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2022-09-12

一、仡佬族发展历史概况

仡佬族是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 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 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 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唐宋时, 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 统称为“僚”。“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古僚人, 是西汉时夜郎国 (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 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 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 (《史记·西南夷列传》) , 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出现了村落和集镇, 有了君长, 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自唐、宋到清代, 由于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民族歧视, 明清以来直到民国时期, 许多仡佬族被迫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 甚至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 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 居住区域迅速缩小, 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 大量仡佬族在解放前就已经“消失”在其他民族当中[1]。

新中国成立后, 仡佬族人民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仡佬族散居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都注意照顾仡佬族, 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1983年, 经过民族识别, 大批仡佬族人返本归源, 民族人口大量增加。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仡佬族总人口为57.94万余人, 他们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聚居在贵州省, 共有55.90万人, 占仡佬族总人口的96.49%。另外, 仡佬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浙江、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区[2]。

二、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 勤劳质朴的仡佬族人民创造、发展、形成了他们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 许多优秀项目世代相传, 如打蔑鸡蛋 (竹秀球) 、牛撵牛、抢花炮、打磨秋、打在龙、地戏 (傩戏) 、踩堂舞、牛筋舞、高台舞狮、挡耙、“跳海”、板凳拳、踢毽子、打鸡毛球等。悠久的发展历史, 赋予了仡佬族传统体育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内涵, 其无穷的魅力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一)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

贵州各族共认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在贵州高原这块土地上, 为了延续生存、繁衍后代, 古老的仡佬族先民用生命为代价逐渐地认识了自然, 掌握了生存本领, 不断地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才推进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3]。在仡佬族村寨普遍开展的挡耙表演活动, 就是仡佬族先民为了生存而创造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相传在远古的时候, 居住在山洞中的仡佬族先民, 由于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又要抵御豺狼虎豹等野兽的侵害, 所以用铁器打制成一边是耙;一边是叉的独特生产工具。耕作时用耙从事生产劳动;当野兽或是外敌前来袭扰时, 又将它用作防身自卫的武器。此后, 逐渐又用这种特殊的劳动工具当成闲暇时的健身器械, 并且创造了练习的套路流传下来, 直至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比较规范的传统体育活动[4]。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仡佬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 在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早在商、周之际, 仡佬族的先民“濮人”就参加了“武王伐纣”之役[5]。在古时候的夜郎国, 仡佬族的先民就是把打蔑鸡蛋 (竹秀球) 、牛撵牛、抢花炮、板凳拳等项目作为练兵的手段之一。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 在浙江王江泾 (今嘉兴县北) 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仡佬族地区时, 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 受到群众全力掩护, 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 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6]。

在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仡佬族人民经历了兵衅、灾荒、瘟疫等, 在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 他们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古老的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才重新被人们认识。

(二)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 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精神

仡佬族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 有的也信奉佛教。“宗教信仰和巫文化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娱人娱神的文化氛围中为传统体育提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营养, 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认同, 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向表演性、艺术化方向发展。”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是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而艺术性则是他们思想的表达及“古老”生活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目前被挖掘、整理出来的仡佬族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地戏、踩堂舞、牛筋舞等, 就是把宗教、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 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 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

(三) 地域分布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清末及民国初年, 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 居住区域迅速缩小, 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 许多地区仡佬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 仡佬族若干支系的称谓亦不复存在。现今能按支系区分的只有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雅意仡佬、披袍仡佬、剪头仡佬、篾仡佬、彝仡佬、苗仡佬等11个支系[6], 且各支系间没有来往和交流。不同支系的仡佬族因所处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不同, 其图腾崇拜有所不同, 族内文化差异日趋明显, 形成了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如贵州遵义、仁怀、织金县大营乡一带流行打蔑鸡蛋 (竹秀球) 、打花龙、牛撵牛等项目就是源于竹图腾崇拜;务川、道真一带流行的“跳海”运动则是出于对九天天母的崇拜和对宝王的纪念;广西隆林县弄麻一带仡佬族跳牛筋舞是对牛图腾的崇拜;而石阡县坪山乡尧上仡佬族的嘣嘣鼓则是对雀鸟的崇拜等。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他们特殊的民族思想, 这种各支系间互不来往、互不交流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四)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1、仡佬族婚俗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仡佬“各有族属, 不通婚姻” (《炎缴记闻》) 。这种婚俗习惯, 一方面,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 它造成了仡佬族同一族系内人口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它阻碍了本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 仡佬族的婚礼却是很有趣的。黔西北的仡佬族在举行婚礼时, 新郎骑马去迎亲, 有四个伴郎相陪, 其中两人扛着竹扫帚, 另外两人抬着酒肉等礼物, 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 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 表示女家富有, 不稀罕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 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 男方伴郎则执竹扫帚全力保护其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 马上有“敬亲酒”招待, 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 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 新郎执缰引路而归[6]。仡佬族这种“抢”、“打”、“抱”的婚俗习惯历经发展、相俗成习, 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抢花炮、牛撵牛等传统体育项目, 也体现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

2、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仡佬族在埋葬死者前要跳踩堂舞。踩堂舞, 仡佬语称“比夷枚”, 是仡佬族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舞蹈。过去的仡佬族踩堂舞主要由芦笙、钱杆、铃铛、师刀伴奏, 至少要7人参与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 。舞蹈时身体微曲, 来回跳跃, 舞步右脚落地稍重, 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 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 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 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 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仡佬族人跳踩堂舞既满足了心理和情感的需要, 又满足了自身享受和民族发展的需要。现在, 在一些喜庆节日里, 仡佬族人也跳踩堂舞。

(五) 仡佬族居住的地域环境对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贵州境内仡佬族分布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地势起伏较大, 海拔高者可达1800米左右, 低者仅约300米, 高低极为悬殊, 气温相差较大。故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仡佬族除安顺、平坝、清镇、仁怀、遵义等地的少数村落分布于山间平畴之外, 绝大多数仡佬族村落均分布于边远山区, 故贵州民间有“高山苗、水仲家 (布依族的旧称) , 仡佬住在石旮旯”之俗谚。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前, 随着封建集权统治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强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 贵州仡佬族大多由平地移居山箐, 由坝子退居山区, 生存环境相对闭塞、落后。

在闭塞、落后的生存环境下, 仡佬族人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 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创造了风格独特, 饶有风趣的体育活动, 如挡耙、高台舞狮、牛撵牛、抢花炮、打磨秋、打在龙、“跳海”、踢毽子、打鸡毛球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 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 不少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 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 在逃离了劳动的束缚之后, 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这些体育活动, 都是千百年来仡佬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另外, 仡佬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 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 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 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六) 节日活动是仡佬族人民展示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

祭山节、吃新节、春节, 是各地仡佬族的三大节日。在仡佬族的节日里, 大都是进行传统体育活动的盛会。同族人借此聚会, 讲授本民族的历史故事, 举行宗教祭祀和纪念活动, 或方便男女青年择偶, 或交流物资……大家载歌载舞, 纵情欢娱, 久而久之, 相沿成俗。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祭山节 (仡佬族的过年) , 它和春节一样, 都是仡佬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在这两大节日里, 都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比较别致的有打竹秀球 (打篾鸡蛋) 、牛撵牛、高台舞狮、打花龙和抢花炮等。现在, 节日里除这类传统的文娱活动外, 各项球类运动和各种歌舞节目逐渐增多, 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仡佬族“吃新节”上, 为了庆贺丰收, 勤劳质朴的仡佬族人民一般都要进行“地戏”表演。“地戏”是“傩戏”演变出的一种, 它即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 又是一种包含有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古老艺术活动。每逢寨子中表演地戏时, 总会引来众多的仡佬族乡民前来观赏[4]。

节日是应某个时代某个社会群体文化需求而生的社会文化创造, 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节日文化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各地、各支系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又蓬勃开展起来。如:2006年6月,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天星堰一个仡佬族村子, 恢复举办了中断70余年的“吃新节”;2007年9月, 在以仡佬族为土著民族的安顺屯堡举行了“2007中国·安顺 (平坝) 屯堡文化旅游节”;2008年5月2日,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九天母石寨天主坳举行了盛大的仡佬族祭天朝祖活动, 不仅各地、各支系的仡佬族同胞前往祝贺, 还迎来了省内外首批旅游观光者;2009年2月25日, 铜仁地区石阡县“2009尧上仡佬族敬雀节”在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开幕等。

在这些活动中,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出了其神秘古朴的特色, 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一方面, 为进一步挖掘仡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也为仡佬族各支系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 从而使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已在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经济”角色。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 顺应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时代需求。

四、结束语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仡佬族人民历尽沧桑, 创造、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 由于受历史、宗教、特殊的婚俗习惯、恶劣的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曾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但是, 只要你深入民间, 仡佬族神秘而古朴的传统体育文化就会让你感叹不已。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 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 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加以研究, 在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 可以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 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仡佬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大约在2100年前, 仡佬族先民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如今, 仡佬族主要散居在贵州省道真、务川、遵义、仁怀、六枝、关岭、安顺等20多个县, 还有少数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 现有57.94万余人。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分析, 从而为其开发和传承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传统体育,仡佬族,体育文化,社会学

参考文献

[1] 千里原.《民族工作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2] 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仡佬族人口[EB/OL].[2009-03-03].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4142-1.htm.

[3] 景亭湖.溯源仡佬族与丹砂文化[EB/OL].[2008-4-25].http://jth81.bokee.com.

[4] 冯赣勇.古朴仡佬族探幽[EB/OL].[2008-06-02].http://www.cnr.cn/lvyou/mzfq/200302/t20030224_504073878.html.

[5] 仡佬族历史[EB/OL].[2007-06-13].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gelaozu/lishi.htm.

[6]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仡佬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音乐教学中童声合唱训练的有效方法下一篇:寒冷地区铁路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