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影响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文化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下,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培养高素质与高品德人才,也是国家发展提出的要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新文化——网络文化,它的出现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应对方案。

第一篇:网络文化的影响论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网络已经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介。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等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的广泛使用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泛指一切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博客、论坛、网游等。网络文化作为新信息时代的典型代表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热力追捧。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休闲、娱乐的新平台。网络生活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查信息、发邮件到网游、群聊,以至于开网店、建博客等,大学生们正在尽享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

正像当初网络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一样,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们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始料未及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正在悄悄产生着变化。大学生中出现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网聊网恋泛滥、崇尚暴力情绪、逃课上网成性、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还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孤僻自闭、悲观厌世等心理疾病,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学习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各高校通常采取限制局域网端口接入的方式来限制学生随意浏览互联网。然而这种以堵为主的策略并非上策,学生们会采取自己申请网口或者直接到校外网吧上网的做法来和学校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这种限制政策既封闭了学生的视野、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又加剧了学生和学校的矛盾,更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惧怕窗外的飞虫进入就把门窗紧闭,因为这样会把新鲜的空气也挡在窗外。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分析,网络文化和其他一切文化形式一样都存在两面性,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来对待它,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对于网络文化的流行既要疏,又要堵,疏堵并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点。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方便快捷、平等开放的特性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们能够通过浏览网页新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通过登录论坛、上网聊天交流经验、广交朋友;通过各种远程教育网站进行网上学习;还可以通过设立网店、网站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网络文化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主观念和独立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从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天生和后天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民主性差的缺点。网络传输的异步性、对等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主次高低,没有强迫说教,在网络中学生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和尝试。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们的民主意识和独立观念。

网络文化能够增进人际交往,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特征。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伙伴关系,这造成了一部分个体性格孤僻、特立独行、缺少合作精神的性格特征,他们不能有效地和同龄人进行交往。这完全有悖于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所要求的外向型、合作型人才的需求。网络文化的自主性、虚拟性使得网络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简单。网友之间不用见面,不用知道对方是谁,只要兴趣相投就可以成为朋友。网友交流多以共同兴趣为前提,可以为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交流更加顺畅自然、更易形成真正的友谊,从而加强人际交往,弥补个体性格的不足。

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的初级和中级教育过分强调竞争精神、学分意识,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网络文化中开放平等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公众事件,众多网友的评说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大众舆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肯定会无形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捐灾助灾的热潮,中国人民在重大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坚强。数以百计、千计的网友在网络社区和论坛上留言、发帖,自发地在各地组织募捐。广大网友用无数的留言表达了中国人的团结和坚强,用一次次的志愿行动体现了中国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大学生们更是走在了各项助灾行动的前列。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各种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网络社区等虚拟环境不能自拔,造成逃学、厌学情绪等,无法进行正常学习。

其次,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个体性格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学生长期留恋网络很容易受到网络“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以及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在虚拟的网络时空中,大学生缺乏实际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容易误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他们会变得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甚至会出现自卑、抑郁、人格异化等情感和精神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其消极影响而排斥网络的使用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与修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扩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努力消除它的消极影响。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普及与指导,提高大学生自己分析辨别网络内容的能力。学校应利用课堂、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网络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们全面认识网络的作用。既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又充分认识沉溺网络和浏览不健康网站给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引导大学生们对网上的信息作出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建立起正确的评判标准,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和内容。

加强校园网络的投入与维护。在软件和硬件层次上提高学校网络的质量,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学校应充分利用硬件和软件手段,在校园网上营造校园主流文化氛围,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网站。并积极开发使用各类过滤黄色和暴力内容的软件和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终端,限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良信息造成的后果。

利用网络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与娱乐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制作评比,艺术设计大赛,网络歌曲制作,网络素质拓展等有意义的文娱活动,既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网络多媒体形式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充分利用网络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教育课。在正确引导下,使大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求来处理网上的各种行为和利益关系,最终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

通过讲座、面谈、网络交流、行为纠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网络依赖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使大学生形成增强对网络的自控力、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模式。广大高教工作者要认真对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与行为纠正。对学生大众坚持预防为主,引导学生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与管理。对网络成瘾学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从认识、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长期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刘灿仕:《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8(9)。

2.程远芳、叶玲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王义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前沿》,2004(12)。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

编校:郑艳

作者:樊迎光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当下,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培养高素质与高品德人才,也是国家发展提出的要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新文化——网络文化,它的出现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校德育;影响;应对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传播,可促进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实现智能化操作。但它除了会给人们带来益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原因是,网络传递的信息真假难辨,有大量不健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不利影响。故学校教育者应利用其积极影响,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环境中衍生的,在网络环境中快速传播,对校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该资源可以无限使用,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1.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道德的看法与理解。比如个人的道德观,这是人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基础,对社会各类事物有基本的认知。同时,信息是人们传递的主要对象,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与原有的传递方式相比,只需花费较少的成本,即可得到很大的收益。利用网络,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转变为信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原有的归属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论是处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的传递,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实现德性上的成长[1]。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道德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它是人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让规范成了道德的代名词,让德育变成规则的教授。对于社会中的未成年人来说,长辈会强制要求他们遵守规则,使得他们缺少话语权。但在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有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更多了解社会道德的渠道,慢慢地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2.丰富道德内容。道德内容是接受教育者本身具有的教育观点,由其决定遵循哪些道德原则,以及使用哪些道德规范,并且内容有多个来源,除了课堂学习外,也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具有丰富与融合的特点。当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网络文化与观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敢于接受新事物,通过网络接收到不同的文化,且在这个文化传播中,他们会意识到道德不等同于规范,它是一种生活。所以,学校德育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其学会生活。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很多国家领导人与各级干部纷纷在网络上与公众互动,讨论民生,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话题讨论。就学校来说,社会中有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内有处于社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些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言论,而有些学生的想法一直得不到重视。网络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让这类学生找到发言的平台,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也让其发展自己的个性,熟悉社会活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4.缓解学习的压力。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尤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越加激烈。这一社会背景下,很多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让其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这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失控。而网络文化的传播,可以转化学生的思维,让其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释放内心的压力,从另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保持心理健康。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传播既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一个人关注的文化,如果是灰色文化、虚假文化等,会慢慢使其失去对事物真实性的准确判断。对于学生来说,其将脱离实际生活,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易保持心理健康[2]。

1.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化有不同的类型,且会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些学生可以准确分辨信息是否真实,而有的学生并不能分辨信息的真假。当学生长期接受虚假网络信息时,其原先树立的道德观可能发生动摇,进而形成负面影响。此外,网络环境中有大量的虚假文化、暴力内容,当学生接触这些内容后,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且学生很少在网络中说真话,这会在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2.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网络的发展决定了网络具有随意性,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且尚未制定网络规范,这导致大量虚假内容、暴力文化在网络中传播,降低学生的道德标准,成为诱发学生做出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原因。就像是网络游戏的暴力画面,当学生了解这些文化时,尤其是对于事物缺少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心理认知改变了,就会从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三、网络文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一)挑战

网络上的文化与信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健康的文化,也会传播暴力文化。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极易受到这些暴力文化的影响,不易保持身心健康。若学校没有及时做出应对,学生很容易走上歧途。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很多地域与时间段的文化与信息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交织,打破了国家与民族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网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不自觉地了解这些内容,慢慢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如果学生长时间接触不良的网络文化,一段时间后,将无法控制自己,每天沉浸在网络中,甚至做出严重违反社会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使自己变得孤僻,出现心理问题。

(二)应对

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网络传播的内容,无需过分注重网络的弊端而放弃使用网络,而应准确把握网络的优势,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

1.完善校园网络制度的建设。学校不可能真正消除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其要做的是把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它的影响范围。如果每个人在网络环境中不进行自我约束,网络的秩序将无法维持。所以,人们必须遵守规则。对此,学校可根据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在现实环境中加大宣传力度,并优化校园网站设计,加强网站建设,由专门的网站人员定期更新网站信息,实时监控操作,保证网络安全,引导学生自律。

2.优化学校主页与红色网站的建设。网络是人们得到所需知识、信息的渠道之一,且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功能越来越丰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故而学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很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宣传网页,但其内容、形式长时间不变,点击率较低。对此,学校网页的设计人员需创新网页的设计,设计学校的红色网站,定期更新新闻,为学生参与网络讨论提供平台,从而扩大它的影响范围。也就是说,学校需要主动出击,树立长远的工作目标,宣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新文化形式,让校园网络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3]。

3.加强对教师与网络教育者的培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落实者,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大多数教师对“网德”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不了解网络环境的变化,其向学生传递网络知识时,也只限于抵制低俗文化,并未关注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与变化,以及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其了解网络,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掌握更多的网络教育技巧,提高其科学素养;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教学。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引导,使网络文化为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网络教育者需实时监控学校网站的运行情况,管理网站,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即学校都应设立一个负责日常网站管理的机构,根据网络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清理网站中不健康的东西,并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日常管理入手,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

4.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自律能力。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要求即是,加强网络德育教育,使学生可自主分辨网络文化,有文化批判能力,自觉接收积极文化,摒弃不良文化。也就是说,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应加入“网风”“慎独”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了解社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必须让学生准确分辨网络文化的优劣,有良好的自律能力,从众多文化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学生灌输道德,让其有正确的理论意识,有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而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种。积极影响是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缓解学习压力;消极影响是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针对消极影响,学校德育必须积极应对,给学生正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凌宇.浅谈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学周刊,2012(21):87-88.

[2]冯瑞建,王际川,郭宏生.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 (31) :120-121.

[3]刘晓倩.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青少年学刊,2010(06):9-13.

作者:张花蕾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和思想空间。学生们在了解自己校园的同时,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动向,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为青少年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扩大了新的视野,并使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力。

网络文化增强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可以让青少年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可以获取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可以打破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教师思维方式的羁绊到网络社会里畅游;可以及时获取国际国内、各行各业的最有价值、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全新的观念,提高效率。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文化有利于增加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时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他们在学习当中学会了相互合作和交流。在网上人人平等,谁也不压制谁,谁也不能强迫谁,使学生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环境开放、覆盖面广的特点,给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网络文化没有时间限制,这就为青少年业余时间参加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使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象、思想观点以及文化思潮,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向青少年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干扰了青少年的思想,不利于他们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因此,青少年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充斥着许多不良的价值观,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观还不成熟,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长期在这些信息的耳濡目染下,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迷失方向。

冲击了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网络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带来文化的冲突,还带来各种价值观的冲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价值观在网上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化就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对青少年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使青少年荒废学业。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发挥网络优势,抵制网络侵害

我们在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时,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加强与网上青少年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青少年的心灵。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网络社会控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非中心全球性等特点,对改革现行德育观念与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其非秩序化、自由化、无政府主义等倾向,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和教育也带来了种种消极的影响。由于网络通讯传播没有国界,现实社会的法律条文也难以适用于网络环境,加上网络管理与技术上的漏洞,网络常成为别有用心或见利忘义的人进行文化侵略或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空间。根据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及网络日趋开放和商业化的特点,单靠人们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是不现实的。为此,必须加强网络社会控制,即社会组织(行政、法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运用社会规范及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网络传播、网络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适当的规范、指导和约束,以优化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把“自由市场”化的网络空间改变为有一定规范、秩序与管理监控的网络文化体系,使网络真正成为新世纪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完善能力。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在网络上完全杜绝网络色情、暴力、犯罪以及网络垃圾等不良信息是不现实的。加强青少年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之增强对信息评判、选择、整合的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判断与整合、道德自觉与自律、道德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等能力,从而培养成合格的网络公民,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教育的必然选择。青少年网络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网络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术教育。教育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网络发布、传送、获取信息的原理与技术及操作技能。

安全上网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保护个人隐私资料,避免网络黄毒、欺骗等陷阱,不要沉迷网络等。有关专家推荐的安全上网10条准则可作参考:

在网上与朋友交谈或写电子邮件的时候,要保持礼貌与良好的态度。

邀请父母和自己一起上网,并且把网上好玩的事告诉他们。

上网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学习和视力。

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地址、电话、学校班级等情况告诉你的网友。

千万不要与从未见过面的网友约会,除非有人陪伴,见面的地点一定要在公共场所。

未经网站管理人员的许可,不要任意使用站上的网片、文字,也不可随意张贴文章、音乐、图片,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收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回信,不要保存,尽快删除并告诉父母。

不要把自己在网上使用的密码、名称告诉朋友,以免别有用心的人冒用你的名字。

看到感觉不舒服的站点或邮件内容,马上离开并告诉父母。

在公共场所,如学校、网吧等上网,离开后一定要将浏览器关闭,以免别人有机会使用你留下的个人资料。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能、态度和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培养青少年养成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及熟练、准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精确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避免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是网络信息教育的核心任务。

网络免疫力教育。教育青少年对网络色情、暴力、诈骗、犯罪等不良或有害的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其侵蚀、传染。

网络道德(公德与自律)教育。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网络的有关法律、规则及公德,不危害网络,不制造、传播非法及有害的信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引导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成为合格的网络社会公民。

以上是我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一些看法,欢迎读者和我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展:《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新华文摘》,1999(5)。

2.翁寒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新华文摘》,2000(3)。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文科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院)

编校:施 宇

作者:荣 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论文下一篇:怎么才能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