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构成及提升策略

2022-10-11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语言使用能力。语言使用包括说和听两个方面。能否说出合适的话, 听出别人的话外之意, 真正理解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 都与人的语用能力有关。所以, 研究语用能力, 不仅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确保人们拥有更高质量的交际需要面对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近年来, 已有大量语用能力研究文章出版、发表, 如我们在CNKI搜索含有关键词“语用能力”的论文, 得到记录1021条 (2009年9月17日16时搜索结果) 。2008年11月1日至2日, 全国首届“语用能力与发展高层专题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隆重举行。可见, 语用能力研究已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 对于他们而言, 在大学中学会一套与人沟通的高超技巧尤为重要。而人的沟通能力的一个核心构成就是语用能力。所以, 探讨当代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语用能力的构成

根据已有语用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分别归纳出人们语用能力的两大部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1.1 以言行事能力

英国哲学家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 (Theory of Speech Act) 创始人, 他在其1962年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这本著作里明确提出, 日常交际中所说的话很多都不过是“伪陈述” (pseudo-statement) , 其交际意图不是记叙或传递事实信息的, 而是用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据此, 他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 (constative) 和言有所为 (performative) 。前类话语或真或假, 可以验证;后类话语无所谓真假, 因为它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例如:

(1) 您带火机了吗? (用于请求) (2) 我觉得这样更好些。 (用于建议)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后, 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其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 其学生Searle进一步发展、修正了言语行为理论。Searle (1969) 主要研究说话人如何根据一定的规则来施行自己所想要实施的言语行为。

根据对“许诺”等具体言语行为的具体分析, Searle提出了言语行为实施成功应该遵循的四类规则:命题内容规则、准备规则、诚意规则和根本规则。何兆熊 (2000) 指出, 这四类规则使用所有的言语行为。

从以上的理论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所谓的以言行事能力, 指的就是我们用合适的、符合语用规则的言语来成功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日常交际中, 我们总是要通过言语来表达我们的意愿、思想, 希望别人能尊重和帮助自己, 这些, 都会涉及到各种言语行为的表达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规则, 懂得使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实施言语行为, 会使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有质的提高。

1.2 言外之意表达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注意到, 语言表达并不等于句义表达,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交际者, 说出来的话和意欲通过这句话传达的交际意图之间常常不能划等号。如果我们把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成为显义 (explicature) 的话, 通过它传达的、非显义的交际意图就是会话含义 (implicature) 。最先从理论上阐释会话含义的形成与推导的, 应是美国哲学家Grice。

Grice (1975) 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 (何兆熊, 2000)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由四个次准则构成, 即质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力使你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1) 不说自己明知是错的话; (2) 不说没有根据的话;数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 (1) 只说要你所说的; (2) 不说不必要的话;关系准则 (Relation Maxim) :所说的话须是相关的;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 (1) 避免表达晦涩; (2) 避免歧义; (3) 话语要简洁; (4) 说话要有条理。 (Grice, 1975:308~309)

合作原则是我们会话的指导原则, 所以应该得到普遍的遵守, 但事实上, 现实言语交际中, 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经常发生。撇除那些非正常的违反 (Grice用的术语是violate) , Grice认为很多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行的前提还是合作的 (这种违反他称作flout) , 这些“合作的违反”往往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特别的言外之意, 即会话隐义。比如A问B“现在干什么呢?”按照质量准则和数量准则, B应该告知A他现在具体在做什么, 比如看书、上网或打扫房间等, 但B只说了句“没什么重要的事。”B的回答没有违反质量准则, 却很显然地违反了数量准则, 没有尽可能地告知A请求的详细信息。B通过这个回答还想传递的言外之意则是“我不想告知你我具体在做什么”。

将一些不能或不方便直接传递的交际意图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一种很重要的言语表达技巧, 所以我们说, 言外之意的表达能力是人们表达的语用能力的核心部分。人们常说“这个人会说话”, 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是在赞赏其用一般的言语形式恰当地传达出其真实的交际意图的能力。当然, 只会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非人人适用、处处适用, 我们在交际中还得考虑礼貌原则对我们的制约。

1.3 礼貌表达能力

Grice提出的会话的合作原则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理论忽略了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的要义简言之就是, 要把自己想表达意图用别人容易接受的话表达出来。

Leech (1983) 归纳出六条礼貌准则。即: (1)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3)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虚准则 (modest maxim)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显然, Leech的礼貌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惠损”理论基础上。“惠”是指是指收益不仅是物质上获益, 还包括动力上 (如你帮人拿东西, 那人就会在动力上获益) 、精神上、感情上、面子上等等;相反的, 就是受损, 你帮人拿东西你就会在动力上受损。施惠与人, 贬损自己, 是Leech礼貌准则的核心。

不过, 在Brown, Levinson (1978) 看来, 礼貌就是“典型人” (Model Person, 简称为MP) 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因此, Brown, Levinson (1978) 的礼貌理论就被称为“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 简称为FST) 。FST认为, 作为交际中的“典型人”, 都有面子需求, 也就是说她/他要维护自己在公众中的积极的“个人形象”。但是,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当说话人不得不实施一个威胁别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时 (如请求别人帮忙) , 他就应该采用其他的礼貌补救策略, 最大程度减轻对别人的面子威胁程度。

我们认为, 礼貌表达能力不仅包括懂得使用各种礼貌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不得不实施一个威胁别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时, 能够寻找出一个合适的礼貌补救策略。其中主要有积极地礼貌策略, 即最大程度地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求, 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 正如何兆熊 (2000) 所指出的, 积极礼貌是以接近为基础的。再有消极礼貌策略, 其主要以回避为基础, 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力。其他如非公开策略、不施行威胁面子的行为都是较为常用的礼貌补救策略。礼貌补救测策略的使用能力是一个人言语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理解能力

与以上三种表达能力相对应的, 就有三种理解能力。言语行为理解能力是指准确理解别人的言语行为意图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当别人问你“吃过了吗?”或者是简单问候, 或者是想请你吃饭, 准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后, 你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 比如你知道说话人是想请你吃饭, 但你又不想去, 你就可以说“吃过了”, 哪怕事实上你没有吃。

说话人往往利用会话含义来传达自己真实的交际意图, 听话人就应该具有推导出会话含义的能力。比如:

A:你们公司需要中文本科人才吗?

B: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能力全面特别是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

A是一位中文系本科毕业生, B是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对于A的问话, B没有正面回答, 但其言外之意很清楚, 该公司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以他的回答不是拒绝, 也不是接受, 而是提醒。如果A是一位聪明的应聘者, 就应该申明, “我正是你们公司需要的人”, 并列举出 (可在面试中, 也可在个人简历中) 自己的诸多长处。如果当场反应不够, 对人事主管的主要意图理解不清楚, A很可能就会再问一些不相干的问题 (如“那您的意思就是中文系也可以了?”等) , 就会让人事主管感觉其人际沟通能力并不好。

礼貌策略理解能力对于听话人而言, 其实还是与理解言语行为真实意图相关。晚上你兴致勃勃地与别人电话聊天, 对方很体贴地对你说“老师, 已经很晚了, 不耽误您休息了”, 或许他/她这是在告诉你不想再和你聊了, 这时候你再说“不要紧, 我一向都睡得很晚”, 就会让对方哭笑不得。其实, 对方采用的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 没有直接提出终结谈话, 维护了你的面子。生活中, 这种情形时有发生。准确理解、把握这些礼貌策略, 才可能准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

1.5 小结

以上我们根据现有的语用学理论, 对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具有的语用能力从表达和理解两个角度做了剖析。具体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此图, 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探讨提升人们的语用能力的策略。作为一名语言学研究者, 同时又是一名大学语言学专业方向授课教师,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研究、探讨大学生的语用能力。

2 当代大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策略初探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用能力, 就是增强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对于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理应受到大学教育者的重视。但遗憾的是, 就我们所见, 且不论一些非中文或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得不到此方面的训练, 就是语言学类课程占有相当比例的中文或外语系也很少有这种专设的课程。所以说, 大学生的语用能力训练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认为, 要提升大学生的语用能力, 具体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2.1 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 了解语用能力的构成

毋庸置疑, 在不知语用能力为何时, 大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有高有低。也就是说,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天生的语言直觉会促进一部分人具有天然的超强语用能力。然而, 一方面, 这种语言天才并不多见;另一方面, 即使如此, 天才也还有提高的余地。我们认为, 具备一定的语用学知识可以促进我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用能力。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了解到语用能力的构成, 有针对性地完善一个人的语用能力就成为可能。

2.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语用能力测试, 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不同的大学生语用能力水平不同, 要想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就必须做测试。我们已经在着手“大学生语用能力测试量表”的研制工作。由于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还包括文化知识、认知习惯、推理能力等方面, 所以也可能需要在这些方面开展专门训练。有了测试结果, 我们就可以根据测试量表所反映出的问题为每位大学生提供语用能力培养训练方案, 切实提高其语用能力。

2.3 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现实交际环境中体会和锻炼语用能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而是要在实践中体会、琢磨, 然后才能总结、提高。所以, 努力为在校大学生创设现实交际场景, 让他们在交际中锻炼, 在挫折中成长, 尤为关键。

2.4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不凡的气度和良好的人格

交际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交际者的语用策略运用是否得当, 很多时候还取决于交际者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所以, 提高语用能力, 也应相应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包括知识和人格两方面) 。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不仅会折服交际对象, 也会促使自己在交际中占据主动, 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目标。

3 结语

本文首先根据当代语用学理论, 从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讨论了作为一个“典型人”所应具备的语用能力。其中表达能力又可以细化为以言行事能力、言外之意表达能力和礼貌表达能力三个方面, 相应地, 理解能力就包括言语行为理解能力、会话含义推导能力和礼貌策略理解能力三个方面。

接着, 我们提出, 当代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应得到关注。因而, 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思考, 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大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 了解语用能力的构成, 这也是其提高语用能力的基础;其次, 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语用能力测试, 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最后,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不凡的气度和良好的人格, 这也是其语用能力可以得到正常发挥的保证。

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所以, 我们不仅要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 而且还要对我们的种种理论考虑付诸研究实践之中, 以便不断修正、完善提高其可操作性, 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

摘要:根据当代语用学理论, 一个“典型人”应该具备表达和理解两大部分共六个方面的语用能力。根据语用能力的构成, 当代大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 打好提高语用能力的基础;并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语用能力测试, 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另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不凡的气度和良好的人格, 这也是其语用能力可以得到正常发挥的保证。

关键词:语用能力,言语行为,合作原则,面子威胁论

参考文献

[1] 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 1962.

[2] Brown, P, 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Politeness phenomena[A].In E.N.Goody (ed.) ,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1978:56~289.

[3] 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M.Cole, Syntax and Semant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4]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5] Searle, J.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969.

[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厦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下一篇: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意识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