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遍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医疗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健康保险行业的提案,建议保监会充分考虑民营资本灵活高效的优势,逐步放开对民营资本设立健康保险公司的限制。

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1:

强化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障碍,提出通过改善制度供给,调整相关政策,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等方面,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关键词:社会资本 投入 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农业农村部软科学研究课题《强化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研究》中的部分内容。

社会资本是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社会民间资本常年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左右,是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的主力军。它不仅带来资本的下乡,也带来带动智力和管理的下乡,它对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资本投资“三农”领域信心明显不足,投资“三农”领域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呈现出明显下降,这对于乡村振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制度性障碍。

一、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和制度性障碍

(一)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门槛较高,造成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面临“用地难、融资难和用工难”

在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由于农村要素市场改革比较滞后,农村要素供给,即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不能有效满足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所需。一是城市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难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设施用地。企业所用建设用地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交易指标限制等诸多条件影响,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宅基地和农民住宅也因产权不明晰、流转不畅通难以被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的产业项目缺乏信贷支持。往往因为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产业回报慢,仅自有资金和靠民间借贷难以正常建成投产达效,这些项目对长期大额信贷有较强的需求,但金融供给不足,很多投资乡村产业的企业面临融资难题,有些项目因资金问题出现了“烂尾”和“跑路”的问题。三是农村优质劳动力缺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项目后,难以找到稳定、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管理人才。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的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短板突出。乡村先天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比较差,乡村综合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到位,直接影响城市工商资本进入,不少企业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而不愿意到农村投资。

2.国内农产品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不少企业因缺乏经营农业项目的经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加之,农业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善,保障水平低,难以为遭受经营风险的企业提供有效保障。加剧了企业从事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

3.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社会资本无法规避农户违约带来的风险,许多企业在与农户合作中都是采取“利益共享,风险独担”的方式。此外,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权能不完整,使农村集体产权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项目时,也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政策不足,引导和撬动工商资本投向农村产业办法不多

城市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既需要政策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有投资回报。大量的研究表明:城市资本流向乡村的成本比投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高,而资本流动的市场性、逐利性决定了它通常流向边际收益高的地区。然而,城市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鼓励支持政策导向不清晰、不完善,使得城市工商资本难以大规模流入乡村产业。一些地方为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在政策驱动和补贴激励下,有些对项目风险估计不足,没有经过科学评估就给予开工上马,导致项目最终经营不下去的局面。还有些地方对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产业设置准入门槛,对土地流转规模和强制分红进行限制等设置一些隐性壁垒,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积极性。

(四)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权益保障实施难度较大,资金要素进入现代化农业产生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1.农村承包地调整和确权处置缺乏明确规定,使土地流转存在程序不规范、合同不健全,土地激励约束功能缺失,流转交易成本过高,无法高效流转。加之,不公平集体土地征用制度,产权集体资产股权不能落实,导致用地过程中产生各种阻碍,一些农村的生产管理用房没有土地证和产权证,土地产权和用地指标批复存在落地难问题。

2.农民对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是否切实带来收益有所顾虑。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对工商资本下乡能否带来正面效应和农民增收存有顾虑,担心城市工商资本占用土地“与民争利”。从近几年实践情况看,确实有些工商资本下乡没有改善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投资产业项目也未能“反哺”农民,甚至有些项目对农民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有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下乡资本的逐利性容易引发盲目性投资,引发土地“非农化”现象,致使农民无法参与在资本下乡经营农业的过程中和享受土地收益。

二、政策建议

破解制约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瓶颈,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必须要把制度供给作为突破口,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促进农业农村投资政策,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三农”信心。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促进机制为重点,在优化投资环境、提振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信心,激活市场要素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投资上下功夫。

(一)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完善要素供给保障机制

社会资本作用发挥的前提,是需要有效的要素供给做保障,而有效的要素供给则需要完善要素供给保障机制,为确保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乡村振兴,必须要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打破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着眼于要素制约,强化制度设计和供给,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以满足“三农”发展所需的要素配置,补上农业农村发展所需人才、资金和土地要素的短板。在土地供给方面,要把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适度扩大涉农项目建设用地供给作为优先保障,加快农村宅基地改革步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存量资源,适时调整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支持社會资本参与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资金供给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和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探索涉农产权抵押融资办法,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地方开展基于农村资产确权,辅以农业保险、风险补偿金保障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在劳动力供给方面,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民企业家“三支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尤其是涉农职成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建立面向农村稳定的农村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引导城市人力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长效激励机制,重视退伍军人和城市打工者返乡、回乡投身乡村振兴。

(二)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乡村水、电、气、路、讯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引导社会社会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加快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县级农产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具有针對性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于合适的乡村产业领域。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当前要重点解决解决土地、环保等制约民间投资的突出问题,出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解决设施农业用地问题,做好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工作。应积极采取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激励手段,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领域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具有一定正外部性的农村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建设;在现行法律政策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尽可能降低一般农业产业经营领域社会资本参与的制度性障碍,让社会资本对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明确的政策预期,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为目标,强化法制和诚信建设。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建立政企沟畅通机制,打造一批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合作平台,为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提供规划、项目信息、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避免因政策随意变动对投资者所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制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各地要在梳理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基础上,尽快出台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细化落实用地、环评等政策措施。在已出台《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目录基础上,建立资本下乡优先扶持目录,通过土地、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扶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对符合政策投向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倾斜。加强政策引导,尤其是财政部门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领域,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利用外资参与现代农业、生态修复、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建设。综合运用贴息、补贴等形式,鼓励支持更多资本投入乡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鼓励支持社会资本租赁农地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加强对农地农用的监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符合政策法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整体开发模式,以此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户互惠共赢。

(四)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发挥财政与社会资本联动作用,积极探索PPP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施路径和运作机制,让社会资本投资可预期、有回报、能持续。鼓励各级农业部门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本地区农业投资项目进行系统性梳理,筛选并培育适于采取PPP模式的乡村振兴项目,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为特色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利用资本金注入、财政补贴等形式,依法合规、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向社会资本推广推荐实施一批商业潜力较大、投资规模适中的乡村振兴PPP项目,以保障项目投资方基本收益。因地制宜推广PPP,积极探索把PPP模式引入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等项目中。建立财政金融支持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振兴PPP项目建设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利用政府基金引导、资本金注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资本通过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贴一体化等投融资模式试点的支持力度。

(五)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建立更加紧密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乡村振兴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广开财源。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发展情况,设立由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振兴基金。鼓励社会有资本实力的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加快基金项目筛选、储备、推介工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要激发和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技术等要素,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融合发展。要创新村企合作模式,让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形成稳定合作利益共同体,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社会资本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省质量监督检查院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

作者:李红 姜鸥

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2:

业界呼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健康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遍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医疗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健康保险行业的提案,建议保监会充分考虑民营资本灵活高效的优势,逐步放开对民营资本设立健康保险公司的限制。

郭广昌表示,在全民医保的欧洲高福利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占医疗保险的份额达到10%左右,而我国商业健康险尽管规模增长较快,但起步较晚,发挥的实际作用还未显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郭广昌建议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健康保险行业。他指出,民营资本相对灵活,在保险市场信息上具有天生的比较优势,故能够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满足不同个体的健康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健康保险市场,将有效带动市场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专业性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在具体措施方面,郭广昌表示,首先,建议保监会逐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参股或控股的健康保险公司的审批;其次,建议加快推动患者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构建统一的疾病数据库和医疗费用数据库,提升商业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精算和风险管理、核保核赔等各方面的能力;再次,建议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步即时结算。

对于个人养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寿总裁杨超建议,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政策的试点和推广速度,并抓紧出台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城乡居民积极主动购买补充性的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以减轻政府压力。

作者:陈婷婷

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3:

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困难和路径分析

摘 要:为了提升西安社会资本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度,本文首先分析了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资本为核心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 文化产业 路径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西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对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上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西安地区有各类文化企业约8000家,从业人员约38万人,其中,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均占到总数的90%。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但是社会资本在进入文化产业上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

第一,地方政策导向不明确,社会资本不敢大量进入。

西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现行政策以中央政策为主,地方自主创新少,且政策多为政府地临时性指导文件,在周期上时效较短,一般只有3年,政策周期不连续,国办发[2008]114号、财税[2009]31号、财税[2009]34号等政策文件,也将于2013年到期,届时刚刚起步的文化企业也将因政策终止而压力大增。

占西安文化企业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没有得到信贷政策支持。也无法享受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出口文化产品退税等优惠待遇,受惠范围和力度远低于国有文化企业,使社会资本也在徘徊,对大量进入文化产业信心不足。

文化产品具有非物质属性和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受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严格监管的影响,很多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文化产业领域。

第二,西安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过低,阻碍了社会资本进入。

西安文化企业构成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注册资金不高,缺少规章制度,经营分散,管理不善,效益偏低,经营财务状况不佳,对社会资本的没有吸引力。

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弱,很多投资者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产业运作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缺乏了解,因此很多投资者对于文化产业还处于持币观望的阶段。

原国有文化单位人员思想保守,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经营人才,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往往因为没有商业意识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低,引进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够。

第三,文化企业缺乏融资等市场化金融手段支持,无法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

文化产业属于高投资产业,需要多种融资手段和方式的支持。上市融资,债券发行,信托计划,主题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还未在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发挥作用。

西安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银行贷款也是我国企业目前进行间接融资的最主要渠道,但是文化企业本身普遍缺少有形资本,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流动不畅,给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融资带来了困难,文化企业很难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直接融资手段是发行股票和债券。但是这两种方式对企业的要求非常严格,绝大多数企业无法直接融资。

目前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主题基金还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非常少,对西安大量处于萌芽期的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更小。

第四,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缺乏投资平台支撑,投资渠道不畅通。

我国居民具有持币的传统,因而社会沉淀货币数额较大。而且西安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还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所以西安民间资本潜力巨大。但是,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仍十分有限,只能投传统投资领域,楼市、股市、基金,债券等,西安大量的社会资本急需找到新的投资渠道,而社会资本想要投资文化产业这种新兴的投资领域,还缺乏投资相应的投资平台和渠道。

二、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资本为核心,按照"三位一体"的模式来为西安设计一条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可行路径,这这种路径可分三步完成。

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

建立政府在此路径中主导作用,把社会资本先引导到这些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文化领域,一旦试点证明这些投资有着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大量社会资金就会不断涌入,使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入上进入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

政府就某个文化项目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项目公司来承担该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项目公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取得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指政府也可以把己经投产运营的文化产业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移交给民间投资人,通过在约定期限的经营,民间投资人收回全部投资和合理回报,待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政府再将项目的所有权收回。政府部门也可与社会资本合作,利用私人或社会机构的资金和管理优势进行文化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对社会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也可以合营方式或者以授予私营部门收费特权的形式出现。

通过以上这些模式,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中来。把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导到新型经济领域,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

第二,完成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市场化。

这一步是以文化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化,实现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

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文化企业要有在走市场化的信心,企业化运营,成本控制,产业要健康透明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文化企业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商品化,品牌化。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吸引各路社会资本的力量。

第三,社会资本主动投资文化产业,提升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度。

建设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平台,推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潜力巨大。大量的社会资本有组织,有程序的进入文化产业,从传统投资领转向新兴投资领域。从海量文化内容,到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总的普遍应用,社会资本可投资的产业链从服务到信息到文化,拓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充实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实现社会资本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

第一,政府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政府要破除社会资本不安全陈旧认识,敢于引进社会资本。使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行业咨询、设立要求、审批程序、审查内容、监督程序等各项工作清晰化、公开化和高效化,为它们投资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坚定投资者的决心和信心。

完善政策保障。制定《西安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试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减免税费、设立文化类免费培训机构等措施,激发民营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积极性。

建立独立、公平、公正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和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是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的必备条件。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当于对进入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的保护,这样才能增大社会资本"惠顾"文化产业的概率。

第二,文化企业建立各种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

既要支持文化企业以项目合作融资、被并购融资等寻找发展资金,也要推动企业盈利再投入和职工集资合股的内部融资,还要开发多元化信贷产品,增加贷款额度,开办资产抵押业务等,提高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比例。同时也可设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多种灵活的资金募集方式和组织模式,吸引与文化产业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投资者。

第三,社会资本主动投资文化产业

一是,设立西安社会资本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可借鉴成熟美国、日本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由发起人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向目标企业直接注资、协议转让股权等方式参股各类文化企业。

二是,成立西安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组建社会资本文化产业基金配套服务中心。建立一些平台型公司,吸引资金和合作者。建立文化企业促进中心,通过"中介+担保"创新型服务模式,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上接投资人,下接借款人,中间承接"中介+担保"。即解决了民间闲置资本在短期内得到高回报收益,又解决了文化企业资金短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向发,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1)

[2]杨尚琴等,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未来域发展,2011,(01)

[3]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08)

作者简介:叶红梅,女,1973生,陕西岐山人, 经济学硕士,西安外事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作者:叶红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干预介入手术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关于传统蒙学的中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