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2022-05-0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以构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1: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论文对当前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几方面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型社会新技术、新科技层出不穷,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培养专业性、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教育培养机制和教学实践体制,这就对高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本篇论文就现阶段我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培养现状

现在我国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教育在这三十年来教育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离时代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当前地方院校电子专业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具体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教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境与配套实验器材不到位。另外,现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材知识体系陈旧,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前沿性知识导向。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对电子类专业知识基础理论讲解多,对结合实际电子产品讲解案例少,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学习环境,学生在实验课上,学习演示型、验证型实验课程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较少,教育模式和育人模式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理论课在教学课程中占据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而实践课之占百分二三十的比重。国外研究成果表明,在高等教育大学工科专业里,实践课和理论课课时比例超过2:1为适合,纵观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达到这一比例,理论和实践课时比重失调;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教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现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方法单一,讲的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少,灌输的多,互动的少。

二、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培养对策研究

1、更新教学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针对高校大学电子专业发展现状与凸显问题,要改变以上教育模式弊病,提出解决方案。在现有教学理论框架里,改变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教学,大幅提高实践与理论课时比重,符合国际上著名大学实践与理论课时比重2:1。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加知识的立体感,去理论的抽象化,增加的理论知识的现实感,易于学生学习接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课堂改变单一讲授为主,多启发、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感。改变学生以前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为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模式,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去。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兴趣方向不同增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设方向,例如:喜欢硬件的同学可以增加电子硬件知识的开设,喜欢软件的同学可以增加软件课程的开设,做到兴以致学,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2)以实验室为依托,依据不同的项目建立不同的兴趣学习互助小组,提高学生的协作性学习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3)鼓励学生以相同的爱好建立网上谈论组或者群,进行网上不间断交流。建立爱好兴趣沙龙,在校园里建立相同爱好沙龙,定期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工科电子专业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为创新能力提高足够的知识储备。

2、依托产学研实践教学,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以实验室为依托提高创新能力,如学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模拟社会需要的技术和工程技能,培养学生学会社会上急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建立校级电子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电子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技能,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开放实验项目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项目(工程、服务)带动专业理论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学生主动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有用的知识,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学研结合、学产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的育人环节,锻炼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及职业素养为目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服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着力提高高校工科电子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创新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时代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进步的必然导向,在更新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方案、積极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之外,还需不断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科技创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郑环.高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

作者:张晓林 刘平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2: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构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一、课题提出

自教育部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逐步迈上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的道路[1]。因此,适应教育变革新要求,培养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

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创建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我们的研究以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创新实践教育指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素质为主的教育。

三、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出规定;德国通过延长实习期的做法培养工程师;法国的工科类学生在两年预科后的三年中均需在企业实习,大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时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且毕业时可获得工程师称号[2]。整体看,国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配合密切。

国内许多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长春某学院提出以整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方式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江苏某学院提出应将教学建设成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实践的综合;重庆某学院提出构建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3]。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诸如重软件、轻硬件、教学模式单一、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等不足。

四、对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思考

1.研究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相对于工程研究,更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更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更突出大众化的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在工业生产基层一线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的研究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标,重点突出创新。围绕这一目标,在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推广价值的、适用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技术课程的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标准的研究;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包括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案,用整体能力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整合,实现将知识建构、能力锻炼、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

五、改革措施

我们的团队自组建以来,全体成员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积极研究和实践,现将这些工作综述如下。

1.建设了多方位硬件平台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为此,我们建立了包括实习基地群、校企产学研研发中心、校内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校内实验室和课外科技活动工作室的立体化平台,把科研、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建设了资源丰富的信息技术平台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学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实践技能,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开通了交流微信、QQ群、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采用了互动答疑、网络讨论等多种方法,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探讨和日常交流。

3.构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厚实基础、注重兴趣、理工融合、强化实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的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六、部分成果

“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邓曙光、肖卫初、崔治三位教师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创建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邓曙光、肖卫初二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七、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培养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便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研究将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人才提供部分范例,同时将进一步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2011(05):1-9.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2010(06):50-52.

[3]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6):59-65.

作者:崔治 肖卫初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3: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摘要】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受到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同时又肩负着为地方经济服务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何在地域限制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之间找到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湘西武陵山区的吉首大学信息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结论,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信息专业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SYJG011)。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信息领域从事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工程素养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于2011年制定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从战略高度科学描绘了基于“天-空-地”立体化、全方位的武陵山片区的通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背景,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秉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信息工程专业的综合性改革思路和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举措,助推武陵山片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优化结构,丰富资源,提升质量”的课程建设总思路的指导下,我院全面系统地推出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各种课程建设举措。

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信息化建设纲要,以通信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我校信息类专业 “按大类培养、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1、增设专业方向课,加强课程群建设。

各专业设置两个以上专业方向,并按专业方向的内涵,增设新的课程群。如通信工程专业下设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与多媒体通信两个专业方向,并于2013年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通过对“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技术”三个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紧密联系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理顺各个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

2、优化课程模块,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先修可4大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通史选修课模块,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对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区分度不大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大学物理教学中电磁学和光学部分的内容是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理论的基础;高等数学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而概率论、随机过程等工程数学的内容更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此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的尝试,达到整合课程资源、增强知识连贯的目的[2]。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类专业一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专门的校内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如电子电工实习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基地,针对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和程序设计大赛等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通过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性,建立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不同实习内容和层次的专业实践基地;与签约单位共同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①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对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将教师指导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果纳入岗位考核与植物、职称晋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获得奖励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选修课程。

②同时,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管提供平台。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向本科生开放的政策,形成了校内外多平台多元一体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格局。

③另外,建立项目带动,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开放项目”等带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科竞赛,近年来都获得不错的成绩,2014年学科竞赛成绩硕果累累,获得第十届湖南省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大赛冠军、ACM程序设计赛亚洲区域赛银牌等竞赛奖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院范围形成了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良好学风。

吉首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色专业。通过近年来实施的课程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吉首大学在武陵山区树立了的良好口碑,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类单位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的各项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永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内容摘要[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2):73-76

[2]邓浩,张奇惠.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2-133

作者:向晓燕 彭金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下一篇:我国服务贸易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