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的语言艺术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雄辩的语言艺术范文

雄辩的技巧--傅佩荣

《雄辩的技巧》

一、诡辩

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会羡慕,但是不要忘记,有时候雄辩它可能变成诡辩。说到诡辩,在西方有些代表人物,在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叫做巴曼尼德斯,他主张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有变化都是假的。他的学生跟别人辩论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学生就要说你看算错了,变化都是假的、不可能的。他说一个操场很大,你如果要跑的话,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为什么?因为你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你要跑到一半必须在一半跟你这个地方还有一半,那么一半还有一半,慢慢分吧。

比如,给你一个木棍一尺长,你每天砍一半,你永远砍不完。我们都知道你砍到一个月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有地方可以砍。但是他会说,只要有木头你永远砍不完。就好象说,一粒沙掉地上有没有声音?你说当然没声音了,一粒沙掉地上怎么会有声音呢。但是一堆沙掉地上就“砰”的一声。好,来了,如果一堆沙掉地上有声音的话,每一粒沙掉在地上都有声音,这也有道理,要不然你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这不合逻辑,所以像这样种叫做西方的诡辩。

我们中国也有,古代时候的名家,就是名字的“名”,惠施、公孙龙都是里面的代表人物。像惠施就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他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是没有毛。他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对。他说乌龟比蛇还长。你说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他说,我说大乌龟跟小蛇。这也对。他话不讲清楚。他说白狗是黑的,你说这个太过分了,白狗怎么是黑的呢?他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这也对。这种叫诡辩。

二、雄辩技巧:引经据典

我们今天谈的孟子不是诡辩,是堂堂正正的辩论。第一个就是要书念的好,像《诗经》、《书经》、《易经》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孟子都非常的娴熟。譬如在《孟子》书里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只有的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跟《书经》的部分就超过60次,很多。所以他跟这些国君对话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引述《尚书》里面的,因为这样讲才有公信力。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喜欢引用权威,你如果讲一句话不说谁说的,别人你会以为是你说的,那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爱因斯坦总结的成功三个因素:第一个努力工作;第二个休闲娱乐;第三点比较特别,闭上嘴巴,他意思是你少说话。少说话之后你才有时间去做研究,少说话你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一个人要成功,有时候就败在说话不够用心、不够细心,说错话了到最后反而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我说爱因斯坦说这叫做引述权威。其实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之外别的话不见得可信,因为他是物理专家、科学家,他如果谈别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接受的话就叫做盲目去滥用权威了。

而孟子所引述的《诗经》、《书经》是正当的权威,因为古代中国人都念,连国君、统治者也要念《诗经》、《书经》。而孟子念到好到什么程度呢?他随时可以背下来。你不能说跟梁惠王谈话,跟齐宣王谈话,在朝廷之上庄严肃穆的地方,我跟你讲话的时候说慢一点我翻一下《诗经》。那不行,你翻书的时候别人说你可以下朝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他都要背下来。背下来比较容易,怎么样去用很困难。

西方谈到这种人的记忆力有一种鸟巢理论。这是谁说的呢。柏拉图也提过,我应该说是鸟笼理论吧。他说你念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许多鸟关在笼子里面,用的时候就要抓一只鸟出来,要抓对,很多时候你会抓错。我书念的很多,记得很多东西,但是用的时候,每次都用错,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念书没有消化、没有了解、也用不出来,等于是说你念书白念了。

而我们的孟子每一次谈任何问题,他引出来的《诗经》、《书经》都恰到好处。当然这些我现在不再去引了,一引的话各位就会发现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商汤这些伟大的古代帝王,因为《诗经》、《书经》里面歌颂他们的地方特别多。

【故事1】

梁惠王请孟子参观他的园林,说你看到没有这里面多么漂亮,白鸟还有鹿,看起来真是美,还有鱼,多么好的一个风景。梁惠王就很得意,他说你们这些贤者,贤者就包括贤能、贤良、贤明,反正你就是比较卓越。他说像你们孟子这样的贤者也会欣赏园林吗?他意思就是说,你看我当一个国君有这些园林,有鸟兽、草木这种享受,你们应该很羡慕吧,他是这个意思。孟子怎么说?孟子说,一个人真正当到贤者的时候他才能够欣赏,你如果不是贤者,你欣赏到最后还是担心老百姓起来抗议。他其实就是引用的周文王。他说周文王要去盖园林的时候老百姓自动来盖,因为老百姓把周文王当做父母亲,我的父母亲要盖一座花园,我做子女的拼命地赶工,他还叫老百姓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老百姓非急不可,立刻把它盖好,希望我们的周文王可以好好地享受。为什么?因为周文王享受的时候是开放的园林,老百姓也可以来享受,等于是大家的东西。他就引用《诗经》里面的这段话,提醒梁惠王说你不要以为这园林很美,而且你一个人享受这是偏差的观念,应该与民同享。这是孟子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古代《诗经》立刻念出来。梁惠王一听,古人这么写,并且周文王、周武王是统一天下整个周朝的,你梁惠王只是一个诸侯,等于是在战国时代在争雄,你当然希望能统一天下。那你怎么办呢?就用仁政。他反正就设法让你往这个方向去想。所以他这种口才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又了解人情世故。

怎么样了解人情世故呢?他跟梁惠王见面谈了好几次。有一次梁惠王就抱怨,他说我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好像对我不怎么好,我们老百姓没有增加,别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地治理并没有好的效果呢?孟子怎么说。因为这个时候你分析各种资料都很难客观,毕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很好。孟子说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喻。来了,我做比喻。因为你直接分析问题,那需要搜集很多资讯,不见得可以很完整、很客观,那他就讲个比喻。所谓战鼓咚咚响起,两军开始交战,一边一看形势不对,一个人立刻把盔甲兵器丢掉向后逃,逃到五十步停下来,然后看到另外一个人逃100步才停下来。这个人就笑他怎么怎么没有用,向后跑了100步。孟子说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大王说,不行,你跑了50步也是跑,你不能说我向后逃只逃了50步就要笑别人逃了100步,这怎么可以呢?孟子就接着说了,大王你就是那个跑50步的,你不要笑别人跑100步,你做的也不够好,都是向后撤而没有向前。做什么呢?推行仁政。

用这种方法表达出来之后,梁惠王一定觉得有点惭愧,因为孟子也没骂你,他只说你自己想吧,他心里面就会有警惕了。

【故事2】

梁惠王还是想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孟子就说了,他说杀人用木棍杀人跟用兵器杀人,是不是一样?一样啊,都把人杀了,你用木棍是杀,用兵器也是杀。孟子再问,用兵器杀人跟用政策杀人是不是一样?梁惠王说这也一样。什么叫政策呢?苛捐杂税。我收很高的税,让你老百姓活不下去;我用很重的刑法,你犯了小罪我就判你死刑,这个不是跟你用刀子杀人一样吗?梁惠王也说一样。为什么?他让你自己去思考你的问题何在,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辩论的一种特色。

然后接着他就说,像你大王这样子叫做“率兽食人”,我们上次提过这个词在《孟子》里面出现好几次,带着野兽来吃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王的厨房里面有肥肉,马厩里面有肥马,这些猪跟马都吃了很多粮食,以至于老百姓没东西吃,这就好像带着野兽吃人一样的情况。梁惠王一听就不敢说话了。这种雄辩的技巧就是说能够有丰富的学识,你不能老用《诗经》、《书经》,你老用《诗经》、《书经》的话,别人会说你在掉书袋,你怎么不能够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呢?梁惠王的儿子叫梁襄王。梁襄王很年轻,上次我们谈过,“枉自不是仁君”(同音),就是他。但是孟子话还没讲完,孟子后面就说了,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接着讲一段比喻,要让这位比较年轻的领导可以了解。他说到七八月的时候发生了像旱灾一样的情况,大家都希望下雨,这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了云彩,开始下起雨来,所有的禾苗、我们种的五谷都立刻长的很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及时雨。现在各国都是压迫百姓,你现在如果说照顾百姓的话,就跟旱灾的时候下雨一样,老百姓当是“大旱之望云霓”,在大的旱灾里面希望天边出现云彩可以下雨。你看他用这么简单生动的比喻提醒梁襄王说,如果你推行仁政,老百姓盼望你就跟旱灾希望下雨一样。谁能挡的住你呢?你当然可以统一天下了。所以他就顺着你的心愿用现实的一种例子来说明。

孟子使用比喻就地取材的技巧可以说是第一流的。譬如,我们在谈到孟子跟很多当事人来往,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故事3】

孟子在齐国待了很长的时间,齐国有一位学者很有名,叫做陈仲子。这个人的故事,我大概说一下。陈仲子这个人很有操守,他们陈家在齐国是大户,他的哥哥就继承了祖先的官位,有固定的俸禄。他不要,他认为这是不义之财,他就过着很穷困的生活,穷到什么程度呢?饿到昏过去了。在《孟子》里面就记载,说陈仲子饿得昏过去了,悠然醒来,看到一个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就把那剩下半个枣子拿在口中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挣开来。我们听了就觉得真可怜,饿到这种程度。这么一个有操守的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后来他有时候要回去看妈妈,妈妈跟哥哥同住,因为哥哥有钱。哥哥也知道这个弟弟很讨厌他,总觉得哥哥操守不好,拿国家的俸禄、不义之财,没做事就那这种薪水,不太好。结果他来看母亲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有人送礼给他哥哥,送一只鹅。送一只鹅给他哥哥的时候,他就说干吗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呢?呃呃叫,鹅反正叫的声音古时候怎么形容都可以了。意思就是说,你干吗接受别人送礼呢,你不够廉洁。他就是要主张操守要很廉洁。他哥哥做大官,有别人送礼,他只好接受了。他哥哥也任他去讲,反正这个弟弟他哥哥认为毛病很多了,兄弟也不太说话。隔了几天,妈妈就把这只鹅杀了,让他好好吃一顿。他吃了一半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他哥哥说你在吃什么?你吃这个东西就是呃呃叫的东西,他立刻去外面把那个吐掉。你看这么廉洁的人。事实上,你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过分了。孟子怎么批评他呢?他说,在齐国的念书人里面,陈仲子可以算是巨擘,巨擘就是大拇指,我们现在还在用,某某方面的巨擘大拇指,像这样种词用起来都很生动。但是他的操守一般人做不到,你要学会陈仲子只有一个办法变成像蚯蚓一样。各位都知道蚯蚓吧,蚯蚓在地底下就吃泥土,上来之后就喝点泉水,蚯蚓不需要工作,靠大自然就可以活命。

孟子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他对于礼仪是特别重视的。我们都知道礼仪是需要花钱的,所以在《论语》里面有好几次提到,你如果太奢侈还不如节俭算了。因为礼仪要花钱,花钱有时候会让人分心,那还不如你稍微节俭一点算了。所以孔子会说什么,“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有钱之后就要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花钱、要有排场、要有规格的,所以儒家讲究这些规格。像孟子出门要有几辆马车、多少学生跟着,到了别的国家跟别人见面别人要怎么样尊重他,这是儒家的要求。因为你一个人的社会你要建构文化的发展,当然需要有基本的人与人来往的规格,你不能够都回到最原始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没有任何规矩简单坐下来就吃饭的,不可能的。所以孟子就强调说你不要叫我学沉重子,只有变成蚯蚓才能跟他一样,这多生动?当时大家听到都觉得不怕别人笑话真该哭,把一个这么有操守的人说成蚯蚓,我们念书念到这里都觉得很好笑。所以孟子这个人说话的技巧,我们说雄辩的技巧,他除了有学问、了解人情世故,他还能够用比喻。他的比喻用的非常多,他在替自己辩护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输过。我们念《孟子》书有时候常常觉得他的学生有一个任务,就是挑老师的毛病,所以好几次学生跟他说老师我终于发现你有错了。孟子说是吗,你说说看。说了半天,孟子解释一下还是没错,他又都对了。

三、孟子见齐宣王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家顾问,齐宣王对他非常礼遇,但是不给他实权,因为孟子不是齐国人,齐国多少人才,孟子从周国算是鲁国的附属国,你到了我们齐国当大官的话,那我齐国人怎么办?这是齐国人的想法。孔子以前到过齐国,36岁到过齐国。碰到谁呢?碰到晏子,晏婴当宰相,齐景公晏婴就反对孔子在齐国做官,所以孔子到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了,这是他年轻的时候一直出国的经验。就说明齐国有人才,所以他不愿意外面来人占太大的力量,所以孟子在齐宣王旁边当了半年顾问没什么用,发挥不了作用,最后想走了。想走的时候,齐宣王又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呢?因为齐宣王好不容易看到孟子这个人。齐宣王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有病啊。各位都知道,你为什么跟孟子说你有病呢?当然是把他想成医生。我们只有跟医生说我们有病。我们平常有病不跟别人讲,甚至跟医生都不愿意讲叫做讳疾忌医。这个病不太好,跟医生讲都不好意思。所以齐宣王算不简单,听过孟子不断的教导之后,居然跟孟子说寡人有病。孟子说什么病?很严重,三个病,好色、好勇、好惑。但是孟子没有怪他,我们将来再看这个细节孟子怎么教他,真是令人佩服。所以后来孟子觉得我不能在这里发挥我的作用,干脆走吧,不如归去。他跟齐宣王说我要走了,齐宣王这个时候就很客气了,就跟他说你再留一阵子吧或怎么样。说实在,孟子这个人是,儒家都是有热心肠的。齐宣王说你如果走的话,以后寡人找谁来指导呢,我们这些老百姓、大臣们找谁来教导呢,你最好留下来吧,我在城里面给你找一栋大房子让你住下来,我们可以向你请教。孟子这时候讲了一句话,他说“不敢请耳,固守愿也”,这八个字非常好,什么叫做“不敢请耳”呢,我不敢向你申请要这样做,“固守愿也”,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这八个字我们常常在用。比如说有人请我去演讲,我就说“不敢请耳,固守愿也”,这本来就是我愿意的,只是我不敢跟你申请,我不能跟你说我要申请到这边演讲,那你找我的时候我就很乐意。像孟子这个话,说的真是让别人听着也觉得很愉快。

你既然要做就心甘情愿,好好做,千万不要太勉强,但是待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用。孟子要离开的时候,齐宣王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他自己的大臣们对孟子都有意见。孟子是外国来的,所以孟子走的时候齐宣王就送他一百“鎰”的黄金,这个“鎰”千万要说明一下,不是现在的“亿”,一百个亿怎么可能呢,那孟子几辆马车也载不走了。“鎰”是二十斤。在古时候的计算,一个鎰等于二十斤,所以齐宣王就送他一百鎰等于二百斤的上等黄金,这还可以,一辆马车两百斤大概还载的动。上等黄金一百鎰送给孟子,孟子不要。孟子不要之后,很多人都以为他赌气,你是不是不高兴、赌气,所以你不要这个钱,所以离开齐国之后,学生就抗议了。学生就说老师,齐王送你这么多黄金你不要,但是你不要忘记,上次你离开宋国的时候宋王送你七十鎰,离开薛国的时候薛国的国君送你五十鎰,你都接受了,如果你这次不接受的话,以前两次接受都是错的。如果以前两次接受是对的话,这一次不接受就是错的,所以在这个里面老师你至少有一次错吧。我们一般以为这个说法应该很有说服力,因为有三个国君给你钱,你拿了两个、一个不拿,你要有个理由要说清楚。结果孟子怎么说。他说我都对。为什么都对呢?他说,我上次离开宋国的时候,因为有远行,我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宋国的国君就送我盘缠。我在你这边作客作了几个月,然后我跟你说我要去很远的地方,到什么蒙古、新疆去,你送我盘缠这是礼貌。我作为客人,我接受你的盘缠也是合理的。另外一次,离开薛国的时候,正好外面打仗了,等于路上不太平静,所以我需要聘请一些卫士来保护我的安全,就好像你在外面行走碰到外面有一些盗贼,你有十几个卫士可以保护你,所以薛国国君送我五十鎰我拿这个来聘一些卫士来保护我,这是合理的,叫做师出有名。但是我现在离开齐国我又不要到很远的地方,我只是去到鲁国而已,很近,我为什么拿你钱?你给我再多钱我也不要。他接着说了一句话,他说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你看这句话讲的真是义正辞严。这就是孟子的风格,他的雄辩在他的言行上也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你做任何事都要有道理,孟子的原则是如何呢?我们将来讲到舜的时候,也会提到。他说,是我该得的整个天下给我,也不嫌多。像尧把天下让给舜,舜就拿过来,舜觉得应该的。为什么?因为我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德行,要为百姓服务我做的到,所以我当国家领导那是应该的,因为我会好好做事。所以孟子说,舜把天下拿过来不认为太多,但是如果不是你该拿的一介不取,一毛钱都不要。就是这个钱不是我该得的,你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只为了想收买我,希望我将来讲你好话就给点钱,这一毛钱都不要。所以任何事情就要判断,该不该得。你是不是在这个条件里面,你得的时候是不是你应该获得的,或是别人有别的动机只希望交朋友拉拢你,要分清楚。这是孟子的思想。

所以孟子整个的言行表现让别人觉得很有说服力。虽然你在事后想起来会觉得好像怎么说都是他对呢?像他要离开齐国的时候,好多人都来劝他不要离开。尤其是齐宣王派很多大臣,说你们想办法让孟子不要里离开。因为当时各个国都在竞争,如果离开这个国到别的国之后,恐怕别人就会批评你这个国君,说你留不住人才。一个国家如果留不住人才,就会失去民心。孟子当然是个人才,这一点没有问题,代表儒家这个大的传统。

四、雄辩的基础:念好书 第一个把书念好。这个书是大家都要念的,像《诗经》、《书经》还有《易经》。我刚刚比较少谈到《易经》,《孟子》全书里面没有地方谈到《易经》,但是很多学者都发现,孟子能够对《易经》把握地非常好。《易经》里面的“易”就是变化,讲究变化的,讲究时机。所以孟子后来把孔子说成是所有圣人里面最重视时机的。一般讲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前面三种有的很清高,有的很随和,有的很负责任,但是他说只有孔子是以实际为主。怎么说呢?该清高就清高,该负责就负责,该随和就随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它牵扯到一种判断。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会用“时”来判断孔子,就是他受到《易经》的启发。说到儒家的思想,“时”这个字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念过《论语》都知道第一个字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个“时”不是时常。你如果说,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谁会高兴呢,时常复习就要考试,谁喜欢呢?所以这个“时”代表适当的时候。你不管学任何东西,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去练习,你才会有心得、才会有收获、才会得到这个能力,所以这个“时”是适当的时机。在《孟子》里面就发挥得特别好,一般认为这个受到《易经》的启发。

不但如此,《易经》里面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懂得变通,而在孟子思想里面很能够变通,随机应变,所以他的这种辩论的口才跟《易经》应该也有关系的。所以《诗经》、《书经》等于是每个人都要念的,当时的基本教材。念了之后,一般人是考完试之后就算了,孟子是念了之后把它消化,经常再思考,一有机会就把它用出来。他给国君们提供的材料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商汤,如果负面的话就是夏桀商纣不好的,让这些国君知道警惕。他跟一般学生讲的时候他就用一般的话来说,一般的话很多是讲的很精彩的。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孟子的话。所以他把《诗经》、《书经》都学好之后,他引述古人的话对历史事实的判断都有他的一套。

五、孟子对教育的看法孟子说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完全相信书上所写的东西那还不如不要念书算了。因为书上所写的东西有可能是写的错的,甚至太夸张了。孟子特别提到在《武成》这本书里面,他只取里面两三个竹简看一看,因为古时候书是竹简,他别的不看。为什么别的不看呢?他懂得判断。他说为什么我不看这个书呢,因为这个书描写周武王起来革命的时候跟商纣的军队打仗,打到最后血能够把这个杵漂起来。各位知道农业社会里面这个杵要舂米,很重的粗棍子,结果杀人很多血流出来把这个杵都漂起来了,今天叫做血流漂杵,代表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孟子说这个不可信,因为周武王是一位有仁德的,商纣是不仁不义的,周武王起来讨伐他,仁者无敌应该很快就会有好的结果。为什么要把他说成是杀了那么多人呢?所以孟子说这不可信。当然我们也知道有时候你说不可信,他有可能是事实。但是孟子在这个时候就用他的判断,所以他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种话说出来就代表他不是书呆子。很多时候书上写的东西,你要自己去了解。有时候像文学的笔法,像《诗经》它会夸张。夸张什么意思呢?像里面就有一段提到,说商朝的子孙已经都不在了,他说不在难道真的都没有了吗?不是的。而是说因为商朝被周朝统治了,子孙都变成周朝的子孙了,变成这个意思了。所以如果你只看文句的时候,你就很难说的清楚。

他读《诗经》很有心得,当时有一个人也研究《诗经》的叫做诰子。诰子这个人研究《诗经》跟孟子很多看法都不一样。孟子认为他讲《诗经》讲的太拘泥。什么意思呢?譬如我们说,如果说你的父母亲犯了小的过失做子女的就应该抱怨。我再说一遍,如果你父母亲犯了小的过失,做子女的就不应该抱怨,如果父母亲犯了大的过失,做子女的就应该抱怨。因为小过失你抱怨的话,代表你对父母根本不能忍耐,大过失不抱怨的话,陷父母于不义,父母有大的过失,将来一路下去怎么办。

所以《诗经》里面有很多材料,孟子可以用他的方式加以理解、加以判断、加以应用。所以我们今天介绍雄辩的技巧,说明孟子不是逞口舌之利,他不是光好辩,他是有学问、又懂得人情世故、又懂得使用比喻来非常生动的表达他的意思,让别人听了之后可以了解、可以觉悟。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篇:雄辩高谈成语

【成语】:雄辩高谈【拼音】:xióng biàn gāo tán

【简拼】:xbgt

【解释】:雄:强有力的;高:大而广。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飞狐。”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示例】:却说安老爷的话,一层逼近一层,引得个邓九公~,真情毕露。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雄辩高谈 成语接龙

【顺接】:谈不容口 谈今论古 谈今说古 谈优务劣 谈何容易 谈古论今 谈古说今 谈吐如流

【顺接】:熬清守谈 避而不谈 闭口不谈 并为一谈 不值一谈 不根之谈 不经之谈 传为笑谈

【逆接】:不雌不雄 布衣之雄 草泽英雄 草莽英雄 辞丰意雄 胆壮心雄 胆大心雄 独胆英雄

【逆接】:雄伟壮观 雄兵百万 雄唱雌和 雄姿英发 雄姿飒爽 雄师百万 雄心勃勃 雄心壮志

第三篇: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师语言的艺术------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给教师提出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都借助生动的实际事例谈一个问题,其中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后,更觉得一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例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她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乐于接受。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孩子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孩子的心弦,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孩子的赤诚之心。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总之,读过这本书后,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都收获不少,感谢领导提醒我看了这么一本好的书,感谢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第四篇:家访的语言艺术

联系与沟通

成功的家访首先是能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因此,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几则成功家访中的实例,供班主任参考。

幽默 幽默的谈话不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能与听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某学生历史成绩非常差,班主任为此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么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历史,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便说道:“我正想同您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这信手拈来的幽默,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润滑”了与家长的关系,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

委婉 说话委婉是指在不便于直接说出本意的时候,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采用同义代替、侧面表达、模糊语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本意。

例如某小学生经常吃别人的食品,拿别人的玩具,班主任为此家访时,应该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类,以免伤害家长的自尊。

灵活 语言灵活指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确定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并且在情况突然变化时能迅速地调整其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例如,一位母亲不许成绩下降的学生参加春游,班主任为此家访。学生母亲准备做晚饭,班主任抓住时机笑着说:“拿咱们做饭来说,如果做糊了一锅饭,就不再做饭了么?我们大人不是也失过手吗?”学生母亲笑了。班主任又语气温和地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从而告诉家长,不要带着怨恨教育孩子。

分寸 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

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生性格上的弱点说成是人性上的“污点”,这就是用词不当;或把学生行为上的缺点说成是品行上的“缺陷”,这就是词不达意;或是把学生偶犯的过失错误说成是屡教不改的老毛病,这就是言过其实;或是把学生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陈谷子烂芝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小题大做……这样谈话的班主任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其结果与谈话愿望正好相反。

家访也要提前备课

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自由时间多了,活动空间大了,对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误入歧途。此时,班主任应抓时间挤时间,经常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经常家访,可以读懂每个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班主任和家庭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因此“减负”以后,全国各地悄悄兴起了一股教师的家访热。但有一点值得老师们注意,家访前也要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家访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班主任家访起码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每次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备”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本次家访成功与否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了解学生

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

三、提前预约

家访前,必须与学生家长提前约定好家访的时间,切不可盲目家访,这样学生家长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情绪。

四、时间的选择与控制

家访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场,家访的效果会更好。家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五、内容和方法

家访的内容应多种多样,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家访,学生取得进步可以家访,发现学生有问题可以家访,学生家庭有困难可以家访。家访的谈话方法,注意不要千篇一律,要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注意安全

随着班主任家访次数的增多,由家访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家访前,一定要把学生的一些情况考虑周全,以便教师能在家访途中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检查好车铃和车闸是否有效,遵守交通规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实践证明,做好充分准备的家访不仅能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能起到协调配合,共同促使学生进步的作用。因此,教师家访前也一定要备好课。

家访——学校教育的延伸 家庭教育的补充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变“请进来”为“走出去”

近年来,受社会影响,教师家访逐渐减少了。有些教师无论对谁讲话都用教育人的口气,对家长也不例外。居高临下的训斥、埋怨的作风,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打个电话把家长传到学校,气全撒到大人身上,家长把火气带回家中又撒在学生身上,学生根本没得到正面教育。家长十分反感这种做法,学校与家长之间、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校变把家长“请进来”为主动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联系。在家庭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教育人的口气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语气趋于平缓,大家真正做到了平等,家长愿意把心里话、真心话跟教师说,教育产生了一致性。

二、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

主动家访,防患未然,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每个学期放假前,学校要求各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家访。班主任要提前上交家访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家访的宗旨是:多报喜,巧报忧,并指导家长有的放矢地考虑和安排学生假期活动计划。

2.新接班的班主任要从接到学生档案起,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文化修养、家庭环境、亲友情况,以便做到胸中有数。另外,还要求新班主任抓紧时间普访,以便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

3.一旦发现学生不到校,半天之内要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去向。有时,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住得极为分散、偏僻,没有门牌号,有的班主任为访一个学生要花费一天的时间,甚至于白跑一天也见不着家长。有的家长自己也不清楚孩子的去向,班主任们不气馁,千方百计地找到学生,很多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4.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表现或有不良苗头,班主任及时家访,有时不止是班主任,有关领导也共同前往,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变“谈话方式家访”为“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我们深深感到,学校单一的教育收效甚微,应加大与家长的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力度。

1.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校会、主题班会。在“五·四”校园之星表彰会上,请家长代表给获得荣誉称号的同学颁奖;开学伊始、学期末等重大活动都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到校共同商讨学校计划、工作,进一步加深对学校和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组织家长参加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深入课堂听课,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请家长们评头品足,给学校提办学意见和建议,这一举措受到了家长的称赞,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3.开展家教征文活动,以推动家长学习家教理论。

4.定期进行培训。举办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我校家长的家教论文刊登在素质教育系列书中。

总之,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本学生素质,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学生在家里的一些表现,获得了对学生情况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并且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连续八年无违法犯罪,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五篇:雷雨的戏剧语言艺术

戏剧鉴赏研究学习课

——运用研讨法鉴赏《雷雨》戏剧语言

哈一中

孙丹

戏剧是综合多种艺术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与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在一起,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艺术。

我们教材当中是把戏剧专指话剧而讲的。从广义上讲,戏剧是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的。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这就是说我们教材所讲的戏剧是狭义的讲授。本单元大纲要求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表现力。学生应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戏剧艺术语言的特点,通过结合戏剧作品的赏析,加深对戏剧基本特征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戏剧的一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戏剧作品。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艺术的中心是性格意志的矛盾冲突所形成的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位是场面。在搬上舞台或银幕之前,戏剧可以说是绝对优势的文学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戏剧特别是以对话为主要特质的话剧语言,就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了。

《雷雨》是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接触的第一篇戏剧,相对来讲学生对戏剧知识还缺少必要的理解。《雷雨》是一部现代经典多幕话剧,无论其艺术价值还是主题思想都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至今在许多大学的教程里仍然保留着这一课,《雷雨》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我将教学目标设立为:

知识和能力: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和方法:研讨法加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清人性在金钱、地位、权利的重压下的蜕变,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目标的设立原因如下:

1、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谈到,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在我的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这三种能力的的训练,让学生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所以我把品味戏剧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为工具敲开人物心灵揭示人物个性,在揭示人物性格的同时使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挖掘作品主题。

2、在语文新课标中说道:“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一种审美能力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学习中应传授给学生方法,我的教学设想是以戏剧语言为切入口分析人物性格挖掘戏剧主题。

3、作为一个高中生学生来说,对《雷雨》产生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了解很少,同时刚刚接触戏剧对戏剧知识还很陌生,所以我认为应从最能引起学生心灵震动的人物对话入手进行分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由于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更多的运用了研讨这种教学方式。

一、在课程设置上,我注重了预习这一环节,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查找有关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在课文中找找这些理论的具体体现。分组进行大家资源共享,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个人信息的占有量,也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相互监督。

二、由戏剧的两大基本要素导入划分情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分析人物性格,抓住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话剧字面意义以外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潜台词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周朴园人物性格时我设计了这样三道导读题让学生们充分的讨论:

(一)在相遇到相认的过程中周朴园对于侍萍的真实身份一共有四次追问,抓住语言动作分析为什么一再追问?请同学们为周朴园设计潜台词。 明确:第一次:“你--你贵姓?”

第二次:“你姓什么?”

第三次:(忽然起立)“你是谁?”

第四次:“哦,你,你,你是--”

①开窗(自然,来源于环境的熟悉)动作时曾相识,引起怀疑。 ②无锡口音,梅小姐旧事,(潜台词)你是谁,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③侍萍还活着而且就在此地。注意动作忽然起立,(你还知道什么,你来干什么?) ④侍萍提起旧衬衣确认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动作(徐许立起)极度的惊惧。 通过以上的潜台词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理由平静转为怀疑进而慌张最终达到极度的惊惧的转变过程。

(二)从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不难看出,周朴园既不愿意被人知道自己的丑事,那他又是如何向人提起侍萍的呢?

明确:“梅家的一位年轻小姐,很聪明,也很规矩”

这与三十年前的侍萍在身份与地位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周为什么要美化侍萍?

明确:1、美化侍萍是为了维护自己今天社会名流的名誉与地位,2、弥补他心灵的空虚,是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妻子繁漪对周很不顺从,儿子们又敬而远之,周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就常常怀念被他抛弃的“很贤慧”的侍萍。

(三)在两人相认之后面对侍萍,周朴园又说那些话,请同学们为他设计潜台词,分析周的心理? 明确:

①态度陡变,“忽然严厉的”责问“你来干什么?”设计潜台词(你来是不是敲诈我的?) ②谁指使你来的?潜台词:一定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

③冷冷得说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潜台词/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究竟想怎么样?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研讨此时周朴园的人物性格已经跃然纸上,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学生已经走进周朴园的内心不是读到他是这样一个人,而是感受到他的自私、虚伪、冷酷。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换意见。原因是:①对于人物内心的揣摩充分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②让学生自己设计潜台词,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潜台词的设计上往往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述,在对比取舍中起到了一个写作训练的作用。③这项训练也给不少学生以成就感。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三十年的风霜虽然是周朴园认不出侍萍,可侍萍却早已认出了他,但在周朴园的层层追问中侍萍是如何回答的?请同学们为她设计潜台词,分析鲁的心理?面对周在相认后的态度的侍萍又是如何对待?让两个人物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站立起来。

三、在上面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戏剧的主题进行挖掘仍然以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周朴园是否爱侍萍?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而是让学生自由畅谈,各抒己见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两点原因:

1、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寻找他由善变恶的心灵的轨迹,让学生认识到金钱、地位、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和腐蚀;

2、引道学生正确去看待爱情。

3、在新课程标准关于小说和戏剧部分中力求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的见解。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改变了已往老师一言堂,结论遵从一说的已往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课前完成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基本特征的学习,减少了课堂上冗长的灌输。在文章的分析中,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没有对周朴园进行贴标签式的诠释,而是利用导读题让学生自己分析从文本做出自己的的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课堂充满了生机。

以上是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体会,希望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意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班家长会讲述范文下一篇:使用说明集合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