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2-11-15

创新创业教育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部分, 国外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 教育体系较为成熟,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近几年才突显起来, 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最近几年也颇为突出, [2]但鲜有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的。[3]基于此, 本文尝试以CAS为理论基础, 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和分析, 希望以此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些许理论贡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分析

霍兰的复杂适应理论 (CAS) 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具有一种交互作用, 系统通过微观个体的主动性及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促进了个体和系统的进步与发展, 而个体与环境的这种交互作用也被称之为“适应性”, 因此CAS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4]从CAS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看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 在该系统中存在创新创业主动性的元素即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高校、实习实践企业等, 每个主体都有各自的主体性、目标性、内部结构和生存能力。其中学生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具有主体性, 其行为及思想活动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能力;学生的目标是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 从而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甚至是去企业工作打下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群体内部结构复杂, 表面看起来以专业、班级为组织单位, 但实际上学生会因住在一个寝室或兴趣爱好或情感交流等原因组成一个个小群体, 每个小群体都具有其特定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并进一步影响到班级、专业这个组织的行为, 使得学生以组织形式存在时表现出了组织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生存能力就是学生的持续性创新创业能力, 即学生否在动态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并讲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的能力。

除学生外, 其他主体也会表现出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每一个主体都可看成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子系统智能单元, 并相互间存在复杂的网络关系, 共同与创新创业系统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并通过自适应能力促进了自身和环境的发展, 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实践,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和成熟。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适应系统特性

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用4个特性和3个机制来描述。特性包括:聚集 (Aggregation) 、非线性 (Nonlinear) 、流 (Flows) 和多样性 (Diversity) 。机制包括标识 (Tagging) 、内部模型 (Internal Model) 和积木机制 (Building Blocks) 。特性、机制及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表现见表1及表2。[4,5]

三、基于CAS回声模型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应用

霍兰在上述CAS基本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系统模型——回声模型 (Echo Model) , 模型阐述了主体间的资源交流模式见图1。系统中存在多个个位置, 每一位置中含有多个主体, 每个主体则由资源库、进攻标识和防御标识组成。主体具有能动性, 会主动“进攻”其他主体主体, 如“标识”匹配成功, 则进行资源交流, 并进行内部存储和生产资源, 当资源足够多时, 就繁衍出新的主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常以各个专业作为一个教创新创业教育主体, 其资源库包括高校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教学资源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等, 进攻标识为该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需求, 防御标识是需要的非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 该专业向主体外部的其他专业、企业、家庭、政府等外部主体进行匹配, 如果找到所需资源进行知识交流甚至合作创新, 则匹配成功, 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合作过程中会产生资源的交流和知识的流动, 从而能够进行更完整的创新创业活动。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根据CAS理论, 从系统内部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大多具有专业性特征, 但跨专业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存在知识交流与吸收障碍, 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团队建设机制以及完备的实践基地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进行。

从系统外部看, 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人才需要以及家庭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 以下将从完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与外部主体的联动三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提升策略。

首先, 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即要包含创新创业理论教育, 更要侧重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的特点, 创建系统的、有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如在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等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同时, 建设“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其次, 以实践基地为实训地点依托,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组织依托, 设计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团队成立机制。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主体多呈现班级化、专业化团队化形式, 而创新创业需要多学科知识来进行支撑, 因此, 建立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非常必要。

高校应以其他学生组织的成立机制为样板, 依托于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学生组织的创建, 并通过具体的赛事或项目来引导学生们组建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团队。

最后, 从高校的创新创业体系的外部环境来看, 高校应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家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援助和指导、高校的组织以及家庭的鼓励。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多强调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培养, 但忽视了政府及家庭的作用。高校作为这个体系中最重要能动主体, 应该积极与政府、企业、家庭保持沟通, 建立一个四方能互动沟通的机制,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各个家庭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和引导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

摘要:从复杂性科学及系统工程观点出发, 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为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 本研究尝试以复杂自适应系统 (CAS) 作为分析范式, 从新的视角系统性诠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主体性、自适应性、非线性、聚集性等特征, 进而应用CAS理论的回声模型分析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学科专业为系统中的主体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源流动等问题, 最后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及外部主体合作给出提升策略。

关键词:CAS理论,回声模型,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3) :25.

[2] 高文杰.基于CAS理论的高职教育认知与评价的方法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9) :14-20.

[3] 陈腊文.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J].改革与战略, 2006 (6) :56.

[4] 约翰·H·霍兰, 陈禹, 方美琪.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D].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96.

[5] 陈禹.复杂适应系统 (CAS) 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1 (4) :35-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网络下高职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形式下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家庭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