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术报告范文

2022-05-27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学术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博士学术报告范文

博士论坛学术报告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记录表 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

硕士研究生

专业

成绩

导师签名

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

报告人

时间

2015年月日

地点

内容记录:2015年月日,在机械馆举行了机械工程学院2015届博士生论坛。在论坛上我认真听取了博士生某某某的“课题名称”学术报告,让我深受启发。我也对液压机上横梁的拓扑优化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对液压机上横梁拓扑优化这个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研究背景

优化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与工程设计领域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工程设计问题时,可以从无数设计方案中找到最优或尽可能完善的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目前,优化设计是工程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航空航天、机械、船舶、交通、电子、通讯、建筑、纺织、冶金、石油、管理等,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由于现代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各种原材料、能源的短缺,优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并成为21世纪工程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设计方法。 (2)结构有限元分析

由于液压机工作时运行速度很慢,工作平稳,因此一般只需研究其静态分析。

根据横梁结构特点,横梁的有限元分析通常采用八节点六面体等参元,而精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采用20节点六面体等参元。

如果结构和受力具有对称性,可以只需取横梁四分之一加以研究,并进行一定的结构简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结构优化设计需要有限元网格能够自动划分,必须在网格划分时考虑这个问题。

在液压机中,横梁受力一般较为复杂,偏载时立柱要受弯矩作用,因此液压机工作时要求很小的偏心距。为了横梁结构优化设计的顺利进行,必须简化其力学模型。 (3)结论

结构优化设计为液压机横梁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靠和高效的设计方法,将提高液压机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的效率和精度。采用的序列二次规划法具有收敛速度快、可靠性好的特点,可应用于大型连续体机械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第二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报告人:

导师:

评审专家:

时间:20年 月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人教处 2010年3月26日日(星期五)

第三篇:博士后开题报告

项 目 名 称:

一、立论依据

拟研究的课题: 申请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合 作 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 流动站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进站 日期 :_______年___月___日

地 址: ___________________ 电 话: _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员不少于3位。

合格者作退站处理。

开 题 报 告

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

流动站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所在单位名称 文学院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进 站 时 间 2007年9月

合作导师姓名 尚永亮教授

填 表 日 期 2008年4月 1.项目的研究意义、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该时期诗歌理论逐渐成熟完备,诗歌题材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结构等诗歌形式也在频繁地变化,各种诗体纷纷出现。对该时期诗歌产生的深刻变革,学术界大多从文人摆脱汉代经学传统的束缚而日渐自觉、以诗言情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统治集团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倡导、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诗歌传播看,汉魏六朝是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发展并逐渐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过度时期。汉魏六朝诗风的变化与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作出回答。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因此,汉魏六朝时期诗歌题材的拓展、诗歌语言、结构形式的频繁变化、诗歌观念的成熟等诗歌领域的变革均与汉魏六朝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内在的联系: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曹氏父子“宰割辞调”尤其是曹植诗歌“事谢丝管”等传播媒介的变化有内在联系。梁武帝对吴歌西曲的改造以及吴歌西曲在宫廷的盛行引起齐梁宫体诗的兴盛。宋、齐“乐府”与“诗”分别著录和刘勰《文心雕龙》“诗与歌别” 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正式确立。徒诗观的确立,一方面使诗歌创作题材得到进一步拓展,玄言、山水进入诗歌领域,传统拟歌辞的诗体规范开始确立;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审美认识,四声平仄和音韵开始受到关注,宋、齐时期创作题材上玄言诗、山水诗崛起,形式上永明体风靡等这些诗歌史上的大事件皆是宋、齐徒诗观确立后在诗歌领域产生的作用和结果。而徒诗观逐渐确立的历史进程与汉魏六朝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转化过程是大体同步的,可见徒诗观的确立是以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的变革为基础的。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古代文学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各体文学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文学的传播问题。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2000年版)、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2006年版)、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2005年版)、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04年版)、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199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伟华《唐诗传播研究》(1999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等都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古代文学问题而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对汉魏六朝诗歌传播问题的研究目前仅有王枚《建安文学接受史论》(2005年版),以及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张可礼《建安文学

本课题针对上述的学术研究背景,拟对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诗歌变革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弥补学术界的这一缺憾。

具体说来,本课题研究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该时期诗歌变革的深层原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阐释,探讨其变革的物质性基础,从而对该时期诗歌发展的各种现象作全域性思考和理论总结。

其二,从创作、传播、接受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诗歌动态的生存链条中,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目前学术界坚持的古代诗歌相关理论和成说进行适当修正。

其三,在方法论上还可以为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关系,重点研究乐府歌辞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历史环节、诗乐共生向诗乐分离演进中所导致的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以及这种分化、转移是怎样影响诗歌观念、创作题材、诗歌形式、审美风尚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唐前诗歌传播方式及其历史变迁:梳理唐前吟咏、歌唱、讽诵等几种诗歌主要口头传播方式及其变化的历史,考证中国古代传抄、结集、题壁等几种主要诗歌文本传播方式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历史,为讨论以下问题作史实准备。

(2)建安乐府诗传播与建安风骨:主要讨论曹操、曹丕、曹植乐府诗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诗歌变革,重点讨论曹植乐府诗“事谢丝管”的音乐文

化背景及其乐府诗“新变”在中国诗歌徒诗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3)诗歌传播与东晋诗歌风貌:东晋时期文人诗歌结集已经渐成风气,文本传播开始出现,这为玄言诗、山水诗流行提供了物质条件。玄言诗、山水诗的兴起则改变了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基本结构,在诗歌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本章拟重点讨论诗歌文本传播与玄言诗、山水诗兴起和盛行之间的关系。

(4)南朝吴歌西曲传播与宫体诗:齐梁时期,吴歌西曲是靠帝王大力提倡、帝王及王室成员积极创作才得以从民间进入宫廷,并取代相和三调,成为齐梁宫廷主要娱乐音乐的。而宫体诗在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吴歌西曲歌辞。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吴歌西曲的传播方式对齐梁宫廷音乐文化的作用;第二,宫体诗题材、内容、形式特征与吴歌西曲的渊源;第三,宫体诗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5)汉魏乐府、古诗的混同现象与诗歌传播:汉魏六朝时期,乐府与古诗混用现象突出,对同一首诗有称乐府的有称古诗的,这是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音乐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汉魏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诗歌传播方式;第二,汉魏古诗的双重身份及其多种文化功能;第三,“古诗十九首”的传播方式与性质。 (6)诗歌传播与中国歌诗观、徒诗观的形成和演进:中国诗歌史上歌诗观与徒诗观的渐趋明晰和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与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因此本章重点讨论徒诗观的形成与诗歌传播的关系以及徒诗观形成的诗歌史意义。

(7)诗歌传播与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对中国诗歌形式发展意义重大,唐代的律诗就是在永明体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形成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代表。对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学术界有人认为是南朝从佛经翻译中得到启示;有人认为是在中国传统的诵读实践中形成的;近年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歌唱而产生的。本章重点从传播方式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分析永明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及其诗歌史意义。

(8)诗歌传播与魏晋南北朝的拟乐府:重点讨论拟乐府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方式变化所引起的拟乐府歌辞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以及拟歌辞文本传播的诗歌史意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作为诗歌传播等物质中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诗歌观念、题材、形式、审美风尚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

第二,从诗歌创作、传播、接受三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环节,历史地、动态地考察诗歌史上出现的重大变革,以及作为中介的传播与诗歌创作、读者接受的

互动关系。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课题虽名为“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拟侧重于诗歌的音乐传播方式研究以及音乐传播、文本传播相互交叉渗透对诗歌产生的复杂影响。

基本研究方法:是将文学研究与音乐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与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即将汉魏六朝时期诗歌置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活动等大背景中分析诗歌传播与音乐的共生、分离关系,探索诗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内在联系。

首先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传播的相关文献,详细考辨该时期诗歌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然后结合该时期诗歌演变的具体情况,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对该时期诗歌传播与诗风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论总结。 2.可行性分析 2.1学理分析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因此,可以说传播是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外在的动力机制。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将传播学方法引入古代文学研究,会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能更深入地解释和揭示文学传播活动的规律、文学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外部制约条件,从而获得对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动态性认识。 2.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曾经主持过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强,并有承担各种研究课题的经验。此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

② 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唐宋文人唱和与唱和诗研究》,成果《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于2008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 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传播研究》,正在进行中。 2.3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曾建中 罗建

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城市信用社改组改造而成的地方性中小银行,被称为中国银行业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十一五”时期,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商行发展步入了跨越式轨道,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其发展模式面临的弊端。本文客观分析我国城商行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的经济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未来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商行的发展轨迹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在此期间,我国城商行发展步入了跨越式轨道,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增长(见图1)。一是从规模来看,资产总额由1.97万亿增加到7.85万亿,增长了3倍;市场占有率由5.2%增加到8.3%,提高了 3.1个百分点。二是从质量来看,不良贷款额由842亿元下降到325亿元;不良贷款率由7.73%下降到0.91%,降低了6.82个百分点,实现了双降。三是从效益来看,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由负转正,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1%和16.8%,赢利能力超过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表1:城市商业银行2005-2010年末主要经营指标

图1:城商行2005-2010年末资产总额、市场占有率、不良贷款率

二、城商行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十一五”时期城商行运行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成绩巨大,但同时也暴露出其发展仍然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以同质化竞争为手段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战略定位不清晰。从我国城商行发展战略来看,大多定位于“服务本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居民”,在做大做强的旗号下,努力做到“中小微业务领先、零售业务特色鲜明,公司银行业务能力突出、国际业务重点突破”,这种“大而全加小而全”的战略定位导致重点不突出,差异化不明显,难以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二)业务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单一。与其它银行相比,城商行业务品种单一,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方面,业务增长过度依赖于存贷款增长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二是服务模式单

一。突出表现为营销模式和服务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

不足,往往以模仿大银行或者相互模仿为导向,以“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为手段,服务模式趋同,竞争力不强。三是赢利模式单一。目前,城商行利润来源主要靠存贷款利差,且过度依赖于大企业、大项目,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赢利。据不完全统计,绝大部分城商行90%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利息收入。

(三)管理模式粗放。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股本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股东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使得股东大会职能履行不充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不能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不严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绝大多数城商行内控制度远没有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规范化要求,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不清晰,存在越位现象;董事会、监事会运行规则模糊;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制约了决策和运行的科学性。三是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失衡,缺乏必要的金融分析和管理水平,制约了城商行的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四)风险管控薄弱。一是风险管理架构尚未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活动仍集中于传统信贷领域,还不能做到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覆盖,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不强,大多数银行没有开发量化模型,还不能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三是风险管理赖以开展的业务信息系统不完善,数据缺乏,还不能做到对风险的科学定价。四是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队伍薄弱,制约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十二五”时期城商行面临的主要经营环境变化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

城商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个环境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将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巴塞尔协议ⅲ》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国也将加强对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这些金融监管措施和基本规则的实施,对资本约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迫切需要城商行调整经营战略,走一条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环境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加快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促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使得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城商行必须在传统业务之外不断拓展新型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着力打造出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格局。

第三个环境变化:“十二五”期间, 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直接融资比例会大幅提升,间接融资比重会不断下降(也称金融“脱媒”化现象)。同时,未来五年,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这都会给单纯依靠信贷增长和利差为主的城商行发展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再加上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资源的争夺,以及城商行经营策略同质化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的影响,都会给城商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四、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路径

转型路径之一:准确定位,发展战略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首先,必须要明确发展战略定位。城商行应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制订清晰准确的战略定位,克服“攀比”心理和做大做强的误区。结合发达国家银行机构发展经验和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城商

行的发展战略定位可以概况为四种:一是综合定位,做大做强,发展为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比如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二是依托区域优势,发展成为在某个经济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银行,如广西北部湾银行。三是依托大股东资源,与大股东资源整合,提供某类专业特色产品的银行,如昆仑银行、平安银行。四是坚持差异化,“深耕”市场,做深做透,发展为在某方面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银行,如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在明确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发展愿景、银行使命、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并保持战略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应随意彻底改变既定发展战略。

其次,要明确市场定位。城商行应坚持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避开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红海”,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一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培育业务经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转型路径之二:加大创新,业务发展、服务手段和盈利模式从单一化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 首先,坚持经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一些城商行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比如包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等,他们专注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小额信贷业务,有效避开其他银行的同质化竞争,打造“微贷业务”、“小额信贷业务”特色业务品牌,形成了专业化经营优势,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的认同,业务发展速度、总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大幅超过同业平均水平。

第四篇:学术英语博士推荐信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take great pleasure in recommending Longgang Wu, one of my favorite students, for admission into your distinguished graduate program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 have known Mr. Wu 5 years since his freshman year a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he took the cours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I taught mainly for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 my surprise, I found he was among the few students in his class who c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my lectures. Moreover, he often po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course. Thus it was natural that I liked discussing with this young man and became familiar with him. The more I knew him, the more I found he was talented 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you can see, he got excellent scores on the course. In fact, he ranked No.1 on this 27 hours course.

After the course, he was admitted as a Mast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his research adviser, I direct his research and found his a promising youth radiating with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Mr. Wu worked on a computational theory study of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 Jet Surface. To make the theory model meet the actual materials, he faced down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building reasonable modul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calculation techniques. Working hard and independently, he cracked the problems one by one, and came up with a thesi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cademic excellence. In my experience with Mr. Wu, I was impressed with not only his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but also his ambitions and persistence. I am sure that Mr. Wu will be an outstanding student in any doctoral program that he may care to enroll in. So I would like to support him firmly in his quest recommendation into account when considering his application.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t you decide to accept him as he wishes.

Yours sincerely Gang Zha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Lab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第五篇: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

今天,再谈谈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问题。博士生入学即可以选题,但开题报告是有要求的。其要求是我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来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参考其它高等院校如南开大学等博士论文的开题要求。以前我曾给大家讲过,现在再强调三点:

一 规范操作

规范操作要讲究程序,博士论文开题应遵从以下四个步骤操作:

(一)写开题报告的条件

可以写开题报告其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从教学方面讲,要修完所学课程,学习成绩要合格;从科研方面讲,要有阶段性研究成果,所写问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并且是深思熟虑的,对相关资料的占有是丰富的。

(二)开题报告的形式与结构

着重注意四点:1明确立意。即要交代自己为什么写这个问题?从何时开始研究此问题?研究的意义何在?等等;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即你所作的论文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是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说明;3研究的新意。即你的独创、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新成果?4研究计划。即在开题报告中要讲清研究计划,并要具体翔实。

(三)开题起点与基础

写开题报告的起点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应该是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确立起点的原则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而现实的起点则应对导师的有关学术观点加以评述,并以此做为接力点,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走。导师此问题的研究终点应该是你们的起点。举例来说,有的同学写城市经营时提出一个"指标体系",写这个问题就要明确自己的起点在哪里?自己的平台搭在什么基础上?理论的起点应该是目前已有的指标体系,现实的起点应该是导师的有关此问题的观点。关于"指标体系"我曾在我的两部书中有所涉猎,但都从未自称是什么"体系",相反我强调是"举例",因为完成一个体系是很难的,我想留给后来者,但是我始终主张城市经济学里是要有指标体系的。同时我指导的我的博士生毕业论文里,已初步建立了有关城市管理的指标体系(见王延辉毕业论文),也体现了我的思想,你们写城市经营的指标体系理应将此视做第一手参考资料,你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而不是避开这个基础重新自搞一套,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开题报告的重点

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新。这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应该是你们文中最精彩

的华章。有的同学的开题报告恰恰在这部分从略,是不合适的。这部分应该是你们着笔墨最多的地方,是你超越前人,亮出自己观点,最打动人的地方。

二 革除旧习

我认为,我们现在做论文的博士生仍然存在以下三种旧习需要革除:(一)抄袭型

抄袭之风,由来以久,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我指导博士生论文的首要要求就是要革除抄袭之风,写出自己的观点来。欧洲著名时装博览展示专家、瑞典勒塞克公司设计师玛莎·柏克伦德在她的《加入WTO后的中国时装》一文中写道"在中国存在着仿制问题。从一件衣服到高科技产品在中国都可以被仿制出来,我发现这样的工作方式却被一些人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当然,从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寻求灵感与抄袭仿制的不同。许多公司认为只有一模一样才算仿制,如果采用某人设计的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即使你只采用了某人设计的一部分也将被认为是抄袭。"可见,局部的模仿也是抄袭,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在服装行业里,要造新衣服需要设计,设计不能抄袭,否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理工科毕业生写毕业论文也叫毕业设计,不是抄袭。在台湾,导师要求学生每篇论文都要亲自调查,并且要把调查方法和经过写出来,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抄袭之不可能。这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二)描述性

这个问题可以说更普遍。特别是教师出身的学员写讲义写惯了,把别人的成果拿来一编排,标上章节符号就算自己的了。只是描述、"批发"别人的陈货,摆的琳琅满目,就是没有自己生产的东西。有些自然科学确实只要好好描述客观存在就可以了,如地理学、天文学等等;历史学一般也只需要描述历史过程(当然也与人的历史观有很大关系)。经济学只描述肯定是不行的。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把私人资本的仇恨引到战场上来。经济学论文一定要通过论证、论战才能确立的,真理只有愈辩愈明。任何浅层次的描述文都不是论文。

(三 ) 说教式

你们从写硕士论文起就有一个不成文法的传统习惯,先引经据典铺陈一堆理论,外国的打头,中国的跟随其后,洋洋万言,显得很有学问,但是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与你的论文主体思想是什么关系,则对不起,不甚了了;后面接着就是一堆"实证研究",一半对一半,各管各的。其实,论证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际水乳交融的过程,水与乳是分不出来"界限"的。分出来了就是变质了,不能饮用了。不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就是说教式的理论,没有用的烦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就是有"矢"没有"的",就不能让人接受,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就是这个道理。

所有这些旧习一定要改,要引起注意,预防旧习变恶习。

三 功夫到家

这里讲三个到家

(一)资料到家

资料到家就是要有足够供自己用作论证的古今中外的资料到手,而且重在理解,吃透吃饱,这样才能汲取营养.有的作者参考书目一长串,运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白搭.装门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认识到家

认识到家就是前面谈到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家才有动力,才能提高,写出新意。同时,可以把所写问题拿出去,让人理解,任世人评说。应该到达一个境界:不达目标不罢休。

(三)逻辑到家

逻辑到家是方法问题,我认为这方面还要加强。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要下功夫去研究。我看最近送给我的两份开题报告,这三方面很不到家,还存在前面说的旧习,要快点改哟!

(于宁根据饶会林教授于2001年11月3日对博士生的授课讲话整理)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作研究生的同学,读到我最近在《壹周刊》发表的关于学术研究的文章,说他和一些同学很想知道关于写论文的事,陈辞恳切,希望我能在《壹周刊》作回应。既为人师表,这样的要求我是不能推却的。

先答该同学的一个问题: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有什么分别?严格来说,没有分别。一篇好的硕士论文,胜于一篇平凡的博士论文;一篇博士劣作,硕士不如也。因此,一位大学研究生,若有进取心,是不应该考虑写硕士论文的。在美国,经济学硕士是不用写论文的。大致上,该硕士是个安慰奖。你攻读博士读了两三年,校方认为你拿博士没有希望,但又不好意思要你空手而去,就给你一个硕士。在美国的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一位学生申请读硕士,是不会被考虑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申请者没有进取心,孺子不可教也。同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校内的老师说博士与硕士论文的分别,是有或没有创见。错!英谚云:太阳之下没新事。另一方面,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

举一个例。我自己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推翻了经济学二百年的观点,应该是有创见了吧。但我的老师艾智仁对我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你说是我创新,还是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创新?同学要注意的是

绝大部分的所谓创新观点都是废物,一文不值的。刻意去创新是犯了学术上的大忌。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或问题,翻阅一些有关的论着,就放胆地自己去想,想时要完全不顾有没有新意--到最后,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在经济学行内我被认为很有新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很少阅读他人的论著。

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约下过三年苦功读书,昼夜不分地在图书馆内生活,但其后就与书隔离了。严格来说,我没有读书(或读他人的论着)起码三十年。我喜欢天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与同事研讨我也是不喜欢的。对我来说,独自思考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学术上我从来没有与他人合作过一篇文章。要写博士论文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写经济论文,你对经济理论一定要有相当的掌握,因为问题一定要从一个理论基础去看。但这理论的操纵不需要很全面。经济学理论的全面操纵,花一生也不足够。你要全面有点认识,但在某一部分要知得很深入,掌握得很通透。

举一个例,高斯(R.H.Coase)对一般的经济理论知得很少,但在「成本」的概念上却超人几级。他所有的重要论着都是与「成本」有关的。我自己对一般经济理论的认识,比高斯多,但却比不上港大的任何一位同事。但像高斯那样,我有一技之长:在价格理论中,我对需求定律的认识自成一家,所以每次出招都是需求定律,虽然我很少提及「需求」这一辞。

任何世事,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角度看。高斯以「成本」看世界,我以「需求」看世界,但大家的结论十之

八、九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学要写博士论文,或要在经济学上有点建树,对经济理论要简略地全面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要集中而深入地对某部分(或某小部分)操纵自如。

没有如上所说的理论基础,你本领再大也不容易写得出一篇可取的论文。这好比建造房子,你不懂得用工具,从何建起?天下的工具数之不尽,你不可能件件皆能。与其每件一知半解,倒不如选一两件自己可以控制自如的。

有了工具,其他的就要靠自己,也要碰碰运气。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那你就要到市场走走。你要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或学刘姥姥入大观园,尽可能天真地看。没有成见,不管他人怎样说,你会觉得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奇」,都是博士论文的大好题目。试举一些例子吧。

为什么在有竞争的市场上,购物者会讨价还价?所有经济学课本都不容许这个现象——我自己为此想了三十多年,到去年才找到答案,但因为退休将至,不打算下笔了。为什么在九龙广东道的玉器市场,玉石的原件出售时不切开来,让买家看不清来猜测石内的玉质是怎样的?为此,一九七五年我坐在广东道的街旁卖玉,到七六年有了答案,但今天还没有写出来。

是的,科学上的学问,是因为不明白而要试作解释,对或错不重要,有没有文章发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学们若没有好奇心,就不应该在什么学位名衔上打主意。你要在名片上印上什么衔头,没有谁管得。(我自己是从来不用名片的。)找到了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你就以自己所知的理论作分析,有了大概的答案,就以假说(Hypothesis)的形式来处理,再到市场搜集证据,印证自己提出的假说是否被推翻了。这样,博士论文就是一级的。达到如上所述,你还要做两件事,其一不重要其二重要。不重要的是要追查你的论文题目有谁作过类同的研究,补加些注脚,充充场面,好叫论文比较容易发表。重要的是到最后你要把自己的假说一般化,希望这假说能引用到不同的现象去。

这最后一点的或大或小,或成或败,就要靠点运气了。高斯因为研究电台的

广播频率而成功地把问题一般化,成立了高斯定律,拿得诺贝尔奖!1999.8.19

转自素心学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背诵笔记彩色范文下一篇:不平凡的人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