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3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大致会遇到比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诸多困惑,如果处理得当他们会较为容易度过这一年龄阶段,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走向社会,而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情绪、情感、人格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当代下大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当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们学习、娱乐乃至生活的重要形式,他们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沟通,甚至通过互联网进行着虚拟的“互联网生活”,长期在互联网上的活动也使得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在互联网上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研究者从学生上网的便捷性入手,进而对他们在互联网表达心理诉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监控策略,对我们构建和谐稳定大学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化;思想动态;心理教育、研究

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 。对高校来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意识,构建和谐稳定大学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需时刻关注他们的内心思想动态。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并在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增强自信心,完善人格。

总的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安全保卫工作奉行的宗旨是以预防和疏导为主,教育专家曾强调,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预防远比“治疗”重要。我国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着重“事后处理”,轻视“预案管理”。而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心理安全作为学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贯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因此,高校在保卫大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的工作也要由事后解决扩展至事前预防和事中疏导两方面。

一是高校的心理安全预防机制还不够完善,现有体系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急需各方面的配合和完善。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安全这一议题已经日益突出其严峻性和重要性,而且心理安全与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密不可分,实践已经证明学校突发或重大事故对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很大。

举例说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预防斗殴事件的发生。众所周知,打架群殴事件对学校破坏力度颇大,对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外既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又对社会安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实,发起打架斗殴事件核心人在行动之前都有一个情绪积累的过程,一旦积累到无法承受时,才会实施他们的复仇计划。学生工作可以抓住学生情绪积累过程的时间空档,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化解他们的情绪,避免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

本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互联网来渲泄自己的情绪,这就为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创造了前提。互联网应用于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监控是一定会从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改变学生的。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载有正面教育素材料的虚拟空间中去。

一、利用互联网监控学生思想动态的条件分析

学生接触互联网机会的多少直接决定着通过互联网监控学生思想动态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对学生日常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进行调查,即对生环学院的100名学生做了一次上网调查。本调查采用的问卷设计了4 个项目,即网龄、日平均用于上网的时间、上网目的、上网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6 份,回收率达 99%。其中男生 29 人,女生 67 人。

(一)學生的网龄

由于学生年纪还小,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不会很长。我们将学生的网龄分为 4档:5 年以上、 3-5 年、1-3年和从未上过网。根据回收问卷整理的数据如下表:

图-1 学生的网龄

从图-1 中,不难看出,受访的 100名学生中只有 6.06%的学生从未上过网,互联网在学生中的覆盖率达到 93.94%。我还可以从学生网龄推测学生计算机上网和手机上网的操作能力也非常熟练。

(二)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

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长短也是基于互联网监控学生思想动态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图-2 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

高校的学生已转入专业学习,相比之下,中学时期沉重的升学压力不复存在。正是由于一下子松懈下来,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渐渐模糊,成天学校里无所事事,他们就会将大量时间用于上网。

(四)上网的方式

随着手机功能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手机上网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运营商开发出各类软件,让哪些以前只能在计算机上做的事也可轻松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有些智能手机甚至还具备计算机不能实现的功能。手机上网大大提高了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率。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受调查的学生都用手机上网。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快捷,到网吧上网的学生有下降的趋势。加之平板电脑的研发并投入市场,平板电脑上网已经成为学生上网新的增长点。

图-3 学生使用的手机比例

二、学生网上表达诉求的心理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依赖性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不断加强。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自由交流的平台,他们会在互联网上发表对现实生活中发生事件的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甚至会在互联网商讨并组织行动,让自己的心理诉求成为现实。针对着这一现状,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工作的努力方向有二:一是监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看法和心理诉求;二是加强互联网舆情的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互联网舆情氛围中改变自己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

(一)互联网的“公共性”符合学生表达心理诉求的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得不到成人(教师或是家长等)的尊重,甚至会通过打压方式剥夺他们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在互联网上,由于它具有“公共性”,他们无所顾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言论会因为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涉世经验和心理诉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短时间里能得到多数同龄人的认同和支持。不得不承认他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论坛、博客、QQ 群或是个性签名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会在互联网虚拟群体中影响其他成员对事件的心理判断。

(二)互联网信息的“片面性”与“夸大性”能迎合学生猎奇心理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时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这些信息贯穿了国家意志,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互联网平台则不同,它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发布信息,由于缺乏监管,互联网信息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有些学生在与人发生冲突之前,就会将事件的“片面性”和“夸大性”的信息发布到网上追求震撼效果,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生支持。从技术上来看,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难,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截取事件中具有新闻效果的敏感点刻意夸大,并配上图片和视频,给人以视觉冲击效果。

大学生的年龄段多在 18-22 岁之间,猎奇心理相当重,对于未知、新奇事物会产生强烈的猎奇心理,总会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会在不辨别信息的真假的前提,全盘或是部分接受信息承载的观点,形成偏激的情绪。

(三)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捷性满足了学生心理诉求希望快速实现的心理

我们可以用“血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来形容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对人与事的评价往往缺乏冷静思考,一旦产生偏激的情绪,他们就会寻求发泄的途径,互联网泄愤成了他们的首选。QQ、BBS、电子邮件、飞信等等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能够将特定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學生手中。尤其是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手机互联网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是人群。学生涌动的情绪乘着“互联网”的翅膀,他们可能在个别人的攒动下,做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从而导致危及公共安全、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也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捕捉时代热点。今年5月,我们在网站上发起了“三个代表”与大学生网上交流活动,全国共有10多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8月22日,我们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余所高校共同发起“小平在我们心中――全国大学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网上交流活动。该活动在第一时间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学习讲话的机会。此次活动前后共计网上发帖12000多篇,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容量大的特性,为全国近百所高校300余个社会实践社团提供展示实践成果的舞台。

为大学生服务的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心理援助以及家教、兼职频道。另外,家教和兼职频道目前已开设了上海、北京、广州等20个地区的服务站点,正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信息服务。

四、怎么去引导大学生们对BBS站点、对网络游戏是最喜欢的东西

我们采取的是与全国20多家知名大学的BBS站点共建的方式。今后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学生,定期举办一系列交流活动,使该栏目成为引领校园舆论导向的先锋。

自发成立大学生网络文明协会,由学生干部对BBS进行自主管理。针对大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现实,网协出面举办电子竞技大赛主动进行引导,学生们又自发提出了“有节制才有未来”的口号。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中的这些网上虚拟社团组织有了凝聚力。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五、完善贴吧规则,营造情绪渲泄环境

互联网上言论自由的规则,让很多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快发泄到 QQ、贴吧、论坛上。在网上,他们可以用一些平时不敢用的言辞来评价某位老师或是某件事,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甚至小题大做,激化师生关系,这无助于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养成。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贴吧、QQ 群、论坛中以学生的身份顶贴,将一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价值观渗透到贴吧、QQ 群、论坛中。之所以采用学生的身份是为了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的顶帖有时胜过老师在现实中正面说教,其他学生看了此帖与顶贴之后也受到教育。自由宽松的环境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达到网上,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因此要经常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是博得他们信任的锐器。一旦学生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者顶贴中的建议去行事得到了他们满意的结果,此后他们将会接受你大部分建议,甚至是全部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要经常清理一些无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帖子。

六、充实教育素材,提升学生素养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不断涌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正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就是努力寻求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控的策略,并使之与本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分析,分析得出建立完善的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思想动态监控模式的条件以及监控措施,努力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BBS:高校互联网舆情的晴雨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 龙雅丽,张坤.大学生群体事件互联网舆情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2)

[3] 王星飞,基于Internet的学生思想动态监控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2013.3

作者:徐少保 贾永琪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将 《 弟子规 》 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大致会遇到比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诸多困惑,如果处理得当他们会较为容易度过这一年龄阶段,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走向社会,而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情绪、情感、人格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而《弟子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是规范弟子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经典,可以为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更好地面对未来人生规划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

【关键词】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冉,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大学生为什么需要学习《弟子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设,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伦关系,即人从出生开始,就自然面临着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长幼、夫妇、朋友、君臣关系,其他人际关系只不过是这五种关系的延伸。这五伦关系不是孔子或某个人制定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尽力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不能逃避更不能违背。如果五伦关系处理和谐,就会带动其他的人际关系互动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为个人身心健康、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弟子规》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就是一部教导我们行为处事的经典,特别是教给我们怎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系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同是清朝的贾存仁先生修订改编而成,其理论依据源自孔子《论语》“学而篇”的一句话,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文共1080字,详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求学上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学习《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培养健全人格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7~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人身心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体验成熟独立的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感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以及身体健康发展状况达到了巅峰,而且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也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比如在2014年 3月9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曾表示:今年邮政部门增加了的一项新业务,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积攒一个周、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脏衣服邮寄给家里清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曾询问学生是否曾给自己的父母做过一顿饭,有近一半的学生回答没有,特别是男大学生。而且大学生宿舍脏乱差的状况也不符合大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当前仍然重视知识学习的应试体制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缺陷。而《弟子规》中字字句句就是在教给学生行为处事的规范。比如:《馀力徐文》这一篇章安排在了全文的最后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中落实了前面《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六个部分的内容,才有学习才艺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为学生调整知识与能力结构提供参考标准。

同时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蒲刘岗所做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当代大学生约有27%的人更喜欢独自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现象。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当前有63%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谈恋爱本来是一件正常的现象,可是很多学生在谈恋爱后就把交往对象固定在恋爱对象上,忽略了班级及其他活动,从而大大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弟子规》前六部分内容就是教给我们怎样与父母师长、朋友等人相处的技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学生又不得不去面对人生发展的关键课题,如学业、择业、恋爱与性、挫折应对等问题。在这种复杂的内外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危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收录的内容大致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大学生人格优化以及生命教育等章节内容。教师可在这些课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人生关键课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教学仍然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和互动性较差,教学形式单调。再者,教材内容编写大多依据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普遍较难理解且缺乏操作性,一是任课教师如果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很难掌握,二是学生也很难将所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管理上。西方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较为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基础和行为方式。作为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如何将《弟子规》带入心理健康课堂

《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成功经验,是理论和实践的有力结合,是适合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优秀文化。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被我们淡忘了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拾起,加以应用。所以,高校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弟子规》的教学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就尤为重要。大学教师如何将《弟子规》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1.教师需要学习并落实《弟子规》。《礼记·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教育工作者先要修正自己的品性和心态,才能感化他人。所以,教授学生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教师必须提前深入地研究并落实《弟子规》。要做到深刻研究一部经典,首先就是要做到熟读会背,同时还可以听取专家老师的讲解释义,把《弟子规》里面每一句、每一个字的意思都掌握清楚。教师们可以认真听取《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节目中二十多位老师的演讲,这二十多位老师都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以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后都能够更合理地处理与父母家人之间关系,同时身体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蔡礼旭老师、钟茂森老师对《弟子规》内容讲解浅显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教师研究的参考。

其次就要将所学《弟子规》内容落实在生活中。从接触《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开始,笔者就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觉察到自己在做女儿这个角色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因为经典教导做儿女的孝顺自己的父母,至少从三个方面做好: “养父母之身”, “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意思就是说作为儿女的首先要让父母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没有烦恼,其次要让父母心生欢喜、开心快乐,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提升精神生活,增加自我修养。反思自己在以前对父母家人就只是考虑到让父母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对父母的精神生活没有太多关注。

2.教师需要将学习《弟子规》的感悟与学生分享。教师在生活中学习并落实《弟子规》后会有很多感悟,特别是在与父母、长辈、同事、邻里等关系方面发生不少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与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弟子规》后的感悟。笔者发现在听取教师的感悟后,学生们也开始慢慢学会了觉悟自己过去与人相处的模式不够合理,从而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愿意与像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有两位学生走到笔者面前,先是对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后说:“感恩老师让我们学习《弟子规》,我们非常受益。”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分享,自己从接触了《弟子规》,听取专家老师的演讲以后,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前自己很不懂事,很久也想不起来给父母通一次电话,现在每天都问候父母,也尽力让父母开心快乐,父母很欣喜看到自己的这些变化。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生活技能非常缺乏,从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的生活技能,现在很多事情都能应付得来,人也变得利索多了,回到家里也能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还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不懂得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关系一团糟,自己每天心情也不好。从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开始懂得了用一颗真诚、感恩之心对待周围所有人,现在与人相处的能力在慢慢提高。

每次听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看到学生们脸上绽放出来的真诚的笑容,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也一次次地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要更加精深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编辑:郝婵)

作者:李冉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摘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理工大学多年的实践为例,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期待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建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1]。心理健康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为高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把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和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本文期望通过我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从而探求推动必然、应然走向实然,面向未然的力量,能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基础。

1.必然: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性

必然,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的趋向[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学培养目标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是高校发展和完善社会支持和援助系统的必然,也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

1.1 构建和谐社会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和谐社会特征的全面认识,更从我国现实出发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

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这既需要社会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也取决于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生力军和中坚分子,大学生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特征,因此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健康服务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充分发挥心理学优势,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成为指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基础,而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2 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以人为本是服务最本質的价值,以人为本用于教育界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于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失衡表现突出,危害到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大学校园出现一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随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升温。

21世纪初,教育部连续出台两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5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促使心理健康工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介绍引进走向开展本土化研究,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由一般咨询模式向学生发展模式和全程化教育模式转化。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从“心理咨询与治疗”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这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强调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1.3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示范。

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发展时,首先把目光投向弱智、脑功能障碍的儿童身上,以后则重视复员军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今天其活动领域已从乳幼儿一直到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展示了人生全方位的临床心理学服务研究和实践[4]。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建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服务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学校重视,专业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等特点。

在建设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已有的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功理论、方法与体系都值得借鉴,但只有当它们与本国文化和国情相融合之后才能显现其适宜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本土化应当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和规划心理健康服务,来学习和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经验,整合一切有效元素,为我所用[5]。

2.应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

应然即“应该如此”,应然从本质上说是对“必然”的自觉意识,是对事物现实价值的肯定,暗示对某种价值的期盼,是一种对事物规律掌握的预期的证实[6]。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学校教育活动行为之“应当”,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按照科学理性探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应然性,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应然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在工作实践中尝试搭建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体框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目标。

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心理健康服务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其目标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在成长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与成长有关的心理援助。

2.2 服务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运用心理科学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系统家庭治疗等理论,结合国情和高校特点,科学有效地贴近学生,为学生服务。既有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的实证定量研究,又要重视主观体验和个体差异的定性研究,使心理健康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

2.2.2 系统性原则。心理健康服务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一种服务,应切实把它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总系统中,坚持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建立分年级和分类相结合、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系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2.2.3 教育、预防和咨询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服务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预防服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2.2.4 助人自助原则。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以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服务中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2.3 服务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范围包括学习状况、心理发展、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2.3.1 通过心理测量,了解学生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追踪监测和服务。

2.3.2 开设心理课程和讲座,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知识,重视心理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我,积累成长的体验和方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服务的效益。

2.3.3 以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对学生个体和团体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工作压力、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给予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环境,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4 尽早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如癔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以及各类异常心理,转介到医院,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恢复辅导。

2.3.5 针对学生特殊个体和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提供各种恢复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和危机干预服务,。

2.4 服务工作网络。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是形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具体建立健全三级工作网络和三级服务支持网络[7]。

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网络——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专业机构;二级工作网络——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三级工作网络——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和班级心理委员。

三级服务支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和活动,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朋辈辅导作用。

心理咨询体系的核心是咨询辅导,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学会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回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体系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言,具有治疗性、恰当的咨询关系、私密性和专业伦理规范等特点。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关键是建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机制,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积极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把危险性降到最低。

3.实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探索

应然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实然则是事物的现实展开,是事物的具体时空的真实存在。实然视觉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通过实践探索,努力达到应然层面的目标与实然层面的过程的统一。

3.1 工作网络为平台,做好“三个密切结合”。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构建了我校服务工作网络平台。服务工作机构的完善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由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形成三级工作网络:一级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医院、保卫处和学生公寓等;三级为学生班级或寝室和学生心理发展协会等。

工作机制的完善是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工作中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值班咨询与测量常规工作制度(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工作人员守则》、《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及《成都理工大学网络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创办13年,以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骨干队伍,其中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1名,具有国家执业资格心理咨询师8名,目前一批年轻的博硕士生正在成长起来。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内国际心理咨询培训与学术交流;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每月一次的内部相互督导和个案讨论,以提高咨询员间的相互支持和业务水平。

在完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努力做好“三个密切结合”:

专兼心理健康服务教师职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有专职教师8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天为学生提供服务,兼职教师30余名,分别在学校职能部门、各学院、醫院、保卫处和公寓工作,专兼职教师共同协调,定时在四个咨询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工作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与校学生工作密切配合,整合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院密切结合。一方面中心的专职教师实施责任制,每位老师负责几个学院,直接面向学院提供服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各学院的学生工作专职干部及公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中心与学院一起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3.2 心理健康教育为魂,为服务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我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就业指导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课程共达到40余门,每学年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人次达几千人次,使全体大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在开设课程、讲座的同时,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如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展开心理剧表演、心理图片和心理漫画展、心理影片点评、心理知识竞赛等,即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中,实现了“以活动促教育”的目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3.3 咨询服务为本,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观。

我校心理健康服务涵盖与大学生有关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心理健康调查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心理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等五个组成部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创新化,整合在服务体系中。

3.3.1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服务:每年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进行邀请咨询和追踪服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和团体的需求,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和诊断,运用心理学专业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

3.3.2 心理咨询服务:我校投资50万建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生物反馈法、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催眠、宣泄等服务,将心理咨询与训练的理论和技术运用服务中。512地震发生后,中心及时为受心理困扰的学生个人和群体,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心每学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出各具特色的学生心理服务项目。及时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和异常心理学生,转介到校医院和华西医科大心理卫生中心,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辅导。

3.3.3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测评,协助学生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开发潜能,创造自己的人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3.4 网络心理服务体系:创办学校心理网站,心理网站设置网上咨询、心理百科、心理保健、校园心理等系列服务项目板块,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3.5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主动性前瞻性的干预,减少问题的发生和困扰。研究危机状态的特殊心理特点,深入研究预防、处理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创伤辅导。

我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按阶段划分为预防系统、干预系统和善后系统。预防系统分为宣教、预警、监控三个子系统;干预系统分为信息通报、紧急评估、紧急干预、转介四个子系统;善后系统包括处理、总结两个子系统(见图1)。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制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发给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知识宣传和危机干预讲座,让老师和学生学会识别危机,提高危机应对技能,使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资源。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各学院在学生会下设立心理部,建立心理委员督察制度,负责关注和汇报班级中日常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时上报危机情况,几年来及时避免了多起危机事件的发生。

3.4 心理科学研究为翼,以科研促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了生命教育研究所、心理测评研究所、情绪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与性心理研究所,开展高校心理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20多项,各项课题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新思路,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高度凝炼为“一个主渠道,两个有力支撑,三个密切结合,四大特色”的模式,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奖,2007来获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集体,2008年我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研究和实施”获省第十一次高等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未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面临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长期、艰巨而充满希望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大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措施,使心理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要从为学生服务扩展到为教职员工,再进一步扩展到社区,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落到实处。

4.2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技术体系,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通过研究和实践进行中国化理论的再创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及高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和技术。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督导机制,督导制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督促、指导的制度,包括咨询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认证、监管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上岗后的指导与监管,加强伦理规范的建設,确保道德操守的实施,维持专业化的行为,使从业人员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4.3 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涵盖心理健康服务过程、服务成效、服务行为等评估要素,涉及服务计划、服务活动、服务记录等服务过程指标,服务者自我认同、服务对象满意度、学生心理改善等服务成效指标,关系导向行为和任务导向行为的服务行为指标,并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8]。

综上所述,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以期使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融合,从高校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到社区性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发展为全国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必然在社会变革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P2~5

[2] 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 P145~149

[3] 郑永扣.实然•必然•应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P31~35

[4] 徐大真.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P5~8

[5] 徐华春.黄希庭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7.4 P1006~1009

[6] 顾云虎.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J]上海教育,2001.9 P32~39

[7] 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P97~100

[8] 石秀英、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 P15~20

作者:郭朝辉 许若兰 陈 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电力企业安全论文下一篇:滴灌自动化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