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职院校是综合各种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学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把专业做精做细,是中职院校的终极目标。因此,就加速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1:

突出创新与实践的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建设

摘 要 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属于核心主干课程。如何建设好这门课程,各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本文以吉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以突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以服装设计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突出设计创新与实践教学,建立了设计创新式,企业合作式,专业赛事式,毕业秀场式这四种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和服装专业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结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服装设计学 课程建设 设计创新 实践

Fashion Design Course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Innovative Science and Practice

ZHANG Mei, XU Yi

(Clothing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rtermaster,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Key words costume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esign innovation; practice

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属于核心主干课程。如何建设好这门课程,各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

本文以吉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以突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该成果获得了吉林省精品课程,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成果以服装设计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紧密结合当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突出设计创新与实践教学,建立了设计创新式,企业合作式,专业赛事式,毕业秀场式这四种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和服装专业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结合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深化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并收获了诸多专业奖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服装设计学的构成包含理论与实践,其中理论部分包含了服装设计概论和服装设计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了服装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跨越4个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采用学校学习,市场调研,企业实习,参加大赛等方式的结合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

1 建立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设计创新式实践教学。结合当前服装行业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台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装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紧密结合。申报立项的创新课题与课堂上学生的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获得的项目基金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环节中,以3~5人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1个设计主题,每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设计,面料采购,工艺制作,展示陈列,平面拍照,设计总结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包括创新系列作品,学术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图1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吉林大学服装专业学生已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校一类11项,校二类19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校一、校二类共4项,其中5项创新创业课题获优秀结题,并创新保送硕士研究生。这些课题应用于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图1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发布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教学团队结合服装设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开发了《服装设计概论》多媒体课件,该课件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方法,其成果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电视教材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发布最新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 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各项专业设计赛事,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奖项共57项。

团队教师有4人担任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服装分委员会委员、纤维材料分委员会委员和服装表演分委员会委员,这些委员在教学中对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服装设计学教学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4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配合服装设计学课程建设,特别投入资料室进行教学档案建设,并调出专人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实践作品和毕业设计作品均按实践课程名称,年级,分门别类做好电子档案,毕业作品集除纸质文件,还专门制作成电子图书存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教学资源也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2013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2013248)

参考文献

[1] 刘运娟,陈东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4):272-274.

[2] 曾真,李伟.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1):59-62.

[3] 李晓鲁.关于服装设计教育模式的思考[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1):9-10.

[4] 靳贺玲,秦姝,张玉萍,张菊美.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纺织服装专业群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1):47-49.

作者:张梅 徐艺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 中职院校是综合各种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学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把专业做精做细,是中职院校的终极目标。因此,就加速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精品课程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交流与发展,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查阅资料、校际公开课的交流学习、课下的探讨、课程建设时间等。通过以上过程与方法,得出结论,对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它并非是按照某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更多的是要积累一定的时间和工作经验,才能得出最有效最佳的成效。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

我校属于中职学校,专业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服装设计专业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之一。服装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比较特殊,它是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动手能力强。如何建设这门学科,是一个经过长期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每个院校都有其特色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所在,本文以阜阳市医药科技工程学校为例,探讨思考本校是如何实现突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服装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教学模式有特色、多元化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我校的一大特色是实行校企合作制。具体实施为主要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成立校外的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毕业实习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加强锻炼。不同的实习单位,可以锻炼不同的工作和学习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服装店、加工制作成衣厂等地点实习锻炼,不仅可以了解服装制作的整个流程,提高平时的学习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管理营销能力。

(二)专业技能赛事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视不断提高,关于中职类的赛项也日渐增多,最为典型的应该是一年一度的中职技能大赛。在此赛项中,有一项就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当然,也不乏与服装设计有关联的,比如,服装模特表演、平面模特表演等,不管是工艺类的还是表演类的,都与服装设计息息相关。工艺类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方面的考查和锻炼,表演类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但它也同样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服装款式的学习交流,让学生对服装款式更加熟悉。

除了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技能大赛之外,针对本校实际,组织策划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校级服装秀场时间教学,通过举办作品展览、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理念、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选用模特、彩排等流程,以演出的方式展示他们设计服装的所有环节,各个环节流畅亲切自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空间的优化與拓展

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并建立合适的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根据专业特色,我校建立了服装设计教学团队,并认真筹备精品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服装设计的网络教学视频,更为翔实地讲解服装设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服装设计专业团队,共有专业教师4人,分别毕业于专业的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技术,在服装类的各项比赛中,辅导学生,并且获得奖项若干,在学校的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未来与展望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国民经济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中职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时刻明确自己的定位,办出有特色,成为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队伍要不断地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职教育应该更加提高办学规模和格局,提高教学质量,抓精品课程建设,把重点专业建设得更精、更细。

服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既有其规范性,又具有服装设计精品课程的特色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精品课程,而且综合了中职服装设计和社会服务的研究成果,是精品课程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8).

[2]周萍,吴国华,段正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1).

[3]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江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作者:邢程琳

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篇3:

建构主义在面向艺术类专业《 纺织材料学 》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立足于江南大学《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今高等纺织服装教育的现状,以建构主义为依据,讨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纺织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课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纺织材料学;艺术类专业

作者简介:李梦娟,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纤维、废弃聚酯资源化再利用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纺织材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号:JGB201313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轻化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学用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JGLX13-079)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改项目“轻化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Y07)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论著《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研究发现:不同儿童在面对相同现象时,常常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和应对,证明他们对相同现象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反应了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框架之上的。因此,儿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也被认为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同样,此理论也适用于解释成年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前者是指对于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新知识,认知主体把新的知识融会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后者是指在新知识与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不相关联,新知识无法被主体接纳和理解时,认知主体就必须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使其与新知识相关联,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通过同化和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与发展,知识和经验得以累积和丰富。

《纺织材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尤为重要。然而与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科生相比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初高中开始就被作为艺术生培养,对形象、色彩和空间等具象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而对于涉及物理和化学等理工科理论基础的抽象知识,接受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纺织材料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此,我们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方法,在艺术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使抽象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连接并具象化,以便于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进一步运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掌握的科学知识中,近30年来所掌握和发展的占总量的90%,而之前的几千年中所认知和积累的仅占总量的10%。类似的,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通过研究,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人类的所认知和掌握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前叶每10年增长一倍,到了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增长周期缩短到了3年。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几乎所有想得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学习以往只能从书本和课堂才能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缺乏的是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强调树立学生主体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强硬的灌输知识为目标,而是强调学生自主的建构认知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纺织材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对纺织服装材料的识别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服装材料的性能;③培养学生对纺织服装材料的运用能力。在《纺织材料学》的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单一考试考核来评定。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并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传统的课程依照“纤维—纱线—织物—染整—服用性能”的逻辑结构开设,虽然逻辑清晰,条理清楚,但前部分的知识主要以理论基础为主,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显得枯燥和难懂。有些课程体系为了避免艺术类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采取了删减大量基础理论、只保留知识点的方式,这无疑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可以顺应艺术类学生对形象、色彩和空间等具象有较好理解能力的特点,将课程体系转变为“服用性能—织物—染整—纱线—纤维”的“逆向”逻辑结构,将面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作为核心展开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和展示代表性面料和纱线,令其感受面料及纱线的外观、质地和性能。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同化”、吸收和掌握织物服用性能、织物分类、纱线分类等较为具象的知识;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特性,带着问题学习后整理知识、纤维的各种性质、纱线结构、纤维组成和性能等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展示模型、实验操作等方式,实现织物结构、纱线结构、性能指标等知识的构建和“顺应”,从而真正达到《纺织材料学》在艺术类学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且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行为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学模式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媒體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缺一不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关注点在于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授予者、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教材仅仅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媒体也只是知识传授的手段和方法。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同时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得到任何想要获取的知识,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转型,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教材是知识建构的对象,媒体则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认知的工具。

目前,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发和运用得较为成熟且适用于艺术类学生《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交互式教学模式。所谓“交互”,需要的是传输者与接受者之间双向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采取此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艺术类专业《纺织材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教学模式以“设问—解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柔性作业,教师课上布置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解答并和教师讨论,充分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建立面料样本库,通过参加展会、面料市场购买、网购、废弃面料收集等方式构建班级面料样本库,对面料信息加以备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串联面料成分、织物结构、面料正反面、经纬向、印染方式等多个知识点,达到很好的复习和巩固的效果,实现课程内知识点间的交互;鼓励学生在完成如服装设计等课程作业时,在选择面料方面不仅考虑颜色、价位的因素,还应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考虑面料组成、织物结构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交互。

2.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实例式教学或建立在问题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同,侧重于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例式教学,让学生自己生成课题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当天穿着的不同服装分析服装的织物种类、织物结构、辅料种类、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洗涤和保养方式等,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可以采用学科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建立课题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多接触面料市场和参观一些大型的服装面料、辅料、纱线或者纺织机械方面的展览会。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对面料的性能有所了解, 多接触面料市场, 能提高其选料的能力。而各种大型展览会让学生对当前服装材料市场最前沿的知识有所了解,开拓他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艺术类学生《纺织材料学》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艺术类《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助于《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可广泛应用于类似的纺织材料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54-59.

[3]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16.

[4]姜俊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1-5.

[5]刘艳芹,栾述文.“以人为本”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5):59-64.

[6]漆为欢,陈国芬.中外服装教育对比及其有效性研究——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6):460-463.

[7]王利君,等.积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1):30-33.

(編辑:秦俊嫄)

作者:李梦娟 邱华 葛明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下一篇:价值链会计思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