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2022-09-1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 结合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 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吸收并引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用“四舍五入”法写多位数近似数时, 正好联华超市国庆期间开展促销活动, 我们班上有许多学生的家长带着孩子去买过东西。所以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提出问题:国庆节这一天, 联华超市生意非常兴隆, 请你猜一猜, 这天超市的营业额会是多少?学生们反应非常强烈, 有的说5万多元, 有的说7多万元, 有的说10多万元……接着我又问:那天你花了多少?有的说3元5角, 有的说28元9角, 有的说112元……这时我就指出:大家用的钱, 如3元5角、28元9角、112元等都是准确数, 而超市开张那一天的营业额到底是多少, 大家没去调查, 只知道大约是5万多元、7多万元、10多万元, 这5万多、7万多、10多万就不是一个准确数, 而是一个近似数。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 不断增强数学意识, 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我改变了教师演示, 学生看;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先以四人一组一起学习课本88页第一部分的内容, 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 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 再测量直径, 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 使同学们都明白, 从前面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 不论圆的大小, 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 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 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 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 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 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学了“利息和利率”后,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家里存款一年后可得多少利息等等, 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举例说:你和妈妈拿50元钱到商店里面买一个书包和文具盒 (书包25元、文具盒13元) , 应找回多少钱?让学生经历购物的过程, 在体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方位与图形”时, 辨认方向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 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这一事例出发, 认识东、西, “北极星在什么方向”引出对方向“北”的认识,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到学校后, 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 问学生:我们班要评选一位班长, 每人评选一人, 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而有用的喜悦感,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总之, 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抓住典型事例,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生活实际,实践活动,情境,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市公司应如何在分散股权时代选择公司治理模式?——由万科股权之争所引发的思考下一篇:地籍测绘中CASS软件得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