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导学案答案

2022-08-09

第一篇:有的人导学案答案

20《有的人》导学案(教师版)

2017学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老师版) 主备人:王美蓉 审核人: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___ 课题:20*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理解诗中的对比和反复两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鲁迅资料及上下文在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鲁迅的资料以及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2)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下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3)读鲁迅的诗

1 野草·题辞

鲁迅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

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结合资料和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他又将人分成了几种呢?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诗歌,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交流:诗歌以“有的人”为题,主要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

第一种人指反动统治者,另一种人指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写反动统治者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并想一想:哪些“有的人”是指反动统治者?哪些“有的人”是指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明确:第1至4小节中每节的第一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第二句都是指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4、了解写作特点: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本文的表现手法是运用 对比的手法,先写反动统治者,再写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使正反两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5、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2 第二部分(第2至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至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朗读诗句,并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反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诗句。(幻灯出示) (1)第1小节

①第一个“活”是指肉体还在,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是指精神已亡。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是指精神永存,饱含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二个“死”是指肉体不在,则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惋惜与怀念。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2)第2小节

对人民的态度: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反动统治者: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理解句子: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3引入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3)第3小节 人生的目的: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反动统治者: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 。 ○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愿献身。

3 ②句子解析: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理解:这句话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③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理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 早已臭名昭著。 (4)第4小节

对社会的影响: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

反动统治者:侵害人民的利益 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捍卫人民的利益

(5)第5小节

○1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5至7小节。

○2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人民心中永生。

○3理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第7小节

○1联系上下文与社会背景理解,第一个“他”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第二个“他”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

○2想象一下,第一个“他”的下场将是被人民推翻,打到。

○3“抬举”的意思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人民永远崇敬他,怀念他。

○4为什么文段中要连续两次用“很高”,说说你的看法。

答:作者表达了对默默为人民服务,,一生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强烈的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每节诗歌的真情实感。

四、总结全文,悟情明理

1、领悟诗歌主旨

4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 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 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课件出示)

3、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2)人应该怎样活着?

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4、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师寄语: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五、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和学评。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第二篇:《雪》导学案答案

《雪》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 型:讲读课 执笔:徐春红 备课时间:20

15、

3、19 学习时间: 班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学习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背景介绍:1924年,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面对昏暗沉闷的社会,鲁迅的心情异常苦闷。12月30日,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标出段序,并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 粘结( ) 粘连 ( ) 旋转( )( ) 旋风( )

2、整体感悟:

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⑵、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的飞雪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3、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4.语句品析

(1)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

【拓展延伸】

1、写出两句鲁迅的名言警句。

2、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鲁迅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民族灵魂鲁迅·读点鲁迅》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 江南

雪 (鲁迅) 奋斗的激情

孤独顽强 朔方

【达标检测】见练习册“当堂达标”。 【教(学)后记】

3

参考答案

2、整体感悟 ⑴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滋润美艳之至 北方:永远如粉、如沙

⑵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合作探究】

1、(1)是以暖国的雨的“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2)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3)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

(4)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2、用对比的写法写朔方的雪。南方的雪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北方的雪象征着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

3、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4、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②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③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朔方的雪是雨死掉之后的“新生”,是一种升华,是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第三篇:《囚绿记》导学案答案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给下列生字注音。

陆蠡(lǐ)嵌(qiàn)着 孔隙(xì)瞥(piē)见 涸(hé)辙 移徙(xǐ) 纤(xiān)细

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 lì) 婆娑(suō)葱茏(lóng)

猗(yī)郁

蕈菌(xùn jùn)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⑵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⑶婆娑:盘旋(多指舞蹈)⑷葱茏:(草木)青翠茂盛。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3、同义词辨析 固执 顽固

两个词都可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答:“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在下面的括号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1-4)寻绿(5-7)观绿(8-12)囚绿(13) 释绿

(14)怀绿

3、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 (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一句话自成一段,有什么作用?(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炎热的特点)

(3)“我怀着满足而喜悦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有什么作用?(留下悬念,自然的引起下文。)(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

- 1

4、第四部分——放绿 (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意味着什么?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2)“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5、第五部分——怀绿

(14)“怀绿”,意味着什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板书 怀绿——惦念牵挂)

四、合作探究

1、文章自始自终紧扣一个“绿”字,从寻绿到怀绿,这个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答: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对绿色生命的热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答: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导出板书 顽强抗争)

3、作者笔下的绿枝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答: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 “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答:文章写出了绿枝条日见憔损的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的非常细致逼真。

- 3

第四篇: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1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

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

长沙》朗诵视频

【基础学习交流】

一、预习课文

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撑(

)着

彷(

)徨

凄(

)清

巷(

)道 彳 亍(

)

凄婉(

)

颓圮(

)

迷茫(

) 似(

)的

泥(

)古

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走近《雨巷》,初步解读

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2.理清诗歌的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方法技巧探究】

一、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 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

第一,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

2

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2、《雨巷》这首诗有哪些写作特点? (1)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每节第

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课程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颓圮(pǐ)

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3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下作业】

第五篇: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课题:7背影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七1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要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重点】

1. 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 人物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等。

2、 背景透视

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母亲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大学,父子二人同行至南京,在浦口车站惜别。

3、预习自测

(1)给加粗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漱漱( ) 颓唐( ) 琐屑( ) 蹒跚( ) 举箸( ) 情不自禁( ) 迂( )

(2)解释下列词语

1、祸不单行:

2、狼藉:

3、漱漱:

4、典质:

5、赋闲:

6、蹒跚:

7、颓唐:

8、触目伤怀:

【整体·感知】

1、 内容与结构

(1) 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父子浦口送别)

(2) 说说这篇文章采用的什么记叙顺序?并试着划分结构。 明确:倒叙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2、 线索与主题

教学反思:

(1) 看看本文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 试着仿照老师的例子概括一下。

教师举例: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是在文章开头,是作者惦记父亲时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明确:第二次是在第6自然段,是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也是在第6自然段,是在父子分别得时候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们可以概括为: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段,是在文章的结尾,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2) 请你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根据第一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开头点出“背影”、中间追忆“背影”、结尾思念“背影”,“背影” 一词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严谨,故线索就是“背影” (3) 本文想通过“背影”表现一个什么中心? 明确:父子情深。

附板书: 《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

一、揣摩细节描写

1、 父亲的背影

(1) 课文四写背影,是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2) 请学生朗读这个“背影”, 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刻画这个“背影”,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揣摩其表达作用。

明确:a外貌描写:“他戴着……棉袍”

析: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穿着朴素,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b动作描写:“蹒跚……的样子”

析:走路的姿势:蹒跚。可以看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可以看出父亲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总结作用:突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父亲的语言

过渡: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下面请大家找出来仔细揣摩。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总结:这里几句为数不多的话语,却字字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对儿子的关爱。可见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3、作者的流泪与自责

过渡:面对父亲的款款深情,作者还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心里暗笑他的迂”。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明确: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A. 第1段: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之泪、悲伤之泪 B. 第6段: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感激之泪 C. 第6段: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惜别之泪 D. 第7段: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辛酸之泪

E. 第5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次后悔自责,表明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二、语言赏析

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明确: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揭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好奇。

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明确: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使全文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巩固·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这样细小的行为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我能理解大家,在你们这个年龄都有与父母较劲的时候,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我们一定也曾感动过,只是不愿意用语言直接地表达出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越来越不愿意用这种过于直白的方式表达来,所以有些人采取了一种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写下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第一条:爸爸,爱是经不起隐藏的。第二条:老爸,我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女儿。爸,我很自私,希望我在你之前死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好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严而有度爱而有格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