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

2022-05-0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思政课教学改革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要从课程的特性出发,站在姓“马”的原则立场上,把政治纪律挺在前。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的“经师”和“人师”,就要真信、真学、真教,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扛在肩。思政课通过建立混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延伸思政课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 篇1:

初中思品课的尴尬处境与对策

摘 要:在许多人的眼里,思品课就是圈圈点点,读读背背,考个高分,皆大欢喜。其实,如果说学习其他学科是增长学生知识、明辨学生是非、提升学生智慧的肌肉,那么学习思品课则是形成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骨骼。然而,当前思品课却遭遇着学生、家长、学校不重视、社会监管不到位等尴尬处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提高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认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家庭、学校、社会都来重视思品课。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尴尬处境;对策

思品课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不仅传授知识,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着眼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遵循学科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可是,当前人们对思品课的认识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致使思品课处在极为尴尬的境地,如何让思品课从尴尬中走出来?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品课的尴尬处境

对学生进行正直、善良,诚实、友爱等思品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学校的责任,而思品课又是思品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什么样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初中思品课现状看,思品课的尴尬处境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学生及家长认识不足

就初中阶段而言,多数学生对思品课的认识不足,觉得思品课是副科,中考分值少,而且提分快,不需要占用初一、初二的学习时间。而学生家长对思品课也视若草芥,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思品课成了学生及家长的“弃儿”。

2.学校对之无所谓

据了解,思品课教师不缺的学校,在教科研、知识竞赛等方面常被遗忘在角落里;而思品课教师紧缺的学校,只能安排非专业的教师上课,这些非专业的教师对其学科特点及意义置若罔闻,教案不会写,课不会上,思品课成了“跑马场”。殊不知,在当前形势下,思品课更需要老师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把握课程标准,研磨教学内容,“入乎其内,出乎其中”才能胜任工作。

3.社会监管力度不到位

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几乎只有学校一方去做这件事,家庭、社会却很少过问。只是当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出了“问题”,才不得已“临‘事’抱佛脚”,以图亡羊补牢。当然,全社会重视思品教育,不仅需要在初中,即使在小学、高中、大学都要齐抓共管,绝不能靠哪一个学习时间段才能完成,只有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许才会越来越少。

二、摆脱尴尬处境的对策

1.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认识

我们要通过音响视频、宣传资料等,广泛宣传思品课的意义及作用,让学生及家长明白:万事皆以思品为主,“思想领先、政治挂帅”是祖国选拔人才的先决条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既要重视思品分数,又要重视学生的人品,常言道:“人品差,地陷天塌。”

2.学校要高度重视思品课

要选择思想政治过硬,能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者担任思品课教学任务,绝不能让那些私心杂念重、诋毁党、抹黑社会的人担任思品课教师。选择那些思想政治过硬、社会责任感强的教师,相信他们会以国家富强、学生健康发展为己任,他们会克服“职业高原反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不辞劳苦地为党和人民而努力

工作。

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事态瞬息万变,传统的思品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把枯燥的思品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思品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除了自身政治、思想过硬外,必须钻研思品教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其上得生动有趣。思品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引领他们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此外,思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新闻和有益的课外读物,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地多穿插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要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定能够提高,社会责任感也一定能够增强。

4.社会、家庭要注重学生思品教育

教育人不能仅靠学校一方,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也要出人、出力,齐抓共管。比如,家长要对孩子的言行予以训导,社会要对学生的言行予以规约。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此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思品教育体系,让育人环境处处生态,让学生成长健健康康。

总之,思品课是有声有色的人生课,在思品课里,学生学到的应是做人的坦诚,思想的无私,为人的大度;学到的应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追求,对社会的担当。思品课也是各门学科的灵魂课,获得成功的信念、攀登高峰的意志、健康成长的免疫以及人生理想的催化,都是思品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时代赋予思品课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编辑 温雪莲

作者:陶平

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 篇2:

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思政课教学改革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要从课程的特性出发,站在姓“马”的原则立场上,把政治纪律挺在前。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的“经师”和“人师”,就要真信、真学、真教,把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扛在肩。思政课通过建立混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延伸思政课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翻转课堂;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课程,[1]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鲜明。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思政课教学改革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思考,从教学灌输走向互动性教学,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把握翻转课堂的正确方向,把姓“马”的政治纪律挺在前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3]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课程的性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必须站在姓“马”的原则立场上,把姓“马”的政治纪律挺在前。

一是严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打牢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主动、更专注地学习。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在组织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以培养政治合格的人才奠定思想政治基础为目标。在坚持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构建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解疑释惑、析事明理、适时引导,以达到思政课教学以理入实、以实论理、理实相衬、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有鉴于此,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阵地建设,首先,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特点和规律,把翻转课堂作为一项贯穿大学生在校四年培养全程的系统工程,全程统筹谋划各门课程翻转课堂建设思路。采取顶层设计统领、方式方法创新、制度机制规范、条件氛围保障“四维度”推进。其次,思政课翻转课堂阵地建设,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建构为中心,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关键环节,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以质量监控为根本,实现办学目标的特性与思政课翻转课堂设置的对接,人才培养的特性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接,教育对象的特性与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对接,教育环境的特性与思政课教员队伍建设的对接。

二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定位人生航向,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课程。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等一般知识性课程不同,是传授马列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圣殿堂,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政治性、时代性。思政课的内容是伴随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前进,伴随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接着说、往新里说的课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假设论任意虚构、解构历史、腌割历史、反马克思主义,带有很大的欺骗性、鼓惑性、煽动性。不可否认,90后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错误观点理论上甄别不清,心里是有问号的,很容易被套住。思政课的特质决定在当今思想交织、思潮涌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价值交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思政课與基础课、专业课不同,对青年学生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入侵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设,要把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强说理性和战斗力,在引导青年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下功夫。[5]

思政课翻转课堂要扩大主渠道的作用,就要在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6]在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上做文章。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拓展教学时空,建立“非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有这种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受教育,但过一段时间,又出现“回生”现象,打下烙印的不多。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波动性,是由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决定的,符合学生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于学生思想素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理想观念向行为方式外化的实践过程,翻转课堂建设要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什么事都感兴趣,乐于参与的特点,拓宽教育途径。学会借助学校机关、辅导员、学生社团等各方力量,多渠道延展课外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渠道。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学生的经常性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文化生活各个环节。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把“大道理”与“小节目”、“大主题”与“小活动”结合起来,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变说教为感召、变灌输为渗透、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的综合教学手段转变,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综合发挥各种开放式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其次要突破传统“课程”概念,建立“非课程”的“课群化”后续教学。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基本上是各门课程各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教学中并没有考虑数课程间的相互联系、衔接问题。思政课翻转课堂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教育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四门课程简称《马原》《概论》《纲要》《思品》)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改变各门课程之间各练各的摊的教学现状,科学设计“四年一周期”,全程“课群化” 协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即从整体上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具体目标,提高思政课的关联性、递进性和方向性。如《马原》作为思政课的基础理论,翻转课堂的落脚点着重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为学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起奠基作用。《纲要》课的着力点则是用史实说话,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为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起固基作用。《概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弄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逻辑体系,发挥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基作用。而《思品》课则主要放在帮助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拓基教育上。通过“四年一周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呼应的整体育人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是掌控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战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从表面看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则是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不是世外桃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首选目标就是高等院校,这就要求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要强化战场意识,首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为党站位、为党发声,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亮剑。要保证思政课翻转课堂无杂音,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要求,严守宣传纪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能人云亦云。要坚决抑制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做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7]其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精、 要管用”。“精”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也不是把教材的内容简单复述给学生,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保证课程内容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从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把最基础、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给学生讲清楚。“要管用”就是翻转课堂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最终还要把点打在学生思想实际上,做到有的放矢。那么思政课的“的”是什么?正如学生们讲的,我们常思考的是价值问题,最关心的是利益问题,感兴趣的是爱情问题,想解决的是成才问题,头痛的是人际关系问题,担心的是毕业找工作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都与思政课的内容息息相关。因此,翻转课堂教学必须抓住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的难点问题,乐于谈论的社会热点问题,成长成才上关注的焦点问题,理论上存在的盲点问题展开。使翻转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近距离接触,使书本上的理论、学到的知识,能够切实有效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

二、掌握翻转课堂的主导权,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扛在肩

“立德树人”,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做一个好的“经师”和“人师”,[8]“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9]翻转课堂教学必须把铸魂育人、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学生成为忠诚于党、忠诚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举旗人、合格接班人的使命扛在肩上。

一是切忌把理论知识解构、碎片化。“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是思政课教学的力量所在。[10] “搞一些假大空的东西,甚至忽悠人、糊弄人,形式上轰轰烈烈,讲起来热热闹闹,不可能入脑入心。”[11]思政课翻转课堂必须讲一个“真”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来说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和互动的载体,主要由教师创建视频、制作微课、链接慕课等,由学生在课下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查询慕课资源、参与论坛讨论、网上师生互动、再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由于视频、微课、慕课基本上属于按教学目标组织设计的某个知识点、单个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组织翻转课堂教学,要往深里想、实里做,不能搞“表面化”“口号化”“贴标签”“不能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大路货,不能雁过不留声、雨过地皮湿”。 [12]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只做简单的单个知识点的链接,更不能把理论知识解构或碎片化。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与各门课程间的关联,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阶段出场形态间的邏辑关系、前延后续、一脉相承,这是思政课翻转课堂必须抓住的主线。

二是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对标。党的理论创新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同向发展,是思政课教学的特色,也是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快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这是新时代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那么翻转课堂如何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对标?要以解决教材滞后性为抓手,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教学建议》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教学建议”,制定思政课各门课程、各章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的具体教学思路,使各课程各章节“三进入”既有侧重点又不重复。要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三进入”基础条件平台。该平台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思政课网络教育互动空间,通过即时推送、适时互动、实时影响的方式,向学生适时推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资源,达到思政课教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频共振的效果。

三是要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对接。让青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主体,是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实效性要求严格、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突出。当前,社会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新、奇的功能,抓住青年猎奇的心理,抛出各种歪曲、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扰乱青年思想意识。在意识形态多元、泥沙俱下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由于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容易受错误观念的诱导。思政课翻转课堂要起正本清源的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是非、善恶、美丑、正义与邪恶、先进与落后的分辨、辨别能力。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讲马列却不信马列,在厘清错误观点上不作为,不做正面引导,那就无法保证学生成人成才的正确方向。其次要针对“互联网+”“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化学习、形象化阅读、碎片化浏览的特点,根据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把提高青年学生网上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作为翻转课堂建设的着力点,课程教学设计,要改变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状态,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三、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建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品质、理论品质、实践品质和创新品质,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支撑。“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摒弃过往的“填鸭式”灌输方式,探索一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让思政课教学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无疑可以使思政课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更有魅力。[14]

一是在不放弃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翻转课堂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课程教学嵌入信息技术。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就在于运用此技术可以把课程思想内容的先进性、内容发展的时效性快速地传导给学生,使思政课变得又“香”又“活”又“新”,有效地满足学生“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的需求。[1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空洞的理论说教,也要防止以单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抬头率为目标,一股脑把海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现象。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要聚焦现实问题,以开放的视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作为思想理论关注的对象。“改变传统单向度的说教式传播”[16]“把诉诸感性与诉诸理性的传播技巧相结合”,[17]既要运用网络提供的大量音频、视频、电子图书、网上纪念场馆等数字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提升主流话语传播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也要“采用‘接近性切入’方法”,[18]到传统的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典型进行参观见学。既要用已经走过的事实叙述规律,也要用现实的场景说话。既要坚持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也要用网上大量的数字资源开放教学。在传统优势与信息资源优势互补、高度融合的基础上,让思政课教学更有事实的说服力、历史的逻辑理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寻找答案与归宿,汲取理论的力量和智慧。

二是在摒弃网络不良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今天,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网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做正本清源的思想引导是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让理论走进大学生心里,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的困难、障碍和矛盾,正确认识我们党解决国家发展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的战略思想,正确认识我们党制定的民族复兴新的大思路、路线图。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9]利用网络便捷、快速的条件,在筛选网络海量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取网络储备的丰富知识,引导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见面,特别是要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引导学生取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正视问题的清醒头脑,理性思维的能力,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在不搞花拳绣腿、做虚功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技术支撑。在“互联网+”“微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无疑是使思政课课堂“活”起来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奋力跟上技术进步与话语情境的变化,要把运用互联网技术作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要把“互联网+”、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用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慕课、微课、微博、手机APP、QQ和短信等自媒体,构建起覆盖课程教学的新媒网,让思政课堂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延展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频谱广度。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引导学生不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切实“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1]

四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担当中构建大思政格局。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这就告诉我们,思政课的翻转课堂,不单纯是思政课的事情,也是各类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的共同责任。尽管各类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但不论从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学,不论你讲马列经典还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高校各课程教师都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各学科的学理,转化为各学科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23]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思政翻转课堂大格局上汇成强大合力。“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4]

参考文献

[1][2][3][4][9][13][21][22][2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16-12-09].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_2.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4.

[6][8][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

[7]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下午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2017-10-16).[2017-01-02].http://www.whim.edu.cn/xxxw/2017-10-16/2647.html.

[10][11][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一)[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228.

[14]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答记者[EB/OL].(2017-05-1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5-11/8221203.shtml.

[16][17]廖灵丹, 刘爱莲.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三维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02,100.

[18]仰义方.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87.

[19]朱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學改革的“变”与“不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71.

[2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07.

[23]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强调——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EB/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卓爱平

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 篇3:

“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现存问题的迫切需要。文章总结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进而从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等五个方面探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关键词] 三全育人;思政课;改革创新

[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统筹各方育人资源,协同各种育人力量,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 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一年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8月,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思政课改革意义重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思政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

(一)思政课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锋,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选择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办好思政课是重中之重。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与时俱进、适时变革,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態工作的领导权,做好固本铸魂工程。

(二)思政课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是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爱国爱人民之大德,树人是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在改进中加强。

(三)思政课改革是破解思政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

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各高校也采取了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但是目前思政课仍然存在授课方式方法陈旧、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同时,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思政教育仍存在“孤岛”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必须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协同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二 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探索,夯实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

(一)严守教学主阵地,构建“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特点,成功探索出思政课“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中,以“项目为抓手,任务为驱动”,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中,以“案例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精心选取案例故事,通过在特定的情景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学校“商院e学堂”和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将网络教学贯穿于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拓展及评价阶段。“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以项目渗透和案例体验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思考、交流和探究,在案例中体验、感受和领悟[4],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2017年,“高职思政课‘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二)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创建思政教育品牌“彩虹堂”

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建了思政教育创新品牌“彩虹堂”。 “彩虹堂”通过舞台讲演、经典品读、现场访谈、情景重现、师生互动等形式,围绕国情党史民生、国内国际形势、时事热点等,以共同讲演的方式为学生传递新思想、新理念。“彩虹堂”以舞台演讲为起点,以专题沙龙、网络推送、线上互动等为延伸,构建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元融合的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思政课程 “活”了起来。目前“彩虹堂”已经成功举办五期,受到越来越多校内外的关注,先后受到了《中国教育报》《无锡教育》《无锡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无锡市总工会、无锡市读书协会形成协作共建关系,被无锡市总工会选拔作为主讲课程,从2019年8月起走进企业开展“新时代新思想新宣讲——无锡市职工思想引领新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彩虹堂’——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彩虹堂——‘四新四全’特色思政育人项目”入选2019年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创新项目,青年学习社荣获“无锡市示范型青年学习社”称号。

(三)搞活第三课堂,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工作

学校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工作,搞活第三课堂。建立完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制定专门文件,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深入实施“青年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理论培养与挂职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学员。创新“微公益”机制,深化 “社区接力计划”,培育并持续推进多个公益服务品牌活动,多次承担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社会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对接,年均组织约700个实践团队走出校园奔赴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遴选及“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评选中,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各有八个项目(个人)入选优秀成果名单,入选数量处于江苏省高校前列。

(四)同向同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学校立足实际,打破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的学科壁垒,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三个问题思考“课程思政”建设问题。2019年,学校教务处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最终立项30项试点项目。通过此项工作的启动,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思考探索“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人人育人。各专业认真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三 推进思政课改革迈上新台阶的路径探析

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总结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等五个方面分析,探索推动思政课改革迈上新台阶的路径。

(一)因时而进,更新教学内容

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使信息即时、迅速传播,学生能够轻松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思政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反应时代特征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关注学生思想矛盾点、学习生活困惑点,答疑解惑,引发情感共鸣。同时要加强教材开发与建设,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注重教材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教材的时代性和可读性。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形式,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互补充,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亲近感。

(二)因势而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单向地、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普及,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灵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0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我主张意识较强,这些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课堂教学这幕戏中,教师是“导演”,负责严谨科学地设计教学,并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角”,负责沉浸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问、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演活”课堂。同时,教师要提高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与新媒体高度融合,用好互联网,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到课率与抬头率。

(三)多方协同,推进实践教学开展

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思政课传授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深奥的理论性。同时,这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脱离实践,纯粹的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思政课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协同各方力量,搭建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及考核方式等。其次要协同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让学生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多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6],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理解。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各类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另外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拓展实践平台。

(四)抓住关键,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提高思政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校要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再次,提高思政教师的育人水平。思政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理解学生需求,学会通过深入、生动的教育方式,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实践-改进-实践中,提高育人水平。最后,完善思政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对思政教师单列标准,提高占比。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让教有所获、劳有所得,形成爱教、乐教、荣教的良好氛围。

(五)三全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其显性教育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用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和其他部门的隐性教育功能。一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其他各类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协同发力,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之目的。二要创建文明校园,充分挖掘校园育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他各部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尽职履职,以良好的工作模式和行为影响学生。另外家庭和社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功能,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3][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王虹,张鹏飞,力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融合·渗透 “彩虹”思政的创新之美[N].中国教育报,2019-07-09(5)

[6]邱水平.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人民论坛,2019(06).

(责任编辑: 姜海晶)

作者:仝艳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下一篇: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