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弘扬高职院校劳模精神教育的启示

2022-09-11

一、引言

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宝贵财富, 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经济腾飞需要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产业转型升级呼唤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活动, 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深化改革, 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于一体, 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行业劳模、资深企业专家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面的劳模事迹和敬业精神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楷模。劳模精神对培养高职学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行为主义对劳模精神教育的启示

(一) 新行为主义对劳模精神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心理学研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辐射到人文社科、经济管理以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从理论研讨到实践应用, 从教育、管理目标及内容的行为导向到其过程的批判与反思教育, 对社会各界产生着影响。约翰·华生 (John B.Watson) 1913年认为, 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的条件反射过程。斯金纳 (B.F.Skinner) 在20世纪50年代, 根据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提出了程序学习, 建立了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模式。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于1971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新行为主义观点。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美国教育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也辐射到许多国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聚焦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与和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 人的操作性反射构成其操作性行为, 如R (Reaction) 型条件反射可塑造人的新行为。强化理论认为, 积极强化可加强人的行为反应, 教学过程有效强化活动可促进成功的教学。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门科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强化可促进成功的学习。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乐国安等 (1982) 、戴本博 (1990) 、陈云芳 (2009) 、刘东桥、周婷 (2013) 、叶浩生 (1994) 、陈跃红 (2010) 、刘圆圆 (2011) 从不同角度切入, 对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任怡 (2014) 基于新行为主义视域的中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运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本科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成因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 新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聚焦在教育领域中“行为、认知与环境”的立体关联互动, 从而构建形成德育价值、教育效应、师生关系以及行为导向的内涵建设, 尤其“榜样效应”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陈昌辉、刘蜀 (2015) 研究表明, 中国制造在呼唤工匠精神。李宏伟、别应龙 (2015) 把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有机结合。李国彦 (2015) 认为, 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劳模事迹的广为传颂必将促进劳模精神鼓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为中国梦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工匠精神最能代表劳模精神, 既体现着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 又展现着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庄聪生 (2016) 认为, 工匠精神就是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积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把工作做到极致。庄聪生强调我们的时代经济突飞猛进, 发展产业经济, 更需要提倡这样的精神。

行为主义理论关联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围绕平台研究和融合研究展开, 一是创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学习平台, 融入学科和专业建设。二是将二者融入其学科和专业领域深度探究, 付诸实践。两类研究关注定性导向和定量测量, 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过程强化与行动指导。

(二) 劳模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推行与发展

劳模精神教育在国内外长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学科教育形式上, 从思想政治学科课堂辐射到人文学科教育平台。在学科教育内容方面, 从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植入教育到区域产业专业的融合发展内涵建设之中。从校园阶段性的劳模事迹宣讲报告逐步推广发展为常态化的劳模代表深入高职院校开展对接教育, 融合培养, 共建工程, 整个职业教育过程渗透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一方面, 高职院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劳动, 建设校园文化, 弘扬劳动光荣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重视劳动与劳模教育。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 构建常态化的“劳模进校园”长效机制和工作方案, 定点定向开展校企劳模共建工程与工匠培优项目。

(三) 新行为主义促进高职院校劳模精神教育

新行为主义学习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与和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成果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着积极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劳模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育人行动,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 掀起劳模精神和工匠培优的学习热潮。

新行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研究与推行, 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多元与纵深的新时代方向。近年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方向重在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的劳动者。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培养工匠。

三、高职院校“劳模进校园”活动实施的路径与对策

聘请区域行业劳模专家进校园担任导师, 针对高职教育专业特色制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努力为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劳模进校园”多维度立体化活动与项目, 在时间与空间上, 使劳模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和融入高职学生的学习活动、工作过程与成长历程。

(一) 劳模课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与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劳模课程融合教育需要把集中学习与阶段学习集合起来, 突出集中, 阶段侧重;尝试把劳模课程纳入学校公选课系列, 开展人才培养融合教育;启动设置多元化培育项目, 着手开发劳模精神培育课程;设置相应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 组建具有榜样作用和实际经验的教师团队;结合学校的劳动实践课程, 形成理论学习与实操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教研体系。

(二) 劳模课程链接校园网络互动平台, 开启互联网+在线劳模教育

学习和借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APP的成功经验, 研发互联网+劳模教育平台慕课,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微课, 开设“线上+线下”学习交流互动课程, 定期邀请国家、省、市级劳模到校蹲点, 并参与在线授课, 使劳模教育校园化、生活化、个性化、适时化、交互化、社会化、多样化与多元化, 实现线上答疑带动师生互动;专题讲座指导学习交流;文献阅读培养潜心钻研;课题研讨促进素质拓展。

(三) 劳模专家深入院系, 启动专业定位与工匠培优工程

构建“导师-学员”模式, 启动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专业定位与工匠培优工程。工程项目以学校敦聘的全国劳模为导师, 劳模导师亲授指导, 定期培养, 深化劳模精神浸润教育。推进特色劳模学习活动, 建立热爱、尊重和参与劳动的有效激励机制与可行措施:对“劳模进校园”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 授予荣誉, 以资鼓励。通过主题班会形式, 宣讲“劳模进校园”主题;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形式, 以赛促学, 丰富校园文化, 营造劳模精神浓厚的学习氛围, 加强劳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组织开展全校性和校际性劳动活动, 并结合劳动节等相关节日, 在全校范围和协同共建院校开展“全国劳模进校园”活动, 积极挖掘具有典范意义和标杆作用的教师和学生劳模事迹、先进榜样, 并逐步开展敦聘活动, 开启校园校际楷模“传帮带”优良传统, 营造“劳动光荣、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新时代校园生态环境。

四、结语

新行为主义理论与实践在高职院校辐射到学科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以及大德育教育工程之中。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强调环境、认知、行为三者有机结合, 构成交互动态关系;自我强化效应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情感的促进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程序教学理论对学科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以及大德育工程的启示;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等, 其行为、认知与环境立体关联互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德育价值、教育效应、师生关系以及行为导向内涵建设寓意深刻。

因此, 劳模精神和工匠培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高职学生在通识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其区域产业专业发展的职业技能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积极倡导劳模教育融入专业与课程建设之中, 构建保障劳模行为的激励措施与长效机制, 并通过行动研究建立劳模教育工作档案培育劳模精神, 这对树立劳模公众自豪感、社会尊重度、业界榜样性和集体认同感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关链接】

劳模, 即劳动模范的简称。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是民族的精英, 国家的栋梁, 社会的精英, 人民的楷模, 国家评选劳模, 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全国人民向劳模学习, 为国家争光。

每一个时期的劳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 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我们弘扬劳模精神, 就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就是要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立足本职、扎实工作, 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摘要: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聚焦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和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基于此, 高职院校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活动, 构建激励措施与长效机制, 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行为主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措施,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跃红.行为主义视域下的成人教育教学探究--斯金纳的《AboutBehaviorism (关于行为主义) 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0 (1) .47-48.

[2] 陈云芳.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180-181.

[3]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 李国彦.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J].建筑, 2015 (11) :1.

[5] 刘东桥、周婷.新行为主义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启示[J].学园, 2013 (34) :17.

[6] 刘圆圆.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 2011 (14) :265-266.

[7] 任怡.新行为主义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4 (1) :13-15.

[8] 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 1994 (2) :201-207.

[9] 乐国安.从华生到斯金纳--新老行为主义者的比较.应用心理学, 1982 (2) :27-30.

[10] 吴志红.“工匠精神”就是新时代的劳模精神[N].人民政协网, 2016-03-10 (005) .

[11] 王玉.院士精神对当今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园, 2013 (34) :19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下一篇:中介层次说视觉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