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

2023-04-27

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

作者:李玉恒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7期

摘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变化的特性,如在“校雠”“把关”基础上被赋予的信息服务与信息解析的新功能,再如信息处理过程中被赋予的用户理念和体验理念等。这些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微传播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被调适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变化也揭示了我国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职业门槛的要求在进一步提升,如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编辑新功能 用户体验 体验理念

李玉恒,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向新媒体时代迈进的步伐,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带来了变化。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以“校雠”和“把关”为业的新闻编辑开始在功能、理念上寻求拓展,正如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的职能向“搜集”和“整合”转化一样,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新功能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校雠”不再是编辑的最主要的职能,而“把关”职能已然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次;进入到分众传播和微传播时代,编辑的“把关”职能也在遭受不断的分化,诸如坛主、博主、网民自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作为一种职业,当自身的发展遭受了来自多方力量的分化时,自然会根据时代的需求作出一定调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系统的组织内部,出现了新的变迁和位移。[2]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要求新闻编辑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1. 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

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一项新功能,包括全能型的信息服务、受众型的信息服务。 其中,全能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在精通一种或多种形态编辑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或了解其他多种媒介形态的编辑技能,以求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新闻的整合。受众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再强调自身的主观意

图,而是将信息和新闻制作成最适合受众需求的有着最优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2. 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是新媒体时代赋予新闻编辑的又一项新功能,这是对“新闻把关人”角色的颠覆,也是对新闻编辑功能变革的一大补充。在传统单一的媒介环境中,编辑充当新闻的“把关人”的角色,但在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编辑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充当新闻的“解析者”角色,编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与再补充,并为受众提供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专业化新闻解析。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新理念

编辑理念在整个媒介文化缔构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3]进入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左右着编辑理念的产生、运作和发展,互联网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受众”理念,而将操控各种信息终端的更加细分化的“用户”理念带到新闻编辑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社会化媒体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获取”理念,而将以参与、主动传播、交流等为标志的“体验”理念赋予新闻编辑。

1. 用户理念

用户理念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一个新理念,指在各种新的信息终端被陆续纳入新闻组织的产品集群中后,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用户,如手机网络用户、iPad用户等。其实,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关键概念早已显现了其内在的时代性。[4]在此基础上,用户与编辑之间实现了地位上的平等,而传统的传者与受众的严格界限和传授关系也被颠覆,同时,媒体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载体,而更应该是用户自主使用的工具。

2. 体验理念

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另一新理念,指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用户已在网络参与和互动中获得了彼此想要的东西而不再关注传统媒体,此时,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用户,更多的则是用户的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闻编辑需做的不仅是将理念从“受众”转到“用户”,更多的是把社会化媒体作为获取新闻线索及发布新闻的一个渠道,并通过一些策划将社会化媒体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产生变化的诱因与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编辑的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平面走向立体,以往对“精神性”一味强调的单向思维已不再成为编辑的独特竞争力。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要实现编辑功能或效率的最大化,需要的不仅是新闻编辑在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作用,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创意和创意所支持的技术的领先。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面临着较多

的来自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新闻编辑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原因促动。

1. 诱因分析

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职能朝着“搜集”和“整合”的方向转化。微传播的勃兴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往在大众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第一媒体、第二媒体、第三媒体等都已经成为一隅,而每个掌握网络终端技术的个人都已成为新型的媒体。新闻编辑和广大网民在信息面前变得平等起来,而这个平等不仅指对可选择的信息量的平等,还指对获取信息质的平等。有鉴于此,新闻编辑的职能走向,便朝着“搜索”“整合”等为受众提供方便的深加工的方向发展。

转型期促使新闻编辑策划和引导能力增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使受众的接受能力一时膨胀,于是,网络媒体便呈现出一种过于繁荣却无序的状态,而对于精英群体的新闻编辑,承担起纠正视听的责任便成为一种趋势。

2. 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部分职能被分化,职业门槛却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新媒体时代,编辑制度越来越多地朝着编辑中心制的方向迈进,这使得策划与把关成为编辑职业中并重的两种能力要求。在新闻策划中,注重宏观着眼,整体把握的特点,使编辑作为策划者更多地体现出战役指挥者的角色,并开始着力改变过去传统编辑工作的旧模式——来稿即编,被记者的稿件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5]在新闻把关时,要高于传统媒体对新闻编辑的把关要求,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崛起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大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发布一些失实信息。二是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信息进行辨别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官方的、民间的、专家的、草根的等等,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有新闻价值,都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对编辑的辨别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平衡和引导是编辑的另一项重要能力,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必然会有多种声音同时出现,怎样平衡这些声音,怎样正确引导这些声音朝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前进,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编辑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时代,在大多数的媒介集团中,生产多种媒介产品的一体化的数字新闻生产平台已产生,这就需要编辑全面掌握媒介技能,如电脑、手机、录音笔等。因此编辑要有全局意识,能够在多种形态的新闻资源中间自由选择,同时也了解其他媒体的特性。

概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呈现出新功能,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正是在这些新变化的促动下,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才能够朝着与时俱进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2] 朱小翠. 新闻编辑功能机理的多为发展[J]. 中国出版,2012(10).

[3] 张祖乔. 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J]. 编辑之友,2007(2).

[4] 罗昕. 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J]. 今传媒,2008(12).

[5] 安向清. 新闻策划中编辑角色意识的转换[J]. 湖北社会科学,2003(8).

第二篇: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制作艺术 新闻标题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概念。从传播载体形态上,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等。如果从受众的感知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俗称的“用户体验”来讲,“全媒体”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媒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媒介的概念。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全面、现代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纸质媒体怎样才能更广泛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新闻标题制作来阐述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技巧。

新闻标题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在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读者都是忙里偷闲读报,通过随意性翻阅来了解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新闻标题的制作准确、凝练、鲜明、生动。

新闻标题是用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登于正文之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1.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为内容来命题;2.有主题、引题和副题,结构比较复杂;3.新闻标题是一个表达意思比较完整的句子。

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1、精心选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淘课”不“逃课”;“选修”不“选休”;今年就业形势好,毕业生很“刁”;图书漂流让知识“动”起来;企业投入百万元到高职“买忠诚”等等。

2、灵活运用“热”词和流行语

词语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迭出。读者总是具有“猎奇”、“赏新”的心理。签于此,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就应当与时俱进的融入“热”词和流行语。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Lady飘飘,你Hold住了吗?;要“前卫”更要“前位”。《武汉科技大学报》刊登的:我校一论文直面最具挑战性课题真“给力”;爱心超市:爱的“N次方”;湖北省大学生集体在我校“晒”创意。当然也不课乱用网络用语,例如:有木有、好滴、偶们等等这些。

3、在准确概括事实的基础上,使用或者活用多种修辞格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黄冈职院技术学院与我校成功“联姻”》、《企业教师与2011级新生“面对面”》等。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如《硬币正悄然“退休”》。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4、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或通俗化的语言,增强标题的鲜活性

例如:《校医院加快对外“开门”速度》、《校长讲课 学生蹭课》

5、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例如:《追梦“影”者行在“影”途》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例如:《迟来的正义=无正义》

6、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6.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6.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

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第33期第一版的新闻。

除此,新闻标题制作还要规范:

(1)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2)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3)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4)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5)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6)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

(7)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8)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9)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具有美学性、艺术性、欣赏性。

[1] 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J].南方电视学刊,2009:7-10.

[2] 周权.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标题制作[J].中国地市报人,2011(7).

[3] 刘毓民.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J].道客巴巴,2009(12).

第三篇:【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2015-11-07 财经女记者部落

提要: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 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小编通过梳理近年来被舆论争议较大的新闻舆情事件,总结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1、时效性抢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了抢头条,抢点击率,新闻从业者展开了“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新闻发布时效,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热衷于缩短新闻流程,减少求证和把关环节,以抢占发布先机,比如记者从社交媒体直接取材发布;再比如编辑从网络平台直接转发搬运等。不过这种不加求证和核实的时效抢发,实际上却给谣言和虚假新闻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引发了舆论对新闻真实与时效的巨大争议。案例:2020年夏季运动会举办地乌龙2013年9月8日凌晨4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揭晓,日本东京最终获得主办权。不过在投票刚一结束,新华社就抢先发布快讯“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而央视主持人则直接口播东京首轮出局,甚至还打出了东京出局的字幕。这一乌龙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转发。待确切消息发出后,舆论一边倒地痛斥央媒不专业。李光耀“被去世”乌龙3月18日晚21时56分左右,国内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官微账号上争先推送一条来自社交网站推特上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通告”截图,称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10多分钟后,新加坡总理公署出面澄清,声称未发布这一信息,并就相关事件向警方报案。随后,原本抢发转发的媒体又纷纷致歉撤稿,声称消息有误,上演了一场乌龙闹剧。2. 盲从化转发新闻盲从化是指媒体在转发新闻时,不加考证而完全照搬,其与时效性相辅相成,构成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最大安全隐患。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多数网站没有采编权,只能依靠转发、搬运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以实现自身效益。此后,随着全媒体的发展,两微一端的崛起,新闻转发盲从化现象愈演愈烈。虽然这种复制黏贴的信手转发能实现效能优化,提高资源使用率,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新闻版权的侵权问题;二是一些权威性媒体的示范,一旦出错就会加速下游媒体的扩散,形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案例:今日头条的版权之争2014年6月,《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多家传统媒体向国家版权局投诉国内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今日头条”侵权。同年9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展开立案调查确认,权利人投诉的部分新闻作品及相关图片均由该网站存储和传播,而非链接跳转方式,“今日头条”构成侵权。之后,“今日头条”积极整改,删除了所有侵权内容,并主动与媒体洽谈新闻版权使用问题。这起版权战也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类似口水战的第一例。公务员工资增六成误传1月18日,香港文汇报刊发文章《内地公务员今年加薪超六成 以后每年或调整一次》,此文随即被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在时效性上稍差一些的电视台和传统纸媒在这些权威网络媒体的示范作用下,次日也纷纷加入报道队伍。消息误传了多天后,23日,在人社部的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回应表示,报道并不准确,这次调薪的增长幅度并不大,月人均实际增约 300 元。3. 碎片化解读媒体“标题党”行为是当下被舆论吐槽最甚的媒体乱象。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适应网民的碎片化浅阅读方式,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和同质化的内容转发中吸引眼球、拔得头筹,将功课做在标题上。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断章取义,创作刺激性、庸俗性题目以吸引关注。这类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碎片化、极端化、至简化解读,很容易背离文章的初衷和原意,造成公众误解,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舆情危机。案例:济宁市长两会相关发言被断章取义3月15日,南方都市报网站刊发《济宁市长呼吁理性对待官员:我每天工作超10小时,月入7000元》的访谈性报道,文中济宁市市长结合工作实际,就基层干部待遇、四风问题等谈了认识,意在展现近年来地方政府施政的新气象、新变化。但该报道发出后,各大网站却迅速以《山东济宁市长:县委书记月薪3千 还不如工厂打工的》为题进行转载,将文章主旨置换为官员、打工者两个群体的对立,把发言的正面理性气息转换为官员的叫屈喊冤情绪,引发网民的习惯性不满。深圳“尿歪罚款”如厕规定被误读2013年9月,深圳颁布《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规定在“在便器外便溺”的,将被处以100元罚款。这条本意为处罚随地大小便规定随即被媒体提炼为“尿歪罚款”,将原文旨在维护公厕文明的正当性解读为庸俗不堪的雷人性,直接刺激了舆论槽点。事后,深圳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警示,强调市民文明如厕,随地大小便会被处罚,尿歪是不会被处罚的。但依然有多家媒体坚持以“尿歪罚款”的雷人点进行点评,误导舆论。4. 娱乐化迎合媒介的变更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单一宣传渠道,获得了发言权和主动权的网民猎奇的心理被大大激发。在注意力时代,相对于那些正面传统的宣传报道,网民对负面、怪诞、低俗、煽情等极端性的内容更感兴趣。为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媒体记者也着力于从硬新闻中挖掘娱乐性因素,通过炒作渲染以满足公众好奇心,刺激舆论情绪点。这类新闻的娱乐价值常大于新闻价值,容易遮蔽事件原有的议题,冲淡社会聚焦点。案例:女官员落马制“通奸地图”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不断有高官落马,为了满足舆论的窥探欲望和心理刺激,“时政+桃色新闻”式的信息挖掘就成为媒体报道官员落马的重点。去年11月,山西公布两名女官员被查消息时首次提及女官员有通奸情节,这一非常规细节立即引发媒体“性趣”。随后,人民网发布文章《官员通奸地图,给31名通奸官员亮亮相》,以红色标识曾有官员因通奸落马的省市。@大众网朱德泉 对此指出:个别涉案官员岂能代表一个地域?通奸官员个人的节操固然碎了,但这幅通奸地图的制作及发布单位,其媒体品质、品味、公徳、节操则碎得满地!上海踩踏事件复旦女学生特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死49伤。在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一些媒体背离了救援、安抚、追责的主线,将焦点对准了一位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女生,就其个人信息及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人物特写,引发了复旦方面的不满。在《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中,作者批评道,“面对这么多失去的生命,媒体却独独抓住了复旦这一名学子,花了大篇幅来报道。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们,面对众多失去的宝贵生命,你们是不是已经为了新闻的噱头而分出了高低?”5. 片面化采访近年来,“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引发了网民情绪的“过山车”,也让公众对媒体责任和社会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这类问题的出现多由于记者在片面采访当事一方,信息链条不完整,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而妄下的定论。但因为事件常常聚焦社会矛盾群体,在新闻报道时又对人物进行标签化的挑逗性解读,并利用舆论天然同情弱者的心理而影响恶劣。从影响来看,记者的议程设置和片面化采访,不仅容易扭曲损伤事件真相、伤害舆论情感,也会在无形中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案例:湘潭产妇之死的舆情反转2014年8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其家属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随后,媒体纷纷以《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进行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医生无德”的同仇敌忾。然而院方的回复显示,是患者家属“围攻”在前,医生护士因担心个人安全“失踪”在后。整个生产过程,一直有医生和家属的沟通。舆情随之反转,网民开始指责媒体报道失实煽情。老外遭大妈讹钱的舆情反转2013年12月,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在首页头条位置推出新闻称“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在“扶不起”成为舆论痛点的背景下,这条新闻立即成为公众发泄口,针对“讹人”大妈的抨击高涨。然而事件随即转向,北京警方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处罚。事后,新闻发布者表示,“因为中年女子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有点夸张,再加上之前我看到她平躺在地,至少我看到就有两三分钟了,我是下意识就以为想多要点钱。”6. 标签化引导社会对一类现象或群体的某个特征传播过多,就容易在舆论中形成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就会被标签化。这种“标签”,简单、直接,特别适合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浅阅读的思考惰性。为此,标签传播也常常被媒体记者所采用,其利用舆论“固定的成见”对新闻内容进行主观性暗示,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或价值标签,有时甚至偷换论题、转移焦点以迎合民粹。但这种不负责的标签化解读,很容易以偏概全,加剧舆论站队,造成对某个群体的误伤,扩大舆论的负面情绪和社会的割裂对立。案例:“女干部”骂保安看门狗事件2014年11月16日,合肥某小区门口,一名女司机因逆行问题与值班保安发生争吵并辱骂其是“看门狗”,随后保安倒地不起,后抢救无效身亡。从报道来看,这是一个由小矛盾而引发的意外,但媒体却纷纷以“女科长骂死保安”为题进行报道。一时间,女司机的干部身份成为戳中舆论的兴奋点,网络舆情也开始由一起单纯的民事纠纷转向对公务员群体的挞伐,“权利任性”成为事件的核心议题,舆论焦点已然超越了事件本身。“宝马车”拖行交警致其死亡事件3月11日,上海一辆宝马车不听交警指挥,强行闯关,将民警拖行近十米摔倒在地后继续行驶,随后被截停。而受伤民警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起事件的焦点本应是谴责违反交规的司机,呼吁公众遵守交通规则,但媒体却将目光放在肇事司机的背景上。“宝马车主”、“网络公司老板”,媒体为肇事者打上了“有背景”、“有钱人”的标签,激化网民仇富情绪,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怀疑其有深厚背景,很可能被轻罚等等,造成事件关注点的失焦。7. 暴力式发难社会的媒体化与媒体的社会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话语权的垄断。一方面,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官网、官微等打开话语权,另一方面媒体“无冕之王”的地位也遭受挑战,不得不接受社会监督。在这种格局下,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就遭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反击,媒体报道的不专业和监督的暴力式也越来越凸显。这种媒商之间的口水掐架既大大浪费了媒体资源,损害各方声誉,也增加了舆论对媒体公器私用的反感。案例: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华山之争”2013年4月,农夫山泉的水质问题遭到舆论质疑,随即陷入“三重门”。4月10日,京华时报加入“监督”行列,此后28天,京华时报连续用了67个版面,76篇报道与农夫山泉展开了多个回合的论战,至5月6日,农夫山泉新闻发布会达到高峰。双方从最初的交手逐渐升级为誓把对方公信力打倒,以捍卫自己名誉的决斗,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版面、财力,并开创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记录。这场对“标准”问题而非质量问题的拉锯,不仅让农夫山泉声誉受损,退出北京市场,京华时报也因其不专业和蛮横式的报道而饱受质疑。长江商报与贵州茅台的“长茅之战”3月

17、18日两天,长江商报连续刊文称茅台百年来引以为傲的“巴拿马奖”是假的,指茅台“篡改获奖等级、编造故事”,并呼吁“工商局应该严肃查处假借爱国之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19日,茅台官微回应表示获奖一事“有史可查”,“纠结于对百年前获奖等次的争论,实在没啥意义”。不过话题并未休止,20日,长江商报继续纠缠于获奖之事,在头版头条强调“回应本报报道 茅台不提金牌”,引发了舆论对媒体无理取闹的反感。8. 审判式介入随着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加快,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介入越来越深,在对司法公正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时也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社会关注和争议最大的就是“媒介审判”。在一些社会影响力大的司法案件中,媒体往往带有预设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超越正常的法律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使新闻报道情绪化、倾向化较重。这种以媒介话语权代替舆论监督的“未审先判”,很容易干预司法独立,对司法系统产生压力,同时也会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诱导舆论产生“情绪审判”。案例:复旦投毒事件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由于官方信息较少,媒体趁机大肆介入。该案件由最早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开始,在网络上关于该案件的各种报道便不断升温,甚至流传出“情杀”、“竞争”、“误杀”和“痛恨医生”等多个版本,部分媒体在尚未获得确切的消息前,依据警方提供的嫌疑人林某的信息,挖出他的QQ空间、微博等信息“佐证”他是凶手,并对其做出投毒认定,贴上“杀人犯”的色彩标签,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被斥为“媒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准则”。平度陈宝成事件2013年8月10日,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被平度警方刑拘,此事迅速引发了陈宝成曾供职媒体的介入。一些媒体在未采访的情况下,通过整合陈宝成的微博和财新网的声明对案件定性为“抗拆被拘”,坚定陈宝成是合法维权,制造“警方设局论”,质疑非法拘禁罪的成立,并将受害司机郭晓刚前去清理垃圾联想为“强拆”的延续,甚至有记者提出郭晓刚是自愿留下。随后南北系媒体大肆渲染陈宝成“维权”的艰辛,抨击平度政府“强拆”的残忍,对舆论情绪进行倾向化诱导,引发了网民的非理性“站队”。9. 敲诈式报道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部分记者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逐渐失守。在利益的诱惑下,有偿新闻屡屡出现。他们以负面报道要挟企业实施敲诈,并为一些无良企业的恶意竞争充当推手,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品牌危机和舆情困境,同时也触碰了法律底线,严损了记者声誉和媒体公信力,社会危害极大。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加强对有偿新闻的整治和查处,对净化行业风气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案例:《新快报》陈永洲事件2013年10月19日,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拘《新快报》记者陈永洲。23日,新快报头版通版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披露中联重科财物问题,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请放人”以及“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一时轰动了舆论及媒体界。26日,陈永洲在央视镜头前认罪,自述收钱发表失实报道,事件发生逆转。27日,《新快报》在头版位置就陈永洲收钱发表失实报道致歉。2014年10月17日,陈永洲一审获刑1年10个月。21世纪报系涉新闻敲诈被查2月28日,原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等30余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罪名为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多宗个人犯罪,涉案金额上亿元。 据警方介绍,21世纪报系利用其在财经界的广泛影响力,与一些公关公司勾结,以发布负面报道为要挟,迫使上市公司、IPO公司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收取“保护费”,非法牟利。10. 策划性炒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不能逾越的职业操守。这条特性适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包括“正能量”的新闻策划。在“眼球经济”下,一些媒体从业者利用其掌握的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资源,通过戏剧化和煽情化的方式包装加工悲情故事,激发社会道义和同情心,即便做出了公益性质的慈善效果,也往往会因其带有欺骗性、策划性的初衷而遭到舆论非议和谴责,透支社会信任,更对社会慈善事业造成伤害,加重舆论对社会和陌生人的不信任。案例:励志儿童杨六斤事件2014年5月23日,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节目报道了广西男孩杨六斤的故事,称其“独自生活”、“半夜出去找妈妈,担心给妈妈添负担半路折回来”、“吃野菜捕小鱼”等,激发了社会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一个月内,社会捐款就达到500多万元。然而随着事件的深入,有媒体走访发现,杨六斤的生活并非那般艰苦:他之前一直同堂哥一家住;偶尔吃的野菜是当地的家常菜;生活享有各种补助。广西频道总监随后坦承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想帮助他,想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故而造成失实。事后,舆论纷纷指责媒体包装过度,消费公众。艾滋病男童被驱逐事件2014年底,某媒体网站报道称,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欲将村里一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8岁男童驱离出村。这种违背基本人权的行为立即遭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然而事件高潮未过,就有消息指出,所谓联名信,其实是村民为了配合两名“好心的记者”的策划,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社会关注,接受更好的治疗和教育。炒作虽然带有“善意”,但舆论依然不能接受被欺骗。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 社会分层

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 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 机制的形成。

“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走红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屌丝”已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屌丝”文化如此快捷地生成与流行,不能简单地以“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以蔽之。

一、“屌丝”与“屌丝”文化现象的由来

“屌丝”,原来为粗语,但现今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语和文化现象。网络上有关“屌丝”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运用的定义还是百度中的加上“屌丝”一词形成在内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屌丝是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亦为‘苦B青年’的自称,又称‘吊丝’,发音与英文duce相似,duce在英文中译作‘领袖,首领’。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嘲,虽是自嘲,亦可用于称呼别人。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屌丝”开始指的是一群特定的青年人,他们多为“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 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

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这群青年人处于 既不甘于自己的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的状态;既有种种生活憧憬,但又有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 正是从聚焦这样一群无奋斗基础、有未来希冀、缺失奋斗动力的青年人开始,逐渐让“屌丝”成为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广为流行与应用的概念。而今有关“屌丝”的网站,诸如屌丝吧、屌丝小站、屌丝视频、屌丝语录等等在网上比比皆是,“屌丝”已经变成了当下在网络上、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 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

1.复制性与再造性的结合 网络流行的特点就是被不断复制,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性的功能,其过程是从简单的复制到创造性复制的转化,出现一种让人想不到的非线性结果。“屌丝”一词就是这样经过不断的复制与再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 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流行所说的“屌丝”,其意义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屌丝”也不是原来所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而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人。现今的“屌丝”也有男女之分,人员情况较为复杂。现实中青少年所说的“屌丝”的含义也已各不相同,有的以自嘲的方式以“屌丝”自居,将自己与“高富帅”、“白富美”做一区分;有人则用来贬责他人;有人以玩笑用之„„“屌丝”的含义就是这样在网络中不断被复制、在现实中不断被应用,而在复制与应用的过程中被年轻人不断演绎与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包含丰富内涵的概念,以至于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涵盖之。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势头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也只有在新媒体时代才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快捷与普及,远远超过以往人们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它没有给人们留下适应的时间,往往让成人社会的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费解。但是对上网是生活方式有机组成部分的年轻人来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网络复制的简单性,在复制过程中的再造性,都可以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而不管是青少年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构成新媒体时代流行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更多的青少年由原来的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了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行动者,而网络流行文化的行动者愈众,则其现实的影响力与冲击力愈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就愈直接与显在。

2.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网络流行与现实流行的密不可分性,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突出特点。“屌丝”文化就是网络流行与现实流传的有机结合体。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只要有条件能够上网),而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上网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 少年网民2800万”。

上网工具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流行方式与覆盖的范围。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微博、留言等等,没有过去必须也只能通过电脑上网的种种限制。上网工具的这种便利性、快捷性与网络虚拟性特点的结合,使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往往表现为在网络虚拟平台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表达方式,甚至网络上的表达往往比现实更直接贴近青少年个体的内在需要与观念,更具有反映青少年内在需求、观点 与情绪的即时性特点,因为这种表达具有相对自由性,而这种相对自由性是因网络的隐蔽性与便捷化特点所决定,青少年个体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现实中他人的观点与感受(网络本身就具有观点多元性的特征,不同的观点都能有一定的共鸣存在)。因此,在网络中,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完全可以从自我的角度来随时表达内在的感受与观点,表现自己即时的情绪状态与心情。网络这一载体也就成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内在心理能量的平台。 “屌丝”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只是一种“恶搞”的简单变异,正是因为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将“屌丝”一词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结果。即不同青少年个体所理解的“屌丝”与所运用的“屌丝”,往往会根据其客观情景与内在感受进行了再造,赋予了“屌丝”特别的意蕴,如此叠加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屌丝”文化现象。

三、透过“屌丝”文化的形成,可以发现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当代青少年 青春情结的再现 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参与到流行文化之中,但之所以被称为流行文化,就一定是涵盖了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较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因为载体的便捷与普及,使青少年的参与度与流行文化的覆盖面比传统青少年流行文化更高、更为广泛。透过“屌丝”文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过去传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一样的表象特征,即情绪的外泄与自我的张扬,时尚的追求与内在的娱乐。这些表征并不像过去人们所通常理解与认为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么简单,实际上,任何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传达的都是一种青春的声音与呼唤,一种人生特定阶段的沉思与矛盾,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认知与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做出这样的解读,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这种文化现象。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人感的增强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就会表现出只有青春期青少年才会有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张扬方式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昭示自身的成熟,沉醉于自我思维中抽象构建的理想完美状态。这是个体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划分) 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

屌丝”文化现象中就表现出这样一种青春期情结的特点。有些青少年不会在乎“屌丝”一词是否好听或贴切,主要是因为“屌丝”的流行。流行往往代表时尚,而时尚则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就有备受关注与入流的可能,就不会被人遗忘、被称为“老土”或被同辈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加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同时,有些青少年更不会过于在乎其它成人的观点与看法,只要是青少年群体中有同行者,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之中,特立独行方能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炫”出自己所理解的精彩与鲜活。有时越是其他成人认为不好或不认可的事情,可能越会引起这些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这种兴趣与关注可能是出于一种青春期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也可能是青春逆反的直接表现,即以逆反的行为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自主、个性与成熟。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已经能够将现实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建构,往往不会考虑其现实的适应性,会出现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理想化结果,但这种形而上学地在主观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地构建现实世界,不是他们特有的偏好,更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与阶段。这种理想“乌托邦”的建构需要在现实面前去不断地被修正、解构、从而现实化,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成长过程,理解青春情结出现的原因,就不会出现对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等的指责与非难,不会对青少年流行文化感到诧异与不解,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看待青少年流行文化,就能够认识到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展现自我成长、表达自己内在感受与想法、记录成长轨迹的自然现象。

四、解读“屌丝”文化,可以看到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深层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新媒体时代不仅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产生了巨大变 化。我们所处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开放性的、国际化的。信息的网络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客观现实,这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现实的。如果说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新媒体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么也可以说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社会现实所构成的社会原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直接映现与投射,它有着其生成的群体心理机制。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现实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体。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出现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与竞争的激烈;二是带来了人们财富拥有的两极分化,即贫富差距的加大。“屌丝”式的自嘲,就是来源于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以及现实择偶的流行审美标准。“高富帅” 、“白富美”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男性的富有、高大、帅气,女性的白皙、富有与美丽,都是一些先赋的而不是自致的条件与基础,而这些往往使激烈的现实竞争缺乏公平的基础,有如生长在高山的青草与深谷的大树比较高度,相对的高度与绝对的高度都是如此不同,没有客观准确标准的比较往往会带来比较的迷茫与失落,会带来不知道哪个更高的困惑。在这种缺乏客观、公平基础的现实面前,在巨大的贫富落差之下,“屌丝”式的自嘲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与理性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其拥有的资源与发展基础明显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在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加剧的现实面前,往往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会明显增强,人们不得不启用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持内在的心理平衡,以此我们不难理解“屌丝”的那种复杂心情的表达,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高富帅”与“白富美”的羡慕嫉妒,也有对之不屑一顾的蔑视与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时,往往会使财富与金钱的份量加重。表现在青年人择偶的过程中,注重经济条件与外表长相的那种择偶标准(尽管不具有普遍性)对青年人往往产生最直接的冲击,“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看似是个人的一种人生选择,但却是社会上注重物质财富的择偶标准在部分青年个体身上的投射,会使现实中衡量成功与择偶的理想标准出现种种偏差。这种现实的偏差会强化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与面对现实的无权感。许多青少年面对的现实是:即使自己竭尽全力去终身奋斗,其财富的积累与“高富帅”、“白富美”现在所拥有的基础与条件还是相去甚远,于是就有可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由此而引发出一种群体无权感或无力感。 “屌丝”流行文化从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样的群体无权感与无力感,实质上,这种无权感与无力感不仅仅是对贫富差距现实的一种本能反应,对自己不利处境的一种无奈表达,而且也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不自信、不能自我接纳的一种表现,更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所致,即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父辈没有给自己提供优厚的条件与基础。当然,同样的社会现实也引发出了青少年群体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己是“屌丝”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自己必须正视面对的现实,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外在力量与先天条件,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这样的青少年往往都有着高远的追求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种不服输的坚韧与执着,有一种与其“空悲切”不如行动的理性选择。他们往往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能够做到自我接纳,不会怨天尤人,不会顾影自怜,更不会自怨自艾,这比过去传统的那种“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自我告白要来得深沉与成熟。

五、结语与探讨 同样的社会现实,在不同的青少年群体与个体身上表现不同;同样的“屌丝”文化,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与个体身上的表现也如此不同,这就是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念与多样人生标准与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复杂性的具体表现。“屌丝”作为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有着形成流行文化所特定的群体心理机制,我们很难对之进行简单地归类与总结,因为其涵盖着丰富的内涵与隐喻。但是需要肯定的是,从“屌丝”文化中,青少年个体往往会从中体会到、找寻到自己与一定同辈群体心理上的契合与共鸣,行动上的一致与统一。 因此,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时,我们更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了解、理解、顺应与发展。通过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来理解与解读青少年流行文化所传达的青少年群体的深层需求,顺应青少年群体的这种独特表达方式,以发展的视角去更好地回应青少年群体的需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以传播为手段的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公关传播已成为公关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

相互融合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融合性。在传播内容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以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为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不再是单纯的“纸质媒体”,目前国内很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报,不仅可读,还可听、可视,极好地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内容特点。在传播渠道上,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正是以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为基础的。

全时全球发布的传播环境。随着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瞬间的、随时随地的、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发布成为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在时间上,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新媒体在进行传播时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在空间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的发布已突破了发布地点及传播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发布,使“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得以实现,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交互式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点对面”的,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地接受,很难进行信息的反馈。而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交互式的、“点对点”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受众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再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被传播者,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声音。“点对点”的传播也使新媒体由传统的大众传播走向了分众传播的重大变革。

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约为6311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②博客、播客等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使人们在接受、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发布出去。这种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公关传播的新契机

利用新媒体可提升公关传播的内容到达率。内容到达率是所有公关主体在进行公关传播时非常看重的指标,它意味着有效传播。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由传统的“点对面”变为“点对点”,这给公关主体进行差异化公关传播提供了可能。即按照公关目标将全体受众根据其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他们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递不同的公关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目标受众看到合适的公关信息,这就相当于对症下药,并通过反复传播使内容效果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目标受众遭受无关信息的噪音侵扰,降低影响公关效果达成的负面信息量。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新媒体交互式传播模式的特点在公关传播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受众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关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受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受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同时,新媒体信息的异常丰富使受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随着新媒体技术向智能化、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自由地传递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新媒体把“公关到群体”推向“公关到个人”,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公关主体对内、对外的沟通可以显得更具亲和力。对内,公关主体可以及时发布各方面的运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决策层,从而大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组织的凝聚力。对外,公关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商业网站上建立自己的活动专区等形式积极与外部公众沟通,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库的方式,对目标公众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沟通,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亲和力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便于危机处理。危机处理的关键是危机发生后能够作出迅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公关策略。如何能够做到反应迅速、公关策略正确就涉及信息的反馈速度和准确性上。新媒体交互式“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公关主体在事件伊始就能搜集到各方反馈信息,据此可以在危机前期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积极展开公关沟通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积极搜集信息反馈并进行分析,不断修正公关措施,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寻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年纪检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年文化活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