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成本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银行监管成本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2500亿美元注资方案中,包括花旗、富国等在内的美国九大银行已与政府签署协议,获得首批1250亿美元注资,其余1250亿美元将在2008年年底前用于购买大型地区性银行股份。摘要: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银行监管成本论文 篇1: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问题探讨

摘要:银行的稳健运行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所有国家都对银行监管高度重视。其中银行监管成本又是影响银行监管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国银行监管成本的构成及其表现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重点分析,从而为合理控制和降低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监管成本;执行成本;政策建议

1银行监管成本的含义

银行监管引起的成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静态成本,指监管机构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与被监管机构应遵守监管条例而消耗的资源等,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类。固定成本主要是指监管机构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等不随监管工作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可变成本是指银行监管机构及被监管机构付出的随着监管工作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监管人员工资和监管人员培训费用,以及在监管过程中由于监管人员知识或工作经验不足,造成工作的重复、时间的浪费等引起监管人员“素质成本”;银行监管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形成的“实施成本”以及被监管者因执行监管条例而付出的执行成本。(2)动态成本,指由于监管加强而影响银行业长远发展的成本,它不表现在政府与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加上,也不表现为监管机构直接负担的成本的加大,但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却由于这种监管的实施而降低了,尤其整个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的下降。①监管过严有可能妨碍银行业务的创新。②监管有可能削弱竞争。③监管措施设计不合理,被监管机构会出现道德风险。④监管可能造成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激励机制作用下降,对业务的发展有所牵制。

2我国银行监管成本的构成及表现

(1)直接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管机构的设施、设备配备成本。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有主要监管单位和其他监管单位,而且其机构设置一般是从中央到省市,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更是设到县,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仅从办公场所、监管部门所必备的办公设备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投入。②监管活动的组织实施及运作,即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成本。我国每年都要进行现场检查,每一次的现场检查尤其是全国性的现场检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③监管的人力资源配备及培养成本。金融监管为了能适应金融业务的日益发展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使金融监管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为同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就更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人才,这必然会加大培训成本。④被监管者的守法成本。被监管者为遵守监管法规需要建立新的制度、提供培训、花费时间和资金等,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成本。据有关资料实证分析,2004~2006年我国银行监管的直接成本在600亿~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并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监管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一方面对监管主体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无形中增加了监管主体的工作量,增加了监管的无形成本,而且不良金融道德行为的发生也反映了隐性效率的损失,也是变相的监管成本的一部分。

(2)间接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近几年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使得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作用下降。②监管对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有所牵制。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制定了比以前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会使金融业务不能得到有效运营。③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解决监管信息共享的矛盾,增加了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磨擦成本。④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有所遏制。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行无所不包的金融管制,这严重遏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银行监管的间接成本方面,由于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要求,使得银行过于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途径,一方面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加大,提高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造成银行激励机制下降,贷款发放集中于某些行业,而忽视挖掘中小企业客户。另外,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大体相同,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较低,也是与银行监管分不开的。

3我国银行监管成本存在的问题

(1)我国银行监管机构设备尚不完整。我国银监会的机构现设有银行监管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别对不同性质的银行进行监管,如果各部都设立相应所属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机构,那将对银行设备和人员造成很大的浪费。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网络化的监管信息系统,没有可供监管人员随时调阅和分析监管数据的监管信息处理平台,从而导致非现场监管信息滞后,按季、半年和年度生成的《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不能满足监管部门对银行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持续监控的需要。同时由于现有的固定格式报表不能完全满足监管分析需要,监管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重新收集、核对和加工处理数据,加重了商业银行的工作负担。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技术普及,银行业务也从支持简单的网络电子交易发展到网络银行,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银行必然成为一种银行主流业务。这都给我国银行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执行成本不合理。①现场检查和监管合力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庞大,人数众多,人力成本较高;监管手段比较落后,大规模的跨地区的现场检查成本高,效果差;现有的现场检查缺乏连续性,大量的现场检查项目是临时性安排的,与非现场监管和以前现场检查结果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还有,大量的现场检查在检查报告完成后,对被查机构的整改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情况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检查,并且检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重复检查现象较为突出。②目前监管手段方面非现场监管力度明显不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据的真实性问题。二是数据范围问题,信息还不够全面和完整。三是分析工具问题。从监管人员撰写的银行监管报告看,大量的分析停留在非现场稽核报告书列出指标的增减分析上,非现场分析的深入性不足,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发挥,难以通过非现场监管体系及早发现银行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非现场监管体系功能的发挥。而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对银行信息的历史和分组分析体系,通过对银行指标的纵向和横向分析发现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建立模型工具,进行银行损失或倒闭的可能性预测,极大地提高了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效率。

(3)监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及人员素质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基层监管部门,大部分监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高等财经教育,缺乏系统的金融理论基础,对国际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加上缺少高水平的管理、法律、会计、审计、计算机和外语等相关专业人才,基层监管很难跟上银行发展步伐。我国银行中存在的众多违规违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与基层监管人员不能敏锐察觉其经营违规性,或察觉后未能依法采取措施,及时加以制止有关系。尤其是现阶段,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更体现了监管人员能力及素质与监管要求的差距。在监管高层,虽然拥有高学历文凭的各相关专业的监管人员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熟悉或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既精通监管业务又具有较强监管领导能力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银行监管外部运行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4月银监会成立,将使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以更细的分工专司其职,迅速提升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但是,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由于缺乏一套监管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支持系统薄弱,存在一些问题。①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②监管主体和被监管对象之间缺乏协调,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这不仅使金融机构在应对监管当局时有机可乘,而且由于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严重滞后,可能形成风险的蔓延和滞后;③监管部门内部缺乏横向协调;④银行开放条件下,缺乏与国外银行监管合作与沟通,这不仅形成对监管理念的滞后性,也造成了跨国银行的监管信息损失。

4合理控制我国银行监管成本的政策建议

合理控制和降低银行监管成本不仅能提高监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1)要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和银行业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合理设置监管机构, 健全完善监管制度, 优化配备监管人员是降低监管成本的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银行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发生,而且相应地可以减少银行监管的成本投入。(2)要强化查处力度, 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道德培训,建立银行监管的激励和惩罚双重机制,确保杜绝金融风险和降低监管成本。再次,要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增强成本意识和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队伍综合素质。在金融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们必须在转变监管理念的同时, 教育监管人员不断增强成本监管意识,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模式。同时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把精通金融、法律、电脑等高水平的人员充实到监管队伍中去,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监管人员进行金融经济理论、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在评价金融机构经营业绩、操作管理的基础上迅速判断金融机构风险大小的能力。(3)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应及时、充分地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把握金融经济走向,科学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划。同时要建立监管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既要有纵向的信息共享、沟通体系, 还要强调相关监管机构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沟通,提高监管决策的正确性。(4)要创新监管手段,实施有效监管。①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以达到此时所需花费的监管成本远远低于风险产生以后所需的化解成本的目的。②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有机结合起来。③加快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网路通讯手段来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及时对症下药实施监管,以减少因信息不畅通而耗费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强,汪东山.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成本收益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4).

[2]那美洲,毛忠福.国际金融监管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银行与经济,2002,(2).

[3]刘明志.银行管制的收益与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作者:张 娟

银行监管成本论文 篇2:

银行监管成本界定的质疑

2500亿美元注资方案中,包括花旗、富国等在内的美国九大银行已与政府签署协议,获得首批1250亿美元注资,其余1 250亿美元将在2008年年底前用于购买大型地区性银行股份。

摘 要: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 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从银行监管成本的定义分类和统计数据出发,并结合国外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注资方式,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监管成本过高、需要逐步将其降低的说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以期通过对银行监管成本的正确界定,导出内在的政策意义。其结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亦富有实践指导价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邓 鑫 沈伟基

银行监管成本论文 篇3:

7号文对超额拨备覆盖率和银行业的影响几何

银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其政策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拨备覆盖率从150%调整为120%-150%。

第二,贷款拨备率从2.5%调整为1.5%-2.5%。

第三,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降低拨备要求的意义

该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三点:

1、降低银行监管成本,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达181%,根据国际银行业通行标准:不良贷款数据真实的情况下10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已经十分充足,我国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过高。导致近期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發展势头放缓,银行应对监管的成本上升。降低拨备覆盖率有助于释放银行存量拨备,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2、加快不良资产流转处置,提高报表真实性

降低拨备覆盖率,有助于银行快速核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积累的不良资产,改善银行业绩,防止银行为应对监管而粉饰财务报表,掩盖不良真实水平。

3、调整拨备覆盖率可以对冲去杠杆的负面效应

近两年来,商业银行资本压力急剧上升,根据2017年出台的“三三四十”等监管规定要求,商业银行“表外资产逐步回表”、资本压力急剧上升。表外资产回表的最大困难在于其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后,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当前,除不良贷款之外,表外资产回表也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下调拨备覆盖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占用,有助于银行表外资产顺利回表,将降低“表外回表”的摩擦成本,有助于金融市场平稳过渡。

所以,此时降低拨备要求,更有利于加快处置现有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7号文对于银行业的影响

7号文调低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将对银行业存量拨备、未分配利润、核心一级资本、贷款规模、不良贷款处置与表外资产回表形成重要影响。

(一)对存量拨备的影响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20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42%,假设拨备覆盖率直接降低至120%,直接可以腾挪出约1.05万亿元存量拔备,不同拨备覆盖率水平下可以增加的未分配利润、核心一级资本规模的情境测算见表1(扣除所得税25%)。

考虑到大部分银行不会使用120%的拨备覆盖率指标。以表1中居中的情况假设银行业将拨备覆盖率从181%降到150%,可以释放出5400亿元存量拨备。

(二)对利润的影响

若释放出的存量拨备在监管不进行窗口指导,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使用去向的情况下,直接增厚商业银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可以最多增加0.79万亿元,不同拨备覆盖率水平下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情况见表1中第3列所示。

根据测算,银行业拨备覆盖率每减少10%左右,银行业未分配利润将增加0.13万亿元左右。

(三)对资本的影响

同样,若释放的存量拨备转增资本,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从极端案例上进行计算,中国银行体系将整体受益于此次拨备覆盖率降低,核心一级资本可以按比例得到增加0.79万亿元,不同拨备覆盖率水平下核心一级资本的增加情况见表1中第4列所示。

(四)对贷款规模的影响

如果此次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存量拨备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按照中国商业银行四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5%的比例进行极端计算,不考虑增值税、所得税等前提的情况下,将增加银行贷款规模最多约7.33万亿元。

若假设拨备覆盖率降低至150%,根据监管指导将释放的存量拨备在增加资本与增加利润两个维度上进行比例分配。按照2017年底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10.75%的水平计算,每增加分配资本补充比例10%,则商业银行将增加银行贷款规模将增加4000亿元(见表2)。

(五)对不良贷款处置的影响

假设拨备覆盖率直接降低至120%,释放存量拨备全部用于冲销不良贷款,则不良贷款规模可以减少最多约0.79万亿元,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1.74%下降至0.9%。

(六)对表外资产回表的影响

商业银行目前需要回表的表外资产主要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非标资产。截止2017年底,该项资产约4.6万亿元。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对于非标资产的投资限制将进一步收紧,未来理财资金将更多地投资于标准化资产。部分存量非标资产将主要由银行表内贷款进行承接,将对银行资本占用产生压力。

极端情况下,若4.6万亿元非标资产到期后全部由表内信贷款进行承接,按照10%计提资本,则增加资本需求4600亿元。此次下调拨备覆盖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压力,有助于银行表外资产顺利回表,可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过渡。

作者:李虹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识字教学语文论文下一篇:果品营销渠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