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问题论文

2022-12-31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 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 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有限, 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 数量不足, 培养渠道不完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 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推进。究其原因, 主要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相关因素。教育创新是涉及教育理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变革。本文仅就其内涵和相关因素作一探析。

1 教育创新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是推动高等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实现高校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我国教育, 从理论到实践, 从制度到方法, 从规模、质量到效益, 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 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 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国际国内的教育事业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既有世界性, 又有民族性。从世界性来看,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从民族性来看, 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 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它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 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 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 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 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 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 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2 教育创新的前提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职业教育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全国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

在普教中学习文化课方面有可能呈现弱势的学生, 在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课上就有可能变为强势。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 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3 教育创新的关键

3.1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 增强实践能力。同时, 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 (含离退休人员)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达到以下5方面的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 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现有师资队伍的发展需要却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对职业学院师资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学历、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匮乏, 学术梯队尚未形成;教师队伍急需补充, 总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职称、学历、专业、年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新建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青年教师比例大。

现有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 还是质量, 都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已是刻不容缓。

3.2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推进双 (多) 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人手,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体验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开设专业培训课程, 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

3.3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 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 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 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 教育创新的保障

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创新的保障。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 (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中, 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学校培养的学生, 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 学生毕业时, 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 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 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 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 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 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 “规模效应”的产生。

然而, 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 存在着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 都受到办学形式的制约。在办学过程中, 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其二, 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 文化课和专业课,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 甚至相互脱节。其三, 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校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各有特色, 又难以辨别。以至于有些学校采用“拿来主义”, 随便订购使用教材, 给教学过程造成了困难。其四, 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 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 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本来就缺乏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 更没有系统性。因此, 我们应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改革课程设置;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 更新课程设置;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 优化课程设置;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 探索课程设置。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 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 不断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 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 不断创新, 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质量更高、社会认可更高度、竞争力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理解和把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相关因素,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 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和突破口。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教育创新,内涵,前提,关键,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交通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下一篇:如何加强小学音乐“视唱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