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网络特点强化道德素养论文

2022-04-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网络特点强化道德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和加强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性社会和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结合网络特点强化道德素养论文 篇1:

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 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文底蕴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来说,人文底蕴是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素养,能为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乡土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跟学生更为贴近的乡土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所在地域内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讲《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等。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在课堂展示环节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组用手抄报展示了实业家张謇、针神沈寿、书画篆刻大师王个簃、一代名医陈实功等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有的组展示了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扎染的蓝印花布作品;有的组讲述了小时候听僮子戏的有趣经历。

利用乡土素材,不仅让学生留有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亦能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素材、课中展示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二、创设情景,强化会学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制造让他们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会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学习新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该视频的编导、演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担任,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视频内容主要呈现的是两名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主动跑办公室向老师提问疑难问题,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拓展训练;而另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抄袭作业,课上打瞌睡,课间与其他班的学生追逐打闹,放学后作业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网络游戏,直至深夜。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后,部分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明显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

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讲,进而强化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担当素养。

例如,在讲《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为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开学前的暑假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当笔者让学生谈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以及感悟时,常听到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家教家风馆,表示要争做爱国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有的学生参加了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要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有的学生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表示自己要成为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等。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素材便可源源不斷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自行感知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9(8):180.

[3]许晓杰.聚焦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5-76.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

作者:应海英

结合网络特点强化道德素养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和加强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性社会和需求和企业的需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道德;人文素养;培养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工,但效果不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与发展,也随着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就目前而且言,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正是因为从国家层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性,中职学校在对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目标则各自为政,因校制宜,无法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二)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

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由于中职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定性,因此,各个中职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就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的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来看,其内容陈旧,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能体现时代精神,更不能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的新风尚和新面貌,这与学生日常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学生质疑学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这种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德育实效性、渗透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三)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呆滞陈旧

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就目前而言,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开设相关的德育课堂或相关讲座,在学生心目中,这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教师不愿教,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

二、培养中职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原则与途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中职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根本不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我们应当切实有效地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这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和企业,他们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直接有可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常言道:“做人先修身,立业先立德”。修身可立德明志、可博学多思、可建功成业。对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职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与人文素养教育,让他们懂得“学好职业技能前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厚德立业,精技报国。

那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水平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原则和途径来实施培养。

(一)培养中职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原则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拓展学校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基于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其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应当以职业道德为主线来组织和拓展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为主要内容,着重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让他们能识真假、辩正误,逐步树立学生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

2.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它主要是指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以及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对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艰苦敬业、无私奉献为正确的实现途径。

3.以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形式为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水平

充分利用语文、德育、就业指导课、计算机等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质。例如:职业指导课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指明成功的成才之路;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能力;专业课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竞争能力;计算机课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道德水平等。除此之外,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足球协会、音乐社团、舞蹈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校还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校爱家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刘吉平 尹惠

结合网络特点强化道德素养论文 篇3:

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素养研究

摘 要:我国大众媒体一直将科技传播与普及作为媒体功能的配角,因此“科技记者”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在“科技记者”业务技能素养需求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构建提出科技记者从业素养体系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记者素养能力制定对策建议便显得极为重要。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应包括基础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中基础素养可从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来考核,综合素养可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来考核。

关键词:科技记者;素养体系;对策建议

曾获诺贝尔奖的白川英树先生认为:“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大众是需要科普知识的,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渠道,所以进步的社会需要科学报道和科学记者,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1]”科技记者是指从事科技信息采集、编辑和报道等科技传媒相关业务的从业人员,其从业领域主要包括科技报刊(科技期刊、科技类报纸等)、广播电视科学栏目、网络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以及专业的科学网站等。那么,当前我国科技记者的行业现状如何?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科技记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呢?

一、科技记者从业现状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大众媒体一直将科技传播与普及作为媒体功能的配角,而国外媒体则把科技新闻作为四大主流新闻之一。举例来说,美国电视台的科技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占节目总播出时间比重的20%,日本为15%,而我国仅为6%[2]。可见,我国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意识还很淡薄,科技类节目的比重还较低。正是由于大众媒体对科技新闻记者需求的偏少,导致了我国科技新闻记者队伍阵容的薄弱。

不仅如此,我国新闻记者的培养又多采用传统的人文学科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大多数未接受过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教育和系统训练,进而影响科技新闻记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因为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欠缺,以及对传媒新技术的了解有限,现有的科技记者并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科技传播的需求。

可见,我国科技记者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科技新闻记者阵容薄弱,科技记者呈现结构性缺失状态;二是科技记者自身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因此,研究和制定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不仅有助于完善科技记者的培训、选拔和使用机制,加强科技传媒工作能力的建设,而且对我国记者的素养提升也有参考价值。

二、科技记者素养体系框架

(一)素养体系的基本构成

科技记者的素养,即科技记者的素质,应为科技记者完成科技传媒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科技记者所需的素养可分为文化素养、岗位专业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等。在这五种素养中,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为科技记者的基本素养,即科技记者所需具备的阅读、写作等新闻传播的基本能力;而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跟科技传媒工作业务紧密相关,为科技记者的综合素养,涉及对科技内容的处理能力。这也就勾勒出了科技记者素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记者素养体系框架图

目前,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作为基本素养要求,是一般新闻记者所需具备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在此不做赘述。而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以前也仅限于单一维度的探讨,作为综合素养,就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必要进行指标的设计和评估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态度与意识、知识、技能与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讨论素养问题。“态度与意识”指科技记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比如科学观念、对待使用信息的态度等;“知识”指某一方面的认知和记忆,如科学原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技能与方法”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技传媒的语境下,三者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支撑关系,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 2 科技记者综合素养体系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

科技记者综合素养体系中的每个素养,都包含了态度与意识、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描述。本文还将对每个素养制定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传媒语境,得到和科技传媒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描述。

科技记者综合素养体系包括了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具体素养指标制定如下。

(二)科学素养

笔者认为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以公民科学素养为基础,带有较多功能性的实用性科学素质。具备科学素养的科技记者应掌握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并能够用其解决传媒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通过对Miller三维模型、PISA科学素养模型、Hodson 科学素养三维度的分析,确定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因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素养的测试指标可分为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维度、科学技能方法维度、科学观念维度。这三个维度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科学素养的一级指标。

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涉及了科技记者日常工作领域中本质性和常规性的知识,包括如下维度的二级指标。

(1)掌握科学概念。科技记者应掌握一定的文明成果和舆论热点的科学术语;了解自身科技传媒工作领域内相关科学题材和背景知识。(2)判断科学事实。科技记者应了解并能正确判断科学事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科学研究进程以及科学事件本身的意义等。(3)了解科学发展情况。科技记者应了解自身领域历年来科技发展的重大事件;了解社会时代最新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时俱进。

2.科学技能方法。科技技能方法指科技记者能运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科学现象与实际问题,具体指标如下。

(1)掌握并合理运用相关科技政策。科技记者需掌握一定历史时期下较为重要的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涉及内容,包括国家的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另外科技记者应能够解读并传播面向公众的科技政策。(2)掌握处理事件的科学方法。科技记者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政策等观察分析科学事件,掌握严密的观察实验方法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规律认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正确引导公众,聆听反馈意见。科技记者应能够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事物,深入浅出传播科学知识;既要关注科技传播的过程也要关注传播效果,聆听受众的反馈意见。(4)运用科技技术创新工作形式。科技记者应能够以科技手段为辅助,优化自身工作流程;并能够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传播形式的创新。

3.科学观念。科学观念集中体现了科技记者的价值观念和理性文化,具体指标如下。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工作。科技记者应该坚持真理、坚持科学、不畏强权、实事求是,应该向公众提供客观、真实、科学、准确的信息。(2)以科学意识正确引导科学思维。科技记者应将科学意识转化为现实工作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将科技题材置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之中思考。

(三)信息素养

如今,国内外尚无“信息素养”的标准定义。国外学者和相关机构曾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3],以及“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4]。本文将科技记者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准确定位、及时有效获取所需要科技传媒信息,能分析和评价所获信息,并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处理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创作出能满足大众需求的科技传媒作品的能力。

信息素养可从三个层面来衡量:对信息理解和认识的意识层面,即信息意识;对信息知识掌握的知识层面,即信息知识;对信息获取、分析与评价、加工处理和利用等的实践能力层面,即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端正的观念和敏锐的感知,能够驱动科技记者去创作出最契合时代需求且具有专业分量的科技传媒作品。信息意识可从如下指标进行衡量。

(1)信息观念。在信息化社会里,科技记者需要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科技传媒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在科技传媒工作实践中,确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2)信息敏感度。科技记者应关注科技前沿的热点问题,善于从海量信息中捕获有价值的科技传播的题材,善于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内容,并能够将新媒体应用联系到科技传媒工作实践之中。

2.信息知识。由于科技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其对于科技信息传播知识掌握能力的强弱与其业务素质有着很大关系。信息知识可从如下指标进行衡量。

(1)信息理论知识。在科技信息传播工作中,科技记者需了解和传媒实务相关的信息方法运用方面的理论知识。(2)信息技术知识。科技记者应具备数字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能力。(3)法律知识。科技记者应了解与信息传播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有效规避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慎触及的法律漩涡。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在科技传媒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与科技记者的业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根据科技传媒实务中对信息的一般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从如下四个指标来衡量科技记者的信息能力。

(1)寻获有效信息的能力。科技记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信息获取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比如科技事件采写、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需要建立个人科学信息资源的知识地图,具备与科学界人士深入沟通交流的能力;因需要查阅外文文献,科技记者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便于更通畅地获取信息。(2)分析与评价信息的能力。科技记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辨别科技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能够分析判断经科技传媒传播所带来的影响。(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技记者应具备应用传媒业务系统设备对科技传媒事件进行加工报道的能力,如图文编辑、视音频剪辑、数据处理等。(4)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科技记者需要具备归类、整合,并综合利用各类科技传播信息资源的能力,并能将科技事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适合面向大众传播的信息表现形式。比如转化科学术语、技术术语、科学概念等科技信息内容的能力,利用已有科学信息素材,对传播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再造的能力。

图 3 科技记者道德素养体系框架图

(四)道德素养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凭借直觉或“良心”进行道德选择。但在科技传媒领域,从业人员面临诸多道德选择的困难,如很多科技主题本身存在道德争议;科技传媒工作一般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去取舍;科技传媒影响广泛。因此,在面临复杂的道德选择时,科技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以免在面临复杂的道德选择时无所适从或做出低质量的选择。

基于此,本文认为科技记者的道德素养应要求科技记者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选择,以提高做出的决策质量。在设定道德素养框架时,根据分析道德问题的过程,将其分为识别、分析、拓展三个阶段。道德素养要素主要体现在前两个阶段上,它与道德素养框架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而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为道德素养的三个要素,即一级指标,包括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道德分析能力、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思维拓展能力。

1.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指当科技记者面临一个有关选择的话题(如是否报道或以何种角度报道)时,能够识别该话题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并对其道德属性(如重要程度和涉及的价值)进行初步分析。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的二级指标如下。

(1)道德问题判断。科技记者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指能够判断当前话题是否涉及道德问题,是进行道德决策的第一步。如在传递某个科技信息时,能否判断它可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2)道德程度判断。该指标指科技记者应能够判断道德问题的重要程度。它包括(如果不解决或解决不当)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后果,问题所要求采取措施的迫切程度。(3)道德价值识别。该指标指科技记者能够识别情境中包含哪些价值。道德价值识别要求识别的价值有一定的全面性,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如只看到新闻的轰动效应而未看见可能对受众造成的精神刺激)。

2.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分析能力是指运用理性手段分析道德情境,并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包括道德框架的运用,以及对事实和价值的评估。

(1)运用道德框架。道德框架包括基于动机、行为和结果的推理,以及基于责任的推理。具备道德框架,并不意味着一定了解道德框架内容,而是需要在面对具体材料时,能够分析某种做法动机上善恶如何,行为上是否合理,结果上是否合适,以及是否符合职业公认道德准则的要求。(2)评估事实的能力。该指标包括全面把握传媒材料的相关事实,并对其可能造成的道德结果做出推断。这就要求科技记者首先能搜集到相关事实,如在判断有关克隆人的问题时,能了解到相关实验进行时的科学伦理细节和科学界最新动态;其次是能对事实与当前情境的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那些事实对于目前的道德判断尤为重要;最后是对事实的道德结果进行推断。(3)评估价值的能力。该指标要求科技记者能够评估情境中反应的价值的相关性,并去粗取精,消除偏见。去粗取精,是因为关联度越大的价值对最后决策的影响越大,对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得越清楚,决策的最终结果越明晰;消除偏见是因为偏见一般产生于不相关价值的关联。

作者:周荣庭 李雅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地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