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初探

2023-01-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发展个性。”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本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积极实践, 开展探究式教学, 取得一定的效果, 现将本人的做法总结如下。

1 课前预习 (鼓励多渠道探究)

1.1 课文背景知识的探究

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对文本的作者, 写作时代背景、写作风格, 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探究。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生平、作者周晔的写作意图等等;《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难忘的一课》的时代背景;《草船借箭》的背景故事 (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学生通过探究, 起到投石问路, 激情引趣的作用。

1.2 课文生字、新词、内容、大意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人在教会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在课前预习中主动运用, 对生字的音、形、义进行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同时对课文的内容、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就会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 学生如果在预习中就已经把生字“惠、曰、禽、诣”, 多音字“为 (wèi) 、应 (yìng) ”, 新词“家禽”等掌握下来, 并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 老师在课堂上就有可能把精力放在“刀刃”上,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 避免无谓的重复, 摒弃无意义的细枝末节,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3 在预习中生疑的探究

把探究的时间挪到课前,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 注释来疏通课文, 标出疑难字句, 写出疑难问题, 质疑的对象既可以是针对教材, 也可以是针对学生, 还可以是针对教师质疑。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学习《杨氏之子》, 学生会产生疑问: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 好不好?如果是我, 会怎么回答?生活中还有类似的故事吗?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师生、生生有更多时间交往互动, 把探究深化。学生在互动中梳理、调整、修复自己思维, 训练与发展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与课前探究相呼应, 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效果也较明显。久而久之, 学生将养成读书生疑,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2 课堂探究, 好钢用在刀刃上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难字难词要解释, 不明显的组织层次或是中心思想要讲, 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要讲, 课文的写作背景如果没有说明, 也需要说明几句, 超过这个限度就是多余的”。现在教学提倡简约, 学生不能了解的, 老师完全没有必要顾弄玄虚,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拐弯抹角让学生去探究。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

2.1 精心选择探究问题

课堂40分钟的时间何其宝贵, 如果泛化探究内容, 必定导致课堂时间资源的浪费, 影响教学进度, 甚至熄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语文课的探究必须与文本紧密联系。探究的点要抓准, 探究的目的才会明确, 探究的训练才会取得实效。

曾经听到一位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竟让学生分组探究“为什么小女孩要去卖火柴?”课堂“热闹”了好一阵子, 但学生不可能探究出什么结果, 因为这脱离实际, 这样的探究问题远离文本本意, 毫无价值。即使个别学生有提出这个问题, 老师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出发, 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探究, 而非在课堂上。

吕型伟说:“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 因为学习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期间, 这是重要的途径。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经验。好事也别走过了头。”

本人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题目中筛选“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万家喜庆团圆, 都在准备丰盛菜肴的大年夜, 在又冷又黑的晚上, 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 她可怜吗?”“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为什么明明死了, 却要说她是‘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为什么冻死了, 嘴角还带着微笑?”等问题让学生探究, 牵一发动全身, 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其中顺势而导,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多向的探究思路, 多样的解疑策略, 多元的探究结果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多角度, 多形式地进行探究。比如在《老人与海鸥》中, 学生可能产生很多疑问:“老人为什么会每天步行20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我能像这位老人一样, 抑扬顿挫地唱着, 亲昵地喊喊海鸥吗?”“海鸥为什么会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 站成两排?他们在干什么?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一只海鸥, 你想对老人说一句什么话?”那么学生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 同样允许学生采取多样的解疑策略。既然是探究性学习, 我们就要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敢于尝试, 不怕失败。允许学生自由思考, 许多的奇思妙想就是在此涌现。课堂上教师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有些探究的向题不求认识统一, 但求升华认识, 只要不违背科学, 伦理, 道德, 完全可以把异彩纷呈的结果交流。

3 小组合作, 提升探究质量

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小组的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不同智力水平, 思维方式, 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中, 我将孩子们分成男生和女生, 让他们“辩”出谁聪明, 从而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让他们分成男女生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甚至是进行模仿表演比赛。相互合作交流过程中碰出了思维的火花,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两小儿的辩论演绎得惟妙惟肖, 远远地超出了课本本身。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哪怕是平时最胆小的女孩也积极参与, 这不得不说是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总之,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理念,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进行探索, 确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

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预习、课文教学和课后巩固提高等方面均采取适当形式的探究学习, 确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探究,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湖北教育出版社.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J].

[4] 高剑森.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J].学科教育.

[5] 郑渊.探究式教学的模型构建研讨[J].学科教育.

[6] 胡银弟, 徐岭.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改革[Z].

[7] 全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山东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关礼仪教学中开展训练的特点论文下一篇:论互联网校园贷的使用风险与规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