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与防治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大气污染与防治范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大气污染防治类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

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放射性污染防治、电磁污染防治五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做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五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二年一月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 水与水循环

(1)熟悉水环境保护

采取限制或消除排入水体和水域的污染物的措施,使河流、湖泊、海洋、水库等水体和水域维持其应有的正常功能.

(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水分不断的蒸发和蒸腾,并汽化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形成云,又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传播到各处,遇到适当的条件时即成为雨或雪而降落到海洋和陆地。这些降落下来的水分,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土壤或地下水;一部分经植物吸收后再经枝叶蒸腾进入大气层;一部分可直接从地面蒸发而发散;一部分可能顺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湖泊流入海洋,再经水面蒸发进入大气圈。这种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称作自然界水循环。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 (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

根据来源不同,废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三大类。

生活污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污水。

特点:含氮、磷、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糖、蛋白、脂肪、尿素

工业废水: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工业废水分为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生产废水是指较清洁,不经处理即可排放或回用的工业废水。而那些污染较严重,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的工业废水就称为生产污水。

特点:

一、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排放方式复杂

二、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

三、带有颜色或异味

四、污染物排放后迁移变化规律差异大

五、污染物质毒性强,危害大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排出的污水称为农业废水。 特点:含氮、磷高,成分主要为微生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 (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污染物种类:

废水中的污染物: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感官性污染物、热污染等。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无机有害物质(水溶性氰化物、硫酸盐、酸、碱等无机酸、碱、盐中无毒物质、硫化物)、无机有害物(铝、汞砷、铬镉、氟化物等重金属元素及无机有毒化学物质)、耗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氨基酸等)、植物营养物(铵盐、磷酸盐和磷、钾等)、有机有毒物(酚类、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苯等)、病原微生物(病菌、

1 病毒、寄生虫等)、放射性污染(铀、锶、铯等)、热污染(含热废水)。

水质指标:

水和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各项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指标。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三类。

 物理:水温、悬浮物(总不可滤残渣,0.45μm滤膜截留物质的质量,105℃烘干)、浑浊度(水中含有胶体状态和悬浮状态的杂质引起水的浑浊程度)、色度、臭和味、电导率等  化学指标:

  杂质或污染物质的单项指标:如锰、铁、氯化物等;

无机特性的综合指标:pH、酸度、碱度、硬度、总含盐量、氧化还原电位等;

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指标:COD(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BOD5(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TOC 

 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埃希氏大肠菌、细菌总数等  放射性指标: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单位Bq/L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苯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物理方法:通过物理作用来清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称为物理处理法。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过滤、沉淀、浮选等技术分离废水中的悬浮污染物。

2 化学处理法:通过一些化学反应清除废水中污染物质或使其转化为其它物质从而化有害为无害、有毒为无毒等,称为化学处理法。常用的方法有中和法、氧化法、凝聚法、石灰解析法等。

①中和法主要用来除废水的酸、碱性。

②氧化法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空气氧化法,即将废水暴露在空气中,利用空气氧化;二是化学氧化法,即在废水中加高锰酸钾、液氯、臭氧等强氧化剂使其发生氧化反应;三是电解氧化法,即利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阴阳两级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以消除污染物质。

③化学凝聚法这是处理废水常用的一种方法。当废水中含有许多胶体物质,用物理方法不易除去时,常加凝聚剂,如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明矾、铝酸钠、氧化铁等,以清除胶体带的电荷,使之变成絮状,迅速下沉。

④电解凝聚法电解凝聚法与化学凝聚法基本相同,即清除胶体上的电荷,使其发生凝聚作用。不过,后者是促使胶体下沉,前者是促使肢体聚集于液体表面。电解凝聚法常用于去除废水中的乳化油。通过电解作用使阳极电板上产生矾花,即氢氧化铁,阴极产生氢气。矾花和气体气泡不断上升,将乳化油带至液面产生凝聚、吸附和浮托等作用,因此又称电浮选法。

物理化学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萃取法、分离技术等。

①离子交换法这个方法是使硬水软化的传统方法,现在是深度处理废水和回收其中有用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于除去或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即利用离子交换作用,把废水中希望除去的或回收的阳离子或交换,然后用水或其它液体淋洗树脂,将其中重金属洗出,树脂复原。

离子交换树脂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产物两种。此外,天然的蒙脱石、沸石、多水高岭土和伊利石等均有离子交换吸附能力,也可用于处理废水,并具有来源容易、成本低等优点。

②吸附法吸附法是采用固体多孔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味、臭、色、油、酚等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属于这类吸附剂的有活性炭、活性硅石、硅酸、白土、蒙脱石、氧化铝和骨粉等。

③萃取法采用某种有机溶剂,从废水中除去或回收可溶于该溶剂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例如,用重质苯、异丙醚等革取废水中的酚。

④泡沫分离这种方法是把空气吹入废水中,或者在废水中投放表面活性物质,使水中形成许多泡沫,水中表面活性或非活性污染物质吸附在泡沫上,升至水面,不断刮去泡沫,就能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⑤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可分为电渗析法、扩散渗析法、反渗透法和超滤法四种形式。 a.电渗析法:溶液中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有选择地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

3 定向迁移,此法多用于海水和苦咸水除盐、制取去离子水等。

b.扩散渗析:即为浓差渗析,利用半透膜(只能透过溶剂或只透过溶质的膜)使溶液中的溶质由高浓度一侧,通过膜向低浓度一侧迁移。此法主要用于酸、碱废液的处理、回收和有机、无机电解质的分离、纯化。

c.反渗透:以压力为推动力,把水溶液中的水分离出来,同时分离、浓缩溶液中的分子态或离子态物质的方法。反渗透法在化工分离技术、硬水软化、制取高纯水和分离细菌、病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d.超滤法:是以压力为推动力,使水溶液中大分子物质和水分离。其本质是机械筛滤。在这种方法中,膜表面孔隙大小是主要控制因素。

生化处理法: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根据废水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废水的生物处理分为好气和厌气生物处理两类。

①好气生物处理法:在废水中通过大量空气,促使好气微生物大量繁殖,并注意调节pH值(6~9)、温度(20~30℃)和增加必要的养料(BOD∶N∶P=100∶5∶1)等,使之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它们能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大量分解,分解为CO

2、H2O、NH3和硫酸盐、磷酸盐等,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质的目的。

②嫌气生物处理:是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嫌气微生物来进行废水处理,这种办法常用于处理有机质含量高的废水,即生化需氧量在5000~10000mg/L以上的废水。

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如,用沉淀法去除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或气浮法)可去除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接近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去除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源菌等。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城市污水成分的99.9%是水,固体物质仅占0.03%~0.06%左右。城市污水的BOD一般在75~300mg/L。根据对污水的不同净化需求,废水处理的各种步骤可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悬浮固体和漂浮物质,同时还通过中和或均衡等预处理对废水进行调节以便排入受纳水体或二级处理装置。主要包括筛滤、沉淀、浮选等物理处理法。经过一级处理后,废水的BOD一般只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仍需

4 进行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主要采用生物处理和絮凝等方法,B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处理水可以达标排放。生物法主要是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絮凝法是去除废水中的无机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有机物。

三级处理:是在一级、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对难降解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性物质进一步处理。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使废水能够重新回用。采用的方法可能有混凝、过滤、离子交换、反渗透、超滤、消毒等。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

大气组成分为恒定、可变和不定三种组分。氮78.09%、氧20.9

5、氩0.93%,加上微量的氖、氦、氪、氙、氡等稀有气体为恒定;水蒸气(4%以下)和二氧化碳(0.02~0.04%)为可变;不定组分来源有二:(1)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尘埃、硫化氢等(2)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硫氧化物、氨氧化物等。

在均质层中,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12千米,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平流层(38km,臭氧在该层)、中间层(35km)、热层(630km,电离层)、逸散层。

(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组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即为大气污染。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 局部、区域性、全球性

一般认为大气污染只发生在城市和工业区,那里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往往要比农村或郊区高出许多倍,似乎大气污染仅局限于局部地区或是区域性问题。但从实际表现,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因为污染物最终将散布到整个大气层。

(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

生物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 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 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材料危害: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

5 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S02与其他酸性气体可腐蚀金属、建筑石料及玻璃表面。S02还可使纸张变脆、褪色,使胶卷表面出现污点、皮革脆裂并使纺织品抗张力降低。03及SO2会使染料与绘画褪色,从而对宝贵的艺术产品造成威胁。

气候危害:大气污染还会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水循环对于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大气污染影响凝聚作用与降水形成,有可能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大气污染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酸雨会导致土壤变化,继而引起水体的pH值变化和化学变化。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导致 全球天气灾害增多;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

(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酸雨:pH值<5.6时的雨水称为酸雨。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臭氧层破坏: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1~200μm)、降尘(d>10μm)、飘尘(0.1~10μm)、总悬浮颗粒物(TSP,d<100μm)、飞灰、黑烟、液滴、轻雾、重雾

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SO

2、CO、NO、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烟雾等。

(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天然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 人为污染源: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在人为污染源中,又可分为固

6 定的(如烟囱、工业排气筒)和移动的(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两种。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卫生防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种类等不同,其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在居住区里,随着人口的集中,大量的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特别在冬季采暖时间,往往使受污染地区烟雾弥漫,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源。

交通运输 近几十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城市行驶的汽车日益增多,火车、轮船、飞机等客货运输频繁,这些又给城市增加了新的大气污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汽车排出的废气。汽车污染大气的特点是排出的污染物距人们的呼吸带很近,能直接被人吸入。汽车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等。

(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 (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

(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

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过程,与污染源本身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风速、风向、大气湍流运动、气温垂直分布既大气稳定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情况千差万别,所造成的污染程度有很大不同。

(3)掌握气象要素

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气湿、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气温:对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所以近地面层的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他们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也使得近地面层气温比上层要高。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γd来表示。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

大气中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γ〉0,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γ=γd,中性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γ=0,等温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γ<0,逆温。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气压的单位用帕(Pa)1Pa=1N/m2,国际上规定:温度0℃、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气湿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7 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低层大气中因为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大,形成了有一定规律的垂直分布或称为风的廓线。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自由大气层中,气流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为地转风;在大气边界层的上层和近地层中由于各自气流受力的差异,形成了特殊的气流分布,这便是下面将要讲述的内容。风直接携带污染物输送,而且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因此风的大小和分布对污染物的分布有很大关系。

2、大气污染化学

(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

(2)了解酸雨化学 2SO2+2H2O+O2→2H2SO4 2NO+O2→2NO2 4NO2+2H2O+O2→4HNO3 NH3+HNO4→NH4NO3 (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CFCl3+ hν→CFCl2+Cl

NO+O3→NO2+O2 CFCl2+ hν→CFCl+Cl

NO2+O→NO+O2 Cl+O3→ClO+O2 ClO+O→Cl+O2 总反应:O+O3→2 O2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

(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

定义: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特征:资源和废物相对性;富集多种污染成分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8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固体废物和无机固体废物;按照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由于放射性废物在管理方法和处置技术等方面与其他废物有着明显的差异,许多国家都不将其纳入危险废物范围内,我国《固体法》也没有涉及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问题。

按来源分类: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定义: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的特性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和疾病传染性。

分类:国家1998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规定了47类危险废物,既有固态、半固态的废物也有具外包装的废气。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露天存放或置于处置场,其中的有害成分可通过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间接传至人体。

(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占用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固体废物及其淋洗和渗滤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并对土壤中微生物产生影响。有害固体废物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地表径流的侵蚀,产生高温和毒水或其他反应,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土壤丧失腐解能力,导致草木不生。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在运输、处理、堆放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填埋场中逸出的沼气也会造成污染,运输处理中也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

对水环境的影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二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 “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资源化: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广泛的技术方法。资源化范畴:物质回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

无害化:对已生产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力、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9  全过程管理“3R”、“3C”原则:reduce、reuse、recycle;clean、cycle、control避免产生、综合利用、妥善处置;产生、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都实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  工业废物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

(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工程

1、固体废物处置概述

(1)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

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2)掌握处置基本要求

(3)了解处置方法的分类

管理处置:对暂时难以处置或尚需对其处置方案进一步判断的废物,可做暂时安全储存。

回收处置:对某一地区或生产过程的废物,可能通过交换或处理成为其他地区或其他生产过程的原料。

排放处置:对气态或水溶性的污染物,经稀释扩散达到规定标准后,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永久性隔离处置:作为最终处置的主要方式,采用各种天然和人工屏障将有害物质与生物圈作最大限度的隔离,包括各种形式的土地处置、海洋处置等。

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法

(1)了解固体废物在填埋场中降解的机理

好氧分解阶段:填埋后数十日内,土壤微生物中的好氧性细菌和填埋层中的氧气,在适当的含水情况下,将废物中有机性物质分解成水或二氧化碳等稳定性物质。

过渡阶段:氧气逐渐被消耗,厌氧条件开始形成并发展,当填埋场变成厌氧环境是,可做为电子受体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常被还原成氨气和硫化氢气体。测量废物的氧化还原点位可监测厌氧条件的突变点。

酸化阶段:在此阶段,起源于第二阶段的微生物活动明显加快,产生大量有机酸和少量氢气,由于本阶段有机酸存在且填埋场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有机酸溶解于渗滤液的缘故,所产生的渗滤液pH值常会下降到5以下。

10 甲烷发酵阶段:此阶段发生于废物填埋200~500d之后,此时,甲烷生成菌将前一阶段所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为稳定地细胞质、甲烷气、二氧化碳及能量,直至填埋层内部的温度达到55左右,且温度不再升高为止。此时填埋层中的二氧化碳生成量逐渐降低,甲烷气的生成量则渐次增加。pH值6.8~8。

稳定化阶段:在废物中的可降解有机物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之后,填埋废物进入成熟阶段,填埋气产生速率将明显下降。

(2)熟悉填埋工艺的分类、基本工艺流程

根据固废性质及其污染防治法规分:惰性填埋、卫生填埋、安全填埋

基本工艺流程:倾倒垃圾——摊平垃圾——压实垃圾——蚊蝇灭杀——覆土后填埋区——覆土后植被。

(三)了解噪声基础知识

1、噪声污染特点与危害

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

危害: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噪声对动物的影响、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2、声源的种类

交通噪声: 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工业噪声: 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建筑噪声: 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生活噪声: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

3、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机械振动是声波产生的根源,弹性介质的存在是声波传播的必要条件。 周期:声源振动每往复一次的时间间隔,用字母 T 表示,单位是秒(s)。 频率:声源在 1 秒时间完成的振动次数,用字母f表示,单位是赫兹,简称为赫,

11 符号为HZ。频率是周期的倒数。

波长:沿声波传播方向,振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振动相位相同而且相距最近两点间的距离,用字母λ表示,单位是米。

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

4、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计权声级:为了使声音的客观量度和人耳的听觉主观感受近似取得一致,通常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声压级经某一特定的加权修正后,再叠加计算可得到噪声总的声压级,此声压级称为计权声级。

等效连续声级: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的问题,符号“ Leq ”。

涨落的噪声所引起人的烦恼程度比等能量的稳态噪声要大,并且与噪声暴露的变化率和平均强度有关。噪声污染级是综合能量平均值和变化特性(用标准偏差表示)两者的影响而给出对噪声(主要是交通噪声)的评价数值,以分贝表示。

考虑到夜间噪声具有更大的烦扰程度,故提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昼夜等效声级(也称日夜平均声级),符号“ Ldn”。它是表示社会噪声一昼夜的变化情况。

5、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噪声的叠加:

两个以上独立声源作用于某一点,产生噪声的叠加。声能量是可以代数相加的,设两个声源的声功率分别为W1和W2,那么总声功率W总 = W1+ W2。而两个声源在某点的声强为I1 和I2 时,叠加后的总声强I总 = I + I2 。但声压不能直接相加。

总声压级: LP =10 lg[(P12 + P22)/ P02] =10 lg[10(Lp1/10)+10(Lp2/10)] 如LP1=LP2,即两个声源的声压级相等,则总声压级 LP = LP1+ 10lg2 ≈ LP1 + 3(dB) 也就是说,作用于某一点的两个声源声压级相等,其合成的总声压级比一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3dB。

噪声的相减:

6、噪声的频谱分析

声音通常是由许多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分音迭加而成的。不同的声音,其含有的频率成分及各个频率上的分布是不同的,这种频率成分与能量分布的关系称为频谱。将噪声的强度(声压级)按频率顺序展开,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叫做噪声的频谱分析(或频率分析)。

7、噪声的主要控制方法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从传输途径上控制噪声、在接受点阻止噪声。 采取阻尼、隔振、吸收、隔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七大措施。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二、大气污染防治

(一)烟尘污染与颗粒污染物控制

1、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

(1)熟悉燃料种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其它清洁燃料 (1)固体燃料:煤,焦煤,焦炭等煤炭燃料 (2)液体燃料:油类 (3)气体燃料:天然气 (4)其他清洁燃料: (2)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

燃烧是指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光和热)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3)了解燃烧条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37) (1)空气条件:适应的空气量。

(2)温度条件:达到着火温度,才能与氧化合而燃烧。

(3)时间条件:燃料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停留时间决定于燃烧室的大小和形状。

(4)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燃料和空气中氧的充分混合。混合程度取决于空气的湍流度。

(4)掌握颗粒污染物的成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54)

(1)碳粒子的生成:由气态烃类可燃物质,包括固体燃料的挥发分气体、已蒸发的液体燃料气和气体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进行热分解所生成的固体颗粒物,通常称为碳黑或积炭。

积炭的生成(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进行热分解):

① 第一阶段,核化过程,即发生气相脱氢反应并产生凝聚相固体碳; ② 第二阶段,在这些核表面上发生一些非均质反应; ③ 第三阶段,缓慢的聚团或凝聚过程。

石油焦和煤胞的生成:液态烃燃料高温分解产生的那些粒子都是结焦或煤胞。 ① 燃料油雾滴在被充分氧化之前,与炽热壁面接触,会导致液相裂化,接着发生高温

分解,最后出现结焦。由此产生的碳粒叫石油焦,是一种比积炭更硬的物质。 ② 燃料液滴燃烧的后期,将生成一种称为煤胞的焦粒,并且难以燃烧。 (2)燃煤烟尘的形成

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通常称为烟尘,它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黑烟主要是

13 未燃尽的炭粒,飞灰则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颗粒,是灰分的一部分。

2、除尘技术

(1)熟悉除尘基本原理

从气体中去除或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的过程。

(2)掌握除尘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1)电除尘器:立管式电除尘器、卧式电除尘器

工作原理:在电极上施加高电压后使气体电离,进入电场空间的粉尘荷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反极性的极板或极线移动,最后将沉积的粉尘收集下来,实现电除尘的全过程。

(2)过滤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

工作原理:依靠编织的或毡织(压)的滤布作为过滤材料,当含尘气体通过滤袋时,粉尘被阻留在滤袋的表面,干净空气则通过滤袋纤维间的缝隙排走,从而达到分离含尘气体中粉尘的目的。它的工作机理是粉尘通过滤布时产生的筛分、惯性、黏附、扩散和静电等作用而被捕集。

(3)机械式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

工作原理:利用质量里(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

重力沉降室:含尘气流进入重力沉降室后,由于扩大了流动截面积而使气体流速大大降低,使较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

惯性除尘器:可在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性力作用,使其与气流分离。

旋风除尘器: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4)湿式除尘器:喷雾塔洗涤器、旋风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

工作原理: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二)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成因与控制 (1)熟悉气态污染物形成机理

(2)了解燃烧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1)硫氧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① 有机硫化物和硫化氢的氧化

煤或燃料油中的有机硫可能以硫醇、硫茂、硫化物或二硫化物中任意一种形式出现,而硫化氢主要存在于燃料油中。均匀分布在煤中的结构疏松的有机硫在低于427℃下热

14 分解,而结构密致的有机硫在高于527℃后分解释放,其主要挥发性气体主要也是硫化氢。有机硫化物和硫化氢中的硫元素遇到氧首先进行如下总体反应:

H2S + O2 → SO + H2O S + O2 → SO + O 生成中间产物SO,然后通过下列主要反应 SO + O2 → SO2 + O SO + OH → SO2 + H 形成最终燃烧产物SO2。

燃烧产生的SO2对碳氢化合物和氢的氧化物都有一种阻化作用。这种阻化作用促使了SO2的形成。例如,在富氧条件下硫醇的氧化,即使温度约为300℃时硫也会全被转化成SO2。当温度较低时,在缺氧条件下可以生成SO2和一些其他产物,如醛和甲醇。

② 无机硫化物的氧化

无机硫化物存在于燃料煤中,主要形式是FeS2。由于无机硫的分解速度很慢,当煤受热分解时,在一定的燃烧状态下,煤中的部分无机硫被挥发出来。当燃烧温度小于500℃,在还原性气氛(缺氧)中,并有足够的滞留时间,无机硫将分解成S

2、H2S和FeS等气态产物,其中硫元素和H2S通过反应生成SO2;而FeS必须在温度高于1400℃,并滞留更长时间才可能分解成Fe,S2和CO2等,进而氧化成SO2。在氧化气氛(富氧)下,FeS2可以直接氧化生成SO2:

4FeS2 + 11O2 → 2FeO3 + 8SO2

残留在焦炭中的无机硫与灰中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硫酸盐,并在灰渣中固定下来。

显然,燃料含硫量越高,燃烧时的空气量越充足,SO2的生成量就越多。 ③ 燃烧中SO3的生成

含硫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稳定产物是SO2与SO3,但SO3的含量甚微。SO2与SO3在燃烧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生成SO3的主要反应机理为:

SO2 + O + M → SO3 + M 式中M为吸收能量的第三体。而SO3向SO2转化的主要反应为: SO3 + O → SO2 + O2 SO3 + M → SO2 + O + M 是一个热分解过程。 ④ SO2在大气中的转化

硫氧化物中的SO2与其他大气污染物形成的光化学反应物质,或在大气中催化反应生成的SO

3、H2SO4与各种硫酸盐等对空气污染起重要作用。

SO2在大气中的转化速度非常小,常温状态下的SO2转化为SO3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若大气中存在金属氧化物、颗粒物与氮氧化物等可作催化剂的物质与SO2接

15 触,可以促使SO2转化为SO3的速度增大,或使SO2直接氧化为硫酸盐气溶胶,如氧化镁与SO2反应生成硫酸镁和硫化镁,而这些气溶胶对人体健康也有害。当阴天湿度很高时,大气中的SO2和SO3与水蒸气反应都会形成硫酸蒸汽,尤其是大气中存在起催化剂作用的铁、锰等硫酸盐与氯化物时,会显著提高SO2氧化成硫酸蒸汽的反应速度。事实上,这些反应也就是发生酸雨的根本原因。

(2)氮氧化合物

燃烧中产生的NO与NO2的总平衡反应式可以简单表示为: N2 + O2  2NO NO + O2  NO2 + O ① NO的生成机理

化石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主要来自燃料中含氮化合物(燃料氮)和燃烧所用的空气中氮(分子氮)在燃烧中的氧化。根据不同的来源,NO的生成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力型NO、快速型NO和燃料型NO,它们都有各自的生成机理。

a)热力型NO 热力型NO是由于空气中的氮在燃烧过程中与氧反应而生成的,它的生成机理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O2 2O O+ N2 NO + N N + O2 NO + O N + OH NO + H 热力型NO通常生成于高温火焰面之后。在火焰面上通常不会大量生成NO,而是在燃烧完成之后的高温燃气中产生。在化石燃料常规燃烧条件下,热力型NO是油、气燃料燃烧中的主要产物,而煤燃烧的热力NO生成量只占燃烧生成总量的百分之几。

影响热力型NO生成的因素有:

温度对热力NO的生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正如前述,由于生成NO的活化能(565kJ)非常大,则反应速度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高温有利于NO的生成,所以又可称为温度型NO。当燃烧温度低于1500℃,热力型NO生成量非常少;温度超过1500℃,NO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因此,适当降低燃烧带的温度,避免出现局部温度峰值,可以显著地减少NO的生成量。

缩短燃烧产物滞留高温的时间。实际燃烧中,高温火焰内的氧原子已经超过平衡浓度,为空气中氮的氧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若反应混合物滞留时间长,会使NO浓度迅速增加。此外,当烟气离开高温火焰而快速冷却时,由于去除NO的逆反应速度在温度降低时因活化能高而迅速降低,以及冷却气体中的氧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O2,NO的浓度将被“冻结”。因此,控制燃烧产物在高温区的滞留时间,可以减少NO的生成和控制最终的烟气成分。

16 反应混合物中氧浓度。NOx的生成量与氧浓度的关系存在一个峰值。理论上当空气过剩系数α=1时,NOx的浓度最高。当α<1时,NOx的浓度随氧的浓度增加而提高,因为原子氧的数量增加;当α>1时,NOx的浓度随氧的浓度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氧的稀释使燃烧温度下降。实际上,尽管α=1时可能达到最大的燃烧温度,但必须要有过量的氧才能产生氮的氧化反应,最大的NOx平衡浓度将发生在α>1的情况下。甲烷燃烧时,最大的NOx平衡浓度发生在α为1.15左右。因此,燃烧时偏离使NOx具有最大生成量的α,尤其是在α<1,会导致NOx的浓度降低。

b)燃料型NO 燃料N → HCN

在富燃料条件下,由于缺乏氧,NH与含氧氢原子团RH反应形成NH2。NH2可以生成NH3,也可以把NO还原成N2:

有时NO可能与碳氢基团CHn或碳原子反应,还原成HCN 或N2: NO + CHn → HCN 或 2NO + 2C→ N2 + 2CO 影响燃料型NO生成的因素有:

燃料N含量增加,则中间产物增加,NO的生成量随之增加,而燃料N的转化率ηN却下降;

热分解温度提高,释放出的中间产物增多,NO浓度增加;

煤燃烧是部分扩散火焰,在常规燃烧条件下,NO的生成量随着空气过剩系数α的增大而增加;

燃烧区中,若氧气充足,释放出的N停留时间越长,则生成NO越多,反之,若氧气缺乏,延长燃烧区中的停留时间,使NO与中间产物反应充分,因而使NO量减少。

因此,使用低N含量燃料,实施缺氧燃烧,延长燃烧产物在还原区的停留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燃料型NO的生成。

c)瞬发型NO 瞬发型NO是指在富燃料混合气火焰面上快速生成大量的NO。研究发现,碳氢化合物的预混燃烧中,在α=0.7~0.8富燃缺氧燃烧条件下,火焰中测量到的NO生成率明显大于按热力型NO生成机理计算的结果,其生成机理尚不十分清楚。Fenimore认为是由燃烧时燃料中CmHn分解生成的CH和C等原子团,与空气中N2进行反应而形成中间产物N、CN、HCN等,再与氧反应生成NO,和燃料型NO的生成过程比较相似。Bowman认为是由于火焰中原子态氧浓度超过氧分子离解平衡浓度的缘故。瞬发型NO在燃烧生成NO的总量中比例很小,主要是在火焰温度小于1700℃出现,并与压力的0.5次方成比例。

17 (3)一氧化碳

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CO的形成和破坏过程都是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所控制,是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反应之一,它的生成机理为:

RH → R → RO2 → RCHO → RCO → CO 式中R为碳氢自由基团。反应中的RCO原子团主要通过热分解生成CO,也可以氧化碳氢基团R后生成CO。燃烧过程中CO氧化成CO2的速率要比CO生成速率低,因此在碳氢化物火焰中CO的基本氧化反应为:

CO + OH → CO2 + H2

CO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若能组织良好的燃烧过程,即具备充足的氧气、充分的混合,足够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中间产物CO最终会燃烧完毕,生成CO2或H2O。因此,控制CO的排放不是企图抑制它的形成,而是努力使之完全燃烧。

研究表明,碳氢燃料和空气的预混燃烧火焰中,由于CO的生成速率很快,在火焰区CO浓度迅速上升到最大值,该最大值通常比反应混合物在绝热燃烧时的平衡值要高,随后CO浓度缓慢地下降到平衡值。因此,从燃烧设备的排气中检测的CO含量要比在燃烧室中最大值低,但明显地大于排气状态下平衡值。这表明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着CO的生成和破坏。

(4)碳氢化物

碳氢燃料不完全燃烧和石油类物质的蒸发是大气中碳氢化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发动机内的不完全燃烧排气、化油器和油箱蒸发都会排出碳氢化物。另外工厂企业如石化工业、油漆、干洗等都会把碳氢化物排入大气。

(5)碳烟

碳烟是汽车尾气排放中的一种污染物,主要是柴油机的排气,其碳烟浓度约为汽油机碳烟浓度的30~80倍。碳烟也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这与柴油机的燃烧特性和和燃烧条件有关。

(6)光化学烟雾

汽车排气和石油提炼等工业过程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如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氧化剂。由这些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及其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最终产物所组成的特殊混合物形成了光化学烟雾。

2、气体吸收净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238) (1)熟悉吸收机理与分类

机理: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的传质过程。 分类:物理吸收、化学吸收 (2)了解吸收平衡与吸收流程

18 吸收平衡: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等于解析过程的传质速率,气液两相就达到了动态平衡,简称相平衡或平衡。平衡时气相中的组分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液相吸收剂(溶剂)所溶解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

吸收流程:

(3)了解吸收设备与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设备:吸收塔、填料塔等

吸收剂的选择: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用碱液吸收剂;碱性气体(氨)用酸性吸收剂。

3、气体吸附净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262) (1)熟悉吸附机理与分类

(1)吸附机理: 吸附过程的净化效果取决于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吸附平衡:当吸附质与吸附剂长时间接触后,终将达到吸附平衡。 吸附速率:外扩散、内扩散、吸附

(2)分类: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① 物理吸附:由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引起的,它可以是单层吸附,亦可以是多层吸附。

特征: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过程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常常瞬间即达平衡;吸附为放热反应;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吸附力不强,当气体中吸附质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易于从固体表面逸出,而不改变气体原来性质。

② 化学吸附:有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化学键而引起的,是单层吸附,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

特征:吸附能力较强;吸附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速率较慢,达到吸附平衡需相当长的时间;升高温度可提高吸附速率。

(2)了解吸附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固定床: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低廉、吸附剂磨损少;适用于小型、分散、间歇性的污染源治理,单位吸附剂生产能力低;吸附和解吸交替进行、间歇操作;应用广泛。

流动床:固体吸附剂在吸附中不断移动,固体和气体都以恒定的速度流过吸附器;处理气量大,吸附剂可循环使用,适用于稳定、连续、量大的气体净化,吸附剂利用率较高;吸附和脱附连续完成;动力和热量消耗较大,吸附剂磨损较为严重。

流化床:气体与固体接触相当充分,气速食固定床的

三、四倍以上;生产能力大,适合治理连续性、大气量的污染源;由于吸附剂和容器的磨损严重,流化床吸附器的排出气中常带有吸附剂粉末,故后面必须加除尘设备,有时将除尘器直接装在流化床的扩

19 大段内。

(3)掌握常用吸附剂及其选择的基本要求

要具有巨大的内表面;对不同气体具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较高的机械强度、化学与热稳定性;吸附容量大;来源广泛,造价低廉;良好的再生性能。

(4)了解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分析

(1)操作条件: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适当升高温度有利于化学吸附。增大气相主体压力,即增大了吸附质的分压,有利于吸附。固定床的气流速度应控制在0.2-0.6m/s。

(2)吸附剂的性质:如空隙率、孔径、粒度等影响比表面积,从而影响吸附效果。 (3)吸附质的性质与浓度:主要起作用的是直径与被吸附分子大小相等的微孔。吸附质的分子量、沸点、饱和性等也影响吸附量,对于结构相似的有机物,分子量和不饱和性越大,沸点愈高,越易被吸附。

(4)吸附剂的活性 (5)接触时间、吸附器性能

4、气体燃烧净化

(1)熟悉气体燃烧法原理

用燃烧的方法销毁有害气体、蒸汽或烟尘,使之成为无害的物质。 (2)了解气体燃烧法的分类和特点

燃烧法分为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 (1)直接燃烧法

直接燃烧也称为直接火焰燃烧,是把废气中可燃的有害组分当作燃料直接燃烧,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方法只能用于净化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或燃烧热值较高的气体。

直接燃烧的特点如下:

① 直接燃烧不需要预热,燃烧温度在1100℃左右,可烧掉废气中的碳粒,燃烧完全的最终产物是CO

2、H2O和N2等;

② 燃烧状态是在高温下滞留短时间的有火焰燃烧,能回收热能;

③ 适用于净化可燃性的、有害组分浓度高或燃烧值较高、气体量不大的气体。 (2)热力燃烧法

对于废气中可燃组分较低、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足以维持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辅助燃料。热力燃烧就是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将混合气体加热到要求的温度,使可燃有害组分在高温下分解成为无害物质,以达到净化目的。

(3)催化燃烧法

燃烧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废气中可燃组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燃烧转化为CO2和H2O。催化燃烧操作过程中能耗大小及热量回收的程度将决定催化燃烧法的应用

20 价值。

① 催化燃烧法用催化剂; ② 催化燃烧工艺流程和设备; ③ 催化燃烧特点来。

5、气体催化净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288) (1)熟悉催化反应机理

是指含有污染物的气体通过催化剂层的催化反应,使其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与回收使用物质的净化方法。

(2)了解催化剂性能

(1)活性:衡量催化剂效能大小的标准。在工业上,催化剂的活性常用单位体积(或质量)催化剂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空速和反应物浓度)下,单位时间内所得的产品量来表示。

(2)选择性:当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有几个反应方向时,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起加速作用的特性。

(3)稳定性: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保持活性的能力。 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的因素:催化剂的老化和中毒。 (3)熟悉气体净化常用的催化反应

(三) 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431)

1、熟悉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成因

汽油机

燃烧产生CO、NOx、HC(包括芳香烃、烯烃、烷烃、醛烃等)以及少量的铅硫磷等。

(1)CO的形成

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决定CO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程度、内壁的淬灭效应。

RH→R→RO2→RCHC→RCO→CO (2)HC化合物的形成:不完全燃烧、壁面淬熄效应、壁面油膜和积碳的吸附 (3)NOx:主要是NO,少量的NO2。 热力型NO:温度、氧气浓度、停留时间。 瞬时NO:空气过剩系数α<1。 染料型NO:≤1600℃ 柴油机

颗粒物(黑烟)、NOx、CO、HC 其中CO和NOx产生机理与汽油机基本相同。

21 (1)HC:过量空气系数远大于汽油机。混合气过稀以致在燃烧室内不能满足自燃及扩散火焰传播的条件;混合气过浓而不能着火及燃烧。

(2)颗粒物及碳烟: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而形成的。

2、了解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1)一氧化碳会阻碍人体的血液吸收和氧气输送,影响人体造血机能,随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它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被血液吸收,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削弱血液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重者窒息死亡。

(2)氮氧化合物使人中毒比一氧化碳还强,它损坏人的眼镜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很大,其毒性是含硫氧化物的3倍。氮氧化合物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盐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3)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它和大气中的其它成份结合就形成光化学烟雾。

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

(4)碳氢化合物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伤害人体,并会产生致癌物质。产生的白色烟雾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均有损坏。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200多种,其中C2H4在大气中的浓度达0.5ppm(十万分之一)时,能使一些植物发育异常。汽车尾气中还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离公路越近,公路上汽车流量越大,肺癌死亡率越高。

(5)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功能。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含量过高时,会随降水形成“酸雨”。

(6)汽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随呼吸进入血液,并迅速地蓄积到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它们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0.6~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

3、了解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1)也是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改变汽车的动力。如开发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此途径使汽车根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污染气体。

(2)改善现有的汽车动力装置和燃油质量。采用设计优良的发动机、改善燃烧室

22 结构、采用新材料、提高燃油质量等都能使汽车排气污染减少,但是不能达到“零排放”。

(3)目前广泛采用的适用于大量在用车和新车的净化技术。是采用一些先进的机外净化技术对汽车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减少污染,此途径也不能达到“零污染”。机外净化技术就是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可分为催化器、热反应器和过滤收集器等两类。前者多用于汽油机汽车,后者多用于柴油机汽车。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危害 (1)甲醛(HCHO)

是一种无色易溶、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吸收。甲醛在常温下极易挥发,随着温度上升其挥发越快。据专家论证甲醛的释放期为5—15年。甲醛为较高的毒性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2004年6月15日被WTO(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致癌物质。对人体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会诱发各种癌症、白血病等疾病。

来源:主要来源于装饰材料、新的组合家具、胶合板、中纤板、大芯板、刨花板以及一些贴墙纸、泡沫塑料、油漆、粘合剂、化纤地毯等一些有机材料。

(2)苯、甲苯、二甲苯(C6H6)

是一种透明油状液体、极易挥发、易燃有毒,对人体非常有害。据专家论证,苯及苯系物的释放期为6个月—1年。

来源:主要来源于有机溶剂、涂料、油漆、粘合剂等;如人造板、隔热板、塑料板材等;装饰材料:如墙纸、地板革、地毯、化纤窗帘等;办公用品:如油墨、复印机、打印机、复写纸等。

(3)氨(NH3)

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是一种碱性物质,接触对皮肤组织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氨的释放期为1个月。

来源:主要来源有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厕所臭气、生活异味、装修材料中添加剂和增白剂等。

(4)挥发性有机物(TVOC)

主要包括甲醛、苯系物、有机氨化物、有机铜、氨、醇、醚、氟等系列、石油化合物等300多种元素组成,在常温下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来源:室内的TVOC主要来源于胶黏剂、涂料、油漆、清洁剂、装饰材料、地毯等有机物散发出来的。

2、熟悉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1)加强室内通风换气.这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可增加室内空

23 气中的负离子,据估计一间30m2的居室,当打开门窗使空气发生对流3-9min,可使空气置换一遍。

(2)新建或新装修居室入住前及时监测,如经检测,发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超标,应通风一段时间,让各种橱、柜等家具表面的挥发性污染物质尽可能散去.一般新装修的居室在半年后,房间内甲醛,苯等污染物可减少百分之八十,一年后,甲醛,苯等污染物基本降低到安全水平。因此新装修的房间最好开窗通风换气至少6个月后再入住。

(3)使用室内空气过滤器,催化净化器,臭氧发生器等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破坏,分解,吸附来减轻污染程度。

(4)在居室内养植叶类植物(如吊兰、芦荟、龟背竹、长春藤、铁树、天竺葵等),既可有效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又能美化居室环境。

(5)选择正规的装饰公司和正规品牌的实木家具,装修中尽量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真正环保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提倡接近自然的简洁、合理的装修方式,尽量少用各种化学及人工材料。装饰石材避免使用红色、绿色等鲜艳色彩的大理石或花岗岩。

第三部分 行业法规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二、环境标准

(一)了解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了解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4 (1)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 (3)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

3、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90)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2)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 (3)国家危险污染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4)国家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5)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6)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7)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8)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

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是关于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以及其他来自智力活动所取得的一种财产属性的权利。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版权)。人的智力劳动表现为产业领域的发明创造、商标等,称之为“工业产权”;人的智力活动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称之为“著作权”或“版权”。工业产权又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商号、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1984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于19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扩大了专利保护的范围,延长了专利权的期限,增加了专利产品进口的保护,规定了对方法专利保护延及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重新规定了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条件等。1993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2000年8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2001年7月1日,第二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开始实施。2003年10月1日,专利申请号由8位数升至12位数。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过所享有的独占、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是运用法律保护手段“跑

25 马圈地”、独占现有市场、抢占潜在市场的有利武器。在我国,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是指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营销的商品或者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著作权,又称为版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总称。著作财产权是无体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慧所产生之权利,故属智慧财产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在中国实行自愿登记原则。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专利权申报:

(1)初步审查:形式审查

(2)早期公开:自申请日起18个月,也可提请提前公开 (3)实质审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除外 (4)正式授权 商标申报:

商标注册程序基本分为:商标查询、填写申请书、提交文件、初步审查与受理、实质审查、初步审定和公告、异议和异议复审、核准注册与发证等步骤。

(八)了解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我国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有效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有效期限为10年,期限届满均不得续展。

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期满可以续展注册,而且可以无限制重复申请,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均为10年,因此商标权的有效期实质上可以是无限期的。

26

第二篇:3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章 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我们离不开大气 ,如同鱼儿离不开水。 目 录 第一节、大气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污染(源、物、类型、危害) 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四个对策) 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一、大气的组成

1、N

2、O2等气体

3、冰晶和固体微粒 (如尘埃、花粉)

2、水滴 (如云滴、雾滴) 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第一节 大气概述 高度(km

二、大气的分层 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N2 O2 Ar CO2 Ne He Kr H2 Xe O3 层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 与环境问题有关的 大气成分 二氧化碳: 来源:呼吸作用,有机体的燃烧与分解。 现状:在大气中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影响: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引起温室效应的加剧。 臭氧: 来源:高空通过光化作用,低空通过闪电 或有机物氧化及高空传输。 作用: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生 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灼伤。 分布:自然大气中含量很少。随高度分布 不均匀,也随纬度和时间而异。 水汽: 来源:海洋和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 分布:随时间、地点变化很大。在铅直 方向,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影响:形成云、雾、雨、雪等大气现象。 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微粒: 种类:固体微粒与液体微粒。 影响:影响太阳辐射传输,使能见度 变低,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 大气边界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 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一)概念: 基于传统的公害概念的定义: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引起大气中某种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 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 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延伸定义:人类活动导致物质和能量(如热能) 引起释放进入大气,使大气中某些组分变化而产生 的不良影响。

(二)大气污染的类型

1、按范围大小分: 局部性 区域性 广域性 全球性

2、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还原性 氧化性

3、按污染来源 煤炭型 石油型 混合型 特殊型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污 染 源 天然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人为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火山 雷电造成的森林大火 燃煤 汽车 空调 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

染物之间或与正常 大气组分发生反应, 以及在太阳辐射下 引起光化学反应而 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它常比一次污染物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 害更为严重。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 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和降尘。 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

2、H2S 、NO、NH3 、CO、CO2 、HF、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

3、H2SO

4、MSO4 、NO

2、MNO3 、醛类、酮类、酸类。 其粒径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一般直径大于30μm,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物程度的指标之一。

(一)煤烟型污染—硫酸型烟雾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

2、CO和 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 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二)交通型污染-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 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HC。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 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 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 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酸 雨

(三)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 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 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 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 ,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 SOX和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

(四)室内空气污染 污染原因: 建筑材料及装潢材料、涂料中有害物质 的挥发、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苯、甲醛、氡 多开窗换气,戒烟,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 增加户外活动,摆放室内花卉植物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的

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呼吸道吸入; B、随食物和饮水摄入; C、体表接触侵入。 1 、大气颗粒物

4、氮氧化物

5、光化学氧化剂

3、一氧化碳

2、二氧化硫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 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1、二氧化硫 症状:在各种植物叶片的叶脉间出现伤斑, 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而坏死。产生 伤斑的叶片首先是功能叶片,危害严重时,其他 叶片也受损害。 反应灵敏的植物:大麦、小麦、棉花、大豆、梨、落叶松等; 有抗性的植物:玉米、马铃薯、柑橘、黄瓜、洋葱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2、氟化物 症状:主要是在嫩叶、幼芽上首先发生。在叶上发生伤斑的部位主要是叶的尖端和边缘,伤斑由油渍状发展至黄白色,进而呈褐色斑块在被害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显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 敏感的植物:玉米、苹果、葡萄、杏等; 具抗性的植物:棉花、大豆、番茄、烟草、扁豆、松树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1)臭氧: 症状:主要是从叶背气孔侵入,通过周边细胞、海绵细胞间隙,到达栅栏组织,使其首先受害,然后再侵害海绵细胞,形成透过叶片的坏死斑点。同时,植物组织机能衰退,生长受阻,发芽和开花受到抑制,并发生早期落叶、落果现象。 敏感的植物:烟草、番茄、马铃薯、花生、大 麦、小麦、苹果、葡萄等; 具抗性的植物:胡椒、松柏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进入植物叶气孔后易被吸收产生危害,最初叶脉出现不规则的坏死,然后细胞破裂,逐步扩展到整个叶片。 (3)PAN是光化学烟雾的剧毒成分。 症状:叶子背面气室周围海绵细胞或下表皮细胞原生质被破坏,使叶背面逐渐变成银灰色或古铜色,而叶子正面却无受害症状。 敏感的植物:番茄和木本科植物; 对PAN抗性强烈的植物:玉米、

棉花等。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对物品的危害 经历了60年,德国的这座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 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 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CO2等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 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第三节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沉降

一、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 CFC

11、CFC

12、四氯化碳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 有些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 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制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臭氧层破坏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 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 (紫外线辐 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 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

1、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2、NASA的“Nimbus-7”卫星测定出,近年来南极上空的 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

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 较低的区域。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 CFCS 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 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 臭氧

层中存在着O、O

2、O3的动态平衡, CFCS非同 寻常的稳定性使NOX、Cl、Br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 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

氧层破坏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 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 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 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 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 臭氧层的保护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无论是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类型 还是大气污染的危害,都具有多样性。 多种手段 五律协同 清洁能源 绿色交通 末端治理 环境自净 清洁能源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性工程,是一项东西部“双赢”的战略。 绿色交通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交通型转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 合理的交通规划、发展清洁汽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1、上海的新世纪交通蓝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地铁、城市轻轨、新型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约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路:实现15分钟上网、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

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

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地进入市场

。 环境自净 污染物经过末端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被排入大气,但此时它们的浓度一般要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使其进一步达标将要依靠环境的自净作用。 利用气象规律稀释污染物、加强绿化 环境自净的典型案例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的实施需要五律协同 自然:植物配植的适地适树原则 技术:园艺人员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环境:城市绿化应兼顾和谐与无污染 经济: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保证其正常运行 社会:城市广场是社会规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末端治理 推行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则需进行末端治理。 除尘、脱硫 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氟化物的治理技术 除尘技术 参数: 浓度:个/cm3, mg/cm3。 处理量:m3/h, m3/s 除尘效率: 总效率:?,分级效率: ?d 多极除尘效率:?总 除尘装置: 机械除尘:重力、惯性力、离心力 过滤式除尘:多孔介质作为滤料 湿式除尘:洗涤 静电除尘:静电场作用 脱硫技术 湿法:用含碱液体洗涤烟气 NH

3、NaOH、Na2CO

3、CaO、 Ca(OH2 干法: 活性炭吸附 催化氧化法 NOx废气治理技术 (1)吸收法 NH

3、NaOH、Na2CO3 吸收去除NO2 稀HNO3吸收尾气中的NOx (2)吸附法 活性炭 沸石分子筛 (3)催化还原法 NOx + Reductant (H

2、CH

4、NH

3、H2S) → N2 + H2O….. 汽车尾气治理技术 主要污染物:CO、NOx、CH化合物、醛类、含铅化合物、BaP等 机内净化:改变燃烧方式 机外净化:废气治理。 (1一段净化法:催化燃烧法去除CO和CH化合物; (2二段净化法:还原反应器+氧化反应器 (3三元催化法:同时催化CO和CH化合物的氧化和NOx的还原

第三篇:土壤污染与防治

课 程

文(

本科毕业设计

二 〇 一 五 年 十二月

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摘要:现代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药随着使用量和使用年数的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是一种基本的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壤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壤的产出能力。因此,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了解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土壤的影响,及早预防土壤的污染和进一步污染。同时,应对已经发生农药污染的土壤要及早治理,以免污染进一步扩大到大气、水体或在食物链中富集,最后造成成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彻底毁坏。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药行为;土壤影响;土壤防治

世界上的农业由于病、虫、草害,每年使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使用农药可以大概夺回其中的30%。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农药已达1300多种,其中大量使用的约250多种,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农药仍是保证增产的重要手段。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引起植物生长的危害或者残留在作物中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的健康,进而形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一、土壤污染现状

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农药残存在农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积累,造成人畜中毒,全世界每年有300万农药中毒者,我国每年由于农药污染食品而造成的中毒者人数年均近20万,约占食物中毒人数的三分之一。且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会破坏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是造成土壤农药污染的主要种类。目前,世界上的有机磷农药商品达上百种,在我国使用的有机磷农药约30余种,使用量为20万吨,其中80%以上是剧毒农药,如甲胺磷、敌敌畏等,其中甲胺磷的使用量一年就高达6.5万吨。目前,我国有机磷农药占据农药主导地位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仍将长期使用。我国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污染地区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在土壤、农产品、河流沉积物中都检测到了该类农药的残留。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行为

(一)农药的非生物降解

1.农药的化学降解

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有氧或无氧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2

特丁磷、甲拌磷、异丙胺磷和涕灭威在土壤氧气充足时候很快氧化。农药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密切相关的。当土壤透气性好时,其Eh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进行,反之则利于还原反应进行。 土壤的组分对于农药的化学降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农药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各不相同,这在许多文献中也已有报道。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能,进而影响了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农药化学降解的快慢。

2.光解

由于农药中一般含有C-C、C-H、C-O、C-N等键,而这些键的离解正好在太阳光的波长范围内,因此农药在吸收光子之后,就变成为激发态的分子,导致上述等键的断裂,发生光解反应。土壤湿度的变化影响光解速率的可能机制为:当湿度变大的时候,溶于水中的农药量也随之增加,而且水中的OH- 等氧化基团因光照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农药的氧化降解速率加快。

同种农药在不同光波长下降解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各种农药对光化学反应的敏感性说明,光解对于降解土壤中的农药有着重要作用,在农药光解的初期阶段,农药分子分裂成不稳定的游离基,它可与溶剂、其它农药分子和其它反应物发生连锁反应,因此,光化学反应可能是异构化、取代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合成结果。

3.水解

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农药在土壤中由酸催化或碱催化的反应;另一种是由于粘土的吸附催化作用而发生的反应。

(二)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实际上是酶促反应,综合来说,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的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卤缩合、脱羧、异构化等,微生物降解是一些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的主要方式。如:DDT、对硫磷、艾氏剂等的主要消失途径是通过微生物降解。影响微生物降解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微生物的菌属、土壤的含水量、有机物含量。

温度影响微生物降解的速度主要是因为温度影响了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了降解速度。土壤水中的有机碳浓度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有机碳的浓度越高,则残留除草剂的降解越易。土壤中的含水量的增加也能使微生物的生长加快,从而也加快了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该农药被降解的程度和速度。如果在同一地区连续施用同一种农药,会引起降解该农药的微生物的富集,假如再施加该农药,则会使该农药的降解加快,

3

使农药的效力降低。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与吸附 1.扩散

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农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农药迁移的过程。而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力发生的结果。土壤中的农药在流动水或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滤,并在土壤中逐层分布。后一种形式是土壤中农药扩散的主要模式。

2.吸附

其可分为粘土矿物的吸附和有机质的吸附。农药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有利于降解的进行,这是由于粘土矿物层间的金属离子能与农药分子发生反应。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随着有机质的增加和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它的吸附位也相应的增加,从而增大对农药的吸附。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中农药的吸附量越大。含水量的多少影响农药的吸附是由于水是极性分子,能与农药竞争土壤中的吸附位,所以当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时,就有更多的农药被吸附。

三、农药污染对土壤影响

1.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涉及与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病理相关联的微生物的各个方面,影响有直接的或间接的、抑制的或促进的、暂时的或持久的各种类型。如农药溴苯腈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有明显影响。溴苯腈在田间施用量水平时,使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升高,而在高浓度时会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且降低真菌的数量,使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一般来说,如果大量使用杀虫剂或除草剂,就能消灭或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杀菌剂和熏蒸剂可以剧烈改变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态平衡,与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同,能引起微生物群落的显著变化。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农药对土壤呼吸强度、硝化和氨化作用。以及农药对根际微生物群落、共生固氮菌的活性等方面,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而影响土壤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效率和速率。

2.农药对土壤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农药能杀害生活在土壤中的某些无脊椎动物,使其数量减少,甚至种群濒临灭绝。

4

有机磷农药废水污染区的土壤动物调查表明,土壤动物种类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土壤中数量最大的节肢动物是蜱螨类、跃尾虫类和其它小昆虫,其中一些是植物的害虫,另一些是嗜腐性和肉食性的。肉食性小动物对滴滴涕和六六六很敏感,当它们被杀死时,通常被它们捕食的弹尾目类数量明显增加。另外,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均能使肉食类小动物数量减少,而嗜腐性小动物增加。

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均随敌敌畏浓度的增加而呈明显的递减趋势。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浓度升高而降低,这说明农药污染影响到土壤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而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必将影响到土壤的性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产;另外,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也发生变化,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敏感种类明显减少。

3.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的农药对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土壤中农药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水溶性的农药容易被植物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不易被植物吸收。

四、治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加强宣传,树立防治观念

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也是目前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生产上过频过量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树立综合防治观念。

2.安全合理地施用农药

① 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

② 严格按农药使用间隔期限安全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药均有安全间隔期限(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允许残留量以下的日期),应严格按照说明使用,确保农药在施用后进入农产品中的农药已经降解,同时在收获前短期内禁止施用化学农药。

③ 不能超量使用农药,过量施用农药不但引起严重污染且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还对土壤内有益生物抑制或杀灭,会影响土壤肥力或其它虫害猖獗,同时使作物发生严重药害或枯死。

④ 严格按规定执行。农药中毒事故几乎是由个人防护不良、违反操作规程、

5

喷药时间过长、保管不当等不重视国家规定的条件而引起的。

3.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① 利用植物的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他性状的良种是害虫防治的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

② 利用植物密度影响田间温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影响害虫的生活条件。

③ 进行土壤翻耕对某些害虫特别是生活在土面或土中的害虫迅速改变其生活环境,或将害虫埋入深土,或将土内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或受天敌侵害或直接杀死害虫。

④ 改进用药方法,提高用药质量,用药应从品种、时间、方法及质量上全面考虑。

⑤ 适时排灌是迅速改变生活环境,抑制害虫的有效措施。

⑥ 通过对害虫生活习性的研究,做好预报、预测,以便及时防治,做到治早、治小。

⑦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植物安全等优点。生物防治害虫是指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或某些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同类异性个体分泌的引诱激素等进行防治的方法。A、昆虫天敌法,即以虫治虫。B、微生物防治法。C、害虫不孕化法。

4.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及时的土壤质量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定期地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利用者应该予以配合,不应拒绝、回避、妨碍调查测定或样品的采集;同时,调查结果环保部门应该予以公布或者建立相关的档案并且允许公众查阅,使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 。

五、结语

土壤环境污染不仅仅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同时,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各级党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强力防治,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只有对土壤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我国土壤环境才能够保护好。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蓝天、碧水、净

6

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高翔云,汤志云,李健和,王力.国内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江苏环境科技》[J].2006.4(2). [2] 胡枭,樊耀波,王敏健.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的因素[J]. 环境科学进展,1999,7(5):14-22.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 6:23 -24. [4]华小梅,单正军. 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污染环境因子分析[J]. 环境科学进展,1996,4(2):33-45.

第四篇:浅析室内化学污染物污染与防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15 11:34:00 ]作者:张岩编辑:studa110711-

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类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家装的普及,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简述了室内空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针对污染种类,从3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室内污染;健康;污染防治

0引言

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60%以上的时间在家里。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室内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的疾病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认识和分析常见的室内污染物,将其危害防患于未然,这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室内主要污染物

在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将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质按其性质区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四大类[1]。其中化学性污染尤为突出,其污染物主要应有以下几类:

1.1 甲醛因为甲醛具有较强的粘合性,还具有加强板材硬度及防虫、防腐功能,被大量用作人造板材中的胶粘剂,还可应用于涂刷墙面涂料和家具油漆等。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带刺激性的有毒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长期接触甲醛,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可以致癌,也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1.2 苯主要是苯系物,例如苯乙烯,它存在于油漆、胶、涂料中,由于苯属于芳香类,一时不易觉察其毒性,但如果在散发着苯气味的密封房间里,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脱离现场,便会导致死亡。此外,苯也可致癌,引发血液疾病等。

1.3 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如有大量氨气泄漏,对人体呼吸道、眼黏膜及皮肤会造成损害,出现流泪、头疼、头晕等症状,甚至死亡等。长期吸入低浓度氨,会使人体血液中的尿素含量明显上升。

1.4 氡气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是自然界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遍布于地壳中,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 即使在氡浓度很高的环境里,人们对它也毫无感觉。室内的氡主要来源于砖、混凝土、石块等建筑材料以及土壤和供水系统。室内氡气的浓度较室外要高出2~10倍。通常,地下室和建筑物第一层的浓度总是高于地面上其他房间的浓度[1]。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氡气超标的居室呆一天,无异于一天多抽了100多包烟。

1.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TVOC是由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是苯系物、醛、酮以及不饱和烃类等),另外家用化学品(如清洁剂、杀虫剂等)、燃气、吸烟等都可造成VOC污染,其对人体神经系统危害极大。轻者引起烦躁不安,重者引起头痛及神经病变。

2污染源控制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我们须知道我国对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限量标准是: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2006版中规定,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2]。

2.1 慎重选用装修材料对每一类污染物的控制,建议如下:

2.1.1 甲醛甲醛是工业生产树脂的重要原料,这些树脂主要用于生产各种人造纤维板的

粘合剂,也是生产化纤地毯等多种轻化产品的原料,用途广,也更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所以改革生产工艺流程,减少甲醛的使用量,使建材产品中的甲醛含量降低。

2.1.2 氡气用氡气检测仪对建筑工程地土壤进行监测,工程应避开氡气异常或过高的地质环境。

2.1.3 氨在建筑工程中,严禁使用含有氨水,尿素,硝铵等可挥发氨气的成分的材料。

2.1.4 苯和TVOC室内用涂料及胶粘剂不使用苯作溶剂;科学施工工艺,如对木制板材表面及端面采取有效覆盖处理措施,对断面进行密封等。

2.2 加强通风,延期进住据监测,一般新装修的居室,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高出室外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几十至上百倍。即使安全性达标的材料仍含有微量对人体有害物质。在室内装修施工期间,要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和有毒物质的浓度。在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房间空气污染约在新装修10~15d内达到高峰。在自然通风条件下,要排除由装修材料产生的40%~50%有害气体,时间至少需30d以上。因此,在房屋装修完成后一个月时间,再迁入新居。同时尽量不要在冬季进行室内装修。

2.3 养花可减轻室内污染在室内养花可消除或减轻室内空气污染给人们身体带来的危害。仙人掌、吊兰、芦荟、龙舌兰、虎尾兰可吸收甲醛;菊花、长青藤、铁树可吸收苯;去除氨气,现最出色的是黄金葛;有吸收二氧化硫作用的植物:如月季、玫瑰等;杜鹃花可吸收放射性物质;天竺葵、柠檬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3结语

在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预防在先,治理在后。要树立健康环保意识,从家装工程的设计开始,严格把好选材关,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验收一丝不苟,工程竣工后加强通风换气,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相信不久的将来,室内环境污染治理的状况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史德,苏广和.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Z].

第五篇:环境污染与防治结业论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

——我学习的认识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防治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些认识是:

1、环境。人类的环境分为:

1)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和其他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 简单通俗地讲,所谓环境,即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面对的一切。

2、污染。

1)什么是环境污染? 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

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

2)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工厂、作坊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人们生活排出的烟、气、噪音、脏水垃圾; 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流出的水; 矿山废水、废渣。

以下说的是环境污染的具体方面:

首先是大气污染。正常的大气中主要含对植物生长有好处的氮气(占78%〕和人体、动物需要的氧气(占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 和其他气体。当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气体或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等等进入大气之后,大气污染就发生了。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 汽车尾气; 农垦烧荒; 森林失火; 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大气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尘、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硫 (SO2 )、氮氧化物 (NOx)、碳氢化合物、 煤灰, 煤烟和油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赛招商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地税局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