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把握新时代

2022-12-04

第一篇:怎样理解把握新时代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如何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新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结合实践进程来思考,增强管党治党的思想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既充分吸收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尤其是过去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又根据新时代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体现了党中央坚决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着眼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管党治党的重大意义。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

1

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进入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运用好系统思维,全面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对管党治党的科学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基本原则和方向;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指明了实践路径;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明确了各方面建设任务;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在实践中把“全面”“从严”落到实处。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

2

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要把握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勠力同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做到以下三点:

1. 思想上,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锐意进取,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党

3

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业绩,为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服好务。在机关作风建设中,要时刻把转变思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实践先进性要求的着力点。

2.在工作上,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率先垂范、谦虚谨慎、立足本职、主动思考、勤奋刻苦工作、为民服务。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学习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才能掌握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4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1-28 07: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兰军(单位: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部署。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如何全面准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现代化经济建设新征程,必须读懂、弄通、做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关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开创性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

5

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

6

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1979年—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2013年—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但

7

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特征十分明显,许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服务质量、单位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现行经济体系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价格、低质量的需求,而且中低端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高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核心芯片、飞机汽车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和设备技术依赖进口,就连带自动清洗装置的马桶盖、电饭煲、炒菜锅、婴幼儿奶粉等,国人都喜欢买质量较高的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产品。说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我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面准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具有丰富内涵、深刻含义,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原则、

8

三个变革、三有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个目标”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条主线”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两个原则”是“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三个变革”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有经济体制”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

9

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三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四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五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

10

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一是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四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五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六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八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九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十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

11

建设。三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五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六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五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六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 12

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是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四是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是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六是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七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二篇:理解实质 把握重点

理解实质 把握重点 (讲话提纲)

——深入实施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

一、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一)根本思想: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二)教学策略:低重心备课,低重心上课,低重心作业,低重心考试。

(三)“三讲三不讲”的教学策略。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

(四)“四精五必”的教学要求:精选、精编、精讲、精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有错必纠。

(五)昌乐二中“271”模式基本思: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体现在学习内容上: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二、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解读

(一)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解读(新授课)

【目标引领】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教学是盲目的,盲目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目标的展示,既要有“课标要求”,又要有“学业水平测试考纲要求”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确立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在精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提前下发的学案,向学生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二是展示课标与考纲要求;三是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体现“低重心”;“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符合“学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事求是,避免大而空。目标的出示应灵活多样,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目标要明确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问题激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起点。问题不要偏、难,要体现“低重心”,注重基础。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二是提出具有启发和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可由教师预设,也可由教师展示背景材料,由学生根据背景材料提出问题,也可由师生共同设计问题,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自主探究】实质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要让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

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老师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并提出时间要求;二是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学案自学自探,教师巡视,适时个别点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个人自学的重点是做好“自学案”,立足教材,分析课本内容,解决基础问题,学习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这一阶段也可以同位结对互学,初步解决低级疑难问题。

【合作解疑】合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取向、并有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解决。兵教兵、官教兵,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探究,通过合作解疑解决在自主探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0%的知识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

本环节大体分三步:一是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解疑。ABC三个层次学生通过同层互学、异层指导(A教B、B教C),实现共同提高,形成共识。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问题探究中,适时驾驭课堂,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展示、点评、总结。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实现全班内互助学习。三是教师的评价与升华。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同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使学习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格

【精讲点拨】学生凭借集体力量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走到课堂的前台,进行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疑问和新生成的问题。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汇报中的亮点进行总结升华。“精讲点拨”要侧重于重点和难点,而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在备课中应有预案,结合在“合作解疑”环节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要总结规律和方法。“精讲点拨”要贯彻“三讲和三不讲”原则。

【知识建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和老师的精讲点拨,师生一起建构知识,形成一节课的知识框架,构建知识链,使知识成网成串。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建构,交流展示;二是教师订正,师生共同完善。

【巩固训练】巩固训练是每节课必须进行的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巩固训练必须体现“四个低重心”要求,对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基础性习题,重点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应该首先由学生当堂完成,再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互相补充,展示不同解答和方法,以便教师了解全班学生巩固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当堂补救或是安排在下节课教学中及时进行补救,以达成学习目标。

【拓展延伸】在巩固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方法再次进行点拨,使知识得以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是教师利用巧妙设计的题目,联系下节课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探究提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等等。具体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及时的点拨提示和做好归纳总结。二是知识和方法的升华,或是鼓励学生课下探究,三是承上启下,启发学生思考,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二)高

一、高二教学案增加内容

【知识准备】主要是围绕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概念和公式记忆,以适应本课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通读本节教材,但要明确页码范围、达成目标等具体要求。

【考点解析】紧紧围绕学考要求设计,对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科学的解析。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以便学生在没有教师当面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起到解答疑难,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几节内容的知识综合梳理、典型方法、重要技巧和规范答题的呈现

【课后反思】:每节教学案后设【课后反思】学生用来整理学习本节内容的心得体会,教师用来进行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针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包括基础知识训练、综合拓展训练、能力提升训练三个层次,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举一反

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部分题目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题目背景选取和设问方式上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趣味性。

说明:(1)不带★的题各层全做,带有一个★的A B层必做,C层选作,带有★★的A层必做,BC层选作,带★的题目不超过两道。(2)预计用时20-30分钟,10道左右的题量,体现作业分数化,总计100分。(3)课后练习单独成册,便于检查收发,可设置选择题答题栏,方便批阅和统计正答率。

导学案是一个整体。自主探究是基础,是前提,是课堂得以顺利开展并高效的保障。合作解疑、精讲点拨是导学案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的载体与主阵地。巩固训练对重要知识点、方法点的巩固和检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三)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解读(复习课)

【目标引领 问题激疑】(1)分别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要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2)提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明确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3)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范围。(4)通过经典的高考题或者预设问题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本课的复习中,使学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自主探究 构建网络】(1)学生依据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复习课学案,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基础知识的填充、同学互查等方式完成知识的梳理,找出学习中的困惑、疑问,限时5-10分钟。(2)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构建出本节课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并通过组内讨论,在全班展示、交流、评价。

【合作解疑 精讲点拨】(1)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习题或思考题。其中,基础题主要用来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达到巩固基础的效果;提升题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用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综合题为综合性习题,主要用来提升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该部分可先由学生在前面知识梳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解决,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内合作解疑,再由学生展示、点评,共同合作提高。(3)教师在课前及上一环节中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学生展示点评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拨。(4)围绕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5)讲解时,注重进行方法归纳,点拨思路。

【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1)围绕复习目标,设计3-5道当堂巩固训练题,建议采用限时训练和分数化评价,以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注意让学生暴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注重对学生错误原因的分析和错因的当堂再现,落实规范答题的要求。(2)链接已经学习章节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规律,进行滚动式递进复习、举一反三式的拓展提升。

以上“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是一般课型的框架性要求,不同学科或是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以及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的顺序,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体现“同课异构”。

三、诱思八环课堂教学法操作要领

继续深化“诱思八环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一个中心,改进两个弱点。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追求有效教学。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只有学生自己学会、学懂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两个弱点:学习目标的空洞、合作学习的无效。

(一)贯彻课标引领下的教学

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标准即“规范”,它是为了治理某个领域的质量而制定的。课程标准也是针对教学领域的“失范”现象而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站在教学的起点思考教学问题。课程标准是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自己所担负的课程来思考教学问题,即所任教课程在整个学生素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科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结果(目标)?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

2.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而课程意识首先是学生意识。三维目标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质量进行了规定(知识与技能即学会。过程与方法即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乐学),教学必须从“教书”走向“育人”! 教师应像专家一样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3.课程标准对教学程序的规定要求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我们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学生已到那里了?我如何安排学习活动才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即评价(收集、解释、反馈),作业(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

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学习目标,将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学习目标;评价设计,作业(习题或表现任务);学与教活动的设计(导入: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过程:收集学生的过程表现,解释并促进,评价:判断关键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自评 )。

4.如何通过分解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第一步:寻找关键词,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示例1: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分析,能准确地用关键词简述细胞分化的时间和原因。

(2)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自己组织语言或绘制图形准确无误地阐明细胞分化的过程。

(3)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准确地解释分化的两个特点。

(4)在新情境中,通过同伴讨论,在教师提示下总结细胞分化与分裂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学习目标示例2:

(1)通过实际情景及探索圆锥的轴与底面任一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自己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学生通过实验、类比,发现、归纳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确认。

(3)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归纳得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定理的证明。

(4)学生能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

“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近年来,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怪怪的”问题。一些看似有模有样、轰轰烈烈的学习活动,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并未发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探究,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学生参与程度高了,互动交流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热闹的背后,很多人担心小组合作学习会不会有名无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问题,需要从教育规律和认知科学出发予以厘清;还有很多问题,只能在不断试错、纠偏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1.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深度参与

(1)小组合作学习从哪里开始?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可以从同桌合作开始,先尝试让同桌两人之间相互言说、倾听、补充与合作,再逐渐过渡到小组合作。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和适应过程。如果同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小组合作?

(2)开展合作学习有哪些前提条件?其一: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基本的阅读了解;其二:合作交流前,学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体的思考和声音替代个体独立自主的思考;其三:学生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本无合作的欲望,却硬要让他们合作。

(3)如何分组?一般情况下,存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大类型,许多老师陷入了纠结之中。两种分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舍?解决之道在于轮换,不宜一学期或一学年都是同质或异质分组,可以这个月同质,下个月异质,取长补短,互补共生。

(4)如何分工?

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对谁做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发言代表等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分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也在于小小分工背后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小组分工,就把教学与德育、成事与成人融合联通起来了。

(5)需要有什么合作的规则?规则就是小组合作中对学生该如何做的具体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规则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判断弱者和强者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有性格和习惯:个性内向、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表达,沉默寡言者即为“弱者”,反之则为“强者”

(6)小组合作是否有“时间底线”?

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后,不到1分钟就匆忙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不可能有实效,只能沦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组合作。在我看来,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时间,至少不能低于3分钟。当然,到底安排多长时间,要视学情和合作学习的内容而定。

(7)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该怎么说?如果小组代表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教师需要赶紧制止和纠正,恰当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小组……”。无须小组合作,个体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然是小组合作之后的代表发言,就不能只讲自己的,否则,前面的小组合作基本无效。

(8)如何引发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结束之后,进入到全班大组交流,此时很容易陷入“报幕式交流”的误区:小组代表各讲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地互动,彼此割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需要在第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前,发出清晰明确的指令要求:第一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其他小组代表在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成果之前,先对前面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问、或质疑……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这样一来,小组与小组之间就有了互动、对话和交流。

(9)如何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倾听能力和习惯? 关键细节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并鼓励学生做好批注或笔记,把同学、老师在讨论中生成的好的观点、思路、方法和语句及时记录下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个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提升捕捉、提炼资源的能力。

(10)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例如,语文课如何开展小组合作,体现“语文味”?数学课如何体现清晰的“数学文化”,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小组合作如何展现出明晰强烈的“学科感”?再进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个学科,如语文,教“议论文”,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散文、小说、古诗词等又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研中重视和解决。

(11)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的教师基于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识和教案情结,完全按照教案预设的小组合作时间节点来安排,不到这个节点就“按兵不动”。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及时生成小组。这说明,小组合作也需要“动态生成”。

如上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关注并践行,那些形式化、表演化的小组合作,才可能走向扎实有效的、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要适应新角色的要求,除了思想认识上要扭转“以教定学”的思维惯性,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自我审视与改造、提升。

1.教师的变与未变。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未变,是教育本质使然。教师要做教学设计的“藏宝者”,做小组合作的“护航者”,做学习成效的“品鉴者”,做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2.教师要重点做到“两个关注” 一要给个体独立思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要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 。一要引导A、B生多与C生进行交流讨论,多关注、倾听他们的想法;二要注重引导小组跨层交叉讨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为“小先生”;三要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尽可能走到每一个小组的C生身边,参与他们的交流讨论,倾听、收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对正确的及时给予点评、鼓励,多给其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对典型的错误做法与思维,作为教学资源,以此展开教学;四要与C生多做课下经常性的沟通,鼓励他们多参与小组交流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从课改整体出发看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要综合处理好“十大关系”。关系一,小组文化建设与合作学习 ;关系二,课堂形式与课程内容改革;关系三,导学设计与小组合作学;关系四,导学案与教材教辅资料;关系五,学与学、学与教;关系六,多媒体与小组合作学习;关系七,范式与变式;关系八,模式与教师个性风格;关系九,普遍提升与培优拔尖;关系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2.教师要把握好三个主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整节课的基础(学会20%以上);合作解疑,合作学习先组内再全班交流,生教生,再学会70%,达到学会全部任务的90%;精讲点拨,重点讲解难点、疑点、总结规律、概括方法。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环环相扣、 逐步递进。不得分割!

3.做到三个有利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的进行讨论式教学,或改变作业与考试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新鲜感等。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过程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要少讲巧练,举一反三,讲清规律,要开展学法指导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独立作业等等。

第三篇: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是相对于“个体”来讲的,它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作用。而语文中的整体把握教材,则要求要把握教学阶段的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总目标和分目标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呢? 整体把握教材旨在使教师你能够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地概念。作为一个老师,只有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把握准确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内同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语文教材,才能够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

一、明确阶段目标,整体把握教材使用方向。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明确课程,教材、课时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课程目标认识不够,对教材和编写体例不能很好了解,对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把握不好,因此会在文本解读方面出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功能也落实不了。

三、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语文教材编写要遵循特定的编写体例;编写体例要依据教学大纲。在我国,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如依据的标准是对知识、能力的测试和评价。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后,教材更成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和凭借。整体把握教材还要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深刻、准确地把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很好的文本知识和很强的文体知识;这在阅读方面就很能体现出来了;因为学生不但是听教师解析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意中学了教师的一种思维方式。

四、整体把握教材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基础。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有大多的作用就不必多说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体把握教材。这,才是关键!

第四篇: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和决定作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着我国的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着我国的政党制度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准确把握人民民主专政,对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民主专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属于剥削阶级国家,实行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者的统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实行广大劳动人民对少数人的统治。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不能只理解成加强专政职能或只讲民主。

②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即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都享有民主权利。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区分人民民主专政的 “阶级基础” 与“社会基础”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社会基础指我国的全体人民,相对阶级基础而言,社会基础更具广泛性。

④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的“一定范围”,不是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无,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无,而是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大量存在的社会矛盾中,并不都具有阶级斗争性质,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已不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是广大人民同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

⑤充分认识现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⑥掌握新新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赋予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切实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努力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制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坚持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打击国内外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保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第五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教学

──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体系的安排与处理

徐志平

不少教师反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忽视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让教师无从着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也有的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就是要淡化知识,淡化文体,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认识,难以把握好知识传授与语文能力的关系,出现当今语文教学中重人文思想传授,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讨论、合作等课堂形式,轻教师系统传授和讲解;重教材的内容引申,轻传统语文的语言和思维训练;重一篇课文的细教细读,轻对教材的宏观综合认识;重阅读分析指导,轻写作指导;重文学性文体的教学和写作,轻其他文体的写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是缺乏对教材的完整、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正确、全面理解。不少教师对一篇课文认识比较到位,但缺乏对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段教材的整体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个人认为是一套比较好的教材。它以“话题”“内容”为核心,组成单元。这样编排的目的我以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突出语文人文精神的传授,便于让学生了解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告诉学生,对同样的话题,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手法来表现,便于让学生明白、辨析不同体裁的不同表达特点。至于语文知识,则分散在课文的后面,用比较通俗、简练或干脆用故事性的文字来呈现。如果将六册课本系统整理一下,你会发觉课文把阅读和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两大体系编排完整,也便于教师教学,本人曾对此作了整理(见文后所附)。这样编排,也有利于对学生教学,符合“分散、实用、通俗”的原则,使语文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便于接受,一改过去那种将语文知识过于系统化、理论化、专门化从而使师生望而生畏,畏而生厌的现象。

但这样的特点,又极容易让不少教师把握不准,造成某种偏差。他们对编辑的这一意图缺乏理解,或专注于具体的课文而忽略了其他;或局限于教某一学段,缺乏对整个初中教材体系的认识,因此觉得这套教材难以教,或干脆舍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由此出现了不少问题:

不少高中教师反映,现在初中教师不教语法知识,学生升入高中,连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也分不清,而初中教师则分辨说,现在课文淡化语文知识,所以用不到教了。

不少初中教师教学生写作缺乏指导,对写作指导颇感困惑,说现在的教材让教师怎样去教?过去教材按文体编排,可以知道应该教学生写好某一文体,但现在一个单元有诗歌,有散文,有说明文,有议论文,教哪一种好?

不少教师对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将文学性的写作当作主要教学目的,忽略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现在大部分学生最在行的是写一些空洞、大而无当、文句漂亮的散文,而不大会写真情实感、反映具体现实生活的普通文章,更不要说实用性的文章了。

不少教师片面理解“淡化文体”,忽略对文体的教学和指导,或仅重视文学性体裁的训练,忽略了其他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对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基本表达手法的训练,再加上这几年中、高考作文命题的文体导向,致使学生失去文体感,或只熟悉某一文体。等等。

据《人民日报》5月17日报道,不久前《中国中学生报》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审专家认为:“大多数参选作文文风雕琢的痕迹较多,空话套话泛滥,缺乏真情实感。”据调查,目前不少中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所以写作时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只好选择一些空洞的、大而无当的内容,作些无病呻吟的抒情,用漂亮的文句掩盖内容的空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在于对课文缺乏全面、完整的理解。另外,中、高考的写作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考试的作文题目也大多玄虚空灵,使得部分师生以为这样的写作才是中学生的写作方向。

笔者曾经参加过本地举行的一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研讨活动,先分别由初、高中老师上同一篇课文,然后进行研讨。大家发现,初、高中在教学中差别不大,套路也差不多。研讨中,高中老师责怪初中现在什么语文知识也不教,升入高中后,学生连语法知识也不懂,文言文知识更不懂。初中老师说,教材没有这样的要求,课文后面的练习也少这方面的作业练习,这不能怪教师,而要怪教材。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全面、完整、辨证地学习、理解、掌握好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系统备课,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目标和重点,弄清学段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教材、一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后面知识性短文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较为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才能根据总目标处理好每篇课文、每堂课的具体目标,日积月累,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要对初中学段的三个学年、六册课本作一个统筹计划,确定好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好似无序,其实有序,每个人的语文水平提高有着内在的逻辑序列,只是每个人的突破口有所不同罢了。如果语文老师心中无序,初、高中语文教学、各个年级、每篇课文没有个目标序列的话,势必会出现上课或千篇一律,或面面俱到的现象,学生就会对语文课觉得乏味,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科学有序的提高。比如写作,根据教材,对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结合课文制订好训练的规划,每次训练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联系课文,讲清要点,然后让学生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又比如语法知识,根据这些知识在文本中的出现,有机地结合课文实例或学生写作中的实例,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逐步掌握。

教师还要明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不少人轻视语文知识,认为不学语文知识照样能学好语文。就像其他学科一样,语文知识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学生才算真正提高了他的语文能力。这种转化,就是“悟”,它没有固定的公式,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得很清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去“悟”,也难以给学生总结出明确的“悟”的方法,各个学生有不同的“悟”的突破口和途径。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去“悟”,这就是结合文本,结合读和写的具体例子,传授、总结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去掌握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附一: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知识和能力系列安排及教学重点

七下:

1.朗读的好处(12页):朗读的意义、方法。 2.要读出感情来(58页):朗读的要求。 3.朗读要注意重音(165页):朗读的要求。 4.学习快读(189页):朗读的方法介绍。

5.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200页):朗读方法介绍。

八上:

1.测一测你的听力(9页):重视听的教学。

2.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19页):听话的基本要求。 3.学习阅读记叙文(28页):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4.关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60页):记叙文写作技巧介绍。 5.说话要有中心(75页):说(写)的基本要求。

6.学习阅读说明文(100页):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要领。

7.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120页):说明文的内容、语言要求和阅读要领。 8.说话要连贯(156页):说(写)话(文)的要求。

9.学习背诵(169页):背诵的意义和要求(积累语言和思想)。 10.学习猜读(173页):阅读分析理解方法(从原文中深化理解)。 11.学习浏览(192页):阅读方法介绍(快读、泛读)。 12.学习扩展阅读(196):阅读方法介绍(广读,大语文格局)。

13.学习缩写(199页):写作训练形式之一(缩写,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 14.改写(204页):写作训练形式之二(改写,换一种思路和写法)。 15.学习扩写(208):写作训练形式之三(扩写,培养想象和表达能力)。 16.学习续写(212页):写作训练之四(续写,培养合理想象能力)。

八下:

1.说话要简洁(37页):说(写)话(文)的内容表达要求。 2.说话要讲究方式(48页):说(写)话(文)的表达技巧要求。 3.说话要看对象(111页):说(写)话(文)的对象要求。 4.怎样精读(152页):阅读方法介绍(重要内容的精读)。 5.学习复述(170页):读写方法介绍(阅读基础上的复述)。

6.对中学生写作的建议(193页):(社会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的工具)。 7.写好自传和小传(54页)

九上

1.写好演讲稿(52页)、调查报告(178页):实用文体写作知识与能力。 2.议论文的阅读(之一)(115页):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阅读(之二)(122页):论证方法介绍。 4.怎样读诗(253页):诗歌阅读分析方法。 5.谈谈小说(259页):小说阅读分析方法。

九下:

1.写好我们的总结(189页):应用文体的写作。 2.谈谈散文(239页):散文阅读分析方法和写作。 3.谈谈戏剧文学(244页):戏剧文学阅读分析方法。

附二:名著导读:

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德·亚米契斯著)

冰心诗歌

《伊索寓言》

七下:《童年》(高尔基著)

《鲁滨孙漂流记》

《昆虫记》(法布尔著)

八上:《朝花夕拾》(鲁迅著)

《骆驼祥子》(老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八下:《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著)

《名人传》(罗曼·罗兰著)

九上:《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九下:《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著)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著)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歌

附三:书法与书写:

七上:硬笔楷书

七下: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书法知识) 八上:欣赏王羲之的书法 八下:欣赏草体书法

附四:教材中关于语法知识系列

七下:认识实词: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上:认识虚词: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下:

1.主谓句和非主谓句(21页):认识句子及分类。 2.句子成分(75页):认识句子的组成部分。

3.句子的主干(105页):认识和划分句子的主干和附加成分。 4.长单句的分析(147):分析和划分长单句成分。 5.对联常识(213页):认识对联特点,了解平仄声。 6.认识常见的五种短语类型: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 7.总结归纳句子成分:附录《句子成分简表》 8.认识和使用16种标点符号:附录《标点符号用法》

九上:

1.因果类复句(29页):认识因果复句的特点和类型。

2.非因果类复句(36页):认识并列、递进、选择、转折等非因果类复句。 3.怎样分析多重复句(110页):认识和分析多重复句。

4.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203页):结合复句知识学习、了解、使用。 5.总结归纳复句知识:附录《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6.了解和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附录《常用修辞辞格简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九下:

1.句子结构要完整(28页):句子的基本要求(结合病句分析、归类)。 2.表达要合事理(63页):结合病句实例分析。 3.句子成分搭配要得当(145页):结合病句实例分析。 4.语序要合理(154页):结合病句实例分析。 5.使用句式要单一(158页):结合病句实例分析。

知识教学建议:

1.结合课文实例和学生读写中的实例进行知识性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对空地传授知识。也可将知识通过一定的载体(故事、典故等)呈现,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语文知识。

2.要对以上知识体系既有个总体认识和打算,又有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时能循序渐进,又能灵活掌握。

3.教学生重在领会和运用,平时注意多收集学生作业、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加以联系指导。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下一篇:自圆其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