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

2022-09-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号角, 其中提到在中小学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问题, 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 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党和国家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 但是, 直到今日, 武术教育的发展令人堪忧, 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更是“名存实亡”。

1 中学武术教育存在的尴尬境地原因分析

1.1 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

“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 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青少年是无孔不入, 注重商业运作的西方价值观念已经对中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却非常淡薄。现在青少年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喝的是可口可乐, 听的是摇滚, 看得是美国大片, 崇拜的是姚明、科比等体育明星。并且建国后, 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 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 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 降低了武术的魅力。缺少技击与刺激的中学武术套路教学显得枯燥与乏味。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 中国传统武术后继人才的断层现象十分突出, 世人所崇拜、所敬仰的武术真功的修炼, 几乎如风扫残云, 无处寻迹, 武林百余种拳种被当代人所了解的也不过半百。加强武术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1.2 中学专业的武术教师的匮乏

当前, 我国中小学的专业武术教师严重不足, 武术课多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 只有短短的“54”、“72”个学时用来学习“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 并且高校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 毕业后从事教学更是望而却步。新课标的实施, 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数中学体育教师不愿选择上武术课。谁来教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武术在中学的开展。

1.3 中学武术教材竞技化的倾向是导致武术教育开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 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 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 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考核, 还是课外武术训练, 都带着浓厚的竞技色彩。武术教材的竞技化让一般的体育教师望而却步, 体育教师都做不好的动作, 怎么传习, 并且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 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1.4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武术教育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应试教育导致众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许多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 虽然体育已经被列入到中考项目中, 但是以应对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是练习一些田径类项目, 武术不是体育加试内容, 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难有保障。

2 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重新构建

2.1 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

对于中国武术教育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武术并没有在学校根本扎根, 武术在中小学校中还是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今天的学校体育几乎全面地被西方体育所垄断。并且在学校体育中仅存的武术教育也同样被打上了西方体育的烙印。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 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都受到西方身体教育的影响。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面对西方强势文化, 显得武术教育的单调和苍白, 没有优势可言的中国武术教育, 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武术是历史的, 是文化的, 更是民族的。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 传统文化需要延续, 武术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为武术教育的发展, 将学校武术教育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是有必要的。要明确学校教育必须要有武术教育;就是要明确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开设武术课, 学校教师人员组成上必须要有专业武术教师, 学校教育必须考核中国武术教育。

2.2 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要上升到“文化意识”层面

武术教育如果仅仅作为一项运动项目来关注技术的传承, 显然是实现不了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传播目的。“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 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兵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契合, 与中国人的内心素养与精神境界相联系, 实际上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早已完全脱离了单纯的技术而成为一种文化。单纯的武术技能传承并不能代表武术的全部内涵。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的中国武术发展将举步维艰, 通过丢弃传统文化来迎合武术的世界化, 将丧失武术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文化, 又有谁来追随。文化是武术成为艺术的审美情趣, 文化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根骨”。

2.3 中学武术教学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的定位

面对当前中学武术教育师资的缺乏现状, 武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需要一定时间, 同时, 还受到学校的人事编制的限制等等, 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是不可能的, 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发挥体育教师对武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需要我们对中学武术教学的运动形式与内容体系加以调整。使教师教不难, 学生学的不难。回顾我们的中学武术已被统一的少年长拳12式、三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内容所一色化。动作繁杂难学, 中学的武术教学已经变成了武术套路教学,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繁难的套路, 即使是老师也模糊。难道一定要教套路吗?教基本功、单式动作不可以吗?可以根据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 武术技能的传习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 在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基础上, 注重武德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承, 学生练习过程中加强引导, 促进学生对动作的领悟与境界的提升。

摘要:武术做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三令五申地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武术教育”。但是, 直到今日, 武术教育的发展令人堪忧, 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更是“名存实亡”。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 中学武术教育的发展要上升到“文化意识”层面, 中学武术教育应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加以改革。

关键词: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岗, 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2] 徐培文.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九江龙舟“草船借箭”的艺术造型下一篇:论高校档案馆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