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光不再。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向好及行业秩序趋于规范,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从长远来看,若能突破内部瓶颈,优化业务结构,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还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1:

浅析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

【摘要】近几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普遍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本文从当前投行业务现状出发,初步探讨出该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包括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业务概述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一、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概述

从基本定义来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是最狭义的投行业务,较狭义的还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及企业融资相关的业务,这些是投行的传统业务。较广义的业务指的是与资本市场服务相关的所有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如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出口硬通货应收款证券化等;杠杆融资业务:即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大额信贷资金,供其进行股票上市、配股、兼并需要大量资金的资本经营活动,特点是金额大、期限短;财务顾问业务:包括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企业投融资顾问等。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除股票保荐上市外的所有投行业务,而且该边界还在被不断地拓宽。随着投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同时关于分业经营的外部政策在不断变化,投行业务范围可以确定边界但是不能固化边界。

二、投行业务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投行业务收入占商行收入比重轻微

从最近披露的2012年多家上市银行年报来看,2012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等大型银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53%、3.45%、5.73%、4.36%、3.99%,即便占比相对较高的工行和建行也不超过6%,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中小银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更低。

(二)中小城商行投行业务有待发展

从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五大银行的业务领域相对全面。比如,作为在国内率先搭建投资银行业务平台的银行之一,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不断丰富产品线,借助于其在信息、知识、人才、产品、渠道等方面独有的专业优势,依托交通银行健全的综合金融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了包括投融资在内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而中小城商行由于地域和客户资源的限制,仅仅经营一些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承销、企业常年财务顾问等狭窄领域。以常州辖区中小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末,辖区中小商业银行共办理企业直接融资业务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信贷及票据类信托理财、银信合作为企业融资等各类投行业务44笔,金额160.6亿元,超出中小商业银行全年新增贷款11.7亿元。投行业务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13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26.5%。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单笔金额大,二是主要业务对象是政府平台公司,占比达79.6%,三是产品结构单一,债券承销是主力军,四是同业之间差距明显。

(三)财务顾问业务萎缩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一些银行的从业人员为保业绩,在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的同时,往往以“财务顾问费”、“综合服务费”等形式收取相关费用。为了整顿乱收费的情况,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七不准”,其中“不得以贷收费”和“不得借贷搭售”直接指向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的财务顾问业务。由于担心被通报或罚款,商业银行一些正常的财务顾问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四)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投行业务不直接动用银行的自有资金,是风险较小的业务,适合长期发展,但也容易造成对其风险存在性的忽视。当前投行业务存在着以下几种风险:

1.被动投资低收益债券的风险。商业银行承担债券发行承销商,当信用级别较低导致认购量偏小,商业银行作为承销方可能会遭受经济损失。

2.垫付资金风险。当客户投资不当或出现操作失误时,商行为了维护客户会出现垫付资金的状况。

3.声誉风险。比如,咨询顾问业务中,当客户经理做出的投资建议没有达到客户期望的收益,或让客户蒙受损失时,会对客户的信赖度产生影响。

三、投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高度重视投行业务的发展,逐渐扩大业务范围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客户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给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应该抓住市场的机会,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范围经济优势和客户优势,不断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使投资银行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摆脱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获得利润的现状。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寻求战略投资者和大型的跨国商业银行加强合作关系,不仅扩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经营业务的范围,同时也扩大商业银行经营空间和地域范围。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高度专业化,智力技术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业务,要求参与人员具有较强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际洞察力,能够对事件做出敏感性的判断,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应该集中技术智力型人才,加大对经验丰富人员的录用,同时还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对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投行业务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为客户提高高端优质的服务,留住顾客。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管理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增强风险意识,不断调整风险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市场控制能力,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转移等多种方式降低风险,预防风险的扩大化。在投资银行创新过程中,加强对创新产品风险防范和合规性检查,减少业务发展的潜在风险。

作者简介:张悠(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张珊(1978-),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经济师,工学学士,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

作者:张 悠 张 珊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光不再。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向好及行业秩序趋于规范,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从长远来看,若能突破内部瓶颈,优化业务结构,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还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2012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增速放缓 投行业务收入“两头高、中间低”

2008年~2011年,受惠于货币政策放松和债券市场扩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普遍经历了一轮“井喷式”增长。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增幅高达100%以上。但进入2012年后,这一高速增长势头明显受到抑制。

在明确披露投行业务收入的8家上市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中,2012年,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仍保持了一定增长外,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此外,即便是实现了正增长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投行业务收入增速也显著的弱于2011年。进一步分析,2012年一季度各行投行业务收入起点较高,但二、三季度急剧收缩,直到四季度才逐步企稳回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

另外8家上市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尽管未直接披露投行业务收入数据,但类似情形从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构成中依然可见一斑:2012年,除兴业银行(同比增长74.4%)、光大银行(同比增长10.4%)和深圳发展银行(2012年并入平安银行)外,其余5家银行的咨询顾问类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2011年。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及宁波银行分别负增长52.1%、32.2%、27.9%和27.8%。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持续扩张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财务顾问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2012年,在财务顾问业务相对萎缩的同时,多家银行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都维持了较快增长。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增幅高达80%以上,尤为引人瞩目。

2012年,商业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热度不减,究其原因,一是在银行信贷长期紧张和贷款基准利率高于发债成本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纷纷“弃贷选债”,导致“债热贷冷”现象出现;二是近年来债券审批逐步放宽,债券品种不断增加,激发了企业发债的热情;三是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和以私募方式发行的ABN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突破了“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產40%”这一政策限制,因而深受企业追捧。

投行业务进入“结构金融”时代

就狭义理解,结构化融资是指通过出售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机制。在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结构金融已成为继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之后的“第三类金融模式”。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业务发展迅猛。一方面,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5月份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后,商业银行重新启动了沉寂了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如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发行了首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8月份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承销发行了首批以基础资产的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ABN)。

大型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全面,中小银行仍显单一

就业务品种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不仅投行业务收入规模遥遥领先,并且其业务收入来源也相对更为全面、均衡。例如,在财务顾问方面,2012年,大型银行除继续发展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外,还积极拓展了与企业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的高端财务顾问业务;在股权融资及相关顾问业务方面,大型银行能充分利用与境外控股投行子公司的业务协同关系,收取企业赴境外上市的手续费和佣金;在结构化融资方面,2012年,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率先试点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的投行业务品种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债券承销、企业常年财务顾问等传统领域。

内外因素交织,投行业务发展步入调整期 外部环境变化显著

宏观经济低迷,部分企业投融资意愿不振。2012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8.1%、7.6%、7.4%,到四季度才反弹至7.9%。宏观经济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实体经济的增长预期和投融资意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统计,2012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3、121.2和116.5和120.4。

从大中型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两类行业追加投资的意愿尤其疲弱:一是外向型程度较高的消费品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因受外需冲击,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提供大宗原材料或者中间投资品的行业,如钢铁和有色金属由于前期产能扩张较快,且库存水平较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低。另一方面,企业的外部并购活动也有所收缩。据普华永道《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回顾与2013年前瞻》报告统计,2012年,国内的企业并购交易活动降至5年以来的新低,其中,并购交易量下降26%,交易金额下降9%,降幅甚至比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时期还要严重。

从小微企业层面来看,类似情况同样存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针对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意愿的联合调查《长三角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表明,2012年以来,面对利润下滑、订单减少的现状,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生产再投入及融资意愿较为低落。企业投融资意愿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相关投行业务,如并购贷款、银团贷款、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业务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监管更趋严格,财务顾问业务急剧收缩。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为保业绩,在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的同时,以收取“财务顾问费”、“综合服务费”等形式将压力转嫁给了客户。

针对这一现象,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即“七不准”),其中,“不得以贷收费”和“不得借贷搭售”直接指向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的财务顾问业务。4月,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多部门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亂收费”大检查。5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刊登《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探析》一文,明确列举了商业银行的各种“乱收费”现象,部分投行业务也赫然在列。

对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乱收费”行为进行清理整顿无疑有其必要性:这既切实维护了客户权益,也有助于规范行业秩序,创造良性同业竞争氛围。然而,由于操作细则不明,不少银行因担心被查,对于一些正当的财务顾问类投行业务也干脆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消极对策,由此进一步加剧了2012年,特别是二三季度财务顾问业务的萎缩。

上市闸门收紧,股权融资及相关顾问业务受阻。2011年11月以来,证监会开始严控上市闸门,申报审核、发行批文双双收紧。2012年全年,沪深两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办板首次公开发行(IPO)合计仅有155宗,融资金额1083亿元,相比2011年的282宗及2861亿元分别下降了45%及62%。

与此同时,企业上市难这一预期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相关投行业务,如企业上市财务顾问、上市前过桥融资、上市保荐(通过境外控股子公司)、上市收款清算、市值管理财务顾问、上市公司再融资财务顾问等配套业务的发展都因IPO“堰塞湖”连锁反应而面临困境。

内部经营遭遇发展瓶颈

基数急剧扩张,投行业务大幅增长潜力有限。近年来,各银行的投行业务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但在内部环境和外部需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增速必然呈边际递减,这是符合经济学一般规律的。当基数扩张到一定阶段后,要继续保持投行业务收入大幅跃升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此时,银行及其投行部门必须对原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理念、业务组合、组织架构等进行重新调整,以拓展新的投行业务增长空间。

金融自主创新不足,投行业务产品线不够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多以吸纳和移植为主,即通过简单模仿同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研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投行业务不仅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且同质化倾向严重,各行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客户定位、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大同小异,难以形成进取向上的良性竞争态势。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常年财务顾问等传统业务;而IPO及再融资配套服务、并购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结构化银团、高端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脆弱的业务结构意味着,一旦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银行投行业务收入就将出现较大波动。

人才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机制仍显滞后。随着投行业务的急剧扩张,部分商业银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和绩效考核机制滞后的问题逐渐暴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投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或未能理顺新兴投行文化与传统商业文化之间的矛盾所致。

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部分银行的基层分行至今尚未配备专职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仍由从事公司业务或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无法开展真正的投行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在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一些银行未能妥善处理总行投行部与分支行之间的“条”、“块”关系,在业绩分配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而一度引人瞩目的事业部制改革也出现倒退趋势;此外,总行发放的投行业务绩效奖励也经常被分支行挪作单位统筹基金,无法到达具体的项目经办人手中,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不愿意从事创新性、长期限和高收益的投行项目,由此也制约了投行业务发展。

风险防控面临多重挑战。投行业务属于典型的轻资本业务,无需占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的资本,因而风险系数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展投行业务时不需要防控风险。第一,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需要提高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特别是在缺乏可用或没有匹配授信额度的情况下,应有效控制项目潜在的信用风险,尽量避免垫资风险或债券包销风险发生。第二,投行业务的操作与风控流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通过合理的设计,从流程和制度上保证前、中、后台分离,监管全流程覆盖,从而实现整体风险可控。第三,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中,有些业务尽管不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如果未能给客户带来预期收益,甚至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对银行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风险隐患。

驱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长期利好因素

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具备天然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在经营投行业务方面具备了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商业银行长期建立的信誉优势有助于其顺利介入新业务和新市场;二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而商业银行恰恰在这方面拥有充足实力;三是在微观信息资源方面,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络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四是在宏观信息资源方面,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及时了解经济金融信息和政策动向,而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较强的政策研究能力。

行业秩序规范有利于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外部监管的不断推动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2012年银监会出台“七不准”整顿财务顾问业务后,各银行纷纷开展自查行动,并提出了实质性财务顾问业务认定标准。此外,2012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还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直接指向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投行业务;2013年3月,银监会进一步公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规模限定,并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其监管范围同样覆盖到了投行类理财业务。

短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确可能带来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规范行业秩序不仅有助于减少同业间的恶性竞争,更有助于降低银行自身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长远发展。例如,2012年的“七不准”虽然叫停了虚假性财务顾问业务,却为各银行认真反思,推出实质性财务顾问业务创造了契机,由此也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多家银行因此在下半年实现了投行業务收入的大幅回升。

债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容。2012年9月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将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规划》要求,“十二五”期末我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对于企业,特别是对于长期受“融资难”困扰的民营企业而言,加大债券发行无疑将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359家民营企业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债券,较2011年增加近70%,募集资金1855亿元;但在全部注册发行的2.6万亿元各类债券中,占比仅为7%。这显然与民营经济总量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体量极不相称。随着债券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转向直接融资,从而加速债券承销及相关投行业务的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还有巨大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非利息收入比重较低。近年来,随着投行业务、私人理财等业务的蓬勃发展,这一比重有所提升,但多数银行仍停留在10%~20%左右,相对于国际先进银行,特别是美国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80%~9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包括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不过,要实现上述愿景,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结构转型,对现有投行业务从战略目标、业务组合、经营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并将投行业务转型融入到整个银行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013年投行业务将在规范中实现恢复性增长

纵观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该业务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金融市场发展态势、监管政策的动向等都有着密切关联。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将表现出如下特征:

多数银行将实现恢复性增长,但难现以往高速增长势头。2013年一季度,多家银行的投行业务纷纷迎来“开门红”,其中,债券承销业务表现尤为抢眼。与2012年同期相比,无论是在承销只数还是在募集资金规模方面,均有显著增长。

不过,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前景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截至2013年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六个月高于荣枯线,但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仅为7.7%,弱于市场预期,表明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此外,在经历2012年的一系列清理整顿后,2013年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整顿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信托业和理财产品等与投行业务相关领域。在外部监管压力始终存在的情况下,深刻反思以往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投行业务发展路径,将是各银行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在2013年不太可能复制过去动辄翻番的超高增速。当然,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由于原来基数本就偏低,短期内投行业务规模和收入保持较高增速仍有可能。

业务结构将向债务融资和新兴投行业务倾斜。在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趋于谨慎和IPO业务依旧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行业务种类间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2013年,各银行将继续围绕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份额展开激烈竞争,承销对象也将由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传统债券品种向金融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PPN和ABN等领域全面延伸。此外,过桥融资、并购融资、高端财务顾问、投行类理财、信贷资产证券化及信贷资产交易等业务的比重也将明显上升,同时还将与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同业机构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从而大大丰富投行业务产品线。

服务策略将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善于发掘客户价值是银行永续竞争力的源泉。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深入分析客户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一站式、一揽子的投行综合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可借此整合银行的投行业务资源,开拓全方位的投行业务增收渠道。事实上,过去几年,不少市场领先的银行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提供了诸如“中小企业一站式上市服务”等业务,但这显然还不足以完全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融资或理财需求。预计2013年将有更多银行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转变。

进一步规范内部制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毋庸讳言,一些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造成财务顾问业务混乱、理财产品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2013年,各银行若要重塑投行业务品牌,当务之急是设计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审批程序和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对现有投行人才队伍进行充实、整顿和提高,加强一线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培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刘涛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 篇3: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模式及策略

摘  要:外资银行近年来开始不断进军国内市场,尤其是涉足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快速抢占国内市场,而对于传统的国内银行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央行近期宣布不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缩小了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差,国内银行业力图开拓新业务,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需求大幅增加,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环境也已具备,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收益高、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投资银行市场。在此背景下,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同时,如何有效借鉴国外同业成功模式并根据国内环境作相应改变,也是商业银行在以后的竟争中需要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投资银行;存贷差;基准利率投资银行;存贷差;基准利率

1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支撑

商业银行发展任何业务首先要合法合规。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自然也要有一定的法理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和法规也日益健全,针对投资银行领域,我国陆续出台了众多法规,并对分业经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修订和调整,为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间业务暂行规定》、《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并为合法合规经营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总之,国家对金融业经营改革在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外部环境。

2  我国投资银行现状

在整体规模上,尤其是在注册及营运资本额方面,我国投资银行与国际同业还有较大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也为提高竞争力,近几年,我国许多投资银行开始扩大规模,进行了增资扩股,例如,我国知名券商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进行了增资,扩大股份,经过重组后,总资产达到300多亿,注册资本也高达37.2亿,但仍与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相差甚远,国外知名投行资产规模通常超过千亿美元。

美国证券公司作为知名的投资银行群体,所管理的全部资产约为4.9万亿美元,这几乎占到了美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中,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分别掌控的资金规模为1.8万亿、8 000亿、2 870亿美元。作为对比,我国整个投资银行界受托管理资产仅为47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说明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见表1。我国投行传统卖方与新兴卖方业务占总收入比重,如图1所示。

从收入这个方面分析,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规模并不算小,相对数与美国相差不多,但从绝对数方面分析,就非常清晰了,我国投行业务的规模绝对数仅为美国的10%,与日本相当。与国际领先的投行同业相比,我国投行业务功能单一、资源配置能力缺乏,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投行买方业务较多,新兴买方业务比重也较低,国外的比重已经超过60%。

3  西方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启示

各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选择与该国的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监管理念及金融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美国拥有最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最发达的投资银行体系。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功能定位的变迁,进而分析美国投资银行优势,对于推进中国投资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投资银行功能演变路径,如图2所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金融功能的要求及中介机构的特定需求决定了投资银行的产生于发展。从国外先进同业的发展路径看,他们的金融行业从混业经营发展为分业经营,经过一段时间又由分业转为混业,虽又重新回到混业经营,但却不是倒退,在每次体制变革过程中,投资银行的功能都得到极大完善和提升,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资银行的功效定位一样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简略到庞大,从最简略的融资,逐步丰硕,后期信息中介功效、资源配置功效和财产中介功效,即投资银行功效定位变迁的路径是从单一到综合。

4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借鉴国际投行先进的发展模式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坚持分业经营,不断提升金融解决能力,不断拓展投资银行信息中介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

4.1 积极开展与券商合作的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已经跳出了证券经纪与承销这样业务框架,形成了包括兼并收购、PE、VC、基金管理、公司理财等综合性、多元化的业务模式,面对日益紧缩的存贷差,商业银行建立并加强与证券、基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合作,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投资银行部分,发展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是适应激烈竞争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以下两种。

4.1.1  保函业务

企业发行的可转债以及企业债必须具备担保条件,同时担保方必须承诺对所发行的债券提供无条件到期兑付不可撤消的连带责任担保,商业银行可充当担保方。

目前,我国对具有发债资格的主体的资质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对商业银行的核心法人客户,其运行及资质都比较可靠,银行可以通过为其提供担保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可转债及企业债的发行,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通过为其担保,还能提高企业的忠诚度,进而获取企业日常资金及交易结算服务,后续价值明显。

4.1.2  从场内到场外

在成熟国家,场内买卖是从场外买卖成长而来,可是场外买卖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债券市场,场外买卖依然是首要买卖方式;衍生品市场中大量的非标准化产物则彻底没法进入场内买卖。国内股票交易几乎全部是在场内交易所内进行,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交易所外市场还不存在。甚至对于刚推出的新三板、债券银行间市场实质是都不是场外交易,均为场内交易,衍生品领域来说,这个市场目前非常不健全,几乎不存在,就更不用提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模式了。

4.2  加强对重点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4.2.1  积极推进短期融资券承销发行业务

短期融资券使商业银行打破资本限制及存贷比规模约束,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以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为商业银行进军投行业务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对现有银行突破传统业务,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业务综合性,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重视短期融资券的作用,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优质对公客户,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以此项产品为抓手,进而推动公私联动,提升客户忠诚度,深挖客户潜力,将客户的存款、结算、负债等业务拓展,为深入合作打下基础。

4.2.2  积极探索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资产流动性

对本身流动性不强的一揽子资产进行优化组合,进行资金融通,使这些资产在未来能保持稳定的现金流,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在这个基础上,将一揽子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所产生的收益权转化为信用等级较高并可以流通的证券化资产,并匹配相应的信用担保,在这些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套的金融服务,包括产品设计、资产管理、账户管理、债券发行承销等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5  结  语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土企业的融资越来越依托资本市场,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仍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的投行业务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投行理念和业务模式,结合本国实际,将这项业务作为战略来筹划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迅雷,李明亮.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2014,(3).

[2] 郑爱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J].特区经济,2007,(7).

作者简介:姜颉,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姜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保障预算基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和谐课堂气氛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