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

2022-05-0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河北省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系列对策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 篇1:

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产业创新

本文为200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北京奥运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09BaJG266)的研究成果

[摘要] 文章通过国外几个典型的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案例,指出产业创新的重要意义,接着提出我国构建创新型城市在产业创新方面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产业 产业创新

一、引言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诸多因素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内容。但一个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离开了产业谈发展,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任何根基,更谈不上区域经济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产业创新是保持和增长城市活力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二、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

1.韩国大田:以科学城创建亚洲新硅谷

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过分依赖加工型行业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竞争力,投入15亿美元在大田市开发建设大德科学城。在起步的头十几年,大德科学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90年经过整合的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汉城迁入大德科学城,才使大德科学城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支持了大德科学城的成功。它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办学,迅速集聚人才和各类资金,科学成果直接面向创业企业。由于教育、科研、产业自然连接,大德科学城在短短10年里迅速崛起,成为大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原动力。形成了总体规模现代、科研设施先进、人文精英荟萃的专业化科研基地,同时它又是科研与成果转化融为一体、科研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促进了相关产业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韩国大田本是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面积不大的小城市。但该市成功推行以科学城带动城市创新的政策,成为支撑韩国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典范。

2.新加坡: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

长期以来,制造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制造业产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就业人数处于持续减少的趋势中。在一定程度上,新加坡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因此,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努力使新加坡成为“新亚洲创意中心”、“一个文艺复兴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实施了以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城市的政策并取得了空前成功。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创意枢纽,极大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

3.日本东京:亚洲活力城市

东京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之所以成为亚洲地区经济较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创新型城市政策。东京从2000年起,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购置电子设备减缴7%所得税,并允许当年进行30%的特别折扣;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东京还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有严格的选审标准,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50-80% ;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通过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的发展。

4.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从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来看,构建创新型城市,首先要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根据区域资源及区位特征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其次是要适时进行产业创新。如新加坡,虽面积不大,但定位准确,以“新亚洲创意中心”为目标,实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据2005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二。在韩国大田,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但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明确定位,实施以科学城带动城市创新的政策也取得了成功。在日本,重视科技的力量,在财政政策和融资等方面为科技、信息企业提供支持,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对于我国来说,各个城市由于区位、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要实施不同的战略步骤构建创新型城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发展各地区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并且进行产业创新,这将成为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

三、以产业创新为基础构建创新型城市

1.继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每个区域或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因而各个区域或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程度及产业政策是各不相同的。对此,各个区域、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力争制定适合本地区自己特色的产业政策用以指导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很多城市并没有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目的和方法,甚至找不准“突破口”,只是为调整而调整,多年来效果不大,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其实,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每个城市已有的产业,实际存在的各种条件往往都是形成一定结构的基础,不改变客观的条件,不进行创新,产业结构是不可能自行得到调整的。

2.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整合力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集聚形式。它不同于单个的企业,实践证明它能产生远高于单个企业之和的效益和竞争力,而且是大规模就业的“吸收器”。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如东莞、苏州、绍兴等,经济增长年均都在20%左右。然而,国内的产业集群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化认识不足;制造业企业根植性弱,各开发区内“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多是单兵作战,还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因此,政府要在宏观环境、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既为产业集群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提供支持,又要健全法律法规,使产业集群效应变成其内生的力量,发挥出其扩散效应,进一步吸引产业的集聚。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整合能力及集成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3.适时开发新兴产业

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各种需求的变化,城市各种新兴产业的出现是长期以来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城市对新兴产业的选择,其基本原则还是应该依据城市本身的区位和客观条件,以及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层次和地位,实事求是地发展。自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案例,以高新技术和旅游娱乐产业等带动相关产业和城市发展,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拉斯维加斯、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日本关西地区。我国也有以文化休闲、娱乐或会展为主的新型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引点。其中,效果较好的如上海新天地、深圳华侨城的4个主题公园,海南博鳌以会展产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新城镇,天津滨海泰达产业群形成的新城区,以及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还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在北京、上海都有新的进展,文化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尤其是通过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文化创意产业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更好地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洁: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9(12)

[2] 杨昊悦: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探索——对苏州市的调研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10(2)

[3] 郭明忠: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J].政策嘹望,2010(4)

作者:国晓丽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 篇2: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唐山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摘 要】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河北省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 城市 现状 对策

城市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行政单元,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市域的空间范围内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构成县域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北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后劲不足。唐山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能力不够。

(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均衡。总体上看,城市为数较少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开展较好,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贫困县对科技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这些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三)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近年来,我省各级部门虽然围绕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建立了一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但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不足,驻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我省城市产业发展有较大合作空间。

(四)缺乏有力组织与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谋划和部署比较到位,但具体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举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从科技系统自身看,科技管理部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不够,尚未切实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在调控措施和环境营造上做得不足。

(五)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从全省来看,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许多城市的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较少,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成熟,科技担保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缺乏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有效支持。三是创新人才缺乏。我省城市人才的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一些城市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企业和基层缺乏人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很少,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更加匮乏;既掌握科技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科学经营理念、超前战略眼光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是少之又少。人才流失现象还非常严重。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的中试环节薄弱,因缺少中间试验的投入,致使一些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形不成企业急需并

二、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大力开展自主创新,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工作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扎实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以创新的要求谋划全局,以创新的方式破解难题,把自主创新提升为我县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二)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有效的办法,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努力引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鼓励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带动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观光农业、良种繁育等示范基地(点)的开发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保鲜、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名优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推广。继续实施“农科教”三结合,以技术和政策为先导,帮助农民发展省城市场前景好,质优价高的果蔬、花卉、食用菌、草食动物、名特优水产品等农产品。

(三)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城市财政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在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下,金融机构要对重大科技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投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型企业。

(四)完善创新人才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转化创新成果、参与科技创业。此外,要积极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企业专利开发、申请、保护、利用水平。支持专利技术抵押贷款,对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资助,加快专利技术资本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课题名称:

本文为唐山市科技局基于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140204b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EB/OL].

[2]万钢,《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支撑引领县(市)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日报,2010年03月11日。

作者:刘阳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 篇3:

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切入点。文章首先对创新型城市进行概述,然后对浙江省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估,对其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对改善和推进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转型升级 科技园 社会管理创新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推进创新强省的重要构成。2010年,杭州已经列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名单,宁波市、嘉兴市已经成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为浙江打造创新型强省带来了机遇,对浙江省整个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离建设创新型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创新型城市及其构成要素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辐射与引领作用;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型城市是能够激活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涵盖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体系。

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5个基本要素。(1)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2)创新资源。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平台、资本要素和科技园区等要素。(3)创新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筹集保障机制、科研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激励与竞争、创新评价和监督机制等等。(4)创新环境。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其中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等是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5)创新绩效。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等方面。

二、浙江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自身综合竞争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竞争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都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城市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也是区域创新的中心,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浙江省要完成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3.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斐然。但毋庸讳言,城市发展走的基本上是一条投资驱动型的路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比较明显。随着国际国内竞争的不断加剧,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的逐步增强,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率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给浙江产业升级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三、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发展评价

城市创新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外在表现也不尽相同。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展开,关于创新型城市及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越来越多,本文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所提供的评估体系和数据,对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状况评价分析。

1.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估。

(1)与我国主要创新城市的比较。

根据表2、图1可知:杭州、宁波省内中心城市与北京、上海、深圳比较,综合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创新杭州、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需要凸显其核心创新竞争力,发挥其区域创新增长极作用。

(2)省内创新型城市间的比较。

根据表3浙江省内各个地级市之间创新能力的比较,我们得知浙江省各地级市总体创新能力普遍得分不高,特别是舟山、衢州、金华地区创新能力相比较差,还有很大提升改进的空间。

根据表4浙江省县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可知浙江各个县级市已经有一定的创新基础。浙江省县级市也在全国2009县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100名中,占据18席。

2.优势。结合图表和现实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浙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浙江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备良好基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载体已经形成,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进步。

3.不足。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浙江省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认识还不够统一,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优势不突出,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创新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创新理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充分,创新公共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四、浙江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合力推进。我们必须研究制订出合理的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使目前各市分散自发的创建活动置于规划的统一指导。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已成为浙江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环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重庆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也值得浙江省借鉴。

1.创新型城市战略选择。建设和发展创新型城市,构筑区域、全球视角下的产业结构高地和经济发展中心,以“点——线——面”路径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浙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优化竞赛中取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决策。重点扶持杭州、宁波、嘉兴大城市的自主创新系统和公共平台建设。加大对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支持和制度供给。积极探索与培育区域性科技创新增长极。

2.创新型城市建设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应在建设思路和理念上实现创新,创新发展模式,力求城市定位、基本内涵、文化品味、战略举措、实施步骤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和发挥自身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省会城市杭州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应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宁波、温州、台州、绍兴、舟山等产业特色鲜明、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的城市,应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创新提升,建设产业创新型城市,尤其是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宁波更应发挥其海洋经济优势,建设创新型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嘉兴、金华等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而湖州、衢州、丽水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蕴涵的城市,建设文化创新型城市。义乌市将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商贸业与小商品制造业相结合,着力于打造产业与服务复合型的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

3.把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是核心,产业创新是重点。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在重点领域寻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突破。浙江省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又该如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起来;以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制定《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浙江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传统优势工业。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要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抓好一批创新型企业,抓紧抓好滨江科技城、大江东新城、省科创基地、余杭创新基地等科技、人才、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与名校大院的战略合作,全方位推进优质创新资源聚集。

4.完善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城市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包括“硬”和“软”两种形式。在“硬”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研发设施的投入,加强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晰知识产权,使风险投资更加便利;在“软”基础设施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鼓励企业家创新精神,改善吸引创新型人才的软环境,包括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公共空间、文化带以及诸如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方式,鼓励多元化和非对抗的思维方式。

5.加强创新型城市软环境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推动科技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土地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大发明、重大创新,同时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积极宣传创新典型,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大力惩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创造保护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6.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培养和引进一起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注重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加快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要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精神,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引导和支持人才流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加强科技的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浙江省外派留学研修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创新发展。

7.创新型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通过加强社会创新推进杭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今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和研究得较多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而对社会创新则说得较少。社会创新的过程就是城市、政府以及企业通过对于新的、更有效的方法的设计和开发,应对城市扩张、交通堵塞、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以及失业等迫在眉睫的问题的过程。社会创新的价值也就在于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组织的整合协作与公民社会成长。建构创新型城市应该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市民主体自下而上的运作交织在一起的路径来实现。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组织管理,充分依靠社区、社会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社会管理。创新分散化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管理机制,让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归属感,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潘艳平,潘雄锋.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2.毕亮亮,潘锡辉.关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

3.王瑞文,张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J].科学管理研究,2011(1)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1121)

(责编:贾伟)

作者:王立军 任亚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圆曲线测设研究论文下一篇:林业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