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广东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法治广东范文

第七期法治广东论坛征文

写在第11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里的主题感想——公民法治

素质

聆听法治进步的足音,展示法治和谐的力量,第11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了。今年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全国上下统一动员认真部署,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对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写下一点对“公民法治素质”这一主题的浅薄感想。

一、法治内涵的本土文化传承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法家提倡的“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当代的法学研究中有时把“法治”与“人治”相对。这种提法不准确。因为依法治国并不排除”人治“的成分,任何法律条文最终还是要人来执行,所以“法治”与“人

1 治”并不对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维度下的法治内涵新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 2 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公民法治素质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公民法治素质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察: 1.公民的法治素质对法律制定的影响。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具有科学、民主、正义等品质是法治实现的基础。所以法律制定是法治的首要环节。通常,我们对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法律制定的影响关注较多,而公民的法治素质对法律制定的影响却重视不够。但实际上,公民的法治素质较高,对一个国家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起着积极的作用。

2.公民的法治素质与法律实施之间的关系。法律的实施是指国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这包括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法律,也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律实施是法治实现的关键环节。法的顺利实施固然与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关,但是公民的法治素质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面。

(l)各级政府公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对于政府中的各级领导干 3 部而言,良好的法治素质必然能够促使其正确的认识法律的地位、本质和作用,树立现代化的法治观念。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质对我国法治的实现有特殊的意义。法治国的核心是“法律至上”,要求政府行为依法,要求社会以法控制政府。

(2)司法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又一重要方面。司法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司法人员法律素质的高低,对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合法、及时有着重要影响。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法律是否能够被正确顺利地贯彻执行和适用,同时对公民的守法心理也会产生影响。

(3)普通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具有较高法治素质的公民,具有坚定的守法信念,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踏人法律的禁区,而且,这种守法的信念不仅表现在公民守“善”法上,还表现在公民能守“恶”法上。其次,具有较高法治素质的公民善于“用法”,即能够依法取得各种权益。再次,具有较高法治素质的公民具有健康的诉讼心理,在自己受到非法侵害时,能够采取恰当的手段寻求法律保护。从而,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因“私了”等方式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另一方面,也使违法者受到应有的制裁,使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四、法治素质对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意义

培养和提高公民法治素质必将对提高我国广大公民整体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反映在: 1.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对于塑造合格的理性市场主体具有重要作用。合格市场主体的理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又具备遵守市场规则的自我约束能力。法治素质的提升,法治素质较高的,市场主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守法自觉程度都较高,这就能提供其守法的客观依凭和自我内在约束的思想基础;第二,扩大市场经济的法律要求,推动市场经济规范化和法治化。个人对市场的法律要求和市场反过来推动个人法治素质的提高的运动,正契合了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本质特征,推动着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在此,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公民的法治素质是其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个基本素质。公民的法治素质提高以后,其对法治的认同感会以不同形式转化到他的实践中去。第一就是他对法律的信任增强,从而对于市场经济的信任也会增强;第二就是他对于市场经济依法运作即法治属性的认同,从而在能预测自己市场行为后果的前提下,放心地进入市场。

3.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对于公民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法律精神的提升上有重要意义。周永坤教授认为:“如果我们将制度文明从广义精神文明中分离出来,从而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使用精神文明一词——狭义 5 的精神文明,那么,依法治国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其交叉部分则为依法治国的非制度部分——思想观念部分,精神文明中与治国方略、法律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公民个人法治素质的构成中的自觉守法意识及权利、平等意识正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即思想建设,而公民个人法治素质中关于法律知识积累部分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国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提高我国公民法治素质的途径和对策

1.大力提倡和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整体文化素养;我国人口素质不高与我国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不发达有直接的关系,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难处,但教育毕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我们必须渐进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真正把素质教育摆在教育的中心地位,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公民。

2.规范和发展法学教育,以培养更多高法治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适应法治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事实证明,中国走向现代化法治道路的最大阻力不是低素质的百姓,而是法治素质不高的法官。如果处处依法办 6 事,官员则处处受到制肘,会失去大量特权,所以普法的重点首先是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而我国当今的情况是一般公民法治素质较差,而法官的素质也不高。根据2007 年调查统计表明,全国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系统共有干部约85.7 万人,其中具有法学类专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3.57%,有本科学历的更少,不到10%,在法院系统中,现有法律干部具有专科学历者不过27%,本科以上法律专业的不到6%。估计现阶段我国法律人才缺口应在40 万人左右,因此,就我国法治需要来说,大力发展法学教育势在必行。应该说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不高上,国外很多国家法学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之上的,即本科毕业后才能开始学习法律,相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我国的法学教育起点是较低的,即主要建立在本科起点上,甚至还有专科起点的,这就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整体法学教育质量和要求都很低。特别是现在,由于各大高校无限制扩大法学招生,而实际师资力量根本不足,导致大量法学毕业生无论从学识上还是能力上都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有人戏称,现在是博士当成硕士来培养,硕士当成学士来培养,学士则当成专科生培养。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的话,必将遗害无穷。

第二篇:2016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办法

附件1:

2016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办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广东建设,提高全省法治化水平,全面、客观、公正考评各地级以上市法治建设工作绩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制定本考评办法。

一、考评工作的组织及原则

1.法治广东建设考评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条块结合、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上级部门考核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考评结果既要反映各地法治建设整体水平,又要体现出各地法治建设进步程度。 2.实行年度考评制,每年组织考评一次,被考评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负责法治广东建设考评的组织实施,依据全面依法治省年度工作部署,制定下发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核标准及考评办法,明确考评工作的组织安排、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程序步骤、具体要求等事宜,报省委分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考评的程序及时间安排

3.考评程序包括各地级以上市自评、省直部门评分、考评组核查、数据汇总、结果审定及公布。

- 1

11.年度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评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等次;考评得分80-89分的为良好等次;70-79分为合格等次;70分(不含本分数)以下为不合格等次。

1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度法治广东建设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一)各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严重违纪或违法犯罪的。

(二)因重大决策事项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导致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在群体性事件处臵工作中滥用警力导致事态升级恶化的。

13.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各地级以上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14.被考评对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予以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所在地区的单位可获得全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等评比表彰的优先推荐资格。考评结果被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地党委应当在结果送达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出整改方案报送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并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15.被考评对象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事实或者消极应付的,依法依纪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考评主体、数据综合单位及第三方评估主体工作人员在考评、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失职渎职的,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

- 3 -

第三篇: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2011年01月19日08:24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南方日报讯 近日,省委印发了《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现摘要如下。

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对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促进《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作用。

(二)坚持以民主法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四)坚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五)坚持先行先试。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省、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区等立法主体的作用,加强实施性、先行性、自主性地方立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三)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复议权、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权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探索珠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协调运行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立的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到2014年,全省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上下级法院裁判标准统一。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执行工作,建立健全执行威慑机制和执行联动长效机制,制裁违法规避执行行为。加强公安、检察业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积极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阳光狱(所)务制度建设。加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制定并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

和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健全人民陪审员、特约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

(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所有镇、街建立健全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到2015年全省镇、街基本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农村基层10%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规范政府直接提供、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体系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的有效衔接,加强监所教育改造(挽救)工作,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开展平安建设示范点活动,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七)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八)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健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入贯彻我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抓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搞好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活动,办好“法治广东论坛”。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重视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建立健全由政府“一把手”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法院、检察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各级政协要加强民主监督,积极为法治广东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渠道,强化依法治省、市、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

(二)加强依法治省督促检查。抓好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建设珠三角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行区。

(三)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负有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建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完成依法治省工作任务。

(四)加强依法治省队伍建设。健全行政部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重视和加强市、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司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第四篇: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

一、全面推进法治广东建设的重大意义

充分认识法治广东建设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科学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深化法治建设,逐步实现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领域的法治化,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充分认识法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保障。建设幸福广东,归根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改善社会治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二、法治广东建设的目标任务

准确把握法治广东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抓好落实法治广东建设的主要任务: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

三、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行政

切实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完善市厅级领导干部民主法治考核指标,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法治建设。

必读文献:

《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参考文献:

沈春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魏礼群:《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第五篇:“创新驱动先行,助推法治广东建设”社科普及知识竞赛试题:

1、2014年5月29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并公布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这是广东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举措。该条例从____起施行。(A) A.2014年9月1日B.2014年10月1日C.2014年12月1日D.2015年1月1日

2、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采取____、项目补贴或者奖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B)

A.市场交易B.政府购买C.福利津贴D.政策优惠

3、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广东文化品牌建设,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省社科专家话广东(城市)文化名片”系列活动,首场活动于2015年____在佛山举行。(A) A.7月30日B.6月30日C.7月15日D.6月15日

4、广东省____、____ 、____、____为4个首批广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B) A.深圳、珠海、广州、佛山 B.深圳、佛山、汕头、茂名 C.珠海、广州、佛山、茂名 D.珠海、佛山、汕头、茂名

5、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胡春华称,以____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A)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B.可持续发展战略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D.生态环境保护

6、根据佛山界定的7种“为官不为”情形,以下属于“为官不为”的是____。(D)

①对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传达贯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 ②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推进中,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③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淡化工作目标,放松工作标准,推卸工作任务。

④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收官之时,佛山正筹划一个两年延伸计划,力推“城市升级”向“____”。(B) A.城市提升B.城市升值C.城市提速D.城市增值

8、全国唯一“中国龙狮名镇”是以下哪个镇?(B) A.乐从镇B.西樵镇C.里水镇D.狮山镇

9、佛山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的地方是____。(A) A.南风古灶B.祖庙C.清晖园D.梁园

10、佛山岭南天地以祖庙、东华里等历史风貌区为发展主轴,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区域内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____更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A) A.简氏别墅B.嫁娶屋C.李众胜堂祖铺D.龙塘诗社

11、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____发达而著称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B)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服务业

12、佛山市市花是____。(C) A.木棉花B.茉莉花C.白兰花D.菊花

13、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佛山市____区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这也是继成都之后中国第二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名片的城市。(C) A.禅城B.南海C.顺德D.三水

14、根据省的部署安排,佛山将全力推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东____。(B) A.一流综合性大学B.一流工科大学C.一流理工科大学D.一流科技大学

15、2015年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公布新入选的____全国文明城市,佛山正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B)

A.第三批B.第四批C.第五批D.第六批

1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是以下哪一种?(B) A.元代的“中统钞”B.北宋的“交子”C.清代初期的“钞贯”D.明代的“银票”

17、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C) A.《山海经》B.《乐府诗集》C.《诗经》D.《楚辞》

18、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是以哪一种戏剧唱腔为写作素材的?(B) A.京剧B.越剧C.黄梅戏D.昆剧

1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____。(B)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文家市会议D.中共“七大”

20、在邓小平的亲自倡导下,1980年8月,全国人大决定在____设置经济特区。(A)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汕头、海南 C.深圳、珠海、厦门、海南 D.深圳、汕头、厦门、上海

21、____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意味着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废止。(D)

A.2010B.2011C.2012D.2013

2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强则中国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____。(D)

A.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B.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C.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3、党的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概念是____。(D) A.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B.实现中国民族永续发展C.尊重自然D.建设美丽中国

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____。(A) A.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B.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C.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2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____。(C)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宪执政 D.公平执政

2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____。(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7、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____。(D) A.新形态B.新轨道C.新时态D.新常态

28、总书记在推进作风建设讲话中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三严”是指____。(B) A.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制度 B.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C.严肃纪律、严肃作风、严肃管理 D.严格修身、严以齐家、严肃纪律

29、反腐倡廉的重点教育对象是____。(B) A.全体党员B.各级领导干部C.一般干部D.群众 30、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是____。(B)

A.在坚决惩治腐败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B.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C.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D.改革、纠风、惩处并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佛仪轨范文下一篇:公文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