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3-03-05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下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六下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六下数学教案 我学会了(第一单元)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学会了”。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百分数

(二)这一单元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00%、15% 、 136%、71%„„ 师谈话:看到这些百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百分率、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设计意图】:简单的材料,开放的提问,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从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是参差不齐的,开放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就解决什么,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整。学生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思维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整理

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分成哪几部分?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

1.说一说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总结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45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学生的反思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第二篇:六下第一单元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

(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

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三、初读课文

1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哺bǔ 涤dí 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

(2)词语: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气概 春潮

(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指导朗读中心句。

4、质疑:

(1)如果诗歌仅有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如何?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回去后翻阅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五、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乳:左右基本等宽。灌、溉:写得要紧凑。

2、学生练字,老师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本课词语。

2、判断:

(1)“涤”就是洗。()

(2)乳“的部首是“”()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āi”()

(4)“哺”的声母是“L”()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2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名朗读。

(3)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思考:①“你”指谁?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②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儿?(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海口是东海)

③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如何把这段读好?(指名学生练习后范读)

(5)小结: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3、细读第二段

(1)听第二段的录音,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长江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长江依然以它博大的胸怀与祖国一齐走向未来。

三、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四、了解诗的特点:

1、压韵、整齐、精练。

2、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

五、课堂作业:

阅读训练《长江之歌》课内部分。练习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和阅读训练。

★板书:

1、长江之歌、

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无穷的的源泉、母亲的情怀(赞美、依恋) 教学反思:

3

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交流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

4

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佳句。 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2、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欣赏欣赏三亚的热带风光,把你认为最美的热带风光介绍给同学。

2、交流:

海与天——蓝极了

椰树——挺拔俊秀

海鸥 ——洁白

沙滩——细腻松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五自然段

1、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呢?轻声读第三——五自然段

2、日落的过程是有几幅画面组成的?读一读课文

3、4自然段,找一找,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一说。

5

板书:

像孩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4、学生选读交流

帮助理解第三幅:

(1)、你从哪里看出太阳很活跃?

(2)、这时候的太阳和第一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太阳的映照下,海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4)、太阳是怎样落水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4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练习说话,总结全文

1、三亚落日的确很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自选一幅,用“三亚落日,你(

)”的格式说一段话。

2、小结:大自然懂得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指导背诵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画面。

4、轻声练习背诵全文,指名背诵。

三、迁移练习

以“三亚落日”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从太阳、海水两方面描绘,也可以选择日落时的一个画面描绘。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

2、组词

软(

)

浅(

)

敛(

)

玫(

)

次(

)

溅(

)

剑(

)

6

(

)

丹(

)

硕(

)

悄(

)

张(

)

彤(

)

领(

)

消(

)

涨(

)

3、多音字组词

悄 qiao (

)

qiao (

)

附板书:

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

7

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8

第一 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背诵第1—4自然段。

3 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9

1、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六、课堂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三题

完成《语文综合学习与评价》 第二题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10

教学反思:

凝重

不畏严寒

活泼

勤劳播种

宁静

人海相依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11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可以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 “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 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 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⒈ 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 12

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 13

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14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5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继续写作文。

二、 学生修改文稿。

三、 指名2—3人读文稿,师生共评。

四、 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五、 认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16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

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7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三、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数学苏教版六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总复习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68~11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3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

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 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

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 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

4、9题。

第四篇: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重点

1 北京的春节

老舍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人民艺术家。课文按照顺序介绍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其中详细写了这些日子的习俗活动,因为这些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读着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的语言特点,这些语言。

总分

2、课文第8自然段,作者采用的结构,从等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写出了除夕热闹的特点。文中具体介绍的除夕活动分别是

总起句

3、课文第9~10段用“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作为。主要介绍了初一这几天的活动是。次要写了等。充分写出了初一的特点。

4、分清过渡句,中心句和总起句。

①除夕真热闹。( ) 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 ④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

⑤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 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

5、老舍与思妤笔下春节的区别。

全面展示、特别热闹、浓浓年味。

《北京的春节》

截取片段、特别忙碌、浓浓亲情。

《除夕》

6、摘抄两幅春联

(1) (2)

2 腊八粥

沈从文

1、腊八粥的作者是。文章通过写八儿两件事情。其中部分写得详细,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课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八儿的馋样儿。

①我饿了(八儿在发泄不满,赌气撒娇)

叹了声气

②锅内又。(既写出了腊八粥冒泡的样子,又写出了八儿得不到满足的失望的样子。)

3、填写八儿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

场景

盼粥( ~ )

分粥( ~ )

猜粥( ~ )

看粥( ~ )

心理活动

喜悦 急切 失落

天真 可爱 狡黠

急切 渴望 期待

惊异 自鸣得意

4、找出3句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抄下来, 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1)

(2)

(3)

拟人化的语言

好处: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对腊八粥进行描写,既有,也有

3 古诗三首

一、重点字词解释。

春天的京城

春城:。 御柳:。 汉宫:。

指宫中传赐新火

传蜡烛:。 轻烟:五侯:。

遥远

迢迢:。 皎皎:纤纤:。

伸出。

擢:素:。 札札:

摆弄。

弄:机杼:章:

眼泪。

泣涕:零:。 河汉:

相互距离

相去:复:几许:

清澈的样子。

盈盈:间:。 脉脉:

庭院中

中庭:。 地白:。冷露:

尽:秋思:

二、按古诗内容填空

长安城白天的美好春景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了。“飞”字“斜”字仿佛让我看到了古时候,在寒食节百姓家有的习俗,而权贵豪门却可以“”。在这里“蜡烛轻烟”指这首诗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

“牛郎织女”

2《迢迢牵牛星》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诗中刻画织女时,通过对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诗中六个叠音词在形式上具有在内容上。

有情人之间无穷无尽的相思

3《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环境清冷,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描写织女勤劳善良的诗句是“ ,”;诗中写出织女因相思而感到痛苦悲伤的诗句是“ ,”;表达人间夫妇哀愁情思的诗句是“ ,”整首诗表达了之情。

中秋

4《十五夜望月》是作者寄友人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其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但景中也有情,从“冷”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情中也有景,“落”字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

露从今夜白

②,月是故乡明。——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③,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年年想见在他乡

④明月有情应识我,。——袁枚

4 藏戏

1、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①戴着面具演出 ②演出时没有舞台 ③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

藏戏的特色:作者是从藏戏的等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黄梅戏

2、安徽() 河南() 四川() 浙江()。

贵妃醉酒

京剧《》 黄梅戏《》 越剧《》。

语文园地一

一、在横线上填入意思相近的词语(选词填空)。

在学校举行的一系列比赛中,我班同学成绩斐然。李义云同学凭一支生花妙笔,在作文比赛中夺得;谢志慧同学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在短跑比赛中一举;蒋勤勤同学在语文素养大赛中,以98分的高分名列;戴明杰同学在珠心算比赛中,以超凡的计算能力独占。我也不赖,在刚刚结束的机器人大赛中拔得。我们班云集,可真是藏龙卧虎啊!

(鳌头 桂冠 榜首 头筹 冠军 夺魁 )

二、按要求写出习俗及其寓意。

万事如意年年高

1、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2、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

福气盈门

3、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4、 给高考学子送粽子:寓意

扫除晦气

5、过年前夕“打尘”:寓意6、过年的时候倒贴“福”字:寓意

三、《长歌行》重点字词解释

清晨的露水

朝露:晞:布:

恩泽

德泽:恐:焜黄:

凋零

衰:复:老大:

白白的

徒:

劝诫人们珍惜时间

四、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五篇:鄂教六下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文本分析: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故乡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达岭长城的秀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热爱、眷恋之情。《美丽的晋祠》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洗练传神的语言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可爱的地球》以平实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聊天式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地球的诸多知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之情,其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准确把握更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5、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6、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球的可爱之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2、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球的可爱之处。

教时安排:《我的故乡在北京》

2课时

《美丽的晋祠》

2课时 《可爱的地球》

2课时 诗词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课时 语文乐园

(六)

4课时

16、我的故乡在北京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故乡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达岭长城的秀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 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 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 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 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 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 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四、播放舒缓轻音乐《神秘园》,学生读文,勾画,批注。

第二课时

一、 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 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 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

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 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 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 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板书:

17、美丽的晋祠

文本分析: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洗练传神的语言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句子,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

2、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山西晋祠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能介绍一下吗?(生自由说)

2、你们了解的名胜古迹还真不少,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也深深地吸引了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写下了《美丽的晋祠》这一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到这被誉为山西“小江南”的古建园林里看一看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美丽”一词的韵味)

4、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拧(níng)”、“栏(lán)”、“祠(cí)”、“滨(bīn)”。

6、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自由回答,感悟作者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作者以说明为骨架,以描写为血肉,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明文称为“文艺性说明文”。

7、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用“

”画出来。

全班交流,指名读:晋词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齐读这句话,体会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它既是全文的总起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8、再读这句话,你们发现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引导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晋祠的观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展开的,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晋祠究竟如何美丽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这份“美丽”吧。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教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问:这里的山美在哪里?作者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来描写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交流。 A、“这里的山、巍巍的山,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间的地理关系,突现出晋祠在群山的怀抱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 B、“春日黄花,经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作者语言精炼,采用对偶句将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的绚丽风光与草木瘦劲秀挺,天空云淡风轻的秋景图进行了形象的对照,使人产生无限联想,难怪作者会用“心旷神怡”来表达登山的感受)。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山美”。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问:晋祠的树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说明?

(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后总,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护下给人的感受。)

2、在祠中的诸多树木中,作者的目光被三棵老树吸引了,它们是——(周柏、唐槐、左扭柏)

3、让我们来欣赏两棵古老苍劲的老树吧,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描写老树的句子?(指名读)能说说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吗? (从“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可以体会出古老苍劲)

4、两棵树的形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配合读:

一棵顶上挑着—(生接)几根青青的疏枝。一个“挑”字,一个“疏”字,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这就是周柏的疏朗之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称赞它:“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

另一棵一簇簇——(生接)柔条,绿叶如盖,一个“柔”字,一个“盖”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 这就是唐槐的浓密之美。

5、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现它们不同的风姿吗?(指导朗读)

6、再来看看那棵造型奇特的左扭柏吧!谁来读呢?(指名读)

听到同学的朗读,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听老师读: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它的树皮的纹理一齐向左边(转)去,一圈一圈,纹

丝不乱,像地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掉)下了一根绳。

你发现老师读的与作者所写的不同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感受)

7、作者的语言细致而准确,观察的角度多样,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后,再齐读)

8、再看看其他的树木吧!(指名读)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无一而足。”

你的眼前还出现了哪些古树?(鼓励学生发挥想像,相机理解“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

8、漫步晋祠中,满日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生接读)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生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水多、清、静、柔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A、水“多”

①“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是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水的类别多,连用几个比喻,对仗工整地写出水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

②“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倒影在水中隐约晃动,几百间建筑都是如此,水真多呀!一个“漂”字还可以说明晋祠的水流势不大,波平浪静。 B、水“清”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绝:指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区别于“冉冉不绝”的“绝”:断的意思) C、水“静”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既能从听觉角度写出水的长流不绝,又能运用“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方法,通过写“叮叮咚咚”的声响突出晋祠的水的静)。 D、水“柔”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会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流势不大”、“微波”直接写其柔,草蔓拉长成丝而不断,密密层层“铺在河底”,悬在岸边,侧面写其柔;水“织成一条条大飘带”,飘带被风一吹,就会飘拂不停,用一个精当的比喻,更显水“柔”。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也是为了突出晋祠的水如碧玉般温润柔美的特点。

3、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体会晋祠的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吧!齐读第4自然段。

四、略读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园中小品”以及“名人题永”特点的词语,并作标记。

2、学生汇报、交流

作者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列举石雕小和尚石雕大虎的例子,说明园中小品极具匠心的特点。在表达上,于说明之中穿插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写小和尚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

3、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石雕小和尚”的句子,女生读“石雕老虎”的句子。园中小品如此独具匠心,难怪历代文人墨客要留下自己的墨宝,生齐读“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五、小结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1、将说明与描写结合在一起,在描写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印象。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文章的结构特点:①从全文看是总分式结构,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为总起,后面分为四段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特点,行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②从第二部分来看,采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并列的构段方式,对晋祠内景观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吴伯萧的《难老泉》。

18、可爱的地球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美国宇航员鲁斯·坎贝尔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地球的诸多知识,但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不仅限于此,他对环境环境保护这一大主题的把握使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刻。因此,这篇文章被誉为“科普文的典范之作”,并入选《世界科普作品选读》一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理解体会四组近义词的区别:维持----维护、渺小----微小、炙热----炽热、充斥——充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的特点,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从而激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2、理解文章结尾宇航员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教学准备: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今天老师就带来几张地球母亲的照片,就让我们一睹地球母亲的容颜吧!(播放地球的图片)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看到它你想说点什么吗?(谈地球给自己的印象及自己对地球的了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地球,你最想用哪个词?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爱的地球吧。(板书:可爱的地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你想对自己提点什么要求呢?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用的什么好方法?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3、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对于课文你还了解到些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带着遇到的问题再来读读课文吧,再读课文之前先看看预习提示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阅读提示,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

提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

课文最后用“微小、美丽而脆弱”来形容地球。这是什么意思?

3、带问题自学课文。 4汇报学习情况:

a: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 (地球有美妙的大气层、地球有斜轴、地球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地球的引力、地球上的气候、运转不停)

b你喜欢地球吗?喜欢它的哪些方面?把自己喜欢的地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或是读相应的段落。

c地球母亲无私的养育我们,他曾经是那样美丽壮观,那样和蔼可亲。但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母亲却不断的发出悲惨的哭泣。 播放(地球被污染的图片)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d:因此宇航员目睹了地球母亲的容颜之后,不禁发出感慨“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你是怎么理解宇航员的这句话的? (相对于太空来说地球很小很小,很美丽,而且是那么容易被伤害,需要我们人类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二、升华情感

1、带着对地球母亲深深的热爱之情,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让你说一句话来号召大家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你会怎么说?(设计广告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2、课堂小结 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近几年,世界各国都重视环保,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制定了各种环保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可爱的地球!

三、作业

1、完成对广告语的设计

2、办一期“可爱的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8、可爱的地球 微小 美丽 脆弱 妥善保护 倍加珍惜

诗词诵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说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知背景(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语文乐园

(六)

教学目标:

1、读准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积累词语,培养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2、通过体会具体的语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出能更强烈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让学生从成语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会具体的语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出能更强烈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让学生从成语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1、多形式练读,读准字音。(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师相机正音)

2、师总结:这些字很容易误读,读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

3、思考:大家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4、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指导。

5、让我们好好读读这些词语,并把它们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中吧!(朗读、积累)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1、自由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2、全班交流。(两组句子中的第一句话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西山,对昆明湖,对雄伟绵延的长城的依恋之情,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晋祠的山、树、水由衷的赞美。而两组句子中的第二句都只是普通的陈述句,没有表达强烈的情感,语言缺乏感染力。)

3、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情感。

4、在其他文章中找找排比句,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5、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字字落实,理解诗句。

3、感情朗读,背诵这两句诗。

4、交流、积累其他表现思家怀乡情节的诗句。

四、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4、老师小结。

5、感情朗读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加入全球停水)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景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2058年。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公告”,突然,屏幕上闪过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

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写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想象没有水的情景。(生自由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指导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地球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

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留学生的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骆驼祥子读书心得六篇

热门文章

六下语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