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教育相关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开展体育教学,既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不是单纯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而德育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承载载体,将二者有机结合,是现代教学模式探索下的新思路、新做法,经过实践教学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

第一篇:跟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教育慢下来 灵魂跟上去

摘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优势。地理课堂应该从唤醒生命意识、提升生存技能、润泽生命价值三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 灵魂 生命教育 初中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弑师案震惊全国,为什么一个周围人眼中的“好学生”却残忍地将水果刀对准了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这个不幸的事件说明了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本质被异化,即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欠缺以及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提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关注学生成长、润泽灵魂是当前教育亟需关注的问题。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方面以及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悟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灵魂的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社会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生命教育应该关注生命成长,润泽灵魂,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地理课堂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教育功利化导致人们只看重分数,以分数来评论学生的好差,以至于漠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了生命教育,即教师眼里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这样一种忽视生命个体的教育没有给予生命个体极大限度的尊重。就终极目标而言,当代教育应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个性,不断提升其价值与地位,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2.生命教育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初中是学生发展的快速时期。这时候的学生是矛盾的集合体,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在心理上表现出成熟和幼稚共存、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自尊心增强、片面性和表面性共存的特点。这一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内容与方式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把握好规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而且尊重是相互的。一旦不尊重生命个体,就得不到生命个体的尊重。弑师案以及案后学生的“淡定”“漠不关心”的状态,跟我们日常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要惠泽人类社会,还应该让青少年与具有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3.生命教育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

自2002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转变,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过多讲述有关知识,而是更多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自己的生命经历及经验。罗杰斯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整体人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在认知上、情感上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生长和教育完全是一体的,伴随着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修养,越来越有责任感。”所以,课程改革需要生命教育理论做支撑,教育需要回归生命。

4.生命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湖南弑师案值得教师反思的是:教育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功能,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获得分数还是引导个体生命的成长?答案是:学生不是教师或者学校获取名利的工具,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要育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生命成长。现行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挥散不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初中教学中仍然偏重智育、考试科目、分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在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繁杂的考试、过高的期望重压下,心理承受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陷入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中。长此下去,有些学生就会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有的则会自暴自弃、轻生,甚至产生仇恨的心理。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有利于教师、家长和青少年的沟通,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

四、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栏目主要有“阅读材料”“活动”,其中阅读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有益补充,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活动”往往针对一个地理现象、事实或原理,引导学生探究,主要有资料分析、动手、辩论等活动形式。在地理教材的各类专栏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对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培养学生情感,塑造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这节阅读栏目中探讨人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了让学生了解炎热与寒冷的环境对人种肤色、发色、鼻子形状的影响外,还教会学生无论什么肤色的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学会尊重他人。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身體有缺陷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更不能用语言暴力去攻击他们,让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生命,唤醒生命意识。

2.地理教师为生命教育提供保障。

一方面,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比其他教师有着更强烈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人地观。这些观念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能在不知不觉中滋养学生的心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板块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展示一系列救援图片,在学生感受到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危害时,紧接着展示出“‘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之全国对汶川地区的关注和支持”,让学生体会到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与真情的伟大。最后,教师模拟地震发生的情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技能,强化防灾、抗灾意识,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解说并结合地理知识内容开展教学,很好地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捕捉新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野外实习经历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有野外实习的经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学习野外定向、野外给养、野外避险等生存知识和技能,这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直接经验,这是其他学科教师所不具备的。例如,课堂上讲解滑坡泥石流时,教师结合自己实习时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引导学生分析滑坡发生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易发生滑坡以及滑坡发生时应该如何选择逃生路线、运用逃生技巧。

五、地理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来开展生命教育。

1.注重生命意识的唤醒。

生命意识的唤醒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诞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和成长的艰辛。生命意识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保护生命。在地理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法和体验感受法。

研究性学习法,侧重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能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现生命成长。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时,学生通过每年我国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的状况,知道我国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的严重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深切了解家庭用水状况以及农业用水情况,了解水资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知道水资源对人类非常重要,进而唤醒学生珍惜水资源、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体验感受法,主张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与生命有关的体验感受中,强调在地理学习之余,用眼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双手去体验,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心去感受周围环境中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强调自我认知过程,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例如,在讲到三江源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杀戮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可可西里》,让学生感受藏羚羊被大量猎杀并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谈谈对人类大肆屠杀自己同伴的看法,并将想法写出来,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以动物的视角体验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动物也有自然界赋予的生存权,延伸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做到自尊与尊重他人,唤醒尊重生命的意识。

2.促进生存技能的提高。

强化生存技能即通过知识和实践的学习提高一个人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能力,以及个人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适应和积极的行为能力。生命教育中的生存技能主要包括挫折应对能力和逃生技能。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以及独立意识的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制性与冲动性并存,对挫折或逆境缺乏必要的忍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往往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地理教学中可以渗透关于如何处理挫折的教育,比如在讲非洲的粮食、人口、环境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非洲南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现状,了解面对如此落后的状况,非洲人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本民族的状况。因此,教师可以渗透这样的观念:有的学生可能成绩不太好或者学习负担过重,不要自暴自弃,眼前的困难或者挫折不是什么大事,保持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逃生技能的强化可通过课内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存技能相关的主题知识,积极探索课堂内外主题教育的形式,如黑板报、演讲、模拟演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逃生技能。比如,模拟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场景,教会学生必要的逃生技能。

3.实现生命价值的润泽。

实现生命价值即通过教育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生态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准确定位并找到生存的价值。地理教学中生命价值的实现可以运用课堂渗透和榜样示范两种对策。

课堂渗透侧重通过地理课堂的知识教学,将知识与学生生命意识联系起来,将较为抽象的生命价值观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我国农业时,季风气候对农作物而言能实现雨热同期,但季风的不稳定也是导致旱涝频发的“罪魁祸首”。那么从这个案例可以推出:在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找到自我的闪光点,最终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榜样示范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主张通过身边好人好事,引导学生吸取正能量,改善自身的行为,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实现社会价值。例如,在讲到日本捕鲸业时,可宣传绿色和平组织为保护鲸鱼所做的努力,让学生明白这是无私奉献的大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让自己和他人活得更美好;在讲到巴西热带雨林气候时,可适当渗透热带雨林里疟疾严重,来自世界各地的无国界医生为了改善当地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冒着危险去帮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当地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当前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而回归教育本质应指向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山中学)

作者:尚姗姗

第二篇: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跟体育教学更好的结合

【摘要】开展体育教学,既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不是单纯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而德育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承载载体,将二者有机结合,是现代教学模式探索下的新思路、新做法,经过实践教学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本文针对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探究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道德品德和身体素质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品德培养 教学融合

一、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现实意义

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在开展体育运动的时候,进行德育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在竞技项目中渗透德育精神,是现代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形式[1]。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将爱国主义、团队意识、拼搏进取精神有机融入活动之中,可以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让德育教育找到自身存在的有机载体,而不是以空洞的说教形式存在,是一种德育教育的创新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同样有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理解,深刻领会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品格,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教学,这种将二者有机融合的形式,是现代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的新产物,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径。

二、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的目的任務

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体魄,只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品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开展的时间和空间都与其他学科存在不同,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机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学生身上的“富贵病”越来越明显,明显存在着意志薄弱的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举例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有1500米跑步测试项目,现在能达标的同学并不多,不是因为学生的身体素养达不到训练的要求,而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会嫌累,不愿意完成训练项目,在这样的契合点下,可以将德育与体育训练教学有机融合,从思想和身体两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感召和影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运动水平[2]。

三、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现实策略

(一)实行差异化教学方法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有机融入德育教育,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在对学生训练内容的区分的时候,也不能单纯的从性别等进行教学区分,而是要对学生有效的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接受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在体育项目训练上如此,在开展的德育教育的时候,对不同特征的学生,也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说教方式,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差异化原则,实行差异教学。

(二)始终将体育教学作为载体

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具有很强的参与度,学生在紧张学习过后,一般也都乐于接受体育课程,可以利用这个课程有效的放松身心[3]。但是,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对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认为一般都是简单的说教,因此经常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要始终将体育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平台和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内容,不能脱离体育教学实践,否则也会变为较为空洞的说教内容。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专业人才的不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分配给体育学科的师资普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德育教育素养的教师更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要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体育教师不单单也进行业务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科发展。

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密不可分,可以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人才的打造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进而实现学生德育与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延峰,林然.冬季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冰雪运动,2013,(6):51-53.

[2]彭蕾.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8):150-151.

[3]单舜,陈瑞宁.德育:体育教学的灵魂[J].体育科技,2013,34(4):165-166.

作者:丁俊彬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跟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跟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不仅影响着一批受过系统教育的“准老师”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缩短适应期,而且对其专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该群体在实习阶段存在对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呈闭环模式、实习组织实施随意性、实习跟踪指导不够、实习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跟岗实习 对策

近年来,早期教育越来越成为家家户户口中的高频词汇。究其原因,不管是幼儿教育是否要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大讨论,还是家长早教意识的超前化,都表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二胎政策的放开,社会对幼儿教师质和量都有更高的要求。跟岗实习作为“准幼儿教师”顺利过渡成为合格教师的关键环节,是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关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作为职前教育的实践阶段,实习效果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本文调查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大二教育实习学生共862人,发放学生问卷862份,收回862份,有效问卷837份;发放幼儿园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问卷20份;开展学生座谈会23次,访谈10次。

一、教育实习现状

作为一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我历时三個月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一线,以第一视角审视反思学前教育专业跟岗实习中的问题。

(一)跟岗实习目的不明确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实习”做出的定义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检验,锻炼工作能力。教育实习,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的目的可做一种解释,即把学到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拿到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中去应用、检验,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能力。通过访谈几位学生;“你知道实习的问题是什么吗?”A学生说:“实习就是去体验当幼儿教师的感觉。”B学生说:“实习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可以与幼儿近距离接触,然后把我们学到的东西交给他们。”C同学认为:“实习锻炼我们的能力。”可见,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的目的有不清晰、不明确,存在把实习目标简单化的倾向。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在实习方案上实际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岗位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现场见习、辅助带班老师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验证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认识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体验幼教工作状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育实习的目标不明确反映的不是政策或者学院文件上的不明确,而是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对实习的目的缺乏了解。

(二)跟岗实习呈闭环模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集中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跟岗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实习后回到学校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查缺补漏。从时间的节点上讲,时间比较固定;从时间的长度来说,时间为3个月左右。但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实习的时间只有4天。从设计思路上看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开放性的循环模式,但存在理论学习时间长,实践应用时间短,实习时间不灵活等现象,导致学生知行割裂。本文认为在学生短暂实习后,只进行理论学习,没有及时跟进反思实习中的问题,更没有让他们重新回归幼儿园解决问题,这种实习模式实际上是闭环模式,是不灵活的,是存在知行合一断层的。

(三)跟岗实习存在随意性

跟岗实习的顺利组织与实施,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但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学院层面。学院为保障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在政策上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关注与指导,没有形成跟岗实习全程跟踪式指导机制,在幼儿园与学生之间需求互相满足、发展上缺乏引导、协调和帮扶,桥梁作用不明显。

幼儿园层面。存在对实习学生的定位不准确,以“填空”方式安排实习工作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配到幼儿园后,会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分配到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学生由各年级主任分别带到各个班中。每个班安排一般两三名学生,由一名主班老师负责带。但在调查中问及幼儿园分配的标准是什么?一名年级主任说:“主要看哪个班缺老师,有些班老师怀孕请假了,就需要多派几名学生去。”通过后续跟踪观察和学生反映,他们在幼儿园主要的工作是打扫卫生。这不得不让我们考虑,幼儿园有没有正确定位实习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承担起幼儿园一方的责任?实习班级分配是固定的,没有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的轮换,导致学生实习获得经验片面化,只了解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了解不够。

实习指导教师方面。68%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实习指导不够;18%的学生表示实习期间任务安排是由班长传达老师的安排,跟老师交流的时间少。这说明学生很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对他们关注和指导。通过对近几年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年龄、教龄、是否经过实习前培训、是否具有一线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年龄趋向年轻化,教龄一般1—3年,存在幼儿园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受过实习前培训,专业性比较单一,这表明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培养还没有得到重视。通过与5名指导教师访谈,“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是什么?”5名教师认为:“就是管好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及他们的安全。”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1名教师提及。对于“帮助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促使学生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实习老师都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实习过程中疏忽了。

(四)跟岗实习评价不规范

调查发现,对学生的跟岗实习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实习结束后的跟岗实习报告,教师根据跟岗实习报告情况打分。这种不规范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实习过程中的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实习作出正确评价,反而极大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关于跟岗实习是否有学分,C学生说:“如果有学分我就去实习,如果没有那我就不去了。”这种“唯分”实习效果如何呢?

二、跟岗实习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跟岗实习前准备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实习质量与实习前的准备有直接关系,决定跟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

物质准备。实习学生的衣食住行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交通、实习基地、幼儿园、学生自身及实习平台搭建及运行。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求不是精神满足的必要条件,但是自我提升发展的保障。实习基地学生食宿及幼儿园实习安排,学生生活用品、基本药品的准备,微信群、QQ群、手机号码、蘑菇丁等实习交流指导平台的搭建必须提前准备。

精神准备。精神准备是对应物质准备来讲,包括实习总计划、实习基地规章、幼儿园规则制度,指导教师心理准备,实习学生心理准备等。通过召开实习动员会、班会等方式让教师及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对指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邀请一线幼儿园教师来院交流,形成院、园交流零障碍的常态化模式,分享幼儿园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参与实习实践活动。

(二)探索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集中实习可以让一大批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习,使学院课程进度保持一致,实习效率很高,也好管理。但实习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并不适合这种集体性的实习方式。

分散实习。顾名思义实习是分散的,具有灵活性。这种实习模式具有即时性、灵活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实习,实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可以使课堂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实现课堂知识和幼儿园经验融合。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可以解决实习时间短,达到轮换不同年级积累经验,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刘超极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弥散性教育实习模式上,认为弥散性实习模式不仅在实习内容上具有全面性,而且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十分灵活,该模式有利于将学生应具备的多项教育教学能力分解为若干实习项目分散安排于各个学期,在该模式下学生在实习时间和实习基地的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莫国炜等人通过对我国不同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比较与评价,提出在继承传统实习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应灵活运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实习模式。要想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存在一些阻力,需要积极探索。如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正通过建立附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合作幼儿园的数量,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模式的实现做准备。

(三)落实多主体责任,構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跟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形成认同感、成就感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对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这一过程中,学校、幼儿园、指导教师、学生都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严格落实责任。首先加强校园合作。校园合作为学生顺利实习搭建了桥梁,应回归合作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方向发展”(即学校希望学生能到幼儿园获得实践经验,忽视了返校后学生的实践反思;幼儿园只是通过实习学生解决自身师资不足的压力),加强资源共享,学院优秀教师去幼儿园讲授理论知识,聘请优秀幼儿园教师做特聘教师,加强学术交流。其次,提高指导教师的能力。学院要高度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明确挑选指导教师的标准,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指导教师除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及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最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学校、幼儿园、指导教师、学生本人都应该参与到实习评价当中。通过他评和自评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正确评价学生;评价以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主,为我们构建全程化、层级化、协同化、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保障,也为我们以后进一步做好实习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保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与实践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216-217.

[2]刘超级.弥散性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莫国炜,庞锦英,张丽霞.师范院校不同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与评价[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28-131.

作者:付军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病理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