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尔硫卓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2022-09-11

鼻内窥镜下行鼻息肉摘除、鼻窦开放等手术时, 术野小、易出血, 导致视野模糊影响手术操作, 延长手术时间, 我们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下配合地尔硫卓控制性降压, 观察其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鼻窦炎内窥镜手术病人60例, ASA I~Ⅱ级,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25~55岁, 体重45~65k g, 术前检查一般情况好, 无心肺功能异常, 无肝肾功能障碍, 无高血压、贫血、甲亢等病史, 将病人随机分为A组 (地尔硫卓组) 和B组 (对照组) , 每组30例。各组性别、年龄、体重均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水, 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 阿托品0.5mg, 人室后监测ECG、HR、BP, SPO2, 桡动脉穿刺持续监测MBP, 开放静脉通路, 以10mL/ (kg·h) 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麻醉诱导均为: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3~4u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mg/kg, 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之间, 2%~4%七氟烷+1L/min氧气维持麻醉, 间断静注维库溴铵、芬太尼。A组于麻醉平稳手术前开始控制性降压:地尔硫卓剂量2~7ug/ (kg·min) , 手术期间调整速度使MAP较术前下降20%~30%并维持至手术结束, 保持MAP>60mmHg, 降压期间依据出血量和尿量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停止降压后待血压自然回升, 对照组未行控制性降压。

1.3 出血量的估算

手术结束后收集带血的纱布用冲洗盐水洗净拧干, 然后将血水吸入吸引器瓶中, 粗略估算出血量, 手术出血量=瓶中液体总量—术中盐水冲洗总量。

注:与B组比较, ※※P<0.01

1.4 监测指标

监测并记录麻醉前 (T0) 、手术开始10min (T1) 、手术开始30min (T2) 、手术结束时 (T3) 、手术结束20min (T4) 各时点HR、MAP, 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1.5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或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A组在T1、T2、T3、T4 HR、MAP均较T0显著降低 (P<0.01) , B组T1、T2、T3、T4与T0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A组出血量为 (70.39±35.52) mL, B组为 (160.12±78.82) mL, 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手术时间A组 (69.25±27.32) min, B组 (107.46±10.24) min,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鼻内窥镜手术时, 因术腔狭小, 鼻窦血管丰富且毗邻重要结构, 出血多会干扰术野, 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因此, 有必要在术中行控制性降压[1]。地尔硫卓通过钙通道阻滞等作用, 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同时阻断钾外流和钠内流, 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及功能不应期[2], 地尔硫卓具有消除降压期间反射性心率增快和反跳性高血压等优点。

本文中降压组出血量 (70.39±35.52) m L, 对照组 (160.12±78.82) m L;手术时间降压组 (69.25±27.32) min, 对照组 (107.46±10.24) min, 结果显示:地尔硫卓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 术野渗血明显减少, 手术操作方便, 缩短了手术时间, 复压过程平稳, 无一例出现快速耐药和停药后反跳性血压升高。

注:与T0比较, △△P<0.01

摘要:静吸复合麻醉下配合地尔硫卓控制性降压, 观察其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地尔硫卓控制性降压,鼻内窥镜

参考文献

[1] 张帆.硝普钠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9) :58~60.

[2] 韩建民, 刘海涛, 路红梅, 等.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降压对动脉导管结扎术病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7) :5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财税政策问题及处理下一篇: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