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管理类学科偏向理论学习更多一些,专业实习效果评价难以评价,导致整个教育重要环节专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本科类专业实习现状,发现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指标体系与实习操作内容不一致;(2)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认识出现偏差;(3)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存在偏差。

第一篇: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

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有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作者:王霞 石东伟

第二篇: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

摘 要: 管理类学科偏向理论学习更多一些,专业实习效果评价难以评价,导致整个教育重要环节专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本科类专业实习现状,发现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指标体系与实习操作内容不一致;(2)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认识出现偏差;(3)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存在偏差。并提出以下措施:(1)建立明确直接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评价体系;(2)建立多层次直接操作行为与间接效果相互对应的评价体系;(3)科學合理计算本科实习效果等。

关键词: 管理类本科 学生实习 效果评价

本科学生专业实习是大学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理论与未来工作实践结合的重要阶段,科学评价学生专业实习效果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是保证专业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普遍建立了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与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相互促进的实习体系,加快本科学生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教育类本科特别注重专业实习教育[1-6],以保证进一步真实反映实践教学对医疗操作技术的影响程度。工科类学科的专业实习与实习学生的操作结合较为紧密,评价方法相对明确[7]。管理类本科偏重理论教学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入研究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现状

许多研究者深入研究本专科学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的方法,由于管理类学科偏重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蕴含于实际操作理念中,实习效果不能简单按照实习操作效果评价。下面从目前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的实习评价体系、实习评价主体、实习评价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评价指标

从现有参考文献可知,根据各自培养目的区别,不同学校及不同专业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体系采用不同体系进行评价。管理类本科实习时,学生从事不同岗位的工序操作,管理专业理论常常贯穿不同岗位的实践活动,实习活动需要检验的是管理理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评价指标表现为一些概念性指标。下面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实习评价指标为例进行研究。相关文献表述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评价设定评价原则如下:文献[8]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指标设置体系包括:专业行为认知能力、服务行为能力、服务流程管理能力、进入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几项评价原则。文献[9]提倡以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理论及专业修养、身心素质这几项原则构建评价体系。文献[10]主张“以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效能和人际关系为原则构建专业实习评价效果指标”。从上述文献科技看出,评价原则多为与理论结合紧密的抽象指标,为明确这些原则评价方式,这些文献同时设置了相应的评价子指标。表1为文献[9]中归纳的实习效果评价的不同分类的指标体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评价指标层次分明,逐级指标细化,最后评价结果能实现评价目标,但是指标显得有些抽象。

1.2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主体

文献[11-13]都认为高等教育评价者主要由政府机构、高等教育组织及相关实习或就业企业组成。上述评估主体参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管理的主体有:(1)学校实践或实习管理部门;(2)实习学生归属院系;(3)实习指导老师;(4)具体分配学生实习的人力资源部门;(5)学生实习具体岗位直接管理者。按照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14],这些管理参与者应该具有评价学生实习效果评价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这一过程的评价主体。由于上述主体参与学生本科实习管理的不同阶段,同时对学生实习认识的不同,这些主体显示出不同的特点。通过收集实习学生返校后对上述五个实习效果评价主体的调查,将本科专业实习评价主体的特点归纳于表2,从表中分析可知,各种不同评价主体更多地熟悉和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可能全面了解专业实习效果评价体系。

1.3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评价对象

很多学者对教育评估对象进行了研究,文献[15]认为教育评价对象是指教育评价主体关注的对象,随着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对象。文献[16]认为专业实习教育评价包括: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校鉴定及评价、大群体统计评价、相对特殊考察方案与项目的评价及人事行为评价等。根据上述文献的解释,可以将学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目标设置为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收获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对理论学习的进一步理解及未来就业的准备。根据表1及表2的归纳,重点关注评价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及行为对象,将评价主体关注对象及评价主体可以观测到的对象归纳于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有些评价对象可以由多个评价主体进行测评,有些指标只能由对应的部门进行测评,同时可以看出评价对象较为抽象,与评价对象对应的指标难以定量测评。

2.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中存在问题

根据上文论述可以发现,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效果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者存在于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或者存在于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之间,也可能存在于评价指标与实习操作内容之间,这些差异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正确。

2.1指标体系与实习操作内容不一致

结合1.1的论述及表1可知,学生实习内容与实习操作内容之间的差异十分容易造成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误差,最终造成总体评价错误,同时评价结果的导向又会影响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个体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只能反映部分考核内容,如:在行政部门实习的同学,文字处理能力可以很直接地反映在工作能力上,这也是实习单位很容易考核到的部分。(2)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实习单位的认可程度,只能反映学生企业工作实习的一部分,如:专业的旅游企业更适合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物流企业更适合物流专业学生实习。专业性产品生产企业的物流部分容易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忽视,如液体化学产品的物流实际上有着特殊管理内容。(3)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反映了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在各种管理过程中显示出突出作用,如:学生在实习公司的决策活动中往往承担数据收集工作,反映学生专业素质数据收集的设计与使用过程学生往往难以参与。(4)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十分注重学生内在素质与能力评价,这些抽象的素质评价很难用具体事件评价。

2.2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认识存在差异

学生专业实习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认识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主体对专业实习认识差异造成的,尤其是教育部门与实习单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上表可知,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1)实习单位管理者及实习岗位管理人员对本单位要熟悉,而对教育目标不够了解,对本科专业实习目标与学校要求往往不够了解。如:实习单位可以很清楚知道实习学生文档编辑等基本素质的差异,对学生手机数据的方法选择不够了解。(2)实习单位可以准确对学生的工作效率做出评价,而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因缺乏明确指标,难以做出评价。(3)学校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对于不同层次的实习目标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如:学校层面的管理部门更关心实习单位具备的资质,学院基层更关心实习岗位帮助学生工作能力形成的作用。(4)实习指导老师更关注学生实习过程中能力的形成,实习单位管理人员更注重学生能够帮助实习单位完成多少工作,尤其注意学生的基本素质对实习单位的作用。

2.3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存在偏差

教学管理的评价者希望通过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教学管理者更注重学生各项实习活动隐含的素质与能力;直接面对实习学生的企业管理者及实习老师往往会形成对学生的整体印象,导致对学生个人评价更多,产生评价对象与评价目的之间的差异。结合表3可知,这些差异具体表现为:(1)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主要由各项操作活动组成,通过各项活动表现出学生学校学习成果。如:学生组织活动的效率表现出组织能力,并非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为主角组织活动,实际上配角也能体现出组织能力,如何评价成为需要注意的问题。(2)实习指导老师接触学生往往在实习开始与结束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借助其他人员的评价,形成实习对象与实习评价目的的误差。(3)企业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顺利进行,学生实习操作内容更与企业行为一致,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演习,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何让学生的评价准确从个人品行转变为对个人素质的评价需要进行思考。

3.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改进建议

3.1建立可操作性的指标评价体系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最难之处在于学生的实习表现与效果评价之间的偏差,建立对于不同评价者熟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相对减少评价误差。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与不同评价者相对应,同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最终实现评价指标可量化的目标。例如:指导老师更多知道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的积极性,学生完成实习报告的质量等情况,因此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价的指标应该更多地针对学生专业实习的总过程设置。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更熟悉实习学生实习过程的考勤,实习过程中与同事同学的人际关系处理情况,针对这类人员进行的评价指标更需要面向学生专业实习过程。

3.2建立直接操作行为与间接效果相互映射的评价体系

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往往针对具体事件,这些事件的評价可以间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但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即:选取一些具体事件的影响作为实习学生业务能力或者职业素养的评价指标,如:选取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效率、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文档的撰写等作为实习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指标;采用学生实习器具使用、实习服饰穿戴、实习考勤等与实习工作相关的基本要求作为专业素质的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对评价者操作性强的指标与素质评价指标对应的映射体系,一方面便于评价者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使抽象的素质、能力评价变得有据可依。

3.3科学计算本科实习效果

每一项评价指标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价影响是不一样的,合理确定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可以让最后的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计算权重的方法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模糊计算、层次分析等,通过明确化抽象评价,映射化能力素质评价,科学化总体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相对评价过程的误差,促进学生专业实习管理,增强管理这一类偏理论专业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付蓉蓉.人文教育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生护理临床实习效果的评价[J].全科护理,2015,13(28):2781-2782.

[2]肖涛,尹朝霞,杜雪平,严春泽,丁静,周海虹.本科生全科临床实习效果评价[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1):12-14.

[3]田琳,牛丕业,高艾,陈丽.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效果评价[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164-1166.

[4]赵阳.毕业前“回归基础”科研实习效果评价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0.

[5]舒剑萍.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毕业实习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3(02):86-88.

[6]吕嘉春,陈家坤,吴中亮.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毕业实习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1998,16(03):156-158,170.

[7]郭旭.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职学生企业实习效果评价体系[J].智库时代,2017(12):216-217.

[8]姚小云,田金霞.旅游类本科专业实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0,3(06):810-814.

[9]车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10]毛润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北方经贸,2008(7):174-176.

[11]李妍,郄海霞.问责制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分析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2):71-75.

[12]汤燕.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分析[J].中国培训,2016(24):79-80.

[13]林正范,贾群生.多元高等教育评价主体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03):36-40.

[14]Lu,H., Gu, Q.. Performance Appraisal: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J]. 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1, 2009(1):1751-1756.

[1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61082),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作者:张红 郭仪

第三篇: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和评价尺度,工商管理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工商管理类人才对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研究其就业能力,寻找提升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以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为研究母体,选取徐州市三所普通高校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它们分别是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其就业能力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在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为此,针对以上能力不足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就业能力;解决措施

1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1.1专业界定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共八个专业。本文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设置情况,选择了三大高校交叉最多的,即: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五个专业作为研究主体。

1.2就业能力概念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是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及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熟练应用本专业技能,并能持续学习的能力集合。本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涵盖就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和就业素质(包括事业心、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两方面。

2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

2.1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剔除了无效问卷,包括不完全回答问卷、明显错误答案问卷、由于被访问人缺乏兴趣而做的搪塞回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达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37.31%,徐州工程学院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32.60%,江苏师范大学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30.07%。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价、对自身就业能力与知识的评价和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就业基本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受雇全职工作,工作类型为商业和服务人员且多为中小企业,就业地点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其对自身的就业质量评价多为“比较满意”,且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总体上也是“比较满意”,主要欠缺在于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下面,我们重点对就业知识与素质进行分析。

从表1可看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都集中在4分,其次是3分,说明其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扎实。

而对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评价在3分的占大多数,由此可知:大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一般,但专业前沿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使其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因而学好专业前沿知识对提升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的一种能力,是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其掌握程度仅3分,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还远远不够。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大多数持“较强”的观点,达到“强”程度的比例微乎其微,可见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被调查者在事业心、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上,持有“强”和“较强”观点的人数比例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还是肯吃苦的,并且有一定的事业心、责任心。此次调查虽然没有结合系统的企业视角,评价可能有失偏颇,但作为此次调查主体,站在大学生视角下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不达标。学科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淘汰迅速,工商管理类又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其专业前沿知识,在职业道路上无法长远发展。

(2)专业技能不够。专业技能在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体发展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发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不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表现在无法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要求上。

(3)团队合作精神薄弱。所谓团队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是否有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意识。根据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过于拘泥责任归属,缺乏团队服务与奉献精神。这使得他们不善于解决团队内的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也不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成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4)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发现,很多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过于依赖他人指导。之所以企业青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看中的就是其组织管理能力强。

(5)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实际动手能力就是实际工作能力即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理论为生产服务。实际动手能力欠缺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通病,根源在于其在大学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

(6)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创业创新能力一直被高校老师,用人单位及国家所看重,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仍存在着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创新素质和技能不足等。究其原因,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缺失和传统就业观念的羁绊使得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创新信心。

3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应解决措施,为工商管理类高校寻求适合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优化课程模式,扩充专业前沿知识。高校要优化课程模式设置,在教学内容上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精英人士或有相当资历的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座。如:请高校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院院长、当地知名企业高层(徐州有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等)来校开展讲座,他们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所学专业的兴趣,更多地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此加强其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学校管理层,一方面应继续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对模拟公司的管理决策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提升其专业技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建立小组合作考核模式。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素质拓展活动,从而加强小组成员间专业知识的沟通与互动,并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期末考核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以此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强调管理的一致性即以辅导员为代表的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训导管理,而应当把焦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另一方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其主动参加学生会、社团等校园组织,把握当“官”的机会,开放思想,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如组织排球赛、举办节日晚会,或寝舍之间友谊竞赛活动等等,参与到活动策划、组织、总结的全过程,锻炼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

(5)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学校要继续加强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大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仪器、场所;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应通过学习和探究来实现自我升华,利用业余和假期做兼职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6)搭建训练平台,建立导师团队。高校应搭建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如SYB(创造你的企业)培训,创业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等,培育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建立创业创新导师团队,加强对创业创新相关活动的指导,将其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尽早确立创业创新价值目标并逐步实现。

作者:李娟 李娜 杨金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