、劳动力市场结构、社会人口状况、民族文化传统之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素,它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二,就投入要素而言,它着重指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所必需的诸如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具体而言,人力资源投入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资源投入主要指初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程度、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教师资源投入包括职业院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两部分。财力资源投入指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它是职业院校有效办学的关键。没有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就如无源之水,无法生成高效的办学质量。物力资源投入指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校园规划布局、办公和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和教学标准等内容。②从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倚仗的诸如人、财、物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资源投入要素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第三,就控制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政策法规制度、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一般来说,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主张、教育教学信念等内容,它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导航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方向指引和路向指南的角色。政策法规制度包括各种促进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法律、条例、法规、意见等内容,它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过程中起规范、监督等控制作用,是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纠偏器。组织管理体系则主要包括组织的构架、变革、流程、变异等方面。考虑到职业教育组织管理对象的宽广性和组织管理内容的复杂性,故在酝酿组织管理体系等控制因素的具体内容时,各职业院校一般会从调查、预测、规划、评价等方面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构。正是由于充分考虑到控制因素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大家一般认为,控制因素是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第四,就保障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人力需求预测、职教预警机制、社会服务体系、信息技术资源等内容。人力需求预测是指对企业、事业、机关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事先的科学预测,以便能及时为各用人单位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职教预警机制是指为了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发生的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事件,及时向学校发出预警信号,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能出现的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的不良现象或妥善处置已经出现的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的不良现象,从而建立的一套由机构制度、网络和方法等构成的预警系统,主要包含预测、预警和控制三方面。③社会服务体系因素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社会各行各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如校企合作的密度与深度、社会支持的舆论氛围与政治气候、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与信任感等。信息技术资源要素所体现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院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对世界信息技术变革最新动向的了解度、对前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度、对技术网络建构的掌握度等。无论哪一种保障要素,其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警示、支持、评价等保障功能,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五,就成果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教师的科研与作品、学校的特色与效应等方面。学生的数量与质量着重指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规模与能力水平等,它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顶层指标。教师的科研与作品指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层级及科研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等,它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学校的特色与效应指职业院校的办学地位和社会影响,着重体现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合上述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我们发现,无论哪种构成要素,都是影响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还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正是在这些要素的复杂运动下,职业教育才得以科学、有效地发展。

2.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既然“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以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五类要素的复杂运动为建构基础的,那么这五类要素又是按照什么样的架构体系来发挥其制约或影响作用呢?通过对这五类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演绎推理后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是一个以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理论经济学、复杂科学等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建构根基,以串并共存、纵横交叉、立体动态等为架构表征,以螺旋式上升、循环式递进、开放式沟通、多元式互动等为运行路向的组织系统。

第一,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的建构根基。“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倚仗一个由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要素建构而成的架构体系来进行运作的,但这样一个运作体系却是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理论经济学、复杂科学等理论整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要素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容属于哲学领域二元理论研究的范畴,投入要素中的人、财、物和成果要素中的学生的数量与质量等内容应属于理论经济学三分法的研究领域,而控制要素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政策法规制度和保障要素中的人力需求预测、职教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则属于系统科学四分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如此,环境要素中的文化、政治等哲学领域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要素中的学生的数量与质量等系统科学所关注的内容,保障要素中的社会服务体系、信息技术资源等经济学所观照的内容等,都缺乏科学有力的学科领域划分依据,表现出典型的交叉学科和复杂科学特征。正是由于受这种研究边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建构要素的职能并存、分工协作、功能定位等运行效果的观照,“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应以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理论经济学、复杂科学等理论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作用为建构根基,并逐渐呈现多元化、交错化的发展态势,以充分保证架构根基的夯实性和稳定度。

第二,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的构架表征。既然“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是以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理论经济学、复杂科学等理论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作用为建构根基,并呈现多元化、交错化的发展态势,那么,该体系就一定会彰显出串并共存、纵横交叉、立体动态等架构表征。因为构成该架构体系的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要素,首先是基于职能迥异、功能定位等职责共生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定会呈现出并列图存、分工明晰等建构特征。但考虑该架构体系的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要素所观照内容的界限模糊性、所分工任务的协作沟通性、所定位目标的整体融合性等诉求的存在,因此,各构建要素之间也一定会呈现串行图强、合作共赢等建构特征,借以彰显其同构求异、多元互动等发展本质,进而在该架构体系的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要素的纵横交错、立体动态的整体化作用下,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最终保障贵州“三步同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的运行路向。既然“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架构体系会彰显串并共存、纵横交叉、立体动态等架构表征,那么,该体系必然会按照螺旋式上升、循环式递进、开放式沟通、多元式互动等运作路向不断向前发展。该体系是由环境、投入、控制、保障、成果等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要素之间会呈现串并共存、纵横交叉、立体动态等建构表征。正是由于受该体系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运行表象的交错性等特征影响,该体系也必然会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能量等的交互作用,进而不断给该体系增添新的动力源,以保证该体系循环式递进所需的动力。正是在这些动力源的作用下,该体系沿着循环式递进的路径,在原有平衡态的不断解构和新生平衡态的反复重构中,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进而推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最终促进贵州“三化同步”战略目标的科学达成。

二、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机理

前文已经提到,“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一个以环境、投入、控制等要素为建构基础,以系统科学、马克思哲学等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建构根基,以串并共存、纵横交叉等为架构表征,以螺旋式上升、循环式递进等为运行路向的组织系统。那么,该系统又是按照什么样的动作机理来进行运动的呢?

1.环境设施: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依托。这里的环境设施包括自然环境设施和社会环境设施两种,主要指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所依赖的校址、校舍、实习基地等硬性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规模、劳动力市场结构、社会人口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软件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想实现有效发展,除了倚仗一定条件的诸如校址、校舍和实习基地类的自然环境设施作为其运行支撑和生存根基外,还需要有必要的诸如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类型、人才需求类型、社会发展舆论、文化品质特性等归属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研究领域的社会环境设施作为其发展动力和成长空间,因此,从这两个维度来看,环境设施必然是职业教育运行体系的现实依托。

2.投入状况: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支撑。投入状况是指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充裕的运行资金和具备一定初始学习能力的学生来维持其高效运转。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主要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其他通过参股、担保、贴息、彩票等渠道融合而成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种类型。财政性教育经费一般是通过对职业院校进行固定资产增设和软性资产增值等方式来发挥其制约作用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则一般通过企业实训、学生资助、爱心传递等多种渠道来展现其影响效用。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还需要具备一定初始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在其培养的学生身上加以体现,故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学生素质的高移化、学生结构的层次化等有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低的要求,就成为影响一所职业院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充裕的运行资金和具备一定初始学习能力的学生就成为支撑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

3.控制态势: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枢纽。控制态势指的是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教学理念、政策法规措施、组织管理体系等加以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和统筹兼顾等的控制情况,分为内在自我控制和外在压力控制两大层面。明确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后,还要制定一些针对性强并具备可操作性的教育法规政策,因为这些法规政策是保障职业教育沿着正确办学方向和科学运行轨迹有效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仅仅依靠来自外在压力控制层面的教育法规政策等来保障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套科学高效的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监督制度、实习实训细则等内容在内的组织管理体系,从而对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进行适时监控和科学调整,最终促使职业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科学的运行轨迹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从这些维度来看,控制态势的优劣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核心,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运行枢纽的角色。

4.媒介素养: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保障。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着重指保障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要想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有序、健康、高效发展,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了解最前沿的管理信息技术和最科学的信息网络技术及敏捷捕捉与分析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浪潮中,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所需求的实习场所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社会服务维度方面的素养会不断改善,进而为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创设优良的社会保障环境,最终在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过程中,保障“三化同步”战略发展目标的圆满达成。

5.成果效性: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动力。成果效性指的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师生的科研与作品、学校的特色与效应等方面的建构情况,它常常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师生的典型产品和学校的社会影响等联系在一起,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成果效性的优劣与深浅,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度,而且还关系到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协调度,甚至关系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切度,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专业开发、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基地建设等情况的外在表征,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办学环境的改善和办学实力的提升。正是由于充分考虑到了职业教育成果效性的重要影响与突出地位,故很多研究者和职业教育实践者常常把成果效性看作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运行动力和最根本的表征因素,看作“三化同步”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的晴雨表。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一个以环境设施的不断改善为运行依托、以投入状况的不断优化为运行支撑、以控制态势的不断改良为运行枢纽、以媒介素养的不断完满为运行保障、以成果效性的不断彰显为发展动力的运行机制。这不仅是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实施“三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

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保障机制

既然“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依赖一个由环境设施改善、投入状况优化、控制态势改良等构成的运行机理来科学建构的,那么,该运行机理推动下的职业教育又是依靠一个怎样的保障机制来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呢?

1.统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顶层设计。“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政府创设一个领导有力的统筹保障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好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规划统筹工作。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构、就业结构转变等发展变化情况,科学制定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使职业教育满足贵州实施“三化同步”战略的发展需求。二是要做好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办学统筹工作。要结合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纪检监察等机构的配合下,科学统筹本区域内职教与普教的宏观结构,最终统筹各类教育的科学协调发展。三是要做好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资源统筹工作。考虑到我国职业教育令出多门、条块分割等管理弊端,故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统筹力度,努力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之间的界限,整合利用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辖区内职业学校布局,进而在充分保护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支持,④最终有效保障“三化同步”战略的顺利实施。

2.制度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组织保障。“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除了要有一个领导有力的统筹保障机制,还需要有一个执行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这一制度保障机制应由法规政策、资格证书、就业准入等内容构成,其中,法规政策方面的制度应着重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财政投入等方面来考虑,并以此来规范和保障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而形成产教融合的大好发展格局;而资格证书方面则应从职前的双证书教育和职后的多证书培训等层面,做好规划统筹等政策制定工作,并在这些政策的促动下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象的综合职业能力;至于就业准入方面,则建议由人事劳动社保部门牵头,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建立健全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就业准入保障机制,借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行为,并形成结构合理、流动有序、层次分明的就业结构体系。

3.投入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建构根基。建议以行政立法、管理办法和投入监督三大领域为突破口,以生均投入经费、财政重点投入、地方配套投入、社会力量投入、贫困资助投入等为抓手,不断加大保障机制建设的力度。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投入的立法等形式,按时足额拨付生均教育经费;二是要通过税收、补助和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力量投入机制,借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三是要通过明确地方和中央投入责任,科学规范中央财政的重点投入方向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措施,从而有效保障职教财政专项投入和地方教育附加投入的落实;四是要通过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加强职教发展目标考核等渠道,切实理顺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和贫困生的经费减免与补贴机制,从而有效保障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4.管理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方向动力。这里的管理保障机制主要由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两个部分构成,它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动力保障。首先,就外部管理机制而言,它主要由市场、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构成,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外部管理机制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别,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学生的消费意愿和需求趋向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为此,各职业院校要紧扣买方市场的需求变化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改革、人才结构、教育层次等方面加大变革力度。但是,这一变革必然会涉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规划、发展层次、发展类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政策等渠道来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统筹,借以保障职业教育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此外,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场所。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企业都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政府和职业院校制定一些政府宏观统筹层面的政策与方针以及学校微观管理层面的决策与办法,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它着重指职业院校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所进行的内部管理活动,重点关注职业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为了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应从教育理念、招生办法、办学模式、培养方式、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方面着手,通过弹性学期制、学分互认制、顶岗实习制、持职锻炼制、专业口径制、员工互聘制、技术转让制等渠道来充分彰显人性解放等教育理念、多头并举等招生办法、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基地实训等培养方式、纵横交错等管理办法在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

5.运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根本要求。运行保障机制是从职业院校内部的微观教学层面来进行考量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实践、教学名师等方面,是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根本要求。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要在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生成教学目标等的不断彰显中达成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进而凸显人力资源需求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二是要准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要在仔细阅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等发展特征,灵活设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任务,理智看待教学差异,并在教学大纲的整体框架内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是要灵活安排教学形式,要在切实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层走读、专题研讨、主题任务、项目设计、现场观摩、顶岗实习、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借以有效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要充分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要在科学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反馈与多向激励等渠道,不断彰显职业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指标的多维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职业性、评价时机的适切性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等特征,借以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五是要特别注重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工作,要通过爱心结对、科技帮扶、车间操作、顶岗实习等渠道,不断丰富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形式,借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真实动手水平。六是要努力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要通过个体层面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群体层面的“双师型”教师的建构等路径,凭借名师工作室、专家指导链、院士效应等优势,不断铸就职业院校的名师品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注释]

①赵鹏.同步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8):44.

②黄尧,陈明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理论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1(7):4.

③张鹏超.高职院校稳定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8):32.

④朱德全,杨鸿.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J].教育研究,2012(3):57.

作者:梁成艾

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3:

政策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影响

摘 要: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拥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但政府能否对自己的角色加以理性定位却事关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出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中政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优化进行探索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政府;职业教育;影响

作者简介:王晓微(1978-)女,辽宁本溪人,吉林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教育管理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短板”,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多重挑战。中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的实施,比如改革职业教育办学形式、鼓励联合办学与产教结合、为职业教育立法等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滞后状态,虽然各级政府都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但客观上所取得的成绩与社会的期望仍存在差距,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差强人意的困难局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在适应劳动力市场转变、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有限。那么制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管治,干扰政府管理思维的根源是什么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呢?

一、中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特殊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期待中国政府在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扮演更加理性的角色,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中国职业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职业教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发展背景:

首先,政府的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处于边缘的职业教育难以得到正常的经费支持,不能满足全社会对培训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资金上的投入远远落后。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长期的对学术知识的重视和对技术知识的片面认识,职业教育在我国缺乏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职业教育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存在较大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让政府对职业教育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并不现实。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这些虽然为职业教育培训和开端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契机,然而,客观上传统教育培训体系内的职业教育在目前远远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真实主体并对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面对多重挑战时中国的技术培训市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近年来民办和海外私立高职培训机构的纷纷涌入,这对中国的传统的培训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政府部门在整合公立和私立培训部门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各自资源的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还有待加强。

二、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由于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政府管理绩效的发挥。由于长期以来受学术至上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加大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才能保证教育结构的平衡。但事实上受其影响,与普通教育获得的政策支持相比,职业教育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政策倾斜。反而有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职业教育在录取批次以及分数化段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而强化了传统的教育偏见,导致恶性循环。

(二)基层政府管理越位、缺位加剧了职业市场的混乱。目前,由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比较模糊,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管理越位、缺位的问题。比如:基层政府越位“插手”管理职业技术院校的具体事务,存在着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加以干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位的现象,如对职业教育招生缺乏有效管理,对招生的信息通道建设不力导致招生局面无序、混乱,这些都加剧了职业教育市场的混乱。

(三)缺乏相应的政府支持的配套措施。任何政策的施行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推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在我国,一线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劳动环境还不甚理想,尤其是与学历高和名牌大学毕业的白领阶层和其他管理人员相比,他们的劳动付出和报酬还存在着差距。技術人员在劳动环境、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上都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这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愈来愈狭小。

(四)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统筹,导致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由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由不同部门管理,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由不同部门主管和规划,导致劳动部门在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也采取不同的尺度,致使职业教育规划和管理出现了分离。这种管理分离的现状不仅使有关政策难以落实,也影响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三、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政策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建立各类教育形式以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史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国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形式日益严峻,职业教育则是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使新增劳动力和富余人员增强创业和就业本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职业教育发展是市场调节自身的缺陷性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以市场调节来实现职业教育供需平衡的目的,但是市场调节技术人才的供需具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因为职业教育机构做出的调整总是落后于市场上人才需求的变化,单纯依赖市场的机制,往往会造成技能人才“周期性的断层”。市场调节不可能估计到每位从业者的利益,这样难免造成弱势群体利益的损害,如果不通过职业教育的补救方式,市场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长此以往将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四、职业教育再发展对政府行政手段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它的生产过程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与协调。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合优化各层次职业学校的方向和专业。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布局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吻合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供需不协调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极大。由于社会发展层次的不同,各地区需求人才的数量不同,职业教育的建设没有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这与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人才为市场导向的现状不符。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各校滞后经济需求的陈旧专业、以及课程结构不合理的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造与调整。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在掌握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对职业院校规模与数量的设置规划。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逐步提升的正常序列。社会在进步,社会技术人才的技能素质也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技术人才包括普通高校系列毕业的大学生在某一岗位工作若干年后都有自我充实的要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缺乏内部高层次院校的支撑,始终滞留在年复一年的中低层次的基础培训上;其次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比较低,学生技术水平难免出现参差不齐的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可否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起健全的职业教育序列,通过选拔的方式,根据学生专业水平的不同,创造各个层面的职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正常提升的畅顺通道。

(三)建立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由于政府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上把关力度不够,导致各个职业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严重,进而使某些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浪费。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要求有完善的实训基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首先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居间协调,整合资源,建立地方职业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避免职业院校间实训基地重复性建设、设备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同时还可以达到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优化。

(四)建立和促成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模式。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校企联合是公认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联合的方式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由于企业、学校双方各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加上企业行为主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则,因此在合作的同时难以建立互惠双方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实并能够发挥作用,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出面,会同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双方的各自需求,并对有关企业作出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利益补偿,并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的校企联合模式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采取某些政策,鼓勵某些企业和行业兴办职业院校,改革和完善税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办学,积极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作用。

(五)政府要以灵活多样的财政调剂方式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要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层次,必然要求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依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投入的各种法律、法规切合地方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并将其作为政府履行投入职教的基本依据。各地政府应设立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五、结语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及其相关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设立者和社会新闻媒体的主要掌控者,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变化,基于职业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服务地方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增进全民终身学习以及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中必须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着手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事业,首先要科学地确认自己在发展教育培训中的逻辑起点,理性定位自己在发展高职教育培训中的角色,适当借用市场的“外力”提升职业教育培训的品质,联合外力,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叶尚川.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突破性选择[J].上海高等教育研究,1998(12).

[2]肖毅,等.多种模式办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3]欧阳河,黄龙威.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王晓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职业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移动学习与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