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简述

2022-09-1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源

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的师徒培养机制满足不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需求, 职业教育应需而生。中国的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在当时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存在,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学习西方技艺为主, 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 其主要标志是1867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开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式被列入学制是在1902年, 其标志是《壬寅学制》的颁布, 比德国晚了近60年, 在该时期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中国知网中几乎没有相关文献可查阅。直到1917年, 中国知网才有相关文献, 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 题为《编辑记述:内附庄君泽宣译职业教育案》, 同年“中华职教社”的成立, 标志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形成雏形, 开启了实业界联合办学的先河。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 产生了职业教育。在这个学制中, 职业学校的名称取代了以前的实业学校。在该时期, 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达到了每年二十篇左右, 基本上是围绕职业教学学制展开讨论的, 如黄炎培等学者都发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用、学制等进行了阐述。1921年至1937年间, 通过知网查询, 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文献每年近20篇, 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黄炎培、陶行知等认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对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认为职业教育是一般平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在当时, 受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几乎停滞, 在1949年以前, 在校生人数和学校数量都较少, 学者们对中职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较少。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职业教育分别经历了1949-1957年的奠基期、1958-1965年的起落期、1966-1976年的重创期、1977-1985年的恢复期、1986-1996年的发展期、1997-2001年的滑坡阶段、2002年至今的重振阶段。在1949-1957年的奠基期、1958-1965年的起落期和1966-1976年的重创期期间, 通过知网查询, 我国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几乎空白, 有少数几篇是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形式、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 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等等。直到1977年以后, 随着国内职业教育的复苏, 尤其是1980年国务院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后, 我国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开始丰富起来, 在1977-1985年的恢复期期间, 学术界主要围绕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等展开。如高奇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一文中就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而影响职业教育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如经济发展、专业课程设置,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等。学者崔维在其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 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1986-1996年快速发展期时期,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要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并于1996年出台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时期内, 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更加丰富, 研究的角度、内容等也更加多样化, 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该时期初期, 主要研究围绕要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上, 如伍毅斌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一文中就指出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问题的认识对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该时期后期, 学者们主要围绕职业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展开, 如姜大源在其研究中就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了探讨, 指出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作用。吴全全也在其研究中对德国双元制进行了解读。李献春则对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此同时, 有一些学者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展开研究, 如张祖夔等学者对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如何与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等展开了研究。也正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出, 叠加中等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 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及时进行调整, 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1997-2001年的滑坡阶段。在该阶段, 虽然国务院在199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该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找准定位, 在发展中陷入了迷茫, 从1997年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开始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 由于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 高中招生人数开始超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降和社会认可度也不断下降。在该时期, 学者们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困难方面的研究, 如郝新生和任昌荣在其研究中指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 分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 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马建斌在其研究中指出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招生困难、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和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 并建议通过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正确引导社会认知, 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周守军在其研究中指出就业市场的变化、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平等待遇和中等职业教育单一发展模式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该时期大量的学者开始探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和职业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如郭耀邦通过研究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设置不合理。郭扬通过研究指出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马树超通过研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就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龙德毅则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出发, 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 指出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并提出了3+3和3+2中高职衔接模式。刘启娴在研究中指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并对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原则。总的来看, 在该时期, 学者们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是围绕造成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不理想的影响因素展开, 并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和总结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经费投入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等 (黄留灿, 2000;汪士清, 2000;) 第二个方面的是围绕如何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 (郑家农, 2001) 随着大量学者展开的深入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职业教育在2002年至今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02-2005年,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三个文件, 这三个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分别从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强化职业教育投入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布置。在该时期, 职业教育规模有了极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表的相关文献也有了几何级的增加, 研究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即便是在职业教育发展重振阶段,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杨金土、周志军、黄克孝等在其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招生困难和生源差等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依然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投入不足等问题, 学者庄西真 (2003) 通过调查得出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认为中职业教育也然是层次比较低等的教育, 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到高等院校。进入到2007年, 国务院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建设。国家对学生的资助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学者们的研究发现, 资助体系只是起到了短暂的刺激作用, 并没有完全改变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如杜娜浅、董伟社等研究结果表明, 助学金政策虽然刺激了农户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资, 但并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和偏好。

三、总结

从2002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起起伏伏来看, 职业教育的发展好坏最直观的表现是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没有一定稳定的生源数量和良好的生源质量, 职业教育的声誉、社会地位和发展都很难持续。职业教育的生源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家庭在职业教育选择过程中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 职业教育到底如何定位, 如何发展, 很多专家、学者也作出了相关解释和研究, 基本上涉及到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中职学校自身等方方面面。

【相关链接】

《中国职业教育》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造业的突出地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把脉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揭示中国职业教育来来的发展空间, 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对策, 着重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 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 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 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 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 当年招生537.29万人, 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 招生规模达810万人, 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 成了我国职业学校, 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自2005年起,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 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 分别高达95.77%和95.99%。

2012年6月11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 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 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 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 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经波折, 本文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繁荣兴盛为主线, 梳理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相关研究, 得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稳定生源, 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准确定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献研究,生源困境

参考文献

[1] 赵崇铁.农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决策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1.

[2] 周衍广.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 陈胜祥, 王秋萍.中职教育助学金对农户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基于江西鄱阳县的调查分析[J].理论探索, 2009 (03) .

[4] 唐建.四川石油管理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06.

[5] 陈新光, 张海萍, 张雅韵.关于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科学发展[J].2018 (01) .

[6] 郑荣奕, 陈伟.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反思与建构[J].高教探索, 2018 (0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古诗文诵读下一篇:公共财政下税收理念的转变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