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01-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音乐教学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音乐, 在欣赏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究中创新。结合音乐欣赏教学, 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 探究问题的平台, 这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挖掘生活源泉, 从自然中选材, 为课堂欣赏架桥铺路

现行教材仅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和活动思路, 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借助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概念, 构建相关知识。

自然界中的乐声素材取之不尽, 关键在于提炼。

1.1 听中悟

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听到过布谷鸟的叫声吗?”学生异口同声的答到:“听过。”但当问到布谷鸟叫声有什么特点时, 学生便支支唔唔。见于此, 我便引导学生平日去听大自然中被人们誉为“林中歌王”画眉的叫声, “黑管吹奏手”黄鹂鸟的叫声, “春之歌星”布谷鸟的叫声, 还有“鸟中歌王”之美誉的百灵鸟叫声……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悟出它们各自的叫声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感情。在欣赏《我爱你, 中国》第一乐句时, 大部分学生听完乐曲后便能爽快地回答:“第一乐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把人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1.2 比中悟

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要善于将生活中收集到的欣赏资料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在不同的环境中, 同一种小动物的叫声是大相径庭的。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前, 我让学生捕捉蝉被人困住时奋力挣扎的叫声, 当欣赏到精彩片断“蝉鸣”一段时, 我特意提醒同学们回顾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凡课前认真去做的同学, 课堂上都表现的很出色。欣赏后, 有学生竟能说出:“这部分与课前捕捉到的蝉奋力挣扎时的声音截然不同。这部分运用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和循环呼吸的长音奏法, 把夏日里蝉的叫声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个学生的表现确实令人有些刮目相看了。

2 创设情景,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发现新知, 弘扬个性

在传统的音乐乃至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自然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欲望。现阶段,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而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愉悦的情感, 才有可能以极大的热情, 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型的活动之中, 提出自己的疑问, 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 我时常引导学生勤思考, 鼓励他们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经常为他们营造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 创设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合作探究的情景。这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在对问题搜索, 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 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而发现问题的喜悦感, 分析问题的挑战性, 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就会相互交融, 成为激发学生资助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 欣赏德彪西《月光》一曲时, 一开始就使教室沉浸在“月光”的旋律之中, 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 一边轻轻地诵读《荷塘月色》中片断“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罩着青纱的梦……”一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进行描述。学生听着曲子《月光》, 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 提出了如下问题:

(1) 老师为什么要读这个片断?

(2) 曲子中描写了月光下的那些景物?

(3) 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 乐曲和文章表现的情景相同吗?

(5) 简笔画有几处应修改?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 他们心存疑惑, 又急于找到答案, 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在欣赏中提出问题。

3 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动机, 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促使学生勇于创新

心理需要, 具有追求的倾向性, 是学生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而学生动机则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富有理想和追求。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 有的相当舞蹈家, 有的想做音乐大师, 有的是自己爱好, 有的是父母之命, 有的是受明星的影响, 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称赞……因此, 学生在欣赏音乐得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 如成就需要、情感需要、个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

面对学生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和欣赏音乐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我在教学中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促使学生勇于创新。

借助电视歌手大赛:《同一首歌》、《星光大道》、《超级女声》等大型歌舞演唱会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 利用课堂让学生做模仿秀, 再与原唱作比较, 找出其中的差距。在模仿中, 学生的成就需要得到满足。

追求个性、追求新鲜、追求潮流是当代青年的向往。为此, 课堂上总会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引导学生做一系列的活动, 如歌曲对唱、歌舞、重唱等, 让学生各展其能, 给学生创设一个释放激情, 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欣赏腾格尔德《天堂》后,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天堂”:男生就用嘹亮的歌喉去模仿, 女生则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天堂》美妙绝伦的旋律。同学们觉得自己仿佛也身临那蓝天碧草、牛羊成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学生发挥想象, 自己创作简短的乐句和旋律, 根据内容作画。这样,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课堂变成学生激情燃烧, 释放才智, 拓展思维, 弘扬个性的探究平台, 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培养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

实践证明:音乐是听觉艺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采用探究式教学, 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了封存的联想, 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 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 在“探究”中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 创新思维, 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堂标准》中提出“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音乐教学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音乐, 在欣赏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究中创新。结合音乐欣赏教学, 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 探究问题的平台, 这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的作用。

关键词:选材,发现,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S].

[2]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97~124.

[4]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音乐欣赏[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8:14~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初探——以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为视角下一篇:论档案管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