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语文复习

2022-08-20

第一篇:安徽省中考语文复习

2012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复习

一、课标引路 吃透考纲 关注变化

各学科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该学科的课程目标(简称为“三维目标”),并清楚地描述了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从应考角度来说,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最基本的。

《考试纲要》是课标的具体化,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要比较今年和去年《考纲》的异同点,关注细微变化。充分发挥《考纲》的指导作用。 记住:不会变的是对中考考纲内容的考查!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牢牢把握《考纲》这个“宗” ,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达到“以静制动”“处变不惊”的境界——此乃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考题 分析答卷 了解特点

研究考纲,最终要联系到具体的试卷,研究试卷有两方面的好处: 1.熟悉考点,了解题型,展望未来命题方向; 2.缩小范围,减轻压力,努力做到有效复习。

研究2011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猜想2012年的试卷特点。

(一)稳中有变,涵盖广泛。

(二)聚焦基础,突出语言运用

(三)整体阅读,凸显理解、品味

(四)贴近生活,注重个性化表达

三、掌握技巧 明晰考点 预测方向

(一)古诗文默写:

范围:《课程标准》的规定,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

依据:我省《2011年考试纲要》第一部分:语文积累的第7条指出:“准确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命题预测:除诗词外,涉及到的古文是:

2005年——《论语》《陋室铭》(2分);

2006年——《爱莲说》(1分);

2007年——《论语》《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占3分; 2008年——《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占3分; 2009年——《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占2分; 2010年——《论语》《陋室铭》占2分 2011年——《孟子二章》《岳阳楼记》2分

可以说,今年的默写也会有古文中的名句。因此,复习中不能只背默34首古诗,对16篇古文中的名句、重点句子也不能放过,不能只是口熟,要句句默写,一一过关。

预测2012年古诗文默写试题形式(必定是名句) 1.连接式默写。 2.理解性默写。 3.主题式默写。

温馨提示: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师生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课外读物

范围:去年的《考纲》推荐了8部文学名著作为考试内容:《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童年》《朝花夕拾》。 内容:按前几年考情,内容应涉及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典型事件等。

形式:填空题型(0

5、0

9、

10、11);简答题型(0

7、0

8、09);仿写题型;表格题型(06)。

教学建议:给学生印制《水浒》、《繁星·春水》、《朝花夕拾》以外的五部名著的基本内容及篇目表,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背诵并写准。

(三)综合性学习

●一定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定要了解综合学习这种题是怎么考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标如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未重视,许多老师不引导,学生靠天收。当然,我不否认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平时的言行举止中积累,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综合实践训练,一定能让学生遇题不慌。现在,综合性学习题备受到中考的关注,它以越来越灵活的方式出现在各地考卷上。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试题特点

1、生活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探究性。

备考“综合性学习” 的策略: 重视平时的动手动脑和探究。

考前复习至关重要,“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综合性学习”中有可能涉及到语病的修改,复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检查病句的方法,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检查病句的方法有: (1)审读法。(2)提取主干法。

常见的语病类型有:

(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 (3)语序不对 (4)前后不一致

(5)成分多余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 (7)句式杂糅

(四)阅读类试题的复习(此与写作是重头戏) 近年考题回顾: 2006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 2007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科技说明文; 2008年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散文;

2009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 2010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 2011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

文言文阅读近年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要想取得好成绩,要做到两点:

1、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浓浓的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给学生一个登山的手杖。

●叙述类

叙述类文章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预测2012中考叙述类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几种:

1.层次结构(考与不考都应关注,它是读文必备的能力) 2.题目——题目的作用

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特别是小说)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9. 常用写作手法

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

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 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说明文尽量用文中的话作答)。

预测2012中考说明文考题类型在以下几种之内: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通读材料,明确中心论点及大致结构。 第二步:读题,审明题干,确定信息点出自哪段。 第三步: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全面做答。

预测2012中考议论文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8种-- 1.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3.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记住这四种即可)。 4.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5.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有可能放到第一部分考查)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文言文阅读

2012年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多在注释中,应要求学生背这些重要的注释);

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附:历年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

2000年——《出师表》

2001年——《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02年——《曹刿论战》

2003年——《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 2004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2005年——《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比较

2006年——《论语》(课改卷)【《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统一卷)】 2007年——《小石潭记》 《与朱元思书》比较 2008年——《送东阳马生序》

2009年——《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比较 2010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比较 2011年《马说》。

(五)作文 (55分)

作文在中考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文分占试卷总分的40%(加卷面分),可以说是一个得分大户,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 要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 从2002-2010年中考作文的发展变化预测2011年中考作文的流行趋势,我们推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在内容上更富有人文性、民主性,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悟可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

作文冲刺要点---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作文“十忌”

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 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重在记叙文)(可加议论文)。 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引用点加点修辞)。 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

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8.忌写成诗歌(最好不写)。

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去年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果写500字的学生得分很低,一般在700--800之间)。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卷面5分重点体现在作文上)。

着重强调:加强写字训练,提高中考作文成绩!

中考语文,有条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复习十分关键。

虽然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广博而庞杂,但是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找、可循,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规律,同学们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篇:2013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一、学习十八大报告 【热点链接】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报告提出 “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考点梳理】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6.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7.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促进现代化的实现。

8.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9.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0.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六个更加…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见教材)。 11.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典例分析】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

B )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中国的国情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

( D ) ①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提高人民收入,不愁吃不愁穿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③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12年ll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为这次党章修改注入了新意。这表明

(

A ) A.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B.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C.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反映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中的

;这些举措有利于落实

战略。

(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漫画内容的认识。

(1)学有所教。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2)通过这些漫画,可以看出国家重视教育发展,加大了教育投入,采用各种积极措施保证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为提高公民素质创造条件。

二、畅想“中国梦”凝聚民族力 【热点链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讲话中,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从“美丽中国”的提出,到“五位一体”的统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绘制定了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

◆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讲话求真务实,指明奋斗方向。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讲话传递强大“正能量”,符合党心民心。实现“中国梦”,仍然要坚持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蓝图描绘未来,目标引领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考点梳理】

1.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 ①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

②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离不开发展; ③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④提高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发展;

⑤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4.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夸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7.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当前国际环境,趋利避害,谋求本国快速发展。

8.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经济: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治:①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9.机遇与挑战面前,国家的做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抓机遇的本领,鼓励科技创新,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能力。 10.面对机遇与挑战,青少年的做法。

①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②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③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④善于学习。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精华,同时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11.时政背景材料中三个“一定能”的信心源自哪里?

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梦想的根本保证; 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12.时政背景中的三个“必须牢记”体现了课本哪些知识? ①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和鼓舞。 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3.“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请问:制约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因素有哪些?

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②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

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④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⑤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威胁。

三、促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链接】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章节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调、节、保、建”。

◆美丽中国,是环境美、时代美、生活美、社会美、百姓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国际竞争力。

政策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 经济和低碳经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2.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3.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

4.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途径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重要目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战略任务:优、节、保、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根本目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年的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遭遇“史上最脏”,并还在扩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3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都是“严重污染”,北京PM2.5浓度逼近1000。市民抱怨“空气有毒”,还严重影响了交通,多地高速关闭航班取消或延误。

【考点梳理】

1.目前我国环境的总体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身体健康,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4.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

5.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

6.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7.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8.我国的资源国情: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②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③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生态文明,也离不开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 67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只有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自觉磨练自己,艰苦奋斗,才能逐步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重任的人。

4、“舌尖上的浪费”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等。

5、为了更为有效的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发起的“光盘行动”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强烈的响应? ①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②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③“光盘行动”是爱惜民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④“光盘行动”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等农产品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要使有限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同时做好开源和节流,坚决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6、为响应“光盘行动”,你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

①学会做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购买物有所值、经济适用的商品。

③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④学会绿色消费。

⑤注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热点链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1月22日,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考点梳理】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它要求

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2.依法治国的意义。

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文化); 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 3.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含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主体:人民 核心:依宪治国

意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 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4.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监督是广泛的。包括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5.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司法监督。 7.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

通过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反映;

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进行监督。 8.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

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9.法律的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0.法律最主要的特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1.我国法律的本质: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2.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六:促进民族团结

实现两岸统一

【热点链接】

◆中新网4月27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江丙坤26日特别致函,祝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上任。并表达对未来两岸关系的期许。海基会在致陈德铭的贺函中说,两岸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是双方共同期许,希望日后两会能在既有良好基础上,推动扩大深化两岸交流合作领域,造就两岸人民福祉、创造更多和平红利。

江丙坤表示,20年前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开启协商和解大门,2008年6月根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让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搁置争议,重新步入善意互动、健康有序的新里程,5年来,先后举行8次“陈江会”,签署18项协议暨多项共识。 【典例分析】

1、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民族团结是国家统

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的自治制度(2)实施西部在大开发战略(3)加大对少数民族投资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4)建设了青藏铁路、实施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①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雪域高原的旖旎风光必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去观光。假如你进藏旅游,你应怎样与藏族同胞相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理由: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是自觉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和谐共处;礼貌待人、平等待人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要求等。

5、 两岸实现“三通”的意义。 ①有利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强劲的动力;②有利于实现两岸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③有利于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④有利于维护台海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实现两岸统一的原则、方针、最佳方式。

原则:一个中国。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7、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行为,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②积极开展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与互信,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④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8、请你在 “维护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班会上写一个的发言提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们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三篇:2012年安徽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六安九中

吴跃广

(一)

安徽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已走过11个年头,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开卷考试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伴随着十一年考试开卷,广大教师在应对开卷考试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给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怎样既能科学的甄别学生的成绩,又能让试题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是摆在中考历史出卷老师面前的难题。因此,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出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试题的背景化或材料化。二是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

试题的背景化或材料化,即很多题目都提供一些新鲜的背景或材料。不仅传统的列举题、辨析题、材料题等呈现着鲜明的背景化或材料化的特点,即使是选择题,也越来越多的出现背景或材料。这类题目,背景或材料往往只是引子,同样是考察某个考点,因为背景或材料的不同,题目就有了新意,而如果剥离掉材料,他就是某个历史知识点,因此,这类题目只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懂考察信息,要做好并不难。

历史有7册课本(包括乡土史),时间跨度更是上下几千年,在70分的试卷里,选择怎样的考点,非常考验出卷老师的智慧。然而,自古以来,学习历史的主要功能都是知古鉴今,初中历史课程的考察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事实上,这几年无论是谁主导中考命题,都会非常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这些题目大都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热点以及周年事件,让学生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知古鉴今、史为今用。2011年中考试题,粗略统计,关注周年和热点事件的题目,选择题占5题,其中,第

1、11题考察的属于周年事件,第

2、

3、5题考察的是热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解析和分析探究题则全部在内,关注的有辛亥革命(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大地震和核安全等。这些题目分值核算达到近50分,占总分比例近70%,真正是“得热点、周年者得高分”也。

中考试卷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的特点给我们学生的中考复习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学生在紧张的中考复习中,很难有时间从媒体上去关注那些热点事件,而初中生概括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还较弱,因此,到底要关注哪些热点?历史老师对热点事件的搜集、辨别、概括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去关注哪些热点和周年事件,同样考验着历史老师的智慧。

(二)

2012年,我们该关注哪些热点事件和周年大事呢?进入新学期以来,我一直在整理相关材料,迄今共编辑了今年的12大热点,这12个热点分别是:

极端天气搅动全球,美国霸权影响世界; 末日预言无稽之谈,战争魅影阴魂不散; 一衣带水交心不易,欧债危机难解之殇; 世贸组织又添新丁,伦敦奥运扬帆即航; 两岸关系和而趋同,党的会议指引方向; 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我们一一来看:

极端天气搅动全球:2012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是重要的推手之一。这个热点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环境、资源的保护、人类面临哪些共同的问题及如何面对这些共同问题等。美国霸权影响世界:中美关系一直是中考常态热点,而2012年还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刚刚在2月,习近平副主席还访问了美国。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中美关系是今年热点中的热点。美国的发展史、中美关系的变迁、如何发展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充当的角色等今年都应该充分关注。

末日预言无稽之谈: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看来是不会成真的,因为,预言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过,三角贸易、拉美独立战争、拉美经济的发展还是应该关注一下。战争魅影阴魂不散:利比亚战争、伊朗核危机、叙利亚乱局等向我们昭示着战争魅影阴魂不散。中东问题的由来、防止核扩散和和平利用核能、当今世界的主题、民主的发展、中国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都必须给予关注。

一衣带水交心不易: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近段时间,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命名上风波不断,而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一再于公开场合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更是激起中国人的愤慨。一衣带水,却交心不易。中日关系一直也是中考常态热点,2011年中考,由日本大地震考察了关于日本的一些知识点,所以今年中考在大题目上考察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仍需关注中日建交、南京大屠杀等知识点,在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上关于日本的知识点还是可能出现的。欧债危机难解之殇:2012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希腊濒临国家破产,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就在欧债危机上寻求中国帮助。去年中考考到了欧盟的成立,但没有更多的关注欧洲,因此,今年中考考察欧盟的发展、欧盟如何应对危机、全球化下的全球合作、中欧关系等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世贸组织又添新丁:2011年12月,经历了18年的漫长谈判,俄罗斯终于如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今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世界贸易和投资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俄国发展史、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中俄关系等在今年的备考中应该重点关注。伦敦奥运扬帆即航:2012伦敦奥运会预定于7月27日到8月12日举行,届时,伦敦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针对此热点,今年中考复习还应该关注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主义等在内的英国发展史、近代以来的中英关系等知识点。

两岸关系和而趋同: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成功连任。2012年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因此,今年中考考察两岸关系的可能性极大。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近代以来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和回归、造成现在海峡两岸相隔的原因、当前的两岸关系等都是中考关注的方向。党的会议指引方向: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针对这个热点问题应关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知识点。

最后两个热点“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也应该关注一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这标志着我国决心要改变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隆重纪念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建设文化和谐是当前我们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还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科技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所以,我觉得今年中考考察中国古代史的题目可能会关注文化科技方面,题型可能在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等上。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科技创新、三次科技革命等相关知识点。

第四篇: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再现

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再现 2014【二】(22分) 《槐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11)“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12)“什么神奇?”

(13)“这木棉花。”

(14)“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15)【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2015 [一] (22分) 《红书包 》 秦文君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一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骄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注]①打烊(yáng):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 5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3分)

6.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捂着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凑近着

捂着眼

退远点

C.凑近着

退远点

捂着眼

D.退远点

捂着眼

凑近着

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6分)

→我找到卖后书包的文具店→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8.文中画线句子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4分)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9.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那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

[一] (23分) 《那个春天,很暖》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她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⒌“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你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分)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⒎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⒏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⒐“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4分)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身上隐藏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适应严酷的环境。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一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正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满,寿命长。比如大象能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三十多岁,后者却只能活到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⒌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⒍阅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2分) ⒎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

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⒏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分)

⒐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6分)

2017年[二](21分)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⒑说说“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⒒请自选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冰冷的墙角,一个人,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⒑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4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⒒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 ⒓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3分)

⒔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⒕“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⒔为什么说“扁担的一生也是农人的一生”? (2分)

⒕从全文看,你认为扁担具有怎样的精神?作者写扁担的这种精神,用意何在?(4分)

第五篇:2014年安徽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方法指导

(一)本期总复习的规划:

本期总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形象的说,这一部分应叫地毯式复习法,即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其方法:首先,以课、单元为单位,全面落实双基,清理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实战演练,做好题型解法专题复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主要是各县市质检卷),提高应考能力,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补遗。本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二)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一个多月的复习中,发现同学们存在几种错误的心态:第一种:认为政治考试是开卷考,开卷考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拿着书本或资料抄,有书或资料谁不会抄,平时就不需要花力气复习了,有的同学甚至上课不注意听,课后也极少花时间复习政治;第二种: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查能力,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课本知识学得再好也没用,干脆放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三种:认为开卷闭卷考试都一样,只要把知识点都背下来,就没什么问题了,课堂上不注意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研究课本知识与时事、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的结合„„这些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要想中考政治拿A,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开卷考试,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科学备考。

(三)复习策略:

思想政治开卷考试,主要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不是降低了要求,反而是能力要求的培养和提高。对此,我们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 1

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又好又快地搞好中考政治复习,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呢?下面谈谈几点复习策略。

一、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能力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突出能力的考查,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铺垫。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最能体现课改方向命题趋势的开放性试题,答案也都几乎源于教材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通过课外热点问题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能力,即考查运用所学概念、原理、观点和生活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开放性试题丝毫没有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况且开卷考试的题量大、涉及知识面广、材料新,来不及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我们连最根本的知识都不熟悉,回答起来是很困难的,无论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最终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专业术语体现出来的。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书。最起码要通晓教材,搞清各课的课题,全面复习,理清知识脉络,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课的内容。

其次,要科学、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少背多思,注重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中考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往往是命题人设计主观试题的依据。

再次,要融会贯通,构筑体系。对照《中考考试说明》要求,既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又要注重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由一个点向周围发散开来,打破教材原有的秩序,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下,就能做到对想用的知识“信手拈来”,快速而又准确。

最后,在复习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知识后,把零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然后想一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都讲了哪些问题,可以和其他哪些单元的知识有关联、还可以和哪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如:在复习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节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时,不仅要了解我国的资源及环境现状、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还应联系每年两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如:低碳经济成为两会热点首先体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以及3月28日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等等。此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二、关注社会“热点”、学会用教材知识去透析社会现象。

紧密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如“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两会的召开、和谐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地球一小时关灯活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时政热点;抗震救灾、禁止免费赠送塑料袋、“双百”人物评选、民生问题等社会热点,这些反映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和贴近考生实际的素材,都可能成为中考命题选择的对象。另外,如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等一些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展望人类未来,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问题,它们的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能给试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也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对时政材料要尽可能地做到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寻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点,理解“热点”的精髓,并能加以剖析。

选择时政热点专题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国内的时政热点优先于国际时政热点。

在选择专题时既要考虑国内时政热点,又要考虑国际时政热点,但重点应放在国内时政热点上。在有关时政热点专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度较大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会的胜利召开”、“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西藏民族改革50周年”,等等。

2、长效性、全局性的时政热点优先于短期性、局部性的时政热点。

在选择时政热点专题时,不能仅仅盯在该的时政热点上,有些时政热点不仅在当年,而且在前几年中考中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应作为专题复习的首选内容,比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问题就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效热点问题。因此,在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中都有较为突出的体现。今年维护民族团结的内容要特别关注,今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要考10分。

3、不能忽视地方热点,地区特色要关注。

我们的中考是由泉州自主命题,都会设计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试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关注地方特色,但特色应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特色,如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政策,本地方的重大时事、热点、焦点(比如:海西建设、惠女精神等)都要特别关注。

三、做好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中考命题的另一大趋势就是实践性,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选取材料,考查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指导学生今后的实际践行。

(1)“启示类”、“倡议类”、“建议类”问题在近几年的试题中逐渐增多,要求我们复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想想“我应该怎么做”。

(2)关注国家、社会的“模范”、“感动人物”评选的材料,学会分析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与优秀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3)关注自己的思想行为选择问题,如复习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时,要注意思考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出自己的选择。如复习“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一部分,就要明确我们青少年负有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的责任,从而明确我们青少年应该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今年中考政治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各占50分,在中考备考中特别是在最后阶段一定要加强这两大题型的专题训练,在训练中研究解题思路、方法,总结出答题的规律技巧,学会怎样解题。

解答单选题时可以分四步走:一“判”,即判断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二“排”,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三“看”,即找准题干中的关键字,看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关;四“选”,即选出最能体现题意的、最完整的选项。除此之外,做好选择题还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比如在“排”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绝对性的语言和课本上固定搭配的语句。

问答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读”,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确定知识点;二“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要求。三“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等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四“结”,即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和认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多角度,“挖池不挖井”。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逐步掌握解题的规律性,才能提高答题技巧和审题解题能力。

(四)在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按照理解《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要求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紧扣教材、《指南》去复习。

42、政治复习要做到循序渐进,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复习,可以利用早修或晚修前至少提前20分钟复习。常常有同学觉得自己知识点背了,题也做了,成绩却不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功夫下得少,考试前突击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转变观念,多注意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3、复习时既不能一味地“多背多记”,也不能完全不背。我们要注意学会多思考、多理解,建议对课本上的固定搭配的语句一定要会背,基本知识点要做到很熟悉。节约有限的复习时间,最大可能地提高复习效率。

4、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反复巩固的过程,很多同学有过相同的经历,当时背得好好的,怎么转眼间就忘了呢?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遗忘曲线,也就是遗忘规律。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例如,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当天回忆可能很清楚,可一周或一个月后再去回忆,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记住的东西又忘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回忆、再认来测量识记过的材料在我们头脑中保持的情况。

5、掌握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做习题来巩固所复习的内容,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不反对选择合适的习题进行训练。复习阶段“做题越多越好”,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其实复习训练关键是抓思路、抓解题方法,做题在于精,不在多;做题的目的在于提升能力,不是为考试“押宝”。

6、中考试题越来越具有开放性,这并不是说基础知识不重要了,想怎么回答都可以。从平时的考试中能够看出有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白话连篇,缺乏政治术语,这与一些同学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对知识点的积累,就不可能做到学以致用,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总之,中考政治的复习,只要有计划、有方法,再加勤奋,一定能决胜于中考。同学们,老师将伴随你们一起拼搏,风雨同舟;是船,就要搏击风浪;是桨,就要奋勇向前 ;是雄鹰,就要一飞冲天!让我们怀着满心的期待,迎来收获的季节!

以上就是关于“2014年安徽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方法指导”的内容,衷心祝愿同学们在今年的中考取得好成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监局办证申请报告下一篇:爱岗敬业的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