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不容置疑的进入了让我国施工型企业的各个邻域,并在我国施工型企业的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高施工型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施工型企业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大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力度。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1:

浅论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

摘 要:在集团管理当中,统计是计划、监控、决策的有效工具,由于集团内部子分公司业务范围、业务性质不同,给评价考核和业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设计一套统计指标体系,用价值衡量集团内部子分公司运行状况,为评价考核集团内部子分公司提供统计服务。

关键词:集团型企业 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法人企业联合体。由于在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业务范围、业务性质未必相同,给评价考核和业务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有必要设计一套统计指标体系,用价值衡量子分公司运行质量、运行结果及财务状况,为评价考核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提供统计服务。

一、选择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反映总体现象的指标体系。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就是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反映集团各个子分公司经营状况及其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具体选择组成统计指标时,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2.规范性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为科学化。

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能反映集团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的静态,也能反映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的动态。

4.简洁适用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要按照必要性进行简化,又要满足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更要便于操作应用。

5.适度超前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要考虑集团公司发展和管理导向,又要考虑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和管理现状。

二、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结构

集团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反映子分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现金流为王已成为共识。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反映企业现金流情况的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这几项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深入认识和评价企业经营规模;二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三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四是有助于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的因素,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从现金流的角度了解净利润质量,为分析和判断企业的财务前景提供信息。

2.反映子分公司经营成果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是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主要有产品产量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增加值。在这里,我们选取经济增加值来反映子分公司经营成果。这项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较准确地反映子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价值。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以利润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容易导致经营者为粉饰业绩而操纵利润。而经济增加值在计算时,需要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二是经济增加值具有文化性功能。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种计量方法,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从营业利润中扣除,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不能真实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会使经营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就是忽视股东利益,忽视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资本的使用效率。运用经济增加值进行统计评价,就是要让子分公司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克服短期的行为,强化风险承担意识,将集团利益和经理业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者目标和集团目标趋于一致。

3.反映子分公司经营风险的指标。这类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些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负债率既反映子分公司经营风险由谁承担,又反映了子分公司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2)流动比例是评价子分公司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3)速动比例是评价子分公司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能力。这三个比例结合起来,综合反映了企业长期、短期、即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4.反映子分公司劳动效率和人工成本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人工成本指标。这些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企业劳动的消耗效率。这里全员劳动生产率采用增加值与同期全部职工人数之比来反映。它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投入再生产过程中增值的部分。这个指标有利于分析各个子分公司的劳动效率;二是人均人工成本反映了人工成本状况,有利于分析各个子分公司人工成本状况。

综上所述,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济增加值、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速动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人工成本。

三、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计算公式及资料来源

1.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个子分公司实现的现金收入,表明了子分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经营活动现金收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税费返还+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净额,同时也表明了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计算公式为: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中直接取得。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各个子分公司通过投资活动获取的现金净额,表明了各子分公司投资效果。计算公式为: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各个子分公司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表明了各个子分公司筹资能力。计算公式为: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应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5.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它是全面衡量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费用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税率)

资本费用=总资本×平均资本费用率

总资本=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合计+负债合计-无息流动负债-在建工程

无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在具体计算总资本时,均用期初与期末数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资本费用率=资本或股本费用率×资本构成率+负债费用率×负债构成率

平均资本费用率,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一个固定比例。

在实际应用时,上述指标计算资料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获取。

6.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它是反映某个时点上,子分公司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该指标是评价子分公司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子分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7.流动比例。流动比例,它反映某一个时点上各子分公司变现能力。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8.速动比例。速动比例,它是用来表示某一个时点上各子分公司资金流动性,即各个子分公司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例=(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

9.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人均创造价值。是考核子分公司经济活动重要指标,是子分公司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10.人均人工成本。人均人工成本表示各子分公司雇用一名员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分析各子分公司之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效率提供参照。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职工薪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以上这套体系的评价方法是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取舍的基础上,又参照目前较为先进的评价方法而形成的。这套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集团型企业内部子分公司在业务、资产等方面有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评价的问题。这套体系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对子分公司进行综合评价。

在集团管理当中,统计是计划、监控、决策的有效工具,对规范公司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面对内外部日益变化,如何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海.谈思路 找思路——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纵横谈[j].中国统计,2013(02)

[2] 唐竹峰.浅谈生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进[j].商场现代化,2010(27)

(作者单位: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 山西运城 044000)

(责编:李雪)

作者:李洁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中的应用与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不容置疑的进入了让我国施工型企业的各个邻域,并在我国施工型企业的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高施工型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施工型企业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大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力度。本文笔者详细提出了施工型企业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比较完整集成系统方案,并且结合施工型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计算机;施工型;企业;应用与管理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不容置疑的进入了我国施工型企业的各个领域,并在我国施工型企业的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就标志着我国的企业管理开始渐渐地向现代化与信息化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成为了施工型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型施工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严峻考验,如何使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实现施工性企业的电子化与信息化,创建一个集成的系统平台,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施工型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1.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大部分施工型企业都配备了计算机设备,然而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够彻底和完善,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应该具备的作用和功能,一些企业管理者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控制人员,对计算机在施工型企业中的应用了解与认知还不够深刻,鉴于此,本文就对计算机在企业各个方面中的应用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中各项应用的分析

2.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化,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的技术含量。这是由于使用计算机的会让施工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快速准确。在适应计算机在施工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获得了信息后,还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以及认真分析,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恰恰能够使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环节变得更加简单和统一,从而防止以往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现象发生。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在施工型企业财务管理的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大大加快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企业如果要在当今长远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一定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不进行断的创新企业现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以及市场行情的认真分析和处理,不断完善施工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与企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用于报表处理、对员工基本信息的查询以及对员工的整体分析等工作。在新型的施工型企业中,所管理的内容非常多,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的管理过程的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人。人在企业管理的时,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种角色,处在双重的地位上。这也就是说,在对施工型企业管理进行管理时,人事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要想做好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则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想使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要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现在的人事管理工作,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保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单依靠靠传统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已经不能达到现代企业人事管理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工作效率极高的对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处理系统,已经成为人事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其中的原因的是,计算机能增加信息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并且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处理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因此,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量应用到施工型企业人事管理中,使企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2.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服务于企业所建造的成品,不是一次性就能消耗完的资本。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施工型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是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大中型的施工型企业中,施工型企业的企业特点决定了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施工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施工性企业中的应用就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运用计算机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有许多的环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根据施工型企业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选择或是自主研发适合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这是在施工型企业固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根据施工型企业现在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可用的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内。第三,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运用所选择或者是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要对施工型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初始化的设置。当固定资产的初始化设置完成以后,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变动以及部门转移等日常的操作处理。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注意安全工作,对企业固定資产及时进行数据备份,以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应用效果

3.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一线的应用效果

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更加有利于施工前的资料准备以及报验审批,使之更为简便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积极响应了国家无纸办公的号召这样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打印,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和其它耗材。同时,也就减少了对数木的砍伐,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性企业中的到应用后,通信网络的成功使用可以将文件、资料几秒钟送到各单位,而且免去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节俭用纸费、打印费、人工费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建设节约型企业,树立对外形象,又可以彰显企业对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建设责任型企业的需要,企业运用计算机在施工过程中宣传报道,这样就能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计算机科学技术还可以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施工中的过程资料,建立一个信息反馈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

3.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整体应用效果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施工型企业的应用是企业基础数据管理流程变得流畅,实现了企业财务部门和项目经理部之间财务信息的共享,使项目成的本核算制成为现实。企业中各项数据的处理也变得更加的快速和准确,数据的准确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企业数据的流动顺畅,施工性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该部门或者是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企业高效准确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的依据。

4 小 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施工型企业的发展。使施工型企业的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大为改观。企业如果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就一定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科学来技术来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企业管理水平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杨焕春,施晓秋.现代企业e-HRM与ERP系统集成和其业务流程设计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2]王宪云,李笑洁,黄晓东.走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误区的几点思考[J].技术经济,2003,(6).

[3]刘德峰,温旭辉.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与方法(七)第四讲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J].中国设备工程,2004,(8).

作者:李彬 张会林

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Analy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EN Dan-dan

(Tangshan Branch of Tangshan Jidong Cement Co., Ltd., Tangshan 063000, China)

【摘  要】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制定了更具宏观管控效用的政策,放宽了对微观实体的管控,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未能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管理制度

1 引言

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国家的管控更多的倾向于宏观层面,将很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留给企业。但是面对如此外部环境,受内部因素制约,部分制造型企业并没有有效执行国家政策,特别是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界定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支出与费用支出的界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以下简称“4号准则”)第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该规定对固定的资产的确认只是在性质上进行了界定,没有在数量金额上进行界定,这给企业和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了中预留了一定空间,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依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上两个规定对比,对于一个价值500元的凭证装订机确认固定资产合适,还是确认费用支出合适?从规定上,确认固定资产没有问题。但是从核算复杂性、重要程度和金额上看,确认为费用也可以,这就给财务人员的实务操作、以及企业其他人员的判断造成了很大问题。

其次,固定资产的入账时点问题。4号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予以确认,这也是一个原则规定,但实践中特殊固定资产的确认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如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原则上应在项目竣工决算完毕后,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但实践中由于项目决算时间过长,导致存在项目已实际使用,甚至已报废但尚未决算完毕的情形,这时固定资产的确认时点就成为财务人员难以判断的问题。

2.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的管理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问题。4号准则第十五条、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同时考虑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实践中,初次执行或者没有行业惯例时,会计人员很难做出有效的职业判断,而业务人员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支撑。同时,在正常情况下,折旧年限又与税法规定、后续资产处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给业务和财务的实际执行埋下了隐患。

其次,固定资产后续管理问题。4号准则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数存在差异的,应调整原估计数。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管理制度僵化、执行不到位,未依据固定资产实际状况,年末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未合理评价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及时处置不能产生效益或者使用成本过高的固定资产,未制定科学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固定资产退出效率,导致需处置固定资产长期积压,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2.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资产维修管理由于具较高的技术水平、管理效率和效果较好等特点,对于降低企业资产管理、维护成本、提高资产使用质量、降低企业特定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但是,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完善,对于哪些固定资产可以委托修理,哪些可以自主修理,缺乏有效的判断标准和决策机制。同时,企业固定资产维修台账不健全,无法对固定资产形成有效的成本管控。

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的固定资产规章制度。国家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规定,将具体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惯例、企业实际等因素在内的可管理空间留给了制造型企业自己,可现存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制造型企业尚未领会国家政策精神,没有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还处于粗放阶段。

其次,管理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理念的建立。关于固定资产的界定,4号准则出台之前,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还有一个“单位价值较高”的条件要求,但后续修订时将该条件去除,原由在于价值较高需存在一个对比对象,对于确定的金额,不同的行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判断,如上文举的例子,500元金额到底是大还是小,对企业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管理成本是高还是低,是否存在管理效益,这都需要根据制造型企业自身状况来判断,对于重要的、细化管理效益大于成本的,就应该按照准则规定,以固定资产管理,反之,可以直接作为费用管理,并保持前后一致。

最后,对会计准则认识不足,对财务监管职能支持不够。会计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货币化反映,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国家规范,保证会计核算的有效实施是企业不容置疑的责任和义务,执行财经政策是全体企业员工的基本守则。但实践中,会计准则并未被严格执行,制造型企业对业务部门财经约束力度不足,对财务部门监管职能支持不足。如对于在建项目的转入固定资产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实践中,财务人员一再提醒业务部门应该办理相关手续,但往往被以各种理由所延迟。

3.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落后

首先,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就资产自身可使用年限来说,不同的资产的寿命需要专业人员给出一个判断,如厂房有设计使用年限。

其次,就监管层面来讲,国家一般会依据行业情况,给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给予最高或最低使用年限,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制造型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受此规定年限限制。同时,基于税收征管的考虑,《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

再次,基于固定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特性,以不同使用环境、技术更新、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在一个收益基本等于成本的最高使用年限。但是,实践中,制造型企业并没有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制定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最后,基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数量的特点,企业人工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制造型企业并没有采取信息化技术管理固定资产,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其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管理需要。

3.3 制造型企业对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重视

首先,制造型企业对自身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战略和经营层面深入分析,没有从竞争优势、效益层面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心和非核心的区分,没有深刻认识到:核心资产,特别是自研核心资产,涉及企业核心秘密,是不能委托修理,非核心资产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也是不能外委修理的。

其次,缺乏深入分析固定资产维修业务管理的意识。一是没有建立或仅部门建立固定资产维修台账,没有针对不同固定资产维修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以此来制定维修计划。二是没有基于企业自身情况,对自身可维修能力进行判断,进而对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三是缺乏维修服务商选择、过程管控、结果反馈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只以价格或夹杂部分经济因素为标准,缺乏事前的分析判断,不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商;缺乏过程的管控,不能有效防止生产经营过程协同问题;缺乏结果反馈,不能有效改进、监督服务商改进服务质量问题。

总之,制造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以防范外委维修风险的发生。

4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的策略

4.1 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理念

首先,改变固有确定管理的理念,深入领会会计准则等国家财经政策精神,深入思考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为制造型企业预留的科学管理空间,发挥聪明才智,考虑实际执行规则。其次,引入现代精细化管理,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纵向上,它是从固定资产购置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横向上,它将制造型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全部包括在内。因此,要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就需要制造型企业树立全过程、全员管理理念,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有规划、有计划、分步实施。同时,需要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全员参与。通过组织宣传、理论学习、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认识,做实实施、落地基础,发挥全员管理的作用,以實现固定资产的最优化管理。再次,强化沟通理念。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以业财融合为契机,深入剖析财务、业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发现并做好关键点的衔接和管控,有效实现资产效用最大化。加强与税收管理部门的沟通,深入了解最新税收政策,澄清企业业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取税务部门的理解和帮助,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避免纳税风险。加强与行业相关方的沟通,了解行业政策和惯例,对标先进制造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盈利夯实坚实基础。最后,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进步,使企业人员永远处于不断的挑战中,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4.2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落实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从制度建设开始,从制度层面规范实际操作,严格管控具体实施过程,并考核奖惩。

首先,要制定操作性强、流程明确的管理制度,规范从固定资产采购到固定资产退出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通过制度传递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方法,培育现代管理思想。同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指标体系,包括效率标准、运行标准、考核标准等标准指标体系,通过标准进行对标,实现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充分做好重点环节的控制,做好供货方产品和服务评价,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的监控,实现对前期的控制;做好投产转资、资产转固工作,缩短工程向决算时间,简化资产移交工作;每年末做好资产盘点、清查和价值评估工作,及时清退到期、无继续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和再利用。

其次,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固定资产制度的落地需要企业全部部门和人员,制度层面已经明确了部门责任,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要求,落实部门人员责任,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标制度和流程,编制固定资产台账,并定期与财务、实际使用人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同时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配合做好固定资产更新、淘汰工作。

再次,定期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固定资产效率,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制造型企业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聘任外部审计或者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针对性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评价企业是否明确固定资产责任人、是否明确领用程序和要求、是否办理领用登记、使用部门是否对固定资产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否定期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建立,是否确实运行,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人员调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偏差,针对性开展整改工作。

最后,制造型企業还应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门别类的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奖励先进,促进企业管理层、执行层积极主动地在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4.3 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首先,对于已有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托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建立一体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业务相关的采购、资产管理、设备运维、处置等建设在同一平台之上,实现固定资产数据信息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

其次,对于规模较小的制造型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统一编码,分别建立财务、实务台账,定期核对、定期盘点。也可以单独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块,打通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障碍。

最后,再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需要员工来执行,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营造人人有责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深入推进员工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峰.关于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深入实践与思考[J].商讯,2019(27):94-95.

【2】张雨潇.TC天然气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0.

【3】张泰.浅析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J].时代经贸,2017(12):56-57.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6-),女,山东济宁人,会计师,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作者:陈丹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透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