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2022-09-10

一、城市建设发展及发展到今天出现的问题

我国处在城镇化迅速发展阶段, 包括市场机制在内的很多制度都存在发育不完善的问题, 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开发机制不健全, 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 比如:缺乏城市功能结构的整体性考虑、更新模式过于单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 导致城市历史文化缺乏保护、城市特色丧失、绿化环境遭受侵蚀破坏等。在2010年以后, 部分政府开始转换城市经营模式, 城市化高潮来临, 各种更新发展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等纷纷展现, 在科学的规划思想理念指导下进行城市更新, 通过城市更新满足长远的和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社会需求, 依靠市场经济和社会全民力量共同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把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知和利益实现为核心目标进行城市更新。同时有效遏制土地刚性需求、社会矛盾和公平效率等方面问题, 使城市更新管理上升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 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或者延续的内容由于经济等方面因素, 造成其关注度不高, 比如:文化、地域特征等。

二、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1、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质

城市建设是通过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对城市范围内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 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同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 并结合国家实时推行发展制度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及实施策略。

2、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在城市建设中应遵循历史人文延续、科学发展、可持续性等原则, 因地制宜的以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始终都在有机的不断生长变化, 但其中还是有些应该坚持和延续的“不变”内容, 比如:山水格局、地貌景观、文化、地域特征等。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特征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 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特征和个性。通过山水格局、地貌景观等这些“不变”可以挖掘出城市的本地特色, 打造城市的内涵。而景观设计在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景观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影响。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 , 两者相辅相成。例如, 苏州园林最初的规划是考虑作为旅游胜地, 其景观设计正是顺应了这一点, 比较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而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的商都, 它的设计极具商都气息, 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沉积的气息。城市建设发展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两者都在人文历史、自然演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可以认为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 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获得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西丰县景观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

1、景观规划策划

景观规划以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理论核心, 再吸收园林美学思想, 综合考虑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因素, 运用相关理论解决景观美观方面的问题。景观规划基本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个主要方面, 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的差异性和持续发展方面。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西丰县城市建设发展背景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 东、北与吉林省接壤, 南邻清原县, 西及西南与开原市毗连。县城距沈阳市150公里, 距长春市170公里, 距营口港300公里。开辽省道、沈平省道、辽西高速公路和辽西铁路贯穿全境。

西丰曾是清初皇家围场, 素有“鹿城”之美誉, 享有“中国鹿乡”之美名。区域总面积2686平方公里, 设有18个乡镇, 174个行政村, 35万人口。有满、汉、回、朝鲜等21个民族。同时, 西丰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聊斋志异》手稿即发现于此。另外, 西丰县宗教民俗盛行,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几大宗教在西丰均有发展。主要宗教建筑有普庵观、向阳寺等。西丰县地势多山, 风景独特。主要风景名胜有冰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城子山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山城遗址等。

3、西丰县景观规划策划研究

3.1山水城市研究发展

近年来有关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被多数人所认可,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应与园林山水相结合, 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 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 重视城市环境质量, 使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多层次选择成为可能。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 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这一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

3.2景观规划策略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 一个优秀的景观规划将会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志。本次西丰县景观策划主要针对四个方面:

第一, 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景观的最基本承受者是人本身, 人性化的设计始终是景观设计追求的根本, 在设计中完全满足人们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 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应具备的品质。

第二, 遵循新自然主义设计手法。景观规划就是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产生和发展的, 景观规划就是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让人们更加接近自然, 创造出类自然场所。因此, 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策划充分利用自然元素, 以自然山体、地被为设计的主体, 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

第三, 体现西丰县地域特征。西丰县地处山地丘陵地区, 景观策划就以再现本地区的地域自然景观为出发点, 针对其所处的环境不同, 体现出来的不同其他地区的特色和差异景观, 创造出一个富有创意、个性特征鲜明的景观开放空间。

第四, 坚持低维护原则。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也是本次策划的突出特点, 设计采用草本群落的营造, 突出景观设计的特征, 保证景观丰富的多样性条件下, 降低后期维护费用, 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3西丰县景观策划

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相关信息, 以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为核心理念, 通过事件策划等方法以及生态技术的支撑完成景观规划设计策划。整个策划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策划山。分远、中、近景3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远观山势, 彰显大地之美, 塑造山体彩化, 坚持从简原则, 适度进行山体彩绘;中景借助观坡选点, 对视野核心区中的重点山坡进行植物种植策略调整, 形成和谐的背景关系;近景引导山体楔入城市, 化为城市屏障, 结合布置休闲娱乐设施, 构建宜人的户外空间环境。

第二, 策划水。水体自身的美学意义在于自然的收放渗透关系, 强调水本身的韵律, 同时呼应河岸景观, 通过不同宽度的河道空间处理, 丰富景观视线, 并利用河道多层次的附属空间达到不同水期的不同景观效果, 在充分考虑河流水体的美学意义的同时兼顾蓄洪涵水的生态作用, 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由于河流城市段较长以及周边已有用地的功能不同, 划分出包括文化活动、人文展示、自然湿地、商业依附区等多个分区, 按照不同的需求规划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滨河景观区。

第三, 策划人文。追溯西丰县的历史发展, 其地域文化特征方面主要体现在满清文化和鹿文化两个部分。在满清文化方面, 我们依据原有的历史积淀在建筑的外在体现, 在城区范围内划分去四级分区, 一级分区:建筑的仿古强度体现为修复古建及仿古建筑, 对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及色彩元素继承与发展;二级分区:建筑的仿古强度则继承传统元素, 利用青砖、屋顶、影墙、标志物等达到目的;三级分区:建筑的仿古强度表现为运用抽象符号以及平面组合方式、城市机理关系等反应人文特征;四级分区:则以现代为主, 运用现代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建设, 考虑与周边地区在风格以及色彩方面的协调关系。

第四, 策划旅游路线。围绕城市主要景观节点、特色人文街路, 适当结合慢行交通线路设计出城镇游览路线。经过山水格局、风土人文的策划研究, 再辅以游览路线的组织联系, 最终完成了对西丰县的整体景观规划研究, 随后对其细部节点、核心城区进行了详细设计。

四、城市景观设计引导城市建设发展

本次西丰县的景观策划研究给我带来了一次思考的机会, 也为我在研究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打开了一扇窗, 在思考变与不变的同时, 去探求城市设计的方法, 倡导城市景观设计引导城市建设发展, 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城市特色, 为广大市民所认同。

总之, 尊重自然环境肌理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特色塑造的本质, 其相对不变的特质就是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核心。以良好的、特质性自然条件为依托, 以城市历史文化积存为背景, 倡导进行新自然主义的生态设计, 疏导城市绿楔、历史文脉, 形成网络体系, 引导城市绿地系统高效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的研究遵循历史规律与客观事实的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把研究重点放在高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重新审视与关注的景观设计因素上, 把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并通过“西丰县景观策划研究”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阐释深化论文的核心观点, 从理性而宏观的理论研究角度体现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发展,不变因子,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永胜, 张定青.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传统生命力的延续[J].华中建筑, 2010 (04) .

[3] 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 2011 (11) .

[4] 朱嵘.试论城市设计的战略性—应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市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 .

[5]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6] 刘宛.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J].世界建筑, 2004.

[7] 王亚军, 王浩, 郁珊珊.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的功能性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 2006 (6) :77—79.

[8] 朱玲.魏宜.胡振国.6种辽宁地区野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发芽率研究[J].工程技术 (全文版) , 2016 (12) :308-3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转口贸易趋势分析、现状及建议下一篇: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