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

2022-09-10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当前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大社会问题,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将会进一步膨胀, 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破解这个难题, 需要我们以政府主导, 深刻分析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形成的根本原因, 探索应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机制和办法,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浓厚氛围, 形成家长、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真正把留守儿童教育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1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 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面临着监护不力、心理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的问题, 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1.1 监护不力, 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 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 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 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1.2 缺乏抚慰, 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1.3 疏于照顾, 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 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 儿童防护能力弱,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 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2 有效应对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 破解留守学生教育难题的策略

要有效应对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 破解留守学生教育难题, 笔者认为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担责任的制度体系, 共同应对留守学生面临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 陪护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2.1 政府部门为主导, 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实现教育公平化

2.1.1 妥善解决城乡留守儿童就学问题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集中于城镇和农村, 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留守儿童在适龄儿童中比例居高不小, 入学难、管理缺失等是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面临最大问题。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萎缩, 县域教育方兴未艾, 政府应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中心完小融合、改造力度。对于城镇的外来留守学生, 政府应该摒弃历史遗留的在户籍、借读等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歧视性政策, 破除户藉、身份限制, 建立留守学生就近入学、方便入学的保障制度, 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在本地就读, 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制度、规章, 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 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

2.1.2 优化农村育人环境, 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

一是, 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千方百计强化农村师资力量, 提高农民群众对教师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二是, 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三是, 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管理和督查力度。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督查和评估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把教育质量与教师考核、晋升密切挂钩, 推进农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让留守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健康成长。

2.2 学校、家庭、社会三级联动, 形成留守儿童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

2.2.1 树立责任意识, 发挥学校的基石作用

对于留守儿童教育, 学校一方的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和保障机制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学校首先应该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 在教育机制、规章上观注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入学、教育、寄宿等各方面建立规范制度, 在制度层面倾注更多校方的观怀理念, 保证留守儿童接受公平、均等的初级教育。

在教育层面, 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均等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还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更多地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正确认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知悉他们形成的原因, 了解他们想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 教给他们知识固然重要, 给他们想要的及时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

如何切实保障留守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多的关注、均等的教育和及时的关爱, 我以为学校应该主动作为, 建设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四级联动的层层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留守学生层级负责制, 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校长、班主任及教师的考核、奖惩、晋级联系。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将留守学生的父母务工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中监管情况等详细记录, 作为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的依据, 并全程追踪动态管理, 对档案进行适时更新, 增强管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三发挥家长会、家访的桥梁作用, 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联系会, 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 加强同家庭的联系, 同时, 建设家访制度, 对于家庭困难或成绩差的留守学生, 重点进行家访, 客观了解具体情况。四是建立帮扶制度, 通过动态掌握留守学生情况, 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制度, 对贫困家庭、差生进行重点帮扶, 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树立信心, 保证他们在温暖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2.2.2 加强亲子教育, 发挥家庭的重要堡垒作用

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亲情关爱的缺乏, 父母及家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父母应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 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 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 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 也应留下一位监护人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

当两人都出去时更应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方式的把握, 留在家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应给予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 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作好对在外父母的沟通交流, 以便适时进行调控。在外务工的父母, 应加强同在家的监护人、在家的孩子的双方沟通, 最好每个星期至少与子女联系一次, 不仅仅谈学习, 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 除电话联系外, 还可以辅以书信、捎信等方式, 给予孩子关心, 尽量弥补爱的缺失, 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 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主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2.3 全民参与, 发挥社会的影响、引导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仅靠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难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的, 我们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要加强媒体宣传, 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各职能部门各方面达成共识,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各方力量, 共同参与, 协同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把关注落实到真正行动上, 各级人民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各级政策制定实施部门主动作为, 妇联主动介入, 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 进学校、社区、村庄, 为留守儿童监护人解疑, 服务到校等, 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网络。

综上所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难题, 我们应全社会动员, 达成共识, 从现在做起,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的格局, 共同推进我国留守儿童教育走上新台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展反思性教学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下一篇: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