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8

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能否成功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原因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又云“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篇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职业院校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多的人才。现在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在这个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环境才生存,所以我们要进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极端思想;就业观;心理健康

对于现在的这个社会,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想要在这个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上生存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高尚的思想品格,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不会被高等院校的学生所压倒,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个社会有一席之地。

1 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学校的成绩与能力就要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有所欠缺,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的学生因为对学习有排斥的心理,厌学,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原因导致自己极度的自卑,还有很多的学生会出现与他人交往存在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正确的就业观,还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家庭的优越的条件产生拜金的心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很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

1.1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式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这个时期的他们正是心理发展的最佳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养成一些信仰与观念,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路上有一个很好的理念与观点,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应用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能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从容的面对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能够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退缩,而且能够和其他的工作人员和谐的相处,在人际的交往上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发展与价值。

1.2 适应社会的要求

对于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竞争压力特别的大,高等院校的学生不断的涌入社会,社会也对学生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所以对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利。社会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只有拥有崇高职业道德与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会被公司所接受,现在的社会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只有专业能力的人已经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只有拥有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竞争社会如此大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所以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2 如何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量的涌进了社会,导致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如何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才成为了我们职业院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

对于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毕业之后就是要进入工作岗位的,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时候也一定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我们进入职场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关于职业方面的问题与困难,这个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与问题,而且在人际的交往上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道德来说,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的学生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是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的,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在职场生活中打拼。

2.2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会生活的地方,在学校期间,学生生活最长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学校了。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比如首先,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另外,我们可以举行小型的模拟招聘会,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公司对于学生要求有哪些,我们还可以在学校发布一些课题,这些课题必须需要学生的协同才能够完成,不能够只是一个人完成,必须组成小组,在这期间,也要为他们创造一些小小的困难,让他们通过协作来完成,还要组织一些志愿者的活动,比如为他人献爱心啊,这些活动都能够帮助我们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帮助的作用;再者,学校可以建立“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网站,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积极想法,使校园充满正能量。

3 总结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对于这个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只有拥有这两个因素的学生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将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存活下去,能够使得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和他人和谐的相处,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志东.浅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陷及其相应对策[J].法制博览,2012(11):290,289.

[2]任世伟,梁福全.浅谈构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31-33.

[3]格日乐图.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63-64.

作者简介:

苏世静(1977-)女,辽宁鞍山市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苏世静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篇2: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能否成功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原因

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又云“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可见,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潜在从业者,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造成其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市场趋利的显现与影响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更能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天生的逐利性,在其自身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毫无疑问终将影响到社会群体成员的价值观。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社会群体成员,不但会唤醒沉睡的物质利益意识,而且会增加个体逐利的冲动。另外,市场的趋利性本质,使其自身很难自觉上升为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最终在群体成员中固化为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尤其是在社会约束和监督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其逐利性的负面效应会倍增和膨胀,发展为极端利己主义,甚至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将自己蜕变为贪婪、欺诈和不择手段的代名词。带有强烈逐利冲动和浓厚的物质利益意识的群体成员随着自身社会活动范围的延展和步入职业化的道路,逐利的负面效应也终将在社会各行业中滋长和膨胀。而这一影响也终将在行业潜在从业者或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中显现出来。

2.群体心理的异化与偏轨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在长期交往中的交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群体意识和认知,上述意识和认知一旦形成并固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到群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群体成员,在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的驱动下,很容易冲塌传统文化在群体成员中形成的如“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心理堤坝。“民皆逐利”的风气一旦甚嚣尘上,其结果必然是思想领域中的“如水处下”。利欲熏心,欲壑难填,逐利者在没有健全的法制约束下便会迅速攫取巨额物质利益,进而吸引和感召更多群体成员争相效仿。于是,“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的群体心理逐步形成,并迅速填补群体成员心理空间。本应该坚守的正确义利观的群体心理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异化为唯利是图的功利观,而这一嬗变也终将回流到行业潜在从业者思想意识中来。

二、学校因素

1.教育理念的循古与滞后

现代教育应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包容个性的张扬,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和谐教育”,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倡导开放、主张“拿来”、兼收并蓄,正视多元并因之而变,在扬弃与吸纳中注重受教育者道德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创造潜能的培养、挖掘和激发,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完美的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开启受教育者心智,最终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沿循旧制。职业院校虽然大都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了正常学期教学计划,也都开设了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但大都是选修课或考查课,学时安排也明显少于考试课或必修课。这种安排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再者,职业院校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象。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数量的追求。在百分比率的驱使下的教育,谈不上对职业道德占比较高的学生质量的重视,更谈不上在以人为本和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全面教育。

2.教育内容陈旧与泛化

当下,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虽然也积极进行了课程改革,较之以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也都有较大改观,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仍然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当今,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思维活跃并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的青年学生自然会对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课堂上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之教师毫无新意的说教,使学生倍感乏味,失去兴趣牵引的教学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材内容泛化。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通用性有余,专业性不足。众所周知,不同的行业、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涉及较少,即使部分内容涉及行业职业道德,但也未能做到有效结合行业职业道德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岗位特色。这种宽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面对众多带有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很难体现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3.知与行的背离与脱节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学习,对职业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社会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使得他们难以对自身道德行为实施约束,更谈不上短期内形成职业道德自觉。学校偏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缺少与社会联系,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抉择容易出现明显的知行背离与脱节。他们对社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内心希望整个社会加强道德建设,但在个体行为选择上,部分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实施却无意“从我做起”,对自己不文明、违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往往采取放任自流或是盲从的态度。经验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行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进而将规范在意识中内化,从而形成职业道德的自觉,最终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1.病态化家庭环境的影响

前苏联家庭教育者科娃廖夫指出,“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比家庭更完善的教育机构”。家庭环境在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处于成长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从依赖走向独立,有强烈的认知冲动,但自身甄别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追逐名利、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病态化的家庭环境,只能在正处于职业道德塑造期的学生心中刻上重利、逐利甚至唯利是图的病态化的心理沟痕。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高尚的职业道德尚未形成之前,思想早已被病态化的家庭环境所污染,而且其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最终将成为妨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消极和不利因素。

2.共同素养缺失的映射

鲁迅说:“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也都蒙受影响。”他又指出,“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事实证明,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人。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到从这个家庭走出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外在的处事行为还是内在的价值取向,都将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中映射到孩子心灵中。家庭成员间各自的素养水平看似独立,实则像连通器一样密切相连。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家庭的共同素养水平。如果家庭的职业道德共同素养水平较低,本身又存在着诸如物利观等方面的缺失,那么这一缺失终将映射到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孩子身上,成为其自身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又一绊脚石。

四、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既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理应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反而日趋彷徨和迷惘;不但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颠倒;道德素质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价值观下降和滑坡;荣辱观不但没有回归正位,反而渐行渐远。上述现象说明,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2.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肤浅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样职业道德认知也不是背记某些规则、箴言,而是反复经历道德冲突而表现出的稳定、积极的道德判断,进而将道德判断上升到道德自觉。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双方在思想上的轻视等因素,最终导致课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学生自身由于惰性的存在和功利性学习观念的影响,很难自觉研习职业道德内容。

3.职业道德内化远未形成

职业道德内化是指通过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和要求达到一定认知,进而培育其职业道德情感,树立其职业道德信念,增强其职业道德意志,塑造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并最终在其思想中固化为职业道德自觉的有机过程。可见职业道德的内化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还需要长期的实践。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有浅显的认知,但他们的道德情感并不浓厚,道德信念远未树立,道德意志和人格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至于他们在真正的道德冲突中,其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依然是无助和盲从,甚至出现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错误行为。正是这一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苏联]科娃廖夫.家庭关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杨云芳,杨云霞.试论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责编:一 萧

作者:孙黎 韩纬霞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篇3: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摘要] 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因此,良好职业道德养成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如何提高其职业道德标准,从而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职业道德 學生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思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间,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因此良好职业道德养成就显的尤为重要。具备与其职业相符的职业道德有时比熟练的技能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完善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力强。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说教往往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个阶段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往往需要一个榜样般的参照和示范。而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自然会被大部分学生作为自己行为参照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师的职业道德能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规范的物化模式,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那种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职业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休可感的职业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行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

二、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其专业性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相对于初高中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在选择职业教育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过。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职业道德的培养。

所以,首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他即将从事职业的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社会需要来进行选择。而一个人的职业经选定后,再试图变换就不很容易了,毕竟人生有限,穷其一生学通、学精一项技能服务于社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一个人选定了职业后,他的职业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之相适应的,他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具有了稳定性。

三、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入手,把他们形成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做一个好的劳动者。

1.示范教育的方法

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实习教师可以通过规范性的操作、着装等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育。另外,可以树立平时在理论课及实习课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典型对其他学生进行示范教育。

2.及时修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如果有学生,在上实习课时,不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对自己的实习工具、实验设备不爱惜,随处乱丢、损坏,这都是欠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的实习老师都会暂时停止该生实习教其改正不良的职业习惯。如此反复,充分利用课堂从点滴细微处入手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职业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除此之外我校每次实习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前预防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现。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从爱护的目的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注意分析他们的缺点,使其明辨是非,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工作,克服缺点,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绝不能简单地采取讽刺打击方法,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工作态度

教育学生,让其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没有高、底、贵、贱之分,每个工作,每个岗位,都是可敬的,都是人民需要的,各项工作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同学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工作,终于职守,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精诚协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事实上,对现今的许多企业而言,尤其看重敬业精神的培养,因为许多岗位并不需要具有多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仅仅是一个熟练程度,因此,爱岗敬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律意识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树立自律的意识,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六、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通过课上课下,参观实习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行业标准、行业纪律一定要知之甚详,牢记于心,并上升到法规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是促进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提高的长期的重要任务。作为职业院校,必须让学生确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同时利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示范,才能最终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一个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将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孙明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防审计工作绩效审计论文下一篇:工程承载能力公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