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理性城市设计论文

2022-05-0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集体理性城市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design)的进行。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集体理性城市设计论文 篇1:

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城市设计。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这个理论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着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 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地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地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而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则有互相排斥的感觉,好像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特殊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现代城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作者:孙振民

集体理性城市设计论文 篇2:

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藝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作者:刘志杰

集体理性城市设计论文 篇3:

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探讨

摘要: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既需要培养学生空间形体处理和控制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观念,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涵盖生态、经济、社会几个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情况,探讨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并将专题研究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达到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训中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体现在方案结果中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特色

近年来,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渐体现。随着国家对城市设计的重视,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城市设计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2013年,中国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将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列为规划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之一[1]。由于城市设计涉及不同层面和维度的知识与内容,具有宽广的外延,体系庞杂,而城市设计的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城市设计的教学尚没有成熟的定式,各个高校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完善。

早期的城市设计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外在的形态与空间框架的内容,往往重形态、轻分析,对其他方面的关注不足。学生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空间与形态的物质设计上,导致学习所达到的效果不够全面,对学生的思维和观念的培养存在不足。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各种城市问题随之产生。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城市设计作为对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多解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根据系统反馈进行调整的过程,城市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唯一结果[2]。城市设计在成果上偏重于建立形体与空间的结构与框架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但在其分析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与关注的问题是多元的。为了适应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需求,城市设计的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对空间形体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的思维与观念。在当今的城市设计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在城市设计的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正确认识城市设计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公共价值观,培养对社会职责的关注,以及建立整体思维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是一个多元复合的系统,因此城市设计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应该是一种复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包括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相互依存的方面。文章将结合教学的具体实践,从教学思路、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 城市设计的教学目标

在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技巧,还把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建立作为教学的目标和重要关注点。

(一)设计思维的拓展

在城市设计教学中,除了传授设计能力及技巧的掌握和设计成果的表达,还进行设计思维的拓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拓展学生的整体视界,使其不局限于对形态和空间等物质因素的考虑,而应对城市和城市建设进行整体的认识,培养整体思维。要求学生了解城市产生、发展、兴衰的背景和规律,认识与城市相關的一切经济、社会、人文、自然、政治现象及其背后机制,建立起对城市开发建设决策、执行、管理、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理解[3]。通过对城市和城市建设的认识与了解,能够对城市设计所起的作用及应考虑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是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中分析过程的重视。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关注现实,培养理性分析能力,对城市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及推断,以对场地的实际问题分析为基础,不要过于理想化和主观,不能将设计做成空中楼阁或当成设计师个人意愿的展现。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城市问题进行解析的能力。让学生在空间与形态的构思中,将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的因素叠加进去,制订合理的、客观的、可实施的城市设计方案与导则,实现三方面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学生价值观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以公共领域为重点,具有公共属性,在城市设计中需要理解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诉求。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应将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建立融入到教学中。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得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重要指导手段,也应该涉及经济的考虑。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城市设计师,应从多维的角度进行考虑,了解政府、民众、业主等多方的利益需求,协调多方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在城市设计中,学会洞察人与场所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发掘场所中人的活动和设施之间的关系,了解场所的社会性及场所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4]。还应树立正确的公共价值观和社会公共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建立

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建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白城市设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理解和明白城市设计工作的动态性与发展性,需要预测城市发展的状况,了解城市发展的影响要素,积极应对并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及变化的城市问题,揭示城市发展的作用机理。

城市设计没有标准的定式,也不是最终完成一个静止的成果,而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延续、环境保护等角度切实应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综合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发展,并在设计成果中建立一个可进行调整优化,既有控制又具有弹性空间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以使后续的建设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城市设计的教学途径与过程

华南农业大学的城市设计教学设置在四年级上学期,课程组成包括城市设计课和城市设计课程设计两个部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实际用地和具体实践设计项目开展。

(一)理论教学安排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讲授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设计元素和方法等内容,还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理论教学中强调城市设计的专业综合性,既需要有城市设计的知识,又要有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在城市设计教学中还会讲授城市设计的实施与管理,让学生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有一个了解,使学生认识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灵活性,对于解决日趋复杂的城市问题及城市形体空间控制,需要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文化、生态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展开研究。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之前的学期开设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文化特色等专业选修课,学校还开设有城市经济学、生态学等公选课,不少学生或多或少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城市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选修课程的理论与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思考。

在理论教学中不仅是教师的讲授,还增加了师生互动的专题研究討论环节。在课程的开始,即给学生布置了环境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专题的课堂讨论安排,教师指定一些大的方向,如在社会专题方面,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文化的延续(历史文化内涵和集体记忆)、社会生活、社会价值,人的行为活动,公共领域,人文历史价值,社会活力,场所精神;在经济专题方面,包括策划与开发、管理、对城市开发的作用、经济性补偿等;在生态环境专题方面,则包括微气候、植物、生态聚落等。要求学生按照上述三个大专题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再分为若干小组,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参考教师指定的大方向,自行选取具体的切入点,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进行探讨研究。

在理论教学后半阶段,在课堂上安排各组学生讲述自己的研究,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图1)。教师再针对三方面专题的课堂讨论进行一些总结,并引导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到城市设计的理解中。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不同小组切入的具体点也各不相同,如有从低影响开发进行研究,有从历史街区开发的经济手段进行探讨,有从城市开放空间的公共性进行分析……尽管由于经验和认识的限制,探讨尚不是很深入,但学生都觉得较有收获和受到启发。该环节能够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专业的、综合的工作,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解和综合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到城市设计中,消化吸收并有效利用。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知识体系得以扩展,并从理论知识角度充分地理解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实训教学组织

在城市设计的实训教学中,与理论教学相呼应,采用将专题性研究嵌入城市设计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的设计实训是给出城市中的某处用地,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城市设计。设计的成果要求包括:背景资料收集与场地调研(包括案例分析)、城市设计方案图纸及文字说明、城市设计导则。在实训教学中,对于方案的不同阶段,均在指导交流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根据各组不同的设计视角和重点进行专题性的学习和探讨,并结合到城市设计实训的开展中。

1.方案前期阶段

该阶段主要要求学生进行设计用地的场地调研解读及提出概念和主题。以往,大部分学生不太重视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也流于表面。对于场地的调查,只是到现场走走转转,记录一些物质现状,如建筑、道路、设施等,对其他因素,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非物质因素的考虑与调查不足或缺失。在对场地的调查后,做出建筑、道路、景观、空间、地域文化、周边环境等一系列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只停留在图上,与后面的环节与步骤相脱节。方案概念主题的提出并没有以场地调研分析为基础,不少理念的提出往往只是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用地状况不能很好地契合。

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场地调研中,重视实际因素对项目的影响,除了物质形态因素,还要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非物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场所活动、社会心理、环境微气候等,启发学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除了整体概念主题的提出,还要求学生提出特色主题概念。对于概念主题的提出,强调过程研究与理性逻辑分析,在用地的现状调研基础上,进行相类似的实际案例研究(图2),针对该地段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发展特点和前景,推演出恰当的概念主题。

2.方案中间阶段

该阶段主要为设计方案从初步构思到深化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对城市形体空间对象展开分析和设计,对方案进行构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方案中针对现状问题,结合前期所提出的概念主题,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选取一到两个方面,思考探索不同的特色专题研究(图3),将专题研究的内容在方案中进行运用和落实。这个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阶段。通过让学生结合设计实训,了解合适解决方案的提出应建立在对用地环境理解的基础上,包括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理解。向学生强调前期所提出的概念主题的解析要在方案设计中贯彻,方案构思与专题研究相互结合开展,专题问题的分析和在设计方案中的解决措施相互连贯,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将专题研究嵌入到方案中,让学生体会城市设计不仅是构建城市环境特色的手段,还应该成为引导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延续地方历史文化,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具。学生在方案实训过程中,随着方案的推进,结合可持续专题的研究,逐渐树立并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如何运用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物质的控制手段去引导城市空间在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方案进行的阶段,还会采用一些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3.方案后期阶段

该阶段为方案最终成果的形成、制作、方案汇报讲解及评定。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的阐述和汇报,在汇报中要求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究及在方案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完成的方案,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并强调是否能够通过城市设计导则等手段达到管控的效果。另一方面会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从对实践项目的理解角度,结合实际工作中主要考慮的问题,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析并提出修改建议,使方案更接近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市场的真实可行的方案,有助于实现城市空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协调与共同发展。

三、城市设计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学校城市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的一些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通过专题的形式融合及贯穿于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训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表1)。在教学的理论讲述部分,先通过布置专题讨论,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寻找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容,初步了解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然后通过嵌于实训教学中的专题调研和专题设计,结合城市设计的实践,启发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问题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和理解城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并考虑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实现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专题教学安排,以及在教学中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和角度思考城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较全面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学目标。

城市设计的教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多元的过程,既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城市设计的涵义理念、工作框架、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协作性的研究和设计,提高设计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恰当的设计思维和设计价值观。在城市设计教学中,通过怎样的教学组织和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仍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讨。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设计的教学思路和发展方向也在不断更新,这也是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王建国. 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 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3]孙一民.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J]. 建筑学报,1999(5):50-52.

[4]汤慧,宁启蒙.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 山西建筑,2015(10):226-227.

作者:王凌 赵晓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激励教育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机械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