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2022-05-15

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师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2年2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自颁布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却出现多起幼儿园教师揪幼儿耳朵、给幼儿扎针、扭打幼儿等残忍虐童事件,人们对其谴责之余,开始关注教师专业水平之外的教师心理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教师已普遍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严重的这种不容乐观的状态。

第一篇: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近年来,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调查检测都显示了我国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程度,决定了教师要比其它许多行业的人员面对更为繁多和沉重的压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另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子女成长和个人婚姻等各种问题,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应激不断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教师的压力从何而来?

第一,来自学生的压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常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教师所面临的学生考试及升学压力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人们又往往以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使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尽管高校扩招,高考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有所改观,但高考、中考依然是指挥棒,考试成绩、升学率仍然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教师出于职业责任感,心中始终挂念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来自自我发展的压力。

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还有非常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情绪调控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该能力比发展其他能力更为迫切)。发展能力的要求与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则是重要的压力源。

第三,来自家长需求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迫切,可是由于教育子女的知识欠缺,可能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有的还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于是家长们把孩子发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表现为对学校工作的过于关心,有的把孩子的学习好坏、品德优劣归咎于教师,这样势必对教师造成心理压力。教师的压力不单单来自上述三个方面,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身体等各个方面。

第二篇:关注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 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2012年2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自颁布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却出现多起幼儿园教师揪幼儿耳朵、给幼儿扎针、扭打幼儿等残忍虐童事件,人们对其谴责之余,开始关注教师专业水平之外的教师心理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教师已普遍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严重的这种不容乐观的状态。因此,关注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

二、幼儿园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笔者曾选取某所幼儿园对其中的三十五名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理心理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感到每天处于一种闹哄哄的环境中,心里很难受和烦躁,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组织教学以及备课。二是个人生活方面:认为工作占用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脾气变得不好,常对家人和孩子发火。三是工作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常感到情绪紧张、怕安全出问题、怕领导不满会批评、怕家长责难,常有想离职的念头。所有被访谈的教师都谈到安全问题是最头疼的问题,被这个问题弄得情绪紧张,有时候一些挺有创意而且对幼儿很有帮助的活动因为安全问题则不能实施。

三、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第一,幼教改革力度空前,给幼儿教师带来冲击和压力。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可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要求幼儿教师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所有的教师无一例外都在参加学历教育,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还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程摇摆不定等问题,每个专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课程,每年的新课程层出不穷,一个专家一个样,使得幼儿教师无所适丛,处于迷茫状态。

第二,工作环境封闭单一,人际关系不良刺激。

幼儿园除了上、下午接送孩子才开门,平时为了安全都是紧锁大门,教师们一大早上班就关在里面,整个工作环境都是封闭而单一的,与外界是很少接触的,下了班经常也还要留在班上布置课室、写教案、准备明天上课的材料等。教师不免会觉得郁闷、压抑,也严重的影响着年轻教师交友、恋爱的选择面。幼儿园的教职工女性占了很大的比例,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过分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竞聘上岗”“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

第三,工资福利差、社会地位低,缺乏前进动机。

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们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带孩子的阿姨”,对幼儿教师的一种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幼儿教师失去了应该享有的教师的合法地位和受尊重权。而且幼儿教育不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之中,因而幼儿园教师也不能享受到象中小学教师那样的待遇。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正确面对改革,激发内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养机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使幼儿教师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走上岗位。

第二,管理幼儿教师要“以人为本”,帮助幼儿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

幼儿园管理方式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漠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树立幼儿教师的自信心。

通过家园联系、参观园所、社会正面舆论报道等方式,全面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的特殊性。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按时发放,改革奖金发放制度,总体上使幼儿教师的收入在原基础上有一定的涨浮。

第四,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温馨和谐人际关系。

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团支部、党组织的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解决幼儿园教师的婚恋、生育、子女入学、住房等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后顾之忧,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让教师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幼儿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休闲活动来宣泄和缓解工作压力,调节自已的心情和身体状忐,培养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得自已的身心在工作时处于最佳状态。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光辉职业,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职业,幼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能培育出祖国下一代的花朵。只有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让幼儿教师的青春付出得有所值,才能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

作者:朱敏

第三篇: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使学习气氛紧张与压抑,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弄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农村教师的心理进行维护,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我们提出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这是指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热爱教师事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而且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觉心理,能积极投入工作中去。能够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热爱学生,并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2.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一个具有长期稳定、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的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爱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主要体现在:①以愉快、乐观为主导心境,在生活、工作中能保持饱满、高涨的热情,对学生能表现出关切、尊重、高度负责的态度。②情绪较稳定,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喜怒无常,不将生活中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于学生。③具有高尚的情操,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高尚道德的崇尚、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等。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3.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4.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冷落、不满、惩戒行为较少。心理健康的教师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能被学生、家长、同事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5.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能对教育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适应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6.丰富的创造力。

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育条件的多变性、教育情境的突发性等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和教学难题,机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将不断加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

三、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本课题组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论有如下几点。

1.近2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度下降。还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身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度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2.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大于女教师;此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说明体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会使中年教师感到不适。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长不利,父母年迈多病,家庭住房等,都会增加一些忧虑和实际负担。并且这些教师的教龄大都在二十年以上,长期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导致情感冷漠和身体虚弱。强迫症状较突出可能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教师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绝对化,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无形中容易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对比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急需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新课改实施中要想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

作者:赵素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下一篇:大学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