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制冷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是实施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明确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目标、实施方法,并介绍该课程初步取得的效果。结合该课程的实践情况,指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制冷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1:

“课程思政” 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开辟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新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课程进行协调,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融入全课程、全教学环节中,力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为此,文章对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务必用好高校课堂教学这个途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不间断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吸引力,针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健康成长中的精神需求和期待,要使思想政治类课程像语、数、英等常规课程一样进行有效开设并形成协同效应。如今,“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样态[1],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进行有机协调,构成各课程教师、各思想教育相关者、各教育及教学环节、各课程的育人体系,发挥协同效应。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已有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2-4]。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理清“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诸如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机结合等问题,探索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各教育教学工作者、各教学环节中将立德树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人生价值、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真正实施好“课程思政”,就要真正理解好各课程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点,在教学开展前,做好知识点与相关思政元素的深挖,力求做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自然融合,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之态作用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及相互促进。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实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重重困难,到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航天事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地昂首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康庄大道上。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警惕西方思想渗入。高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防止西方思想渗入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人纳入思想教育的阵地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能有效保证高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守好高校这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高職类学生思想政治站位、爱国情怀,促进其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类院校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值引领更多的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而其他非思想政治课老师认为,只要讲好自己的理论课程或者实践课程就可以,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全部教育工作者纳入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既具有优秀综合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具有过硬的爱国强怀、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的人才。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等方面更加复杂,若学生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欠缺,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在深挖思政元素的同时,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时效性,贴近热点。帮助学生梳理、认清一些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作用于日常学习,勤思多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 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制度保障不够。由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到实施时间较短,各高职院校制度保证方面尚有欠缺,大部分院校存在为了完成工作而布置任务,对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收到的效果缺少系统跟踪,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缺少激励政策等,对“课程思政”建设缺少规划以及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全过程评价尚显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实现过程缺少评价方法;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涉及各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指标,缺少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德育方面的评价标准;课程设计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设计了思政元素,但是缺少思想政治、科学观、团队协作等的评价。

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入。全国教育部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工作。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仍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跟理论课程关系不是很大。各教师虽然按照要求在进行理论课程设计过程中,涉及“课程思政”即思政元素,但是流于形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或因理论课堂内容偏多,或因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专业课教师与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欠缺。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西方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理工类专业发展影响很大,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素材积累不足。同时,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外,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主抓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等思想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在目前“课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虽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意愿,但往往效果一般。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稍显生硬。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由于其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等结合紧密,因此在“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课堂实施以及衔接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但是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知识为客观对象[6],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因此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理工类课程在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方面存在欠缺,仍多为理论知识是理论知识,思政元素是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体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高职院校从上到下的通力配合。院校领导层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汲取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建设途径,同时结合自身高职院校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院校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计划、框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标准,在政策上加强对优秀“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奖励。院校各部门要通力配合:科研部门可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并提供科研经费等支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在制订诸如评优标准时向实行“课程思政”的课程倾斜;教学部门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评比,促进教师们学习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促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各系部领导应组织系部教师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并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本系部教师进行一定频次的培训,提高系部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各系部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及重点建设几门“课程思政”课程,为全系课程建设提供范例以及标杆,用优秀成果去引领或者启发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系部应为任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德育目标建设以及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等,要切实可行,特别是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要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提高各项目标完成程度的可检验性;课程标准除知识点外,要列明各课程思政点即德育环节,评价体系要包含平时、作业、实践、期末以及课程思政等环节的比重;课程设计中应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往往具有“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在课程实训环节、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可采用分小组等方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规范、引导学生的各种行为。注重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协作能力、安全生产、踏实肯干等品质以及思想品德的引导,注重实践环节中引入德育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转变任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5]。高职院校各任课教师应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使命感,日常要多关心国家大事、行业前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等,增强教师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积累思政元素素材。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比赛、培训,从参赛中提高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与迁移的能力,从培训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挖掘与衔接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专业课教師可通过听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联系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加强培训,聘请专家到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或者组织教师到校外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时事热点剖析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价值引领。

提高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吃透所教授课程的知识点。其次,各任课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包括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为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迁移做好储备。最后将理论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于无影无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如理工类课程——公用工程中制冷原理中的卡诺循环和卡诺逆循环中能量的交换与我国脱贫攻坚战相结合,既与国家时事热点相结合,又结合二者相似的关联点做到自然过渡,避免“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2082)。

作者简介:尤彩霞(1982—),女,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课教学、分离与纯化技术;刘思琳(1987—),女,学士,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空乘礼仪及思想教育;孙娜(1977—),女, 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绿色催化。

参考文献:

[1] 杨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2):98-10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詹忠根. 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要领[J]. 职教通讯,2018(20):29-33.

[4] 刘立丰,孙国徽.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之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19(25):176-179.

[5] 陈宏.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 航海教育研究,2019(04):87-88.

(荐稿人:刘文合,衡水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尤彩霞 刘思琳 孙娜

制冷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

摘  要: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是实施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明确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目标、实施方法,并介绍该课程初步取得的效果。结合该课程的实践情况,指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业课教师主体作用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实现对受教育者正确价值的指引和理想信念的树立[1]。

目前高校开设思政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培养计划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2],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专业课课程较多,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高校要以专业课课堂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一、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首先,专业课大多以小班教学为主,专业课教师可以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态,因材施教、及时困惑。其次,专业课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有正向引导作用。最后,思政教育可以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使专业课能够实现隐性思政教育[2],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专为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专业性较强,基于本专业前三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例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等,所授专业内容十分庞杂,涉及能源种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示范性建筑的技术分解。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如下:

1. 通过对我国一次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介绍,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行业荣誉感。

2. 通过对太阳能集热器的类型及集热效率计算、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设计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学习中能培养考虑环境污染治理、经济效益、安全等因素的能力。

3. 通过对示范性建筑中的如光伏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内容的学习,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3]。

(二)实施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痕迹可以体现在教学大纲、分组讨论、视频录像等方面[4],以授课内容融合穿插的方式来开展,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 以能源储备、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等作为问题导入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世界各国的一次能源利用结构现状和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冷制热等,并将各种可再生能源如何在建筑领域应用作为基本问题来组织教学,如图1所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大纲选择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主讲教师深入分析讨论情况,引出每次课程的课程思政点和专业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每次课堂的观点并讲解其与最开始课程问题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本门专业课程的结论。

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课程后期,通过在课堂上开办“可再生能源示范建筑技术解析”专栏,了解家乡或学校所在地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及可再生能源有关的政策,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国家政策联系起来,授之以渔。

3. 由于该专业课是针对大四毕业生开设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向学生普及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1]。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特点,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相关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了解建环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4. 理论联系实际,每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完毕之后,鼓励学生们对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优缺点以及普及难易程度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对问题进行辩论。在“世博场馆中国馆可再生能源技术解析”专题课后,学生普遍对绚丽的中国馆应用的如此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以及自己未来从事这一行业的坚定信心。

5. 由于专业课程一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课程思政也需要紧密联系国家的新政方针政策,这都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局限在校园内,而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本门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合格建环专业人才的职业品质与素养。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最后以小组演讲或组员代表演讲的形式给出讨论结果。

(三)初步取得的效果

通过合理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希望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德育的健康发展,并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门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实际应用较为接近,且学生即将就业,其专业特点和实际讲授对象能很好的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因此,《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示范性建筑的解析和探讨、专业职业发展的展望等,学生表示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该门课程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成绩为优。

三、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能主动融入课程思政,但由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较为复杂,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些与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素养、表达素养等密切相关。虽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有自己的方法,由于经验不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德育如何与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仍然考虑不足。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从学生方面来讲,小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理想缺失、道德行为不规范[1]。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出现新老交替的问题[5],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高级职称教师出现年龄老化现象,中年骨干教师短缺,青年教师较多。而青年教师在政治、业务素质及教学技巧等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4]。

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主体作用的建议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以适应学科不断发展的要求。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的科研发展,为科研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备保障,实现真正的教研协同,从而发挥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理论和实践要密切联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理论带动实践教学,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第三,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斷学习新事物,强化不同背景的人文知识,塑造人格魅力[6]。

第四,积极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6]。

第五,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全过程育人。高校通常有不同的院系、专业,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工作性质一般差别较大。很难用统一的方式对各类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融入思政教育[4]。

第六,对不同专业来讲,受教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最终都要走上社会,从事专业内外的具体工作。因此,产教融合应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层次需重视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发展,提升专业课教师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强调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邀请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嘉宾与学生互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前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就业情况和国情,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师生受益[2]。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材作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合适的教材充分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五、结束语

专业课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目标,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专门的人文素养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需要在遵循不同专业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各大高校需要确保专业课教师高效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让专业课教师真正体会到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课程建设,从而引导更多专业课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欣.《基于mastercam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J].西藏教育,2019(06):48-52.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3]马爱清,赵璐,淡淑恒,等.《高电压技术》课程融入思政理论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9(04):69-72.

[4]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06):439-442.

[5]桂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形势及相关机制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135-139.

[6]李平,赵冬梅.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124-126.

作者:刘洪芝

制冷专业课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学长制”在中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文件的出台,中职学校必须由原来的2+1模式,转变为2.5+0.5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三年级的实训项目成为每一个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借鉴我校德育教育成功的模式——“学长制”,笔者认为可以将“学长制”运用于汽车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学长制  理实一体化  实验室管理

1.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由2+1转变为2.5+0.5

2016年4月11日,教育部、人社部、安监总局等5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由过去的一年减少为半年[1]。我校的汽车专业曾经是按照三段式教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其中顶岗实习的一年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现在改为2.5+0.5的方案后,三年级在校的一学期,相关的课程和实训项目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三年级在校的学生,有学校通过企业课堂,项目进校园等模式,让学生在校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结合我校实训的实际条件,可以将三年级就业班的学生培养成“学长”,把学校的理实一体化实验室采用责任制的方式委托给学长进行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将要就业的方向选择相关的实验室。可供选择的实验室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汽车空调、新能源汽车、汽车营销、汽车电控8个理实一体化的实验室,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按照责任制的理念进行实验室管理和协助班级教学工作的开展,学长就是该实验室的负责人,如果这个实验室是一个小型的企业,那么这几名学生就是这个“企业”的“老板”或“员工”。

2.学长制在我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及成效

“学长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也推行了这一制度,其作用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学生,组成学长辅导小组,全方位地关心和帮助低年级学生。

我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率先启用学长制的管理方式,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责任感缺乏、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为此,创设“岗位”,让学长去指导新同学,帮助新同学尽快适应环境、学习专业技能、开展社团活动等工作,逐步形成了“学长制管理模式”,通过担任学长,在一定的“岗位”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帮带新学生干部成长中当“老师”。校学生会、团委会的学长们,对新吸收进来的学生干部,进行“一对一”帮带,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责,手把手指导帮带对象,使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大型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如新生国防教育、技能节、日常检查、清洁卫生管理等,让新生從不会到会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职责意识与能力培养。特别是入住新生寝室的学长,与新生同学习、同生活一个月左右,及时关注新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引导他们了解校情、专业,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3.中职院校汽车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时引入案例实践教学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实验课上学生才进行练习实践。此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汽车零件、多媒体、展示台与实验台等综合性教室,形成了实践、教学与再实践教学的模式。例如《汽车故障诊断及检测》教学中,化油器式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检测章节内容中,首先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汽车实物图,其包含汽车发动机运行中无法正常发动、发动机发热、工作无力及冷却不良等情况下汽车故障具体表现,利用视频学生对汽车故障诊断形成初步了解。然后老师再为学生深入讲解此类发动机运行力量知识,其工作原理具体是:转换结构将燃烧能变为机械能,实现进气、压缩、做功与排气循环。通常,发动机故障综合诊断包含分缸线试火、化油器情况检查、点火欠款及缸压检查等。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后,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各部件故障诊断情况与如何快速展开维修,实践通过故障树对故障原因、诊断流程图等进行分析并排除故障,加强现代化仪器故障诊断的实践。此种“实践-理论讲解-再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同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

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可在实训实验室直接进行该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而学生同时实践操作。例如《汽车空调设备原理及维修》一课中汽车空调运行原理:首先,实训实验室中学生了解空调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干燥器与管路等构成部件。了解这些构成后,老师为学生讲解实物原理,比如压缩机是压缩气态制冷剂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后并将其排出;冷凝器则发挥散热降温作用;干燥器负责干燥液压制冷剂。老师讲解各部件作用后,学生直观了解各构件性能与原理,此种情况下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笔试与实践考核的一体化

传统闭卷考试,仅仅是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此种情况下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在《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维修与保养》等专业课中,老师可应用笔试与实践考核融为一体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考核旨在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老师设置综合性实验题目学生进行随机抽检测试。实践考核中老师随时提问学生,结合学生问题回答情况与动手操作能力老师综合评定。此种一体化考核模式,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思维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4统编与校本教材的一体化应用

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一般所用教材是国家职业教育统编教材,个别学校所选教材不同,为了突出教学特点增强院校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老师可组建小组编写校本教材,确保其与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特色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具特色且更符合实际的内容。校本教材编写要根据原有教材内容,不能重复编写,因而校本教材一方面是对原教材内容的一种查漏补缺,同时根据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编写新知识点与内容,也可突出学校汽车服务行业专业性。例如有的学校与大众汽车总部或地方4S店合作,可针对汽车维修检测专业学生合理编写大众汽车维修检测校本的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维修大众汽车的能力,以此为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3.5一體化的知识拓展与教学创新

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老师要重视适当地拓展教学知识,教学手段创新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枯燥理论知识面前,老师要采取有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巩固好学生理论知识。汽车专业教学中,老师要重视一体化的知识拓展与教学创新,传统与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模式。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发展日益完善,老师应用多媒体优势融合微课、图文以及视频等教学,而在多媒体多元化动脑与趣味性刺激下,与老师增强互动,从而积极主动获得专业知识。另外,老师还可加强研究性课堂构建,明确学生教学主体以此搜集专业知识再向大家分享,便于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知识。

4.在汽车专业中实施学长制的探索

目前理实一体化实验室上课的现状是,每位老师带领将近50人进行实训,虽然进行分组教学,但是实际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尤其是中职学生纪律性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老师稍微没有看到就想着偷懒或者在实训的过程中犯一些低级错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借鉴我校德育管理学长制方式成功的方法,可在我校汽车专业中实施学长制。

4.1先决条件

因为三年的课程基本都是专业课,学生可以有一个学期在实验室进行项目学习和项目的指导。

4.2 学生以后有不同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群

让学生在岗位群里面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和自我成长的需求到相关的实验室进行专项的拔高实践训练。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岗位的轮换,让学生有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操技能。

4.3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4 学长的职责

由实验室专职教师和就业办的班主任协同管理学长团队,从学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再由负责人根据学生的爱好组队,主要的职责有:课前的设备和工具的准备。有些教学项目的前期准备时间较长,比如量缸,前期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拆解,如果在课堂上进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课中,实践课时段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安全保障。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同学进行技能指导和纪律监督,解决一个老师带50人实训的困境;课后恢复设备,督促学生,有时候课程结束后,有的组没有完全恢复设备,由于课程的安排需要去上其他的课程,这部分设备可以由学长进行恢复,保证下个班级能正常上课。

4.5实施学长制的优点

(1)对于学长,可以培养学长的创业意识、管理能力,为以后的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就业的软实力、精细化管理能力。学长在给学生演示和指导同学操作的过程中个人的专业技能还能再次得到提升。

(2)对于学生,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没有与老师之间的代沟会更为有效。学生认为你是老师你会是必须的,我是学生我不会是正常的。学长作为同龄人,能起到更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信。我专业的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较为内向和自卑,学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完成这些工作的。

(3)对于老师,通过学长制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双边关系,变更为导师、学长、学生之间的教学,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参与教学,而且还要负责小组日常的管理工作。减轻老师繁琐的工作,老师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辅导学生,同时可以让实践教学保持新鲜感,只做一年的学长不会出现职业倦怠。

(4)对于学校,科学的管理,减少实验员的工作量,学长素质提高,低年级的学生在下一年也会变成新一轮的学长,如此循环的方式可以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帮助学校树立口碑,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4.6实施“学长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1)关于空闲时间学生项目的安排。实验室不可能一直都保持满负荷上课的状态,所以当实验室有空闲的时候,学长在实验室除了设备维护和教具的制作以外,可以借助云平台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再次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管理学长的老师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给学长布置学习任务。

(2)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汽车专业有些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汽车底盘实验室和新能源实验室,要求学长必须取得汽车维修工中级证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监控手段。

(3)中职院校学生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关怀与引导不到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直属管辖专业部部长,其管理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整个班级学生。学生管理,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与自我监督,学生处由团委会管辖,学生会在学校与学生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由团委会指导,建立各种工作机制,明确基本工作方法,全面实现自我管理、服务与监督的目标。

5.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方案,既可以解决三年级就业班多出0.5学期在校学习项目的问题,又可以提高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虽然这一模式还没有正式的执行,不过我相信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方案能够在中职汽车或其他专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尤正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13):101.

作者:龚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