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2-11-21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因此,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在潜意识中,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不去思考、不去怀疑,造成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 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中。新的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注重了创性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当今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时代,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更新观念做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己任,敢为人先。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材教法的学习,不满足于自己“一桶水”的知识,而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充满活力的小溪,长流长新。其次,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有可挖掘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主阵。通过建立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再者,面对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拘于教材的安排设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反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2合作、民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霍林姆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的确,课堂教学是师生共生共创的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说,师生间的心理相容,是建立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首要条件。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要满怀期待,用真诚、理解和爱心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不仅要尊重、感受、理解学生,还要把握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仅善待“好学生”,而且还要善待“调皮生”和“学困生”,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善意的批评,甚至仅仅是一次提问,都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与期待。这样, 学生才会在与老师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温暖, 才会接受你,来到你身边,走近你心中。其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进而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习求知欲,萌发创新的意识。可见,营造合作、平等的学习氛围,能为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保障。

3创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 ,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生共创的过程, 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师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多种角色,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活动的一分子,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活动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秀生”要发挥好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学困生”。再次,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被重视、被接受、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自信心会大大增强。同时,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真正从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的“群言堂”,这不仅有利于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同时,还可以实现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小组的合作性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集体的协作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4培养学生大胆求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1)古人也说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必须要培养学生大胆求疑的胆略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呢?

首先,教师本身要学会设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发散点,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研究和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所设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能力基础,现有知识水平。又要有启发性、联系性、示范性和科学性。使学生一接触到这个问题,就会凭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并提出许多深刻而富有意义的问题。这样,我们才会逐渐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船, 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愿望。其次,问题教学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欢迎学生质疑, 不仅要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 还要鼓励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要因为问题的简单而忽略他们,也不要因为学生的挑战性问题而恼怒。教师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德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才能逐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 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创新型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职责。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把创新理念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再谈健康教育在耳鼻喉科病房的应用下一篇:农村婚姻纠纷中彩礼返还问题研究