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2023-04-28

第一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报告人:刘长友老师

一、规划纲要起草历程回顾

(一)回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5)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4,6) 1999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9,6)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10,7)

(二)《纲要》制定工作过程

1、第一阶段 2008.8-2009.

5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亲自指挥;

战略专题研究、国内外调研,分省规划纲要;

温家宝任组长,刘延东为副组长。

2、第二阶段 2009.5-2010.

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从36条到20条热点问题大讨论;

14个部委成员参与讨论,形成规划纲要文本。

3、第三阶段 2010.2.28-3.28

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2010年4月15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原则通过。

(三)《纲要》制定的理念

1、问需于民:“我的建议被采纳”

2、问计于民:“总理听我谈教育”

3、问政于民:聆听民主社会进步的足音

二、《纲要》十大看点

(一)十大看点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除了校际差距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外,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都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加剧。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一的权利和标准。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

5、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营造“行行出状元”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比较普遍,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6、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高考改革多年来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尝试,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 高校改革要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建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2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纲要》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

1、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

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

(三)《纲要》提出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

1、针对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提出“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围绕“学生减负”问题,提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3、针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现象,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纲要》全文框架(共6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实 施

四、《纲要》中基础教育关键部分

第一部分 《纲要》核心部分解读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新解: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教育阶段: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部分 《纲要》中“基础教育”解读

基础教育中的六个核心问题

1、巩固提高与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2、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3、倡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5、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6、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解读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解读:发展高等教育应该“新瓶酿新酒”

作者:谢晓丹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上,《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以下简称:十年规划)编写组组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的报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个报告的内容提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技术将继续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杨宗凯指出,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初显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不高,应用水平有限;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网络办学初步实践,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杨宗凯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关键词是优质、融合。

从总体来看,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必须解决基础设施的有无,普及覆盖和性能提升;而资源出具规模、数量、质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过程仍然要解决“有无、能用、好用”;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都要进行;保障体系方面,要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克服现在的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等现状。

杨宗凯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 意识问题: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用和“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尚未从根本上引起重视。2. 机制问题: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现象普遍存在,权责划分不够明晰,多方参与机制尚未形成。3. 经费问题: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性、长效性投入机制,“脉冲式”投入较多,且经费使用也不尽合理,重硬轻软。4. 队伍问题: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岗位编制、评聘体系等问题尚未解决,人员培训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这几大问题是十年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障碍。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是应对国际挑战,包括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人们对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共享、终身的个性化的学习等的期盼,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基础设施较弱,资金有限,东西部地区存在数字鸿沟的实际情况,采取提升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模式,加强对拔尖人才的培养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杨宗凯认为,应该“新瓶酿新酒”,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教学、学习工具进行全面变革,让学习环境发生质变。

十年规划将围绕“资源、应用、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化、基础能力”五个方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基础设施方面将实现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2. 资源的总量将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3. 管理信息化方面将实现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4.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5. 促进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争取到2015年实现应用和整合,到2020年实现融合和创新。十年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

十年规划的工作方针是:1.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前瞻发展需求,面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2.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强调顶层设计和分类统筹,鼓励形成特色;3.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开放合作机制;4.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2011年到2020年,发展任务重点要解决领域关键问题和基本支撑问题。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问题都涉及到公平、均衡、质量、创新、灵活、个性,这些都将是领域的关键问题,对于基础教育要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对于职业教育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继续教育要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教育管理,要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而基本支撑问题要解决的是公共支撑环境、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十年规划已经完成选点实地调研,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近期将对外发布。

第三篇:《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相关政策解读

《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相关政策解读

(2015-05-28)

一、《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包含哪些内容? 《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包含“1+6”文件。 1个规划:《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

6个配套文件:2项工程——深圳市教育云建设与应用工程、深圳市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程;4个行动计划——深圳市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深圳市师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深圳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行动计划

二、《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发展思路是打造“智慧教育”,培养智慧型师生,助力“智慧深圳”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深圳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深圳教育国际化。重点抓好“六化”:

——资源多样化。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构建形式多样、品质优秀、机制健全、主动推送、体验先进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学个性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

——师生智慧化。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智慧型师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管理智能化。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环境泛在化。采用云计算、无线网络等技术,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构建师生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教学环境。

——发展可持续化。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实现哪些目标? 《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学校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智慧校园教学环境,实现全市中小学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教育信息资产的汇聚与整合,建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深圳教育大数据、大平台,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与突破,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具体目标为:

——教育资源建设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到2020年,建成统一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结算的教育资源云平台;形成资源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实现常规课例视频和微课视频对我市中小学主流教材版本所有知识点约5000个课时内容的全覆盖,基本实现1个知识点配套1个教学视频、1套教学资源包;与名校名师合作建设系列特色教学资源与课程,引进社会企业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建成高校优课联盟,通过联盟逐步实现高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和学分互认等;建成深圳终身教育平台,累积建设更新服务市民的教学资源不少于3万门课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德育、管理、科研中的应用全面普及提高,信息化服务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的效能显著提升。到2020年,建成200所以上“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全市100%中小学师生都开通并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区域规模和品牌效应彰显。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目标。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培养10位以上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中青年领军人才,全市中小学教师完成两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名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6年不少于60学时,100%教师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的创新教学应用,学生能熟练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包括学生库、教师库、学校物产库等,实现教育数据互联互通和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教育信息查询、教育事务办理等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到2016年,教育城域网核心网带宽达到40G,总出口带宽达到3.5G。100%高校出口带宽不低于2G,100%公办中小学以不低于1G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公办中小学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民办学校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IPv4/IPv6互通兼容,建成教育云数据中心,向区、校提供云计算服务;到2020年,实现100%民办中小学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100%民办中小学实现无线网覆盖,教育城域网IPv6应用常态化,可用带宽显著提高,移动终端有效支撑日常教育教学,校园网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机制创新目标。利用深圳市信息化企业占全国同类企业半壁江山和“深港同城化”等优势,探索“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新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

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⑨

编者按: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8337”发展思路,贵在“实”上,亮在“新”上,无论是发展定位、发展路径,还是工作重点、主要任务,既切合实情,又提出实招;既体现了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又回应了入民群众的新期待。“8337”发展思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符合中央对内蒙古的—贯要求,符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保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8337”发展思路,着眼于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立足于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抓住了内蒙古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要遵循。

特殊的时间,常因特定的事件而让人难以忘怀。

对于内蒙古人而言,2013年3月就是这样—个月份。就在这个月,与区情实际进—步接轨的内蒙古发展定位高调推出。

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与八个发展定位形成呼应的是“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与发展定位息息相关的是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发展思路关乎行动,行动关乎前途与命运。

沿着“8337”这—凝聚着科学发展智慧的思路,事关内蒙古发展前途的三大命题发人深省———

【主题词】内蒙古何以选择“8337”?

“8337”将给内蒙古带来什么?“8337”对内蒙古意味着什么?

发展愿景召唤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催生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这是内蒙古的发展愿景。

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内蒙古的发展目标。

而实现目标,必然要有深谋远虑的发展思路。

从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到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从“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到七项重点工作,“8337”发展思路既立足于内蒙古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愿景,又着眼于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回应了全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说:“‘8337’发展思路,既切合实际,又提出实招,既体现了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保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抓住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是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思路。”

这里的区情主要指:

我区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初级产品居多。

我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但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

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位居西部第一,但两项收入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艰巨。

我区生态建设已见实效,但生态脆弱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区草原文化内涵厚重,但体现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却亟待做大。

我区已拥有1.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但外贸依存度只有4.4%。

我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型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亟待突破。

我区的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虽已占全区总量的59%,但全区还有约一半左右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旗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2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

我区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县域经济、非公经济亟待发展壮大。

„„„„

毫无疑问,欠发达是内蒙古的最大区情。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话语重心长:“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

当前,中国已进入深度转型期与改革深水区。而转型与改革靠的是思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于是,“8337”发展思路沸腾出炉。但是我们更应该考量清楚:“8337”出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选择“8337”,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缓解国家能源供需矛盾和提高我区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选择“8337”,是内蒙古借助科技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迫切要求。

选择“8337”,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畜产品安全供应、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

选择“8337”,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深化改革开放、发挥“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作用的迫切要求。

选择“8337”,是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良好局面的现实需要„„

无疑,只有选择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才能推开发展机遇之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欠发达的内蒙古而言,这比什么都重要。 内蒙古选择“8337”,凭的是什么?

沿着“8337”思路所划定的方位,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内蒙古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粮食实现连年丰产,牲畜存栏量稳定在了1亿头(只)以上,这是我区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原崛起战略、中俄蒙经贸合作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内蒙古产品走出区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舞台,我区通过取长补短优化资本结构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市场保障。

内蒙古已形成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并掌握100多项煤炭加工专利技术,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我区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产业基础与保障。

随着富民强区进程的加快和国家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内蒙古正在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单一的制约,惠民增收、减负增收、产业化增收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倍增,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群众基础。

“这些基础与保障充分证明,内蒙古的‘8337’思路是继往开来的科学谋划。”自治区统计局科研所所长张晶说。

而继往开来的思路,必然伴随远大的发展抱负。“8337”发展思路将给内蒙古带来什么?

点击与“8337”思路密切相关的内容,一句句承载着全区人民梦想的“内蒙古承诺”为我们作答:

“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改善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

“推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努力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努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

“8337”发展思路直指一个目标: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8337”对内蒙古意味着什么?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2012年,我区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内蒙古迎来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先行工业化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进入这一阶段,一个地区往往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发出这样的声音:“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毫无疑问,正因为内蒙古的决策者们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了新阶段的发展特征,‘8337’发展思路才最终走向前台。”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

为了让发展思路更具可操作性,在3月19日召开的自治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部署鼓舞人心。

——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一要围绕“清洁”搞好资源转化;二要围绕“输出”加强通道建设;三要围绕“基地”做大产业规模。

——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试验示范,争取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一手抓产业化发展,防止试验示范项目“只开花不结果”。

——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加工业要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装备制造业要主攻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等特色领域。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要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产品质量监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我区农畜产品绿色无污染这一优势。

——建设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既要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又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还要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多措并举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首要的是维护民族团结,基础在于化解社会矛盾,根本要靠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与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加强经济合作和开展各方面交流相结合。

踏浪而行,高歌猛进。

对内蒙古而言,“8337”发展思路意味着新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内蒙古走向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号角。在这铿锵有力的号角声中,我们期待着内蒙古的新崛起!(文/杨帆)

第五篇:汽车维修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解读解读

解读《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4-09-2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席秀梅 整理

编者按

日前,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为主线,着力推进汽车维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十部门联合签发意义重大

记者:《指导意见》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其他九部门签发,这在汽车维修业历史上尚属首次,《指导意见》一发布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出台《指导意见》的原因。

刘小明:杨传堂部长对汽车维修业的改革发展非常关心,批示明确要起草制定汽车维修业的指导意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238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城镇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1.4辆跃升至21辆,我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与此同时,汽车维修业也从单纯的道路运输车辆维修保障行业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民生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4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完成年维修量3.3亿辆次,年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业态模式互补、服务供给充足、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动车维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品牌、多车型的维修消费需求。

汽车维修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提升,拉动汽车配件、保险、职业教育等上下游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汽车工业发展,成为了汽车后市场的驱动引擎。 但是,冷静地分析机动车维修业,可以看出,在经过长期较快增长之后,经济总量明显提升,也还存在市场结构不优、发展不规范,消费不透明、不诚信等问题,正在进入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第二季”。建立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满意度高的机动车维修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记者:进入汽车社会后,对维修业的管理要求随之提高,《指导意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刘小明:《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促使维修市场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竞争更加充分,对我国维修业乃至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车主维修汽车消费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指导意见》对于机动车维修业深化改革,实现维修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加强市场监管,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政策措施,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财税、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为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塑造一个全新的现代汽车维修市场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汽车市场改革明显提速,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部门针对汽车销售、售后密集出台政策,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为近年来所少有,引起了社会及国内外汽车厂商的高度关注。

其次,汽车维修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为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强大驱动。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时期,正在有效实施“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战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出行机动化水平持续高涨。《指导意见》的发布,必将有力促进汽车维修消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再翻一番,维修业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随着家用汽车持续增长,汽车知识更加普及,都市节奏不断加快,广大车主的维修消费观念将更趋理性成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汽车定期维护检测、个性化、品质化维修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品牌化、连锁化快修服务将倍受青睐,广大车主将享受到越来越放心、越来越满意的维修服务。

第三,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金融创新,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日新月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日渐普及,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率,对一些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甚至将产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影响。汽车配件电商、线上线下互动式维修服务、远程诊断服务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为配件流通和维修经营模式的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随着各地城市功能不断升级,维修业可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这一切都要求维修业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的转变,维修业必须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汽车排放治理水平,为改善大气环境、治理交通拥堵作出应有贡献。

主要内容围绕转型升级

记者:《指导意见》提到汽车维修业要转型升级,汽车维修业转型发展的思路框架是什么?

刘小明:汽车维修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汽车生活品质,也是未来5年内行业的发展目标。

转型发展思路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二是以满足百姓修车需求服务为宗旨,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让广大车主修车放心、用车安心,充分保障老百姓的汽车生活品质;三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治理。 在维修业转型发展方向上,一是优化行业结构,鼓励维修行业向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满足老百姓就近就便、个性化、多样化的维修需求,增强行业发展内涵;二是改善提升维修服务质量,通过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汽车维修救援体系等,增强行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限制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保障消费者维修选择权,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记者:推动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部接下来要具体做哪些工作?

刘小明:《指导意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汽车维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方面围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主要内容包括:鼓励连锁经营,促进市场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在大型社区、公共停车场、客货运输站场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旅游景点服务区布设连锁网点;鼓励规模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鼓励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企业价值链,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配件集中采购平台、钣喷中心等专业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鼓励专业化维修,提升业态发展水平;鼓励发展事故汽车修复、变速器修理、汽车排放污染治理等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创造附加值高的专项修理企业;鼓励公交、大型客货运输企业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维修机构或部门,为营运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鼓励品牌化发展,充实行业发展内涵;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创建内生动力;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

另一方面着眼改善提升维修服务,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主要内容有:限制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保障消费者维修选择权。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引入消费者监督评价机制,构建企业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及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将企业经营失范、违规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建立健全汽车维修救援体系,提供有效出行保障。建立健全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创新突破解决关键性问题

记者:《指导意见》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内容,您认为具体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刘小明:在当前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大背景下,文件起草始终坚持紧紧围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一主题。围绕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汽车维修业是重要的民生服务行业,从战略高度上明确了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亿万车主的汽车生活品质。

该文件重点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服务质量和效能不高的关键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一是本着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提出了打破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汽车维修技术和配件渠道垄断的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二是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汽车生产企业授权4S店在新车保修期间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充分保障了汽车消费者的维修选择权和汽车保修权利;三是在国务院及各部门正式出台法规政策文件中,首次全面提出“汽车后市场”概念,明确了维修业在后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首次提出汽车维修“同质配件”概念,消除了对非原厂配件的歧视性认识,有利于引导汽车配件产业正本清源、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维修配件市场供给,透明配件流通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这一组行业科学概念的提出,必将为我国汽车维修业、乃至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辟新的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亮点多多对接行业期待

记者:社会上认为此次《指导意见》有很多亮点,比如破除配件和技术垄断,建立汽车“电子健康档案”,开展绿色汽修等,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亮点?

刘小明:打破整车生产厂的纵向垄断是充分释放行业竞争力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汽车行驶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就汽车维修业而言,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汽车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垄断问题,这是制约我国维修业健康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欧盟各国和美国等国家高度重视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问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不得对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实施垄断,值得我国借鉴。

对于技术资料垄断问题,《指导意见》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销售企业,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各类维修企业和相关经营者公开维修技术资料。对逾期未公布的,要进行处罚。

对于配件垄断问题,一是要促进汽车维修配件流通渠道开放,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独立售后配件。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二是在《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下,保障所有维修企业、车主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权。

在加强汽车维修业服务民生方面,一是强化汽车维修救援服务。高品质的汽车社会需要多重保障,汽车维修救援服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建成超过10万公里,人民群众节假日、“黄金周”长距离的自驾出行已经日渐普及,高速公路ETC系统也在加速推进。人民群众要放心开车出行,离不开“全国一张网”的救援保障。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服务、快速响应”的原则,依托现有骨干维修救援企业,建立汽车维修救援体系。要加大协调力度,争取早日开通全国统一的汽车救援服务电话,方便故障车的施救;要建立部、省、市协调运行的信息服务平台,制定救援企业入网条件、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等基础规范;要整合现有社会救援力量,合理布设救援网点,确保救援服务快速、专业、高效。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救援企业积极加入救援网络,统一调配运行。

二是建立全国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一车一档”的汽车维修技术档案是正确开展汽车诊断维修、维护保养的重要基础资料,将全社会汽车的维修档案汇集起来,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大数据系统。美国早在20年前就建立了“一车一卡”式的维修电子档案,对健全汽车维修数据、实现汽车承修企业信息共享、方便车主掌握车况、利于调解维修质量纠纷,以及促进二手汽车公平交易、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大研究,组织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也将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为促进汽车维修监管、提高维修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在“绿色汽修”方面,一方面,《指导意见》将在维修行业建立健全绿色汽修技术和管理体系,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降低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推动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明确汽车尾气检测站(I站)和维护站(M站)的职责、认定标准、统一标识及作业服务流程,制定机动车排放维修技术规范,通过I/M制度有效控制在用汽车的尾气排放,减少尾气不达标车辆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不断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治理能力。

改造软环境提升服务

记者: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发〔2014〕21号),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请问汽车维修业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刘小明:全面推进机动车维修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在全行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是增强企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和创新行业治理、构建友好和谐行业的迫切要求。

加强诚信建设,一要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通过维修质量服务月等活动,培育“讲诚信、重信用、守信誉”的风尚;二要加大诚信企业创建与规范服务、品牌建设、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依照《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JT/T 816),鼓励行业开展规范化的维修,提升维修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内涵丰富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知名汽车维修品牌企业,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行业的软实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三要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企业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企业采取行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四要深入开展质量信誉考核,支持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诚信企业评比的动态管理,鼓励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等积极开展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调查,充分发挥诚信企业的宣传带动作用,并通过诚信评比活动的开展,凝聚行业力量,提高行业在社会上的诚信度。

记者:听您讲了这么多亮点,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内容,《指导意见》编制一定是一个非常复杂、具体的工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编写过程?

刘小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维修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根据2013年交通运输部专题调研安排,我们对汽车维修业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分析了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向。

按照杨传堂部长的指示,今年4月底,运输司组织力量全面启动了《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专门召开了编制座谈会,成立了编制领导小组和编写组,并对《指导意见》名称、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总体框架和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5月初开始,编写组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文件,了解国内外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初稿。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内外乃至全国范围征求意见,交通运输部完成了《指导意见》终稿。

《指导意见》的出台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的支持,十部门于9月3日联合签发,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前教育活动宣传方案下一篇:小区物业保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