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埕海油田二区地面配套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2022-12-29

1 工程简介

埕海二区位于大港油田滩海地区南部埕北断阶区, 地理位置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张巨河村以东的滩涂-海域地区, 水深0-2m的极浅海地区。埕海二区设置2座人工岛 (即埕海2-1人工岛、埕海2-2人工岛) 、2座井场 (即埕海2-1人工井场、埕海2-2人工井场) 和1座联合站 (即埕海联合站) 、1座埕海油田生产管理基地。

2 设计流程

2.1 原油处理及储运流程

2.1.1 埕海2-1人工岛

油井来液需要计量的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单井油计量装置计量, 其他单井来液汇合进分气包, 分离出的天然气经干燥器干燥后作为水套炉燃料气 (干燥器脱出天然气中的凝液去压油罐, 压油罐内凝液依靠单井计量装置气出口分支管线压力压回到系统管线内) , 其余井流物进水套炉加热, 加热后井流物与计量后的单井来液汇合“T”接到埕海2-2人工岛-埕海联合站外输管道上。

2.1.2 埕海2-2人工岛

油井来液需要计量的经加热炉加热到42-65.8℃后进单井油计量装置计量, 其他单井来液汇合进分气包, 分离出的天然气经干燥器干燥后作为水套炉燃料气 (干燥器脱出天然气中的凝液去压油罐, 压油罐内凝液依靠单井计量装置气出口分支管线压力压回到系统管线内) , 其余井流物进水套炉加热到42-65.8℃, 加热后井流物与计量后的单井来液汇合后外输至埕海联合站。

2.1.3 埕海2-1井场

油井来液需要计量的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单井油计量装置计量, 其他单井来液汇合进分气包, 分离出的天然气经干燥器干燥后作为水套炉燃料气, 其余井流物进水套炉加热, 加热后井流物与计量后的单井来液汇合后外输至埕海联合站。

2.1.4 埕海2-2井场

油井来液需要计量的单井来液进计量分离器进行计量, 计量后与其它单井来液汇合, 进系统加热炉加热后进分离缓冲罐进行气液分离, 分出的液经外输泵增压后与卸油泵来油汇合后“T”接进入埕港输油管线。

2.2 流程特点及先进性

2.2.1 充分体现简化海上、完善终端的设计理念, 2座人工岛和2-1井场只设单井计量和集输功能, 采出气、液混输至埕海联合站集中处理, 从根本上降低了滩海油田开发的风险。

2.2.2 采用油气混输工艺, 合理利用井口能量, 实现密闭集输, 降低运行成本。

2.2.3 采用SCADA系统对各站场进行监控和管理, 系统具有WEB浏览功能, 上级部门可实时浏览各井口、场站的主要生产数据。

3 新技术工艺及应用效果

人工岛、井场设置配电自动化系统。该统将配电系统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人工岛、井场工作管理的现代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低压进出线装设数字电气仪表, 高压各出线装设分散式微机保护测控装置。装置综合考虑变电所对数据的采集处理要求, 以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控制、信号等功能, 实时数据采集包括数字量及开关量。在各高压箱式配电房设置监控子站采集低压进出线、母联、各出线回路的状态以及10k V保护装置实时数据信号。采集信号从监控子站传至中控室的监控主站。通过电能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低压进线、母联及高压各进出线回路开关的遥控操作, 同时能够实时监控各出线回路的状态。

框架平台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翼缘采用焊接连接, 在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的基础上, 兼顾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的要求;所有钢筋混凝土构件中, 受力钢筋均采用HRB400级钢筋, 最大限度的减少钢筋用量, 降低了工程成本;加热炉采用全自动比例比例燃烧器, 可根据加热炉负荷波动自动调节燃气/空气配比, 燃烧效率高, 自动化程度高, 可实现无人值守, 远程操作, 极大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这些新技术新工艺不仅从经济上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更做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例如:选用高效外输泵, 注水泵, 并配有变频装置, 节约运行费用;采用高效绝热材料进行保温, 减少能量损失;变压器采用干式变压器, 较油浸式变压器相比, 损耗约降低4%;采用复合彩钢板维护墙结构, 保温层厚100mm, 窗户采用单框双玻窗, 外门采用保温门, 减少热量损耗;采用密闭集输流程, 减少油气损耗等。

4 结语

埕海油田二区地面配套工程, 实现了质量优良、投资节约、安全环保无事故、工期按计划完成的创优工作目标, 为埕海油田快速开发建设提供了系统保证, 也为南部油区油气生产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创造了条件, 为采油二厂羊二庄地区油水系统的调整提供了保障, 对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本文简述埕海油田二区地面配套工程项目整体概况, 重点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流程, 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以及对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埕海二区,技术创新,节能降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与个性化分层学习初探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