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提出“要加快体育教师结构调整,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1][2]。

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1:

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目标的学科内涵,逐渐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课程体系接轨,强化创新教育现代思想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革命。但在近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西部地区逐渐暴露和显示出体育改革非均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这在一定范围内阻碍和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一、西部经济文化的区域特征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失衡的现状剖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状况、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全国各地实施课程改革大环境中,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还远远落后。“普九”工程与绩效工资改革有效地解决西部地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收入瓶颈,但受地方财政的约束,大部分西部地区学校仍存在教学设施简陋,新课程所必需的教材、教具及教学设施缺乏有待改善的现状和事实;教辅资料相对滞后;老边穷地区班额普遍偏大,大多集中在50-80人,现有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部分理念的实现。

受经济条件收入的影响,现今西部地区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改与自己关系不大,认为在考试制度未根本改革之前,放手进行课改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和质量,把改革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改革及一般的教材改革,导致部分教师和相关人员成为课改的旁观者。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及自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大相径庭,存在着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地域特性。同时,对课程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西部地区各地、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对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程度和对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和性质目标的领会程度,将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实施状况。能否结合自身特点全面推动和实施各地课程实验改革,也是西部各地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实验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不均衡发展的成因

1.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范式”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博弈。“范式”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提出的,它是指从事某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守的世界观的行为方式。体育作为教育教育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体育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体育研究和教学,这种范式源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代代相传,为他们提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思路。而我国遵从的体育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废除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思想上打上了农业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学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学科特点,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特有的“教学范式”:形成了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不可否认,在一定特定时期内,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范式”教学对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有显著的历史作用和明显的教育效果,但随着国际社会教育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范式”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与西部体育教师课程理念的抨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定位于全人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构建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观,新课程兼顾了体育课程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双重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势所趋的课程综合化的时代特性,突出了国际上对体育与健康观念认同的一体性,在确立体育活动类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拓延了健康的维度和内涵,针对体育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结合学科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共性和活动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一门涵盖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学科,达到逐步与国际上体育健康理念接轨的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了体育教学大纲根据竞技运动项目划分领域的教学体系,确定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在课程观的转变过程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师面临诸多的课程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改变,这需要逐渐的内化和转变。

3.全新的课程实施体系对西部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新建构给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提供了广域的空间,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带来了发展失衡的现状。

4.西部地区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的滞后。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课程理解、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等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但在现实的培训活动中,由于西部地区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完全由专家全员全程深入到各校教师中不太现实,因而培训工作最终主要地落在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教研室(员)身上,压力很大,质量保证和分级培训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急需有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多形式的培训模式,确保西部地区师资培训质量,提供高质量的课改师资。此外,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应及早对参与课改的教师的动因进行分析,克服城乡教学环境及收入的差距所造成的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的流失,以便对症下药,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的热情如何给予保持和强化,需要在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力气进行研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与学习效能的平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原《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没有再作具体规定,而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确定,而国家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要求是明细而具体的,实现目标的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是开放的。在已经实施的课程教学中。西部地区有的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设计和训练,有的教师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上课质量不高,流于表面形式的课改和热闹表现于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散乱状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科渗透和整合,抛弃了各自学科的自身特

色,不能完成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就是全新的技术操作问题,如果不能围绕课程标准及学校、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西部地区实施课程标准的最基础性教学技能问题就不能解决。

三、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均衡发展的对策

1.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西部地区各地、各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就更加重要,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体育的社会回归特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生活化趋势,倡导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过去一度被忽视的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的充分发展。西部地区有良好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因此,结合西部地区各地教育、经济基础及民族特点,研究教材的多元价值的研究,大力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材的多元目标也是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注重的趋势。

2.加强西部地区高校和教研机构与基层中小学的多向联系,实现体育教育的均衡辐射。西部地区各体育院、系和教研机构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重要阵地,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新型体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各体育院、系和教研机构已经开始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引起了关注,从理论的角度展开了全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西部地区要加强高校和各级教研机构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联系,培养出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创造型体育师资和创新型教育人才,实现体育教育的均衡辐射。

3.重视西部地区农村与城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实施的最主要的问题和障碍。尽管这些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就全局而言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由于地域、经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仍有13%左右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18%左右的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尚未开设体育课。而我国85%的中小学校、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应该是我们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巩固我国教育“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当务之急应解决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开课和设置问题,加强各级领导和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加快新课程的在农村地区普及与推广,是一件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作者:杨成

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提出“要加快体育教师结构调整,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1][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3]。可见,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正处于由配齐走向配强的重要阶段,处于由短缺走向有效配置的转型阶段。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卓越是体育教师政策和管理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以2009—201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不涉及中等职业学校,运用统计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显性、量化地提炼并分析近十年体育教师队伍的配置结构,摸清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情况,为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决策部门提出优化队伍结构策略提供精准参考。

一、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是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构成情况,涉及总体情况、学段配置、城乡配置、性别配置和师生配置等各方面。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2018》十年数据,对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进行量化分析[4—7]。

1.总体配置

体育教师数量问题是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09年到2018年,全国体育教师数量稳步增长,10年累计增幅39.5%,其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增幅最大为61.8%,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人数增幅分别为18.6%和20.5%(表1)。

2.学段配置

合理配置体育教师是保证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基础,决定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虽然我国体育教师配置总体偏低,但10年来随着体育教师数量增长,体育教师配置也稳步增长。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体育教师的配置总体较低,平均比例为5.45%,小学体育教师配置比例最高为5.93%,高中体育教师配置比例最低为4.79%。从2009年开始,10年间体育教师配置平均比例提升了0.88个百分点,其中小学体育教师配置明显提升,由2009年的3.96%提升到2018年的5.93%,10年整体提升1.97个百分点;初中体育教师配置也有所提升,10年间有0.71个百分点的小幅度提升;高中体育教师配置不升反降,稳定基础上略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3.城乡配置

从体育师资资源的城乡分布,可以了解我国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情况。2009-2018年,我国中学体育教师人数在城乡分布上,初中镇区高于城区和乡村;高中城区体育教师近年来人数略高于镇区;初中和高中乡村体育教师逐年下降(见表3)。但从2018年城乡配置来看,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城区体育教师配置比例均高于镇区和乡村,初中城区体育教师配置最高,镇区高中体育教师配置最低,乡村高中体育教师配置高于镇区,这与国家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与倾斜乡村体育教师有一定关系。

4.性别配置

性别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构成。2018年,我国男体育教师有498295人(占76.3%),2009年以来男体育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所占总教师比例逐年略有递减,而女教师比例逐年略有递增(见表4)。同时男女教师比值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4.13降低为2018年的3.22(见表4)。可见,由于学科特点及其特殊性,我国体育教师一直以男教师为主,男体育教师从八成以上逐渐减少到八成以下。

5.生师配置

生师比值是指某特定教育层次在指定年份中的学生人数与同年同一教育层次工作的教师人数之比,是描述教师资源配置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10年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生师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小学生师比值最高,但逐年显著下降;初高中生师比值逐年也有所下降,初中生师比值低于高中(表5)。

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问题是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效能,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摸清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的实然情况和存在问题,有助于明确体育教师结构调整或优化方向,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提供各种可能支持。

1.体育教师配置总体偏低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结果显示,我国教师配置经历了从“短缺”到基本适应,再到还有一定“富裕(或超编)”的发展阶段,说明教师的总量供给问题已基本解决[8]。但对体育教师来说,供给问题远没有解决,虽然10年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配置平均比例提升了0.88个百分点,但我国体育教师配置比例总体较低(5%左右),与2018年语文教师27%、数学教师23%的平均配置相比,体育教师配置比例非常低。

2.乡镇体育教师配置较低

从体育教师的城乡配置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体育教师配置都是城区大于镇区、镇区大于乡村;高中体育教师的配置是城区大于乡村、乡村大于镇区,也就是我国体育教师的城乡配置略不均衡,特别是乡村和镇区体育教师配置较低。虽然全国各地区都在大力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乡村体育教育、要求城区优秀体育教师到乡村支教,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体育教师配置还是最低。

3.男体育教师接近八成

男女体育教师的思想、个性、风格、行为及能力等有着明显差别,对教学方式和学生身心发展等有一定影响,男女性别结构是衡量体育教育质量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性别结构是否合理,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质量。虽然近10年来全国女体育教师比例逐年略有递增,但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特殊性,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一直以男教师为主(占80%左右),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多年来持续保持八二比例分配现象。

4.体育教师的生师比值高

生师比值作为一个效率指标和质量指标,是反映教育投入和质量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生师比值越低越好,生师比值过高会导致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学质量下降。10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生师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小学体育教师生师比值最高,初中体育教师生师比值最低。但体育教师生值师比显著高于全国教师生师比值,以2018年为例,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生师比值分别是全国教师生师比值的16.8倍、17.7倍和20.9倍。

三、优化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的策略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合理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实然需要,要实现这一任务,师资的均衡化、合理化结构是重要条件之一。优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是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师培训开展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供给和结构配置更加精准有效,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增加或优化体育教师编制,提高供给侧配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体育课在全国的监测中开足率仅20%[9],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享受不到基本的体育教育。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时比例提高的实际,重新核定并相应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数额,以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配备,避免因缺少体育教师而削减体育课课时的现象。同时加快体育教师结构调整,以文件政策和人事制度的形式层层落实,制定落实若干相应政策和法规来调整、增加或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如鼓励编制充裕的中学体育教师转换到缺编的小学任教等,以解决因配置偏低、师资力量不足而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2.加强职前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从源头补缺体育教师

小学体育教师数量的缺口巨大,小学体育教师生师比值最高。全国负责培养“准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在进一步改革并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要办好体育教育专业,注重培养重心下移,大力开展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养计划,开展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培养计划,重点加强面向有培养需求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师定向培养,从源头尽快补缺小学体育教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服务于小学,首要补缺小学体育教师。

3.加强乡村体育教师培养,协同兼职体育教师培训补缺体育教师

要缓解乡村体育教师的结构性紧缺问题,可以重点加强中西部和乡村体育教师的定向培养,继续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免费师范生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对体育教师缺失严重、生师比值高和年青体育教师少的地区采取定向招生和培养。同时也可加强对现有西部、乡村兼职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力争在三五年内培养一批合格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

4.立法保障体育教师待遇,给予女体育教师特殊关爱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说:“我们将改革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通过提供培训、转岗等方式,计划将在3年内补齐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缺口[10]。”体育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能否享有同等待遇,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能否纳入教学工作量,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能否被尊重,体育教师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特别是女体育教师生产假期能否保障并延长、45岁以上女体育教师工作量能否减少等都影响着能否留住在岗在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决定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一定程度影响着体育教师队伍稳定和结构更新。应尽快出台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时俱进更新体育教师工作量、权益、考核、要求、培训等方面政策,以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保障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EB/OL].[2012-10-22].http://www.gov.cn/ zwgk/2012-10/29/content_2252887.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2016-04-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605/t20160507_242349.html.

[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编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EB/OL].[2018-03-2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4]韩进.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谢焕中.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201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015.

[6]谢焕忠.中國教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019.

[8]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毛振明.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及育人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17(1):25-28.

[10]吴键.体坛聚焦:师资缺,难撑校园体育一片天——透视“学校体育为何难开展”(上)[N].人民日报,2013-08-14(1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视野下卓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与培养方略“(项目编号:DLA1804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潘建芬 肖兰敏

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余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提出新形势下解决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了解该区域学校体育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为定西市、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农村中小学 学校体育 现状 发展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

安定区约96%的学校集中在农村,2011年通过布局调整将原来的334所各级各类学校合理撤并为现在的276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50多所。通过对农村5所完全中学及19个学区的240多所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完中和乡镇中小学以及公路沿线的学校基本都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器材勉强可以维持体育教学的需要,场地还能满足学生的活动,体育教学开展比较正常。但在边远山区大部分学校的操场面积狭小,操场内的体育设施最多也仅是一个篮球架和一张乒乓球台,场地器材达标率很低,根本无法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及训练。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差距甚远,由于校领导长期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上课热情不高,往往是得过且过。体育课常常被戏称为“稍息、立正、解散”。一上课,绕操场跑两圈,然后篮球一扔就是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代,课时过多,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的质量,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体育课教案,体育课节数不足,常常被其它课挤占,多数以“放羊式”教学为主。早操、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等重要体育活动形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足1h。呈现出无设施、无教师、无经费的“三无”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总体数量严重不足,边远山区缺少专职体育教师,男女体育教师配备比例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上往往“矮人”一等。工作量普遍较大,待遇偏低。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不强,观念陈旧,科学研究能力低下。

2.乡镇中小学基本能够按《体育与健康》标准教学。其他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体育课可有可無的问题普遍存在,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少人不会备课,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3.课余体育总体来看,开展情况较差。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尽如人意,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处于无人组织状态,仅有极少数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极少数学校能够每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小型的比赛。

4.许多农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再加上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自身创收难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用于体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场地器材达标率远远低于国家《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场地器材十分匮乏,因此,给学校体育教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1.体育师资队伍应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分布合理。

(1)农村学校领导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希望有关部门及农村学校领导真正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摆在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学校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重视体育教师的劳动,解决好待遇,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加大对体育的长期投入,制定长远的体育发展规划和必要的常规制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地位。这是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加快学校的布局调整,切实改善办学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农村小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区域内的学校进行重新的布局调整。通过合理的撤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资、场地、体育器材有效的重组,是推进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3)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待遇,稳定体育师资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对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选先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对体育教师从事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常规性学校体育工作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积极落实体育教师福利待遇,为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2.不断增加体育经费,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切实了解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当作一个教育问题来抓,还把农村体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增加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使之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协调发展。这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合理科学的管理和使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一要加强教育,把爱护器材的宣传贯穿于每次课当中,使广大师生共同珍惜和爱护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二要建立明确的体育器材出借制度,使器材的出借变得有序。三要器材分类存放,使器材的存放有序有条。四要定期清点器材,及时维修。

(3)因地制宜,逐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会自己维护器材,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其次要因地制宜,自制一些简易器材,以弥补器材的不足,以此促进教学。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给体育教学带来的困难。

3.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1)强化常规管理,把好备课关,真正落实教师的备课;把好上课关,关注常态课,在细化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3)变革体育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探求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关注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动作技能、方法及终身健康理念培养的同时形成学生独特的体育思维,灵活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再创造与再处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与容量。把每一堂体育课上成既真正受学生欢迎,又能为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培养奠基的课堂。

4.转变观念,加大课余体育力度。认真上好早操、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使课余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形式多样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1h,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大超等.河南省普通中学体育师资、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

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

[2]钟全宏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总体状况及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

[3]吴昊等.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7,41(3):53-55

作者:卢平 马映宝 杜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