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音乐艺术搭建语文教学平台

2022-09-11

“竹雨松风蕉叶影, 茶烟琴韵读书声”。一幅对联描绘了一幅惬意的风景。耳边飘过悠扬的音乐, 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轻翻几页书, 该有一份多么美好的心情啊!

“境由心造, 乐由心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果巧借音乐艺术, 搭建语文教学平台, 定会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 然后乐气从之。”“言之不足, 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 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 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 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 它有声、有调、有韵, 串连在一起, 交错排列, 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 不要说唱, 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

传统教育强调“读中学”、“教中学”, 杜威强调“做中学”, 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 现代新型学习观强调“研中学”。“研中学”的学习模式充分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其中一个方面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 音节中元音占主要地位, 音乐性强;四声辨义, 节奏感强;儿化、轻重音、双声叠韵等呈韵律美。从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 已具备一定的音律。再则, 语文的纯美还在于它的人文性, 每一篇文章都涵育着浓厚的情感, 喜怒哀乐让人情动于中。而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曾说过:“音乐是惟一真正生存的艺术, 它的振颤、律动, 也是生命的要素, 任何有生命的地方, 必然也有音乐。”就此而言, 语文的本质与音乐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 把音乐引进语文教学, 不会有何不妥,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提高审美情操, 培养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 由于跨学科教学, 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性因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于如何促进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

1 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操, 促进对课文理解的有效手段。其所配之乐, 必须是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这样,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就会将课文的意境和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将学生所领悟不到的情、境一一再现, 有利于学生进入文中, 细细品味。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 当读到这首诗时, 我选择《长江之歌》作为同步音乐, 让学生在激昂的乐声的指引下, 体会巨浪荡涤着尘埃;而音乐渐强则感情升高, 它穿过微云, 划破夜空的宁静;接着, 音乐高昂激越, 正像风起浪涌的长江。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双重刺激, 渲染情景, 撼动情愫,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

2 以乐诱情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丰富, 意境隽永:有山水的奇美, 伟人脱俗的风采, 战争的惊心动魄, 还有世俗的离愁哀怨等, 给我们尽现了百态人生, 纵深社会。然而, 由于时代与背景的差异, 往往增添了学生在感悟人物思想时的难度。当走到这样的死角时, 我们教师要懂得巧用音乐去解困。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 我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播放了张明敏的《长城谣》一曲, 通过《长城谣》, 同学们了解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蹂躏, 记住了那“没齿难忘的仇和恨”, 于是, 也就了解了作者在台湾光复后, 跟小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里读“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的那种“真挚而又火热”的感情了。学完课文, 为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我又让学生跟着音乐高歌《我的中国心》, 让课文在孩子们为之情动的豪迈歌声中, 在情感的跌宕中不经意地结束, 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是永远难忘的旋律以及因此而陡然坚定的爱国情愫。

3 以唱助学

古往今来, 有许多诗歌、词曲都是能够作为“歌曲”演唱的, 只是有些未被音乐人相中, 谱上旋律而已。但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例如《歌唱祖国》、《长征》、《在希望的田野上》、《水调歌头》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 我认为作为教师是无需多费唇舌的, 只管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把歌唱熟就行。有位音乐家说过:“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 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 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类似联想。”当歌唱会的时候, 我想, 学生也肯定把它给背熟了, 因为音乐以其发出的撼人心弦的美感而令人久久难忘。

4 以乐激趣

歌曲以其旋律的优美动听而让人耳熟能详, 是促进记忆的好办法。

5 配乐学诗、怡情自我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呼唤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实现跨学科教学, 不但可行而且必行。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 是实现素质教育, 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科学高效的方法, 理应予以重视, 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如何让语文与音乐相融呢?这还得从实验说起。

以前上语文课, 也使用过录音机, 但那只是为了让学生听范读课文, 现在, 笔者想换一种方式:老师或学生范读课文, 让录音机为其伴奏!一开始, 为了找到相应的音乐, 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后来, 用得多了, 什么样的文章该配以什么节奏的音乐已经能很轻松地解决了。有时, 学生还会主动地为老师提供一些他们认识最适合某篇目的音乐。师生其乐融融!

总之,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 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祖国语言的优雅, 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 并把自己的这种体验书写在日记里、作文中, 变成自己美丽思想的印迹。语文本身是美的, 如何让它的美更充分在展示出来, 映射到学生的心里, 变成他们自身的一种生活的、生命的体验,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不能不说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音乐作用于以下几个过程, 均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达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在把音乐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时, 还必须留心以下几个选择。

曲子的选择。教师课堂中所选的乐曲必须能很好地集中贴近课文的主题, 否则不但不能突出文本的主题思想, 还会错误的引导学生思想。

氛围的选择。在音乐响起之前, 特别是用于课堂总结时, 强调文本主题时, 教师最好能运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将文章主题思想与歌曲联系渲染一下, 先制造出一种氛围, 这便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悟, 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本文中心联系起来, 不至于太突然。

数量的选择。音乐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喧宾夺主, 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两首曲子, 不然会画蛇添足, 不能真正为课堂服务。

巧借音乐艺术, 搭建语文教学平台。让语文教学与音乐同步, 不断净化学生心灵, 共同成为学生心中最美好的境界;共同倾听花开的声音。

摘要: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的要点。”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 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 那么将会具有极好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语文,音乐,辅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案件类信息的写作技巧下一篇:海报设计中图形元素的应用及前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